首頁 資訊 為什么健身成為很多人重啟人生的開始?

為什么健身成為很多人重啟人生的開始?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5月24日 22:50

在很多走出人生低谷的不同故事中,重啟人生的事件似乎有些相同:那便是健身。

健身讓人從失業(yè)的痛苦中,找回了自信,從失戀的情緒黑洞中,找到了情緒出口。更重要的是,健身讓失去健康的人,重回健康。??

看起來俗套的故事,正在身邊更多人身上發(fā)生。健身從身心層面的重塑,也成為很多人走出低谷的最大驅(qū)動因素。

或者換句話說,健身,成了很多人重啟人生的開始。

??????

比如在巴黎殘奧會上,運動的勵志和熱血再次照進現(xiàn)實。無論是先天腦癱自行車選手李樟煜奪得首金,還是僅有一手一腿的游泳選手蔣裕燕斬獲7枚金牌,這既是運動給生命帶來的奇跡,也是普通人在訴說不屈的靈魂。

而在社交媒體上,規(guī)律健身的打卡內(nèi)容,已經(jīng)成為另外一種人生日記。???????

一方面,健身是一種即時的自我掌控感。無論是舉起多重的啞鈴,或是完成一次長距離的慢跑,都可以在這過程中感受到身體的變化,從而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這種即時的反饋就像一種心理暗示,“我可以掌控我的身體,也可以掌控我的生活”。

另一方面,健身本就是一項結(jié)構(gòu)化的活動,它需要設定目標、執(zhí)行計劃,并貫徹自律。這個過程也等同于一個小目標的完成,讓人在迷茫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健身讓人重啟人生,是故事,也是人生課堂的重要一課。????

當更多人依靠運動“跨”出低谷

如果問運動真的能重啟人生嗎?殘奧會運動員的故事會是很好的答案。

“魚是一條尾巴,我也剛好是一條腿,靠著自己的力量,去決定前行的方向”,這是殘奧會游泳選手蔣裕燕在賽后接受采訪時所說的一段話。

從4歲時失去右手和右腿,到17歲時成為游泳世界冠軍,兩次打破世界紀錄,在本屆殘奧會更是獨攬7金,努力和不屈讓她在水上領域書寫了自己的歷史。

而運動“重啟人生”不光是奧運冠軍的生活衍生,也同樣是一直是激勵人們走出低谷的議題。

從電影《熱辣滾燙》中所傳達的“汗水和堅持能點燃新的希望”,到巴黎奧運會、殘奧會上,世界頂級運動員們不斷挑戰(zhàn)自我、突破極限,向世界證明“運動的力量可以重新定義一個人的人生”。

通過運動改變生活的理念,也在逐步滲透到普通人的日常。

尤其在社交媒體上,各種打卡挑戰(zhàn)的背后,許多參與者都表達了對現(xiàn)狀的不滿,渴望為自己的拖延和怠惰找一些動力。目前,在小紅書上關于#健身打卡挑戰(zhàn)的相關帖子瀏覽量已經(jīng)高達2365.2萬次。

即便是在年初爆火的“75天健身挑戰(zhàn)”,過去了數(shù)月,挑戰(zhàn)者仍舊絡繹不絕。從一些挑戰(zhàn)者的參加時間來看,有一部分甚至是從奧運會期間才開始的,有的挑戰(zhàn)者還在帖子上打上了“低能量自救”的標簽。

與此同時,殘奧會上運動員們的表現(xiàn)也給了不少觀眾決定開始運動、調(diào)整生活的勇氣。

如來自埃及的乒乓球選手Ibrahim Hamadtou,他是一名雙臂截肢者,從2016年在里約殘奧會上首次亮相,他一直是用嘴巴含著乒乓球拍,用右腳發(fā)球,一路比賽至今。

而起初他參加殘疾人乒乓球賽,只是為了向他的朋友證明,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他在一次賽后采訪中表示道“參加殘疾人乒乓球比賽讓我成為一個非常投入的人”,“我認為我是一個榜樣,因為人們看到我如何挑戰(zhàn)自己以及如何取得成功,他們會知道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strong>

他們的故事讓人振奮、受到鼓舞,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克服身體的障礙,參加和投入到運動中,更是在于他們對這項運動的熱愛和尊重。

在前幾天比賽,中國男足0:7惜敗日本隊的同時,不由讓很多人想到中國盲人足球隊在殘奧會上的表現(xiàn)。

先是小組賽中0:0逼平衛(wèi)冕冠軍巴西隊,而后在與摩洛哥隊的對戰(zhàn)中,1:0戰(zhàn)勝摩洛哥隊獲得第五名的成績并創(chuàng)造歷史。相比之下,對于球迷觀眾而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慰藉和信心的給予。

生活也一樣。開始一項運動,完成一場馬拉松,從能夠掌控的事情開始,也是試圖突破生活瓶頸的一種方式

沒有借口,運動能讓人“重啟人生”

“No excuses,no limits.”正成為更多人通過運動開啟新生活的座右銘。

在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中,工作的焦慮、生活的無所適從,越來越多人開始選擇通過健身來打開生活的局面。健身作為一種連接身體心理的最佳方式,它不僅能讓人在短時間內(nèi)增強信心,還能在心理上尋得一種內(nèi)在的掌控感。

一旦開始健身,或是學習一項新運動技能,能讓人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找到前進的動力,乃至成為精神支柱,美國摔跤運動員Zion Clark的故事就是這一理念最佳的詮釋。

Zion Clark——一名天生沒有雙腿的MMA和摔跤運動的杰出選手。

因為患有天生的尾部退化綜合征,從出生起他就被棄養(yǎng),即便在寄養(yǎng)系統(tǒng)中也被打上了問題兒童的標簽,堪稱天崩開局的環(huán)境下,他依靠摔跤和音樂找到了人生的出口。

在別人都看不起他的時候,他每天進行兩次摔跤訓練,一周訓練六天,他認為這雖然辛苦,但卻是一種生活方式,即便沒有雙腿也不能阻止他做想做的事。

沒有屈服于命運的安排,憑借僅有的雙手,他不僅成為MMA和摔跤運動的杰出選手,還不斷挑戰(zhàn)自我,三度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他創(chuàng)下的記錄包括用4.78秒徒手行走20米、徒手完成0.83米的跳箱、以及在三分鐘內(nèi)完成248個俯臥撐。

“No excuses”就是他的座右銘,即便只有雙手,也從不為自己找借口,除了摔跤手的身份,他還在探索更多的運動項目,例如拳擊、輪椅健身等。

“能成功掌控身體的人,就能成功掌控自己的生活”,這句話在Zion Clark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身體,是最容易掌控的領域之一,通過對身體的掌控能獲得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長久便會轉(zhuǎn)化成一種對于某件事物的專注力和把控力。

但凡在運動和健身中找到節(jié)奏和自我掌控感,人們就會開始意識到,自己能控制的不僅僅是身體。這種從身體到心靈的轉(zhuǎn)化作用,在不知不覺中會擴展到其他領域,例如工作、生活。

如跳水皇后郭晶晶曾在一次演講中所提到,運動員的生涯教會了她自我建設、團隊建設和堅持目標,更教會了她堅信,不要將自我的評判權交給別人。這也是她之后在工作、家庭和生活中貫徹的原則,隔絕外界噪音,管好自己,做好自己。

從另一方面來說,運動健身還能幫助建立結(jié)構(gòu)化的生活習慣。

當堅持一項運動時,會讓人更有規(guī)律地安排作息、合理規(guī)劃時間,逐漸形成一種自律的生活方式。這種結(jié)構(gòu)化的生活方式,往往也是成為成功人士或是高效工作者的密鑰。

無論是何種姿態(tài),生活的枷鎖并不是人身的限制,只要決定開始,任何時候都不晚。

沒有限制,生活的改變需要“邁”出第一步

走出困境,在于邁出第一步的決定。雖然微不足道,卻能成為改變的起點。而健身,對于許多普通人來說,是一種低成本卻極具改變力的生活方式。

在社交媒體上經(jīng)常能看到很多類似于“7天健身,改變生活”的視頻。其實,許多人都在尋求自我的蛻變,但是過多的借口和所謂的限制,總是將心中所想做的事情掩蓋了。

有長期規(guī)律健身經(jīng)驗的人或許會說,“健身帶來自律,而自律讓我自由”,事實也確實如此。

正如許多殘奧會運動員,他們所要經(jīng)歷的困境遠比想象的更多,沒有手要如何打球,沒有腿要如何游泳,但他們沒有人以此為借口,去退縮。

運動給了他們舞臺和機會,努力和自律讓他們重啟人生。最終站到奧運的舞臺上綻放自我,被更多人所看到和熟知。同樣的道理,規(guī)律的健身也能讓無數(shù)平凡的人在無形中慢慢見證變好的自己。

對于普通人來說,可以從決定每天早起20分鐘進行晨跑開始,也可以從決定睡前做一次冥想開始。這個過程并不一定要驚天動地,也無需立刻顯現(xiàn)巨大的成果。關鍵在于是否真實地去做了這件事。

沒有借口、沒有限制,真正的強大在于突破內(nèi)心的束縛,直面生活的迷茫,勇敢走出第一步。

相關知識

為什么越來越多人開始爬著健身?
為什么很多人誤解為舉重項目很殘忍
為什么越來越多人開始減肥?牢記4點,避免反彈
從今天起,開始第一個習慣養(yǎng)成100天,重啟人生!
全民健身以什么人群為重點人群
[海平面]為什么很多有成就的人都喜歡散步?
我的跑步“開竅”之路:從慢跑開始,成為跑步達人
為什么很多人重視有氧運動
《人民日報》|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年齡不應該成為阻礙你的理由
成人發(fā)燒后為什么瘦了很多

網(wǎng)址: 為什么健身成為很多人重啟人生的開始?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322106.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