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科學網—培養(yǎng)青少年“權利意識”

科學網—培養(yǎng)青少年“權利意識”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5月11日 15:11

 熊丙奇

教育應該落到育人這個層面,而不僅僅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習的工具。我們的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而不僅僅是圍繞著知識教育而展開。

■本報記者 王劍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媒體曝光了不少校園性侵案。青少年保護和青少年權益問題引發(fā)社會的高度關注。當今社會,如何保護孩子,為他們提供一個健康安全的成長環(huán)境?圍繞這個問題,《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了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

《中國科學報》:最近媒體曝光的近10件校園性侵案中,有不少學生都是長期被傷害。為什么遲遲未能發(fā)現?

熊丙奇:在美國,學生上學的第一課,老師就會告訴學生,在群體生活中,不要傷害別人,也不要讓別人傷害自己,教學內容具體到身體的哪些部位是不能讓別人觸碰的、哪些是自己的隱私。這樣的教育,是告訴學生這個世界上有“壞人”,也是在說,自己若不遵守規(guī)則也會變?yōu)椤皦娜恕?。這是最基本的公民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權利意識和責任意識,知道自己有怎樣的權利,怎樣保護自己的權利,以及有哪些與權利對應的責任和義務。

而我國的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這方面都比較缺失。有不少家長告訴孩子,在學校里要聽老師的,要相信老師是為學生好。在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自身權利意識會比較淡漠。教育要引導學生向善,但不等于不告訴學生現實中的不端現象。另外,無論老師還是家長,都喜歡從學生那聽到“美好”的答案。比如,我們問孩子:這個同學見義勇為的行為高尚不高尚?這樣提問題,就是想得到“高尚”的答案??珊⒆油耆赡苡胁煌庖?,比如應該先保護自己,有能力才去見義勇為。由于教育者總想得到一種“正反饋”,所以孩子在與老師、家長交流時,會“過濾”那些家長、老師認為不好的東西,選擇性地說一些“好”的東西,導致學生只能在暗地里談論此類話題,不敢告訴大人自己的想法。

其實,性教育是基本的生活教育,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讓孩子懂得自我保護。由于學生沒有這方面的意識,不敢把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告訴家長,擔心被懲罰,肇事者也深諳此道,威脅孩子不能說出去,導致性侵案往往發(fā)生很長時間才被發(fā)現。這種情況在農村、基層學校尤其嚴重。

如果孩子們知道自己有什么權利(人身權、隱私權等),知道自己的權利是有可能被他人侵犯的(老師有可能、同學有可能,家長也有可能),知道被侵權之后應立即報警,以保護自身權利,同時懲罰侵犯自身權利的人,那么,侵權行為將不至于如此猖獗。

《中國科學報》:從法律上如何對此類事件加以防范?

熊丙奇:從法律上加強防范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要讓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全部落地。我國現在已經有比較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體系,從《教育法》到《義務教育法》再到《未成年人保護法》,都明確規(guī)定了保護學生的學校責任、社會責任、家庭責任,以及司法責任。但現實中,不管家庭、學校還是社會以及司法機構,對學生的權益保護都做得不到位,即這些法律法規(guī)仍沒有落地。

第二,結合現實社會的發(fā)展,針對多起校園性侵案、侵權案,應該對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完善,比如《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要保護學生的權益,要做到教育和保護相結合,不能侵犯學生的人格尊嚴,不能有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行為等等。可是,對于教師虐待兒童,《刑法》卻沒有虐童罪——“虐待罪”只適用于家庭成員,由于沒有相應的虐童罪來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因此,校園發(fā)生虐童事件之后,只能用尋釁滋事罪來追究責任,這是很不嚴肅的。

性侵案涉及法律,應該由司法機構介入調查,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但學校往往認為這是影響面子的事,為了防止事情曝光,往往進行內部處理、淡化處理或者不了了之,因此就縱容了性侵案的接連發(fā)生。

《中國科學報》:學校內部如何從制度上杜絕此類事件發(fā)生?

熊丙奇:首先,要依照國家的教育法律法規(guī)來清理學校內部現有的“土校規(guī)”?,F有校規(guī)的制訂都不夠嚴謹,甚至有的校規(guī)是變態(tài)的、侵犯學生權利的,比如規(guī)定高中男女生在一起交談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男女生不能單獨待在一起等等,這其實是“變態(tài)”的、不尊重學生權益的校規(guī)。我認為,校規(guī)應該根據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中關于保護學生權益的具體條款進行修訂,不能與現行法律抵觸。

其次,學校在制定校規(guī)時,應該聽取學生家長的意見,校規(guī)不能只由學校行政單方面制定、想出臺什么樣的校規(guī)就出臺什么樣的校規(guī),如果行政力量過大,就會導致以行政的手段出現的侵權行為,

《中國科學報》:如何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

熊丙奇:應該從學校和家庭的教育細節(jié)當中來做。例如,在學校這個層面,我們在談到學生權益保護時,更多的只是教育學生要遵紀守法,但沒有指導性的、可以落地的實施行動細則。我建議,應該在學校的校規(guī)和學生守則中告訴學生一些細節(jié),比如哪些部位不允許別人觸碰,當被侵犯時應如何反應等等,讓學生有自我保護的意識。

現在很多學校已經意識到性教育的重要性,但在落實的時候,老師和學校都認為講這個問題很難為情,扭扭捏捏說不出口。其實性教育和其他學科教育是等同的,同樣具有科學性,學校和教師應該告訴學生身心的變化、情感的困惑,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要懂得自我保護。同樣,在家庭教育中,家長也不能回避某些教育,包括性教育。

總之,教育應該落到育人這個層面,而不僅僅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學習的工具。我們的教育要關注學生的生活教育、生命教育、人格教育、心理教育,而不僅僅只是圍繞著知識教育而展開。先讓學生懂得保護自己、懂得生命的尊嚴、懂得自立自強,然后才有可能讓他們真正地健康成長。

《中國科學報》 (2013-06-24 第5版 思想周刊)

相關知識

淺談青少年意志力的培養(yǎng)
兒童青少年體能訓練普及性培訓工作“全民健身日”上線——保障青少年體育權利 促進青少年體質健康
青少年體能培訓中心(青少年體能機構)
青少年急救知識培訓.docx
青少年保健常識
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普知識.pptx
青少年自我認同建構與公民人格的培養(yǎng)
青少年如何健康上網
少年宮豐富多彩的興趣班④體育健身類:幫助青少年培養(yǎng)運動習慣,樹立健康意識
青少年性教育:科學全面的教育內容

網址: 科學網—培養(yǎng)青少年“權利意識”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23251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