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醫(yī)治療皮膚病的心得體會

中醫(yī)治療皮膚病的心得體會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6日 08:29

皮膚病是常見病,疑難病??此坪唵蔚钠つw上的紅斑、紅點,很多原因卻說不清,道不明。有句話說得好:“內(nèi)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癬”,這“癬”就是指皮膚病,充分說明了皮膚病很難治療。

但我們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作為中華五千年瑰寶之一的中醫(yī)在治療皮膚病方面療效明顯,內(nèi)服中藥、外用中藥正在走進皮膚病患者的生活,讓他們真正的“膚輕松”。

當前皮膚病多發(fā),除了與飲食不健康、空氣污染相關外,更與濫用藥物相關,包括中藥以及西藥的濫用,特別是傷損陽氣的藥物。古人講“見皮休治皮”。皮膚病的發(fā)作部位在皮膚,但根本原因卻是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失衡。若執(zhí)著于治療皮,膚,是治標未治本。

目前西醫(yī)在治療皮膚病上常以激素、免疫抑制劑、抗生素、抗過敏類藥物來治療皮膚病,尤其對于慢性皮膚病的治療(如:慢性蕁麻疹、銀屑病、牛皮癬),常服此類藥物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一分陽氣,一分健康。如此治療,即便治愈,機體陽氣受損,后患無窮。

古人講“見皮休治皮”。皮膚病的發(fā)作部位在皮膚,但根本原因卻是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失衡。若執(zhí)著于治療皮膚,是治標未治本。

皮毛開合功能失常的人表現(xiàn)之一就是極少出汗,甚至不出汗,即便是在炎熱的夏天,別人都大汗淋漓了,他依然一滴汗都沒有。這樣的人皮膚散失了宣泄的功能,只有收斂,沒有宣泄,身體的寒濕無法通過皮毛排出來,越積越多,最后就會得病。

一個長期不出汗的人皮膚一定不會好。要么干燥要么粗糙,要么瘙癢;要么雞皮膚,要么蛇皮膚;要么容易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皮膚病,比如:牛皮癬、蕁麻疹等等。因汗出不暢,陽氣郁于皮下,郁則為火,火擾則癢,燒灼則為白屑。

皮膚病的病因是由于五臟六腑的陰陽氣血失衡,只要把握了這一治療思路,不必拘泥于癥狀,通過矯枉失衡,皮膚病亦可治愈。

例如:某女病人來治腰及肘部濕疹,癢甚,兼見月經(jīng)前胸脹厲害,且腰、腹部怕冷,晨起口苦,睡眠可,月經(jīng)色暗,脈弦滑,舌邊齒印,舌下瘀。辨為少陽太陰病,處以小柴胡湯合理中湯,加瓜蔞。連服三周,胃口變好,左手長出2個月牙,以上諸不適及頭暈消失,濕疹自愈。

許多皮膚病的施治,都要依賴于脈、癥、舌等客觀指標來反映疾病的所在,為立法用藥提供理論上的依據(jù)。對急性皮膚病,首選衛(wèi)氣營血辨證,重點觀察發(fā)熱、斑疹、舌苔、脈象。急性皮膚病發(fā)熱有虛有實,屬實的多數(shù)由于陽熱亢盛,邪在氣分居多;屬虛的為余熱留伏陰分,邪在營血。斑為氣分有熱,疹為風熱血熱或濕阻所致,斑的病位在胃,疹的病位在肺[1]。并且認為舌診和脈診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對于慢性皮膚病和雜病,注重臟腑、經(jīng)絡辨證,尤其重視辨別兼證。比如瘙癢是皮膚病最常見的自覺癥狀,根據(jù)瘙癢形成的原因將瘙癢分為風癢、濕癢、蟲癢、熱癢、燥癢、毒癢、食癢、瘀癢、酒癢、虛癢,并據(jù)此來辨證用藥常獲良效[1]。對于女性患者,必詢問經(jīng)帶胎產(chǎn)史,尤其重視月經(jīng),月經(jīng)周期的長短、月經(jīng)量的多少、經(jīng)期有無痛經(jīng)和乳房脹痛等都能反映女性患者的氣血和寒熱狀況,是辨證用藥很好的參考依據(jù)。對于小兒患者,注重觀察大便的形狀、次數(shù),食欲的強弱,出汗的多少及有無發(fā)熱。小兒為稚陽之體,若先天不足或喂養(yǎng)不當均可損傷脾陽,導致脾胃虛弱而發(fā)皮膚病。比如特應性皮炎,有的表現(xiàn)為體質瘦弱、怕風、食欲欠佳的脾虛證,有的表現(xiàn)為大便干結、口臭、怕熱的濕熱證。我們臨床要仔細辨別。對于普通患者,注重觀察和詢問大便的形狀和次數(shù),怕冷還是怕熱,有無自汗或盜汗,還會根據(jù)患者的面色、形體的強壯或瘦弱,語聲的高亢或低弱等來辨別病機。

方證相應,用藥貼切

在臨床中強調審證求因,方證相應,力爭病證與用藥貼切。比如用麻黃桂枝各半湯治療慢性蕁麻疹;用滋陰降火、柔養(yǎng)肝腎的大補陰丸治療干燥綜合征;用腎氣丸引火歸元治療紅皮病型銀屑?。挥们逍姆銎⒌娜膶С嗌⒅委煁雰簼裾?;用涼血五花湯治療面部過敏性皮炎;用涼血五根湯治療下肢丹毒和血管炎。善用經(jīng)方,辨別主癥,靈活化裁。比如用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治療脫發(fā),強調抓住4個主癥:少腹弦急、陰頭冷、脫發(fā);男子失精,女子夢交;脈芤或遲;亡血、失精。方中用桂枝湯調和營衛(wèi),加龍骨、牡蠣澀斂固精,鎮(zhèn)潛收斂,諸藥同用達到陽守陰固、潛鎮(zhèn)固精之效。臨床常見患者手淫頻繁致精虧,出現(xiàn)頭發(fā)脫落、手足冰冷等癥,頗合《金匱要略》所列諸證,故用本方而收效。由此推論凡見陰陽兩虛,或者虛寒、虛熱諸證,均可以本方為基礎加減。如虛寒證的凍瘡,本方加入雞血藤、活血藤、石楠藤、丹參等;虛熱證的多汗癥,本方加入糯稻根、浮小麥、黃芪、防風、白術等。只有抓住主癥,做到方證相應,靈活化裁才會有好的療效[2]。

善于調理,重視脾胃

臟腑辨證中,尤重脾胃。這一思想來源于李杲“治肝、心、肺、腎有余不足,或補或瀉,唯益脾胃之藥為切”(《脾胃論·脾胃勝衰論》)。脾胃的辨證在慢性皮膚病和雜病的治療中占據(jù)重要地位?,F(xiàn)代人飲食不節(jié),缺乏運動,精神壓力大,易傷脾胃,脾胃病變是導致多種皮膚病的原因。濕疹、天皰瘡等水皰性、糜爛滲出性的皮膚病多與脾虛濕盛有關。慢性濕疹、慢性皮炎、瘙癢癥、魚鱗病等干燥性、瘙癢性皮膚病多與脾失健運、肌膚失去水谷精微營養(yǎng)有關。紫癜、牙齦出血又和脾不統(tǒng)血有關。因此總結出脾胃病變導致皮膚病的治療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正如張景岳說:“凡欲察病者,必須先察胃;凡欲治療者,必須常顧胃氣。胃氣無損,諸可無慮?!痹谄⑽刚撍枷氲闹笇?,創(chuàng)立脾胃論十四法,包括健脾益氣法、扶脾化濕法、扶脾化痰法、扶脾固表法、清脾瀉火法、清胃瀉火法、和胃除濕法、補中益氣法、益氣溫陽法、滋陰潤燥法、扶脾保肺法、舒肝益脾法、清心瀉火法、溫陽通痹法。在辨證用藥時應掌握好以下關系:(1)升與降:脾氣主升、胃氣主降,升降協(xié)調,方能運化如常;(2)補與瀉:在升運脾陽、扶益元氣的同時,還需直瀉陰火,否則陰火不安其位,反致上乘脾胃[3]。

尊崇經(jīng)方,珍視時方

既采用張仲景及前人方,也自制了若干新方,或因證立法,熔古今名方于一爐。既精于傷寒之學,也告誡學生不要死搬古方而不知變通。除了《傷寒論》外,尤其推崇《溫病條辨》《溫熱經(jīng)緯》《臨證指南醫(yī)案》,《傷寒論》是中醫(yī)藥的瑰寶。應用經(jīng)方于臨床,藥少而精,效如桴鼓。運用經(jīng)方有3個原則:方證對應,應用原方;隨證加減,活用經(jīng)方;善師古法,創(chuàng)立新方。比如常用麻黃湯、桂枝湯、麻黃桂枝各半湯治療蕁麻疹;用白虎湯治療熱性皮炎;用五苓散治療天皰瘡;用當歸四逆湯治療凍瘡;用真武湯治療狼瘡性腎炎;用甘草瀉心湯治療白塞氏綜合征。時方在臨床中的重要性,二者不可偏頗。在近60年的臨床實踐中,運用時方治療皮膚病也頗有心得。比如用枇杷清肺飲治療痤瘡;用瀉黃散加減治療口周皮炎,用銀翹散治療急性蕁麻疹;用歸脾湯治療過敏性紫癜等。在臨床中均取得較好的療效。

熟諳藥性,分量輕靈

熟諳藥性,見解獨特。善用經(jīng)方,但不限于經(jīng)方,常以己意自制新方,處方輕巧靈活,藥簡效速。不僅整理出從病因論方用藥、七情致病用藥、飲食不節(jié)致病用藥的關系,還整理出皮膚損害用藥:斑疹用藥、丘疹用藥、結節(jié)用藥、風團用藥、水皰與大皰用藥、膿皰用藥、腫瘤用藥、囊腫用藥、鱗屑用藥、表皮剝脫式抓痕用藥、浸漬用藥、糜爛用藥、皸裂用藥、苔蘚用藥、潰瘍用藥、痂用藥、瘢痕用藥、萎縮用藥、色素沉著用藥,還根據(jù)藥性關系整理出花類藥的適應證,藤類藥的適應證。用涼血五花湯治療病在膚腠之類皮膚病,用涼血五根湯治療病在經(jīng)絡之類的皮膚病,用多皮飲治療病在體表的皮膚病。對待病情,要分清主次,藥量輕靈。比如附子用量,根據(jù)個人病情及體質差異,常用3~15 g,附子的用量并不是越大越好,原則是最小劑量達到最大的治療效果。又比如用涼血五花湯治療日光性皮炎,紅花、凌霄花、菊花、玫瑰花、雞冠花的用量是6~10 g。從臨床實踐中體會到,凡花類藥皆質地輕揚,大多能升能浮,能宣能透,具有輕而揚之的作用。在“十劑”中屬輕劑的范疇,用量不宜過大。

麻黃宣肺走表,故可治蕁麻疹、牛皮癬等皮膚病。如近年有人報道用麻黃治療頑癬42例:麻黃15克,加清水一小碗,武火煎沸五分鐘,分兩次溫服,連續(xù)服十劑,全部痊愈。

慢性蕁麻疹、銀屑病、濕疹等皮膚瘙癢類疾病,其病機多由風邪客于腠理不散,郁遏不得汗出,或郁而化火,若伏于皮下,發(fā)為癢疹諸患。善治者用麻黃發(fā)泄郁熱,透散邪毒,則邪去癢止,而久病可愈。

為醫(yī)者當重視麻黃,對于一些久年皮膚病或能開一思路。

今天要說的是慢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雖然猛烈,但很好治療。急性蕁麻疹屬于風病,所謂風病,就是來無影去無蹤,蕁麻疹消失后皮膚不留一點痕跡,這是蕁麻疹患者稍稍感到安慰的一點。

急性蕁麻疹家里只要準備兩個藥就可,一個就是防風通圣丸,用一個好一個,如果防風通圣丸不好使,就用當歸苦參丸。

如果這兩個藥對你的蕁麻疹無可奈何,說明你的蕁麻疹不是急性的,是慢性的,不是熱性蕁麻疹,而是寒性蕁麻疹。

如果你的蕁麻疹長年不愈,一年要發(fā)作數(shù)次,甚至一個月就要發(fā)作一兩次,遇冷就發(fā)作,怕冷風吹,而且蕁麻疹的顏色非常淡,接近粉白色,如果你本身又是陽虛體質,不喜歡喝水,喝水一定要喝熱水,舌頭比較臃腫胖大,舌苔白膩的話,基本上就可以斷定你屬于寒性蕁麻疹了。

這種寒性蕁麻疹中醫(yī)專門有一個術語,叫做風寒束表,就是風邪與寒邪狼狽為奸,在你的皮膚腠理安營扎寨,把你的體表束縛住了,讓你的皮毛開合功能失常,病邪無法從你的毛孔出來,正氣與風寒交戰(zhàn),堵在體表,從而發(fā)生各種皮膚病,蕁麻疹就是其一。有些頑固性牛皮癬也屬于此類。

寒性蕁麻疹之所以難纏,不是因為它不好治療,而是很多人都被錯治了,被當作熱性蕁麻疹來治療,用大量的寒涼藥來清熱解毒,結果南轅北轍,越治越壞。

張仲景有個方子專門治療那種受寒導致的各種皮膚病,不限于蕁麻疹,只要你的癥狀符合遇冷發(fā)作,皮膚長期不出汗或者極少出汗就可以用這個方子。

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

桂枝12克 白芍12克 生姜12克 炙甘草12克 麻黃(去節(jié))9克 杏仁12克 大棗6枚 荊芥12克 防風12克 白鮮皮12克

這個方子治療寒性蕁麻疹的原理是什么?

順勢而為。就是借助辛溫解表的藥幫助你把蕁麻疹徹底發(fā)出來,一次性發(fā)個夠,鼓動肺氣,讓皮膚開泄,讓身體的寒濕通過汗液排出去。這個方子里面沒有一味大苦大寒的藥,沒有一味清熱解毒的藥,卻能夠搞定你頑固的蕁麻疹,奧妙就在此。

這個方子最主要的兩味藥就是麻黃與桂枝。麻黃可以解決皮膚層面的寒濕,桂枝可以解決肌肉層面的寒濕,麻黃把毛孔打開,桂枝把經(jīng)絡疏通,合力把寒濕一層一層逼出去。麻黃與桂枝合用就會發(fā)汗,如果單用桂枝或者麻黃發(fā)不了汗。

桂枝打出去,力度不夠,生姜來幫助,生姜也是辛溫解表的,打出去以后拳頭要收回來,所以用白芍來收斂氣血,把邪氣打出去,把氣血收回來。同樣,麻黃打出去,可以用杏仁收回來,杏仁可以牽制麻黃的燥烈。

后面三味藥荊芥、防風、白鮮皮是我加上的,因為寒性蕁麻疹怕風,所以用荊芥與防風來驅風。白鮮皮是做啥的?直接治標的,白鮮皮是止癢的,可以防止皮膚過敏。蕁麻疹不是很癢嘛,所以用一點白鮮皮來止癢。

如果你的蕁麻疹屬于寒性蕁麻疹,長年不愈,可以試試這個方子。希望能夠幫助那些長期受蕁麻疹困擾的朋友。當然如果你沒有蕁麻疹,但是長年不出汗,也可以用這個方子。

皮膚病在治療的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排邪反應。比如,血虛血燥引起的癢疹經(jīng)治療后,皮膚會出現(xiàn)新的紅疹,或者出現(xiàn)輕微的咳嗽,這是邪氣自肺衛(wèi)向外透出的反應。濕疹經(jīng)治療后,往往大便中會出現(xiàn)泡沫狀或鼻涕狀物,這是濕毒被正氣化解后自大便排出;此時不可濫用止咳藥,亦不可再用抗過敏以及激素類乳膏。

有的皮膚病非常難治,這往往是臟腑的排邪反應。此類皮膚病也不該治,一旦治愈,等于封閉了排邪的通道,邪毒內(nèi)返臟腑,為害最烈。

臨床多見一些皮膚?。ò裾睢W疹、皮癬、瘡瘍等)往往是體內(nèi)深層的濁毒熱邪(各種腫瘤多見)向體外排出的通道,這樣的皮膚病不能治,也治不好,除非深層的濁毒排完了,皮膚病往往可不藥自愈。

臨床發(fā)現(xiàn),周身有各種皮癬(包括牛皮癬、腳氣等),或濕疹,或瘡瘍的人往往不會生腫瘤、水腫、臌脹等病癥。分析其原因,這些癬疹瘡等往往是五臟六腑郁滯的毒邪向外排出的窗口。毒邪不盡,皮膚病總是難愈。

整體是由局部構成的。我們可以形象直觀的觀察到皮膚病的局部外在表現(xiàn),有斑塊、丘疹、水皰、潰瘍、結節(jié)等等,而顏色有色紅的、色淡的、色暗的;水皰內(nèi)的液體有粘稠的,有清稀的;潰瘍表面有干燥的,濕潤的等等。

皮膚病的辨證治療,常以皮膚損害的形態(tài)、顏色和分布的區(qū)域為客觀依據(jù),十分重視辨識皮損的特征。紅斑壓之褪色為氣分有熱,壓之不褪色為血分有瘀;紫斑為熱瘀陽明;黑斑為熱毒之極;白斑為氣滯或氣血不調等。又認為丘疹病位在肺、脾,色紅者多屬血熱;滲水者多屬濕熱;發(fā)癢者屬于風熱。結節(jié)皮色紅而可觸及核者為氣滯血瘀;皮色如常,按之有核,為痰濕凝聚或痰瘀互結。白色風團屬風寒或陽氣虛弱;紅色風團屬風熱。小水皰是酷暑時令火邪入肺伏結,大皰系心火妄動;膿皰系熱甚成毒;血皰系熱毒波及血分,逼血妄行。腫瘤多由瘀血、痰滯、濁氣留滯于組織之中。囊腫多由痰凝液留或瘀血濕熱互結所致[1]。據(jù)此來指導臨床辨證,遣方用藥往往取得奇效。

皮膚病雖形于外,而實發(fā)于內(nèi),沒有內(nèi)亂,不得外患?!坝兄T內(nèi)必行諸外”,故不要把皮膚病看成是簡單的皮膚損害,外在的皮損往往是臟腑氣血陰陽失調的外在表現(xiàn)。在治療皮膚病時強調辨證準確,注重外病內(nèi)治,結合皮損辨證,常通過內(nèi)服藥調整臟腑氣血而獲效。

? 底色紅上面有鱗屑的表明有血熱生風,常用治法為涼血清熱祛風,藥用生地黃、赤白芍、丹皮、玄參、防風、白鮮皮等;

? 底色淡干燥屑多的說明血虛生風,常用治法為養(yǎng)血潤燥,藥用當歸、何首烏、熟地、荊芥、防風等;

? 潰瘍邊緣色紅,創(chuàng)面凹陷,膿臭等說明熱毒,應清熱解毒常用藥為連翹、梔子、板藍根、魚腥草、玄參等;

? 潰瘍邊緣蒼白,創(chuàng)面淺平,膿汁稀薄,一般為寒濕,應溫化寒濕,常用藥為厚樸、茯苓、白術、炮附子、熟地等。

針藥同用,匠心獨具

治療皮膚病常針灸和中藥配合應用,他認為針灸能“發(fā)腠理、致津微、調氣血”,使邪氣外泄,疾病得到治愈。通過針刺體表經(jīng)穴,促使經(jīng)氣通暢和微循環(huán)的改善,加強表皮細胞的新陳代謝,增強肌肉的彈性,這樣有利于清除皺紋,預防衰老,保持面色紅潤和膚色的滑潤。針灸療法在皮膚科領域大有可為。治療脂溢性脫發(fā)常用平補平瀉法,主穴:百會、四神聰、頭維;配穴:上星、翳風。酒糟鼻用平補平瀉法,主穴:印堂、素髎、迎香、地倉、承漿、顴髎;配穴:禾髎、大迎、合谷、曲池。治療痤瘡用平補平瀉法,主穴:印堂、顴髎、上星、頰車、迎香;配穴:太陽、攢竹、曲池、合谷[5]。每2~3 d針刺1次,每次留針30 min,10次為1個療程。通過針刺疏通局部經(jīng)絡,調暢皮損局部氣血,達到活血祛瘀、解毒散結、扶正祛邪的目的,和中藥內(nèi)外結合,臨床收效甚佳。

忌食異種蛋白:牛奶、燕窩、蠶蛹、魚蝦、蚌蛤、昆蟲等食物,也包括動物的頭肉、蹄肉以及平時少吃的野生動物的肉。

忌食高蛋白食物:奶、畜肉、禽肉、蛋類、魚、蝦等,又有大豆,黃豆、大青豆和黑豆等豆類以及芝麻、瓜子、核桃、杏仁、松子等干果類食物。

忌食動風之物,因其會促進發(fā)熱動風:牛肉、羊肉、公雞、豬頭肉、鵝肉、雞翅、雞爪、蝦、螃蟹、無鱗魚、鵝蛋、鴨蛋等肉蛋類食品

忌食辛香發(fā)散之物:韭菜、香菜、茴香、蔥、姜、蒜、調味品中的花椒、胡椒、酒釀、酒類、蠶蛹等。

生活中應規(guī)避風寒,否則,寒氣或內(nèi)攻或外襲,則營衛(wèi)失調,毛孔閉塞,邪無以出而致病情纏綿。

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皮膚病是小病,若見癢治癢,見皮治皮,圖標而忘本,或過于重視激素、抗過敏類藥物,即會有損于肺肝腎,滯礙于二便排解濁毒,易導致變證多端。且此類藥物多損傷人體正氣,為解皮膚之疾而損人體之正氣未免以小失大之舉。

相關知識

皮膚病物理治療
治療寶寶皮膚病 中藥浴可以用用看
美國FDA批準創(chuàng)新療法,或可治療病毒性皮膚病軟疣
硬皮病患者正確護理皮膚的方法
西安遠大中醫(yī)皮膚病醫(yī)院:熬夜和白癜風有關系嗎?
中醫(yī)治療小兒糖尿病的方法
老年皮膚瘙癢有四大原因 如何治療能好
夏季如何預防皮膚病
針灸后皮膚會疼嗎
天津治療包皮的醫(yī)院?天津九洲男科醫(yī)院值得推薦!

網(wǎng)址: 中醫(yī)治療皮膚病的心得體會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0374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