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健康,先要心情舒暢
情志,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的“七情”,即喜、怒、憂、思、悲、驚、恐。七情中的悲和憂性質相似,恐與驚性質相似,所以中醫(yī)又把七情進行歸納合并,最后形成怒、喜、憂、思、恐,稱為五志,五志各入五臟。
一、五志應五臟
五志和五臟之間的對應關系是這樣的:喜為心志,怒為肝志,思屬脾,憂悲屬肺,驚恐屬腎。也就是說怒是肝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喜是心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憂是肺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思是脾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恐是腎臟精氣在外界刺激下的變化活動。
二、五志影響健康
著名隋唐史學者蒙曼老師在新書《蒙曼品最美唐詩:人生五味》的自序中寫道:“人的一生,從縱向看,是四季;從橫向看,是五情。四季是什么?春夏秋冬,對應著人生,就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情是什么?喜怒哀樂怨,對應著人心,就是那些回環(huán)往復、起伏不定的心情?!?/p>
我的理解是,蒙老師的話里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這其實是與中醫(yī)一脈相承的。從中醫(yī)的理念來看,人的一生亦不離四時與五情。四時和五情都應于五行而通五臟。簡單來說,木主生發(fā),代表著陽氣的初生狀態(tài),應春,應怒,人生于天地之間,逢春則陽氣生發(fā)旺盛,逢事情不合于心則易怒,其實是借怒來宣暢肝氣。同理,火主長旺,代表著陽氣旺盛的狀態(tài),應夏,應喜;金主收斂,代表著陽氣肅殺的狀態(tài),應秋,應悲;水主閉藏,代表著陽氣封藏的狀態(tài),應冬,應恐。
三、情志發(fā)泄要合度
人活著,就有五情變化?!吨杏埂访餮裕骸跋才分窗l(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币馑际钦f,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干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了。進一步說,五情自然流露,即是合于道,合于道的,必然有益于健康。
既然五臟精氣的運動變化產生了怒、喜、憂、思、恐等情志變化,那么情志變化也就必然要消耗五臟的精氣。
我的理解是,若情志變化但合于度,那么,不會耗損五臟精氣。反之,若情志變化過度,就會消耗五臟精氣,進而對人體造成傷害。生活中所見,有的人暴喜而突然癲癇發(fā)作,或暴怒而突然中風,暴恐而猝死,暴悲而一夜白發(fā)等等,都是情志活動過于激烈,以至于對五臟精氣的消耗過度,導致了五臟功能的失調,最終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疾病。
四、情志導致疾病
情志跟疾病關系密切,甚至有些疾病根本就是因情志(怒喜思悲恐)而引起的。比如,久怒傷肝,導致肝陽上亢,肝火上浮,引起血壓升高。我們用藥物來降壓,治來治去效果都不理想,為什么?因為本在情志,標在血壓。光是治療血壓,是治標而未能治本。對于這類疾病,解鈴還需系鈴人,需要從情志上去調理,這樣才能標本兼顧。
當然,五志能夠致病,五志亦能解病。當我們的健康因五志異常變化而受到困擾時,如果能認識到五志的病因,積極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緒,調整好心情,那么,疾病可不藥自愈。
五、以林黛玉為例說明調暢情志的重要性
比如,《紅樓夢》中的林黛玉常生悲凄之情,悲則傷肺,悲則氣消,導致其體質嚴重變弱。林黛玉“從會飲食時便吃藥,到今日未斷,請了多少名醫(yī)修方配藥,皆不見效?!薄懊繗q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舊疾”,并且病癥主要表現是咳嗽、咳痰、數量不等的咯血,“又咳嗽數聲,吐出好些血來”。王大夫分析她的病癥時說:“這病時常應得頭暈,減飲食,多夢,每到五更,必醒個幾次。即日間聽見不干自己的事,也必要動氣,且多疑多懼。不知者疑為性情乖誕,其實因肝陰虧損,心氣衰耗,都是這個病在那里作怪?!?/p>
也就是說,不管是服用何種名貴藥物,或者服用多久的時間,這樣的治療都是在治標而已。林黛玉如果能改變她的性情,把性格改成象史湘云或薛寶釵這樣的,那么,健康程度肯定會完全不一樣。
六、長壽的人普遍情志舒暢
有人調查了80歲以上老人的長壽秘訣,發(fā)現其中96%的壽星都是性格開朗、極富人生樂趣。
從中醫(yī)來分析,性格開朗的人往往心氣和暢,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心在志為喜。平時樂呵呵的人其心神不滯,五臟六腑皆歸于平衡,肯定有益于健康。尤其是老年人,本來臟腑機能就已經衰退,此時若能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tài),就有助于避免五臟六腑功能失調,當然有助于健康和長壽。
七、避免壓力過大以忌怒
但由于生活節(jié)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導致很多人出現情緒問題,如急躁易怒,情緒低落,有些人還會罹患抑郁、焦慮等問題。
從中醫(yī)來分析,情志致病,首先傷肝。肝性喜條達而惡抑郁,當情志不遂致肝氣抑郁則疏泄不利,因而對氣血的運行、飲食的消化吸收排泄發(fā)生影響。換句話說,在情志舒暢精神愉快時,氣血的運行就通暢,各個組織器官都能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反之,若情志抑郁不舒,則氣血的運行受到影響,可發(fā)生氣滯血瘀現象,導致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異常。
《內經》認為:“怒傷肝”、“百病生于氣也”。暴怒不止,可致肝氣上逆,甚至血隨氣上、面紅目赤、頭痛眩暈、胸悶脅痛、失明耳聾、氣喘嘔血,嚴重者可引起昏迷不醒或暴怒之下突然喪命。
今時我們養(yǎng)生,除重視調節(jié)飲食、起居、運動之外,最關鍵的是調暢情志,其中尤以戒怒為要緊。戒怒需要緩解各種壓力,因為壓力大則肝氣易滯,人就容易動怒發(fā)脾氣。怎么辦?我的理解是以下幾點。
其一,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一個有智慧的人是不會亂發(fā)脾氣的;其二,當怒從心頭起時,要記得提醒自己,發(fā)脾氣無益于健康,甚至會增加更多的煩惱,也不能解決任何問題。這樣用理智的力量來控制自己的怒氣;其三,學會疏泄,把積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緒通過適當的方式發(fā)泄出去,從而盡快恢復心理平衡。比如,建議每周跑步三四次,跑步是極好的疏泄負面情緒的方法,通過汗出即能排出各種郁滯于體內的濁毒,讓人精神煥然暢快,諸多不適的情緒自然消失;其四,改變自己的思想關注點,或改變環(huán)境,使自己遠離不良刺激因素,從而從精神煩惱中解脫出來。
小結
《內經》指出了調節(jié)情志的方法,“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所謂“恬”就是靜,“淡”就是安,“恬淡”就是安閑清靜的意思,“虛無”就是沒有貪求妄想、患得患失的意思。能做到這個境界,不但情志安和,而且百病不生,這應該是養(yǎng)生的至高境界了。
我自己有體會,若能保持良好的情緒,每天的日子格外舒暢,而且,學習工作效率更高,感覺更幸福。反之,若情緒不良,甚至陷入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之中,那么,不但日子過得很難受,而且學習工作的效率也會降低,感覺完全沒有了幸福感。
南北朝時代大醫(yī)陶弘景在《養(yǎng)性延命錄》一書中評論精神調節(jié),指出“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哭、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此十二少,養(yǎng)生之都契也”,如果我們都能做到這“十二少”,那么,必然精神舒暢,身體健康。(董洪濤)#健康#
相關知識
心情舒暢,長壽健康
健康飲食與心情舒暢的關系
怎樣調整心態(tài)讓自己心情舒暢
瑜伽暴汗后,心情太舒暢了
保持心情舒暢,調整心態(tài)
常生氣的人必看:飲食調理,讓你心情更舒暢!
調節(jié)心情的方法,3個小技巧讓你心情舒暢
華大舒暢益生菌(華大新推益生菌,讓你舒暢又健康)
懷孕心情不好怎么辦 教你四個方法讓孕婦身心舒暢
光明暢優(yōu)牽手胡歌 開啟舒暢人生
網址: 人要健康,先要心情舒暢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139119.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