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常見病的體育療法

常見病的體育療法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6月08日 18:33

骨折后的體育療法 

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是骨折治療的3個主要環(huán)節(jié)。在骨折得到復位與固定后,主要問題就是如何通過醫(yī)療體育來防治肢體的功能障礙。   

由于骨折損傷了骨骼、軟組織,有時也直接損傷關節(jié),常影響肢體的活動功能。骨折后的局部固定也會影響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使骨折愈合變慢,并引起肌肉、關節(jié)、骨骼發(fā)生一系列廢用性變化,加重肢體的功能障礙。早期使用體育療法,保持動靜結合,可促進骨折愈合,預防或減輕肢體功能障礙。骨折愈合后使用體育療法,則可促進關節(jié)、肌肉功能的恢復,消除或減輕殘疾。此外,體育療法還能維持心肺等內臟功能,活躍血液循環(huán)和新陳代謝,防止并發(fā)癥,保障全身健康。   

四肢骨折后體育療法主要用醫(yī)療體操。一般分為骨折愈合前(第1期)和愈合后(第2期)兩個時期進行。   

骨折經(jīng)妥善處理,病人情況穩(wěn)定時,即可開始第1期體育療法。此期主要做傷肢近端或遠端未被固定的關節(jié)的各方向主動運動,必要時輔以被動運動,逐步達到正常運動幅度。骨折復位穩(wěn)定時,要做傷部肌肉有節(jié)奏的靜力性收縮和放松活動。用中醫(yī)夾板作局部固定時,傷后數(shù)日即應開始傷區(qū)關節(jié)小幅度的無痛的主動運動,以后逐漸擴大其活動幅度和用力程度,但必須避免與骨折移位方向一致的運動,以防重新錯位;并應結合調整夾板,進行輕柔的局部按摩,以促進消腫并消除夾板壓迫的局部影響。骨折累及關節(jié)用石膏托固定時,于固定1~2 周后,應每日取下石膏托,按上述原則作關節(jié)的主動運動,運動后再行固定,以減輕以后的關節(jié)功能障礙。此外,應盡可能維持未受傷肢體的正?;顒?。必須臥床的病人應每日作深呼吸、床上的健肢運動和軀干運動。   

在骨折愈合、固定物去除后,即可進行第2期體育療法。此時,為了恢復關節(jié)的活動度,可立即開始做各關節(jié)的各方向主動運動,以便溫和地牽伸攣縮和粘連的組織。數(shù)日后,可增加助力運動或被動運動,以進一步牽伸攣縮和粘連組織,擴大關節(jié)活動度。動作要平穩(wěn)緩和,不引起明顯疼痛和肌肉痙攣;切忌使用暴力,以免引起新的損傷。如關節(jié)活動度恢復緩慢,可加作關節(jié)功能牽引,每次牽引持續(xù)10~20分鐘。這種牽引可逐漸克服組織內部的粘滯阻力,取得較好的效果 (圖1)。以上練習常相互配合,一日多次反復進行。

圖1 膝關節(jié)屈曲牽引   

為了促進肌力恢復,還要進行專門的肌力訓練。肌力訓練的原則是通過主動運動使肌肉產(chǎn)生適度的疲勞。在肌肉軟弱不能舉起傷肢時作助力運動,勉強能舉起傷肢時作主動運動,舉起傷肢尚有余力時可作抗阻運動(圖2)。肌力練習一般每日只進行1次,運動量較大時,隔1~2日進行1次。   

注意事項:①體育療法應早期開始,開始越早,效果越好。②肌力練習應和關節(jié)活動練習配合進行,使關節(jié)活動范圍和肌力平行增長;如肌力恢復明顯落后于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恢復,可造成關節(jié)不穩(wěn),引起繼發(fā)性損傷。③骨折復位不穩(wěn)、有早期骨化性肌炎或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時,禁忌局部運動。   

慢性腰腿痛的體育療法 

慢性腰腿痛是一種多發(fā)病,主要由腰椎間盤突出癥、腰臀部筋膜炎、腰臀部軟組織損傷或長期強迫體位工作而造成的腰部勞損等疾病所引起,選用合適的體育療法,可收到一定的效果。   

因病理情況復雜多樣,體育療法對慢性腰腿痛所起的作用也是多方面的。如對腰椎間盤突出癥,體育療法可使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回納,改變神經(jīng)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從而解除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對腰臀部筋膜炎,因局部有滲出、粘連、攣縮、變性、萎縮等病理改變,體育療法可促進炎癥吸收,松解組織粘連,牽伸攣縮組織;各種腰腿痛,都可引起腰臀部僵硬、肌肉萎縮、功能障礙,體育療法可以改善腰髖部活動度,增強肌肉力量,從而使病變造成的腰臀部力量平衡失調得到改善或糾正。下面著重介紹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體育療法。   

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可用按摩和牽引,后期可用按摩、自我按摩和醫(yī)療體操,手術后可用醫(yī)療體操或太極拳、八段錦等?;痉椒ㄈ缦?

①按摩和自我按摩?;颊咭话闳∨P位,先在腰臀部做放松性的揉、滾等手法。接著,如為腰椎間盤突出癥,可做屈腰、伸腰、斜板、牽拉等被動手法。如為腰臀部炎癥和損傷,可做推、撥、刮等活血和松解性的手法。按摩應著重于病變部位。一次按摩10~20分鐘左右,每日或隔日1次。自我按摩可在腰部兩側,用拳捶擊或擦動,或用滾軸等器械做自我推拿,上下來回數(shù)遍,約3~5分鐘(圖3)。

②醫(yī)療體操。根據(jù)病情編制一套活動腰、髖關節(jié),發(fā)展腰臀部肌力或矯正姿勢的醫(yī)療體操。活動腰髖關節(jié)可做軀干前屈、后伸、旋轉等動作,幅度由小到大。發(fā)展腰臀部肌力的伸肌力量,可做后伸腰、伸髖動作并維持該姿勢(圖4、5)。每次維持時間可由10~20秒逐漸延長至30秒。

③腰部牽引。方法很多,一般有懸吊和牽引床牽引兩類。懸吊是用束胸帶束住胸部將身體直立懸掛,雙足離地,以自身重量作懸垂牽引;在牽引中,同時可做主動或被動的伸腰、擺腿、旋腰等動作,以增加治療作用。牽引床牽引,可取仰臥或俯臥位,上用束胸帶固定胸廓,下束骨盆帶作重力牽引。牽引裝置有懸重、螺絲桿、電動3種,以電動自控裝置較好,懸重式較簡便而負重穩(wěn)定。腰部牽引的重量一般以相當或稍低于自身體重為合適。開始牽引時重量要小些,待適應后可逐漸增加。每次牽引20~3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④采用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tǒng)項目。除注意一般要領外,要著重腰部的鍛煉;每次練習至發(fā)熱微汗為好。   

注意事項:①腰腿痛急性發(fā)作階段,除適應用按摩、牽引外,醫(yī)療體操要慎用或暫不應用。②用體育療法治療后一般有酸脹感覺,1~2天即恢復者是正常反應,如活動后疼痛持續(xù)加重,則應調整活動方式、方向和強度,或對病情作進一步檢查。   

脊柱畸形的體育療法 

正常脊柱有幾個前后方向的自然彎曲,沒有側向的彎曲。自然彎曲曲度過大過小,或出現(xiàn)不應有的彎曲,即為脊柱畸形。常見的脊柱畸形有脊柱后凸(即胸椎過于后凸)、脊柱前凸(即腰椎過于前凸) 及脊椎側凸,包括全側凸(主要凸向一側)和“S”型側凸(胸椎凸向一側,腰椎凸向另一側)。   

體育療法適用于不是因特殊疾病而引起的特發(fā)性脊柱畸形。這類畸形的發(fā)生涉及到先天及后天的很多因素,如幼兒期骨骼及肌肉發(fā)育軟弱,導致脊柱的負重結構不穩(wěn)定,是發(fā)生畸形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姿勢習慣不良則對畸形的型式、方向起作用。因此,發(fā)展幼兒體育,促進骨骼肌肉的正常發(fā)育,是預防脊柱畸形的一條重要途徑。   

在畸形發(fā)生初期,主動伸展或被動牽伸脊柱,畸形即可消失。此時主要問題是脊柱肌肉軟弱及不平衡,及時進行體育療法鍛煉,增強脊柱肌肉,恢復脊柱周圍的肌力平衡,即可使畸形在較短期內矯正?;芜M一步發(fā)展時,在主動伸展或被動牽伸脊柱之后,畸形不能消失,說明已有肌肉韌帶攣縮。此時進行體育療法,仍可逐步牽伸攣縮組織,有選擇地增強軀干肌肉,使畸形在較長時期內逐漸得到矯正。如畸形繼續(xù)存在和發(fā)展,在X線片上出現(xiàn)脊柱骨骼的變形,畸形即難以矯正;此時,體育療法的作用只能是盡量控制其發(fā)展,同時增強肌肉,防止勞損,以消除或減輕疼痛。   

脊柱畸形的體育療法主要采用矯正體操,其內容主要是做和畸形方向相反的軀干運動,以便有選擇地加強肌肉,牽伸攣縮組織。準備姿勢多用臥位或匍匐位。這些姿位可減輕脊柱的靜力負荷,松解脊柱關節(jié),便利脊柱運動,同時可利用體重作負荷,提高軀干肌肉鍛煉的效果。用上肢在肋木或單杠上懸掛,有助于牽伸攣縮組織。   

矯正體操的動作應嚴格根據(jù)畸形的部位及方向來選擇:如脊柱后凸患者,應著重做挺胸及擴胸練習(圖6、7);脊柱前凸患者,應著重做增強腹肌和臀肌、牽伸腰骶部肌肉、韌帶的活動(圖8、9);脊柱側凸患者,應著重做節(jié)段性側彎練習,使動作中形成的側彎與畸形側彎部位一致而方向相反。當一臂上舉,肩帶向對側傾斜時,胸椎即向同側凸出;當一腿提起,骨盆向對側傾斜時,腰椎即向對側凸出;一側的上下肢同時舉起時,即產(chǎn)生一個胸椎凸向同側、腰椎凸向對側的“S”型側凸,可用來矯治方向相反的“S”型側凸,避免在矯正一個側凸時使另一個側凸加重(圖10、11)。 圖6、7、8、9、10、11脊柱畸形矯正體操   

注意事項:①嚴重的脊柱畸形,至今缺乏合理有效的矯治方法,故對脊柱畸形著重于預防和早期發(fā)現(xiàn),早期矯治。②矯正體操一般每日或隔日進行1次,動作須平穩(wěn)緩慢,注意循序漸進,長期堅持。③做矯正體操的同時要注意養(yǎng)成正確的姿勢習慣。方法是對鏡或在醫(yī)務人員(或家長)指導下擺好坐、立、臥的正確姿勢,使患者熟悉這些姿勢并經(jīng)常維持。睡眠時,脊柱后凸者應習慣于在硬床上用低枕仰臥,不宜屈體側臥;脊柱側凸者應避免向胸椎凸出一側側臥。脊柱側凸者提扛重物時宜用胸椎凹入的一側上肢,向下?lián)螇簳r宜用對側上肢。   

肩關節(jié)周圍炎的體育療法 

肩關節(jié)周圍炎,簡稱肩周炎,是一種肩關節(jié)周圍組織無菌性炎癥,多見于中老年人,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肩部疼痛和活動功能障礙。據(jù)有的醫(yī)療單位觀察,經(jīng)常堅持體育活動的人肩周炎發(fā)病率低,可見體育活動對防治肩周炎具有一定作用。肩周炎通過系統(tǒng)的醫(yī)療體操或按摩,一般都能治愈。體育療法一方面可改善患肩血液循環(huán),加強物質代謝,緩解肌肉痙攣,從而消炎止痛,另一方面又可松解肩關節(jié)周圍的粘連,恢復肩關節(jié)的活動功能。隨著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疼痛可進一步消除。   

肩周炎的體育療法,主要采用醫(yī)療體操和按摩。醫(yī)療體操主要采用下列3類運動:①主動運動。主要練習肩關節(jié)各軸位方向的運動,特別是最容易受障礙的外展、外旋和內旋等運動(圖12、圖13)。主動運動中還可做放松性擺動練習,方法是體前屈,患肢放松下垂,徒手或手持啞鈴,向前后及左右方向擺動。手摸墻練習,用患手經(jīng)前、側方向摸墻,每次要使肩關節(jié)活動到最大幅度為止。除以上增大關節(jié)活動范圍的主動運動外,還應作增加肌力的主動運動。②助力運動。常用體操棒或高位滑輪在健康上肢的幫助下做肩關節(jié)各軸位方向的運動(圖14)。肩帶可加固定,限制不必要的聯(lián)帶運動,以便更有效地增大肩關節(jié)的活動度。經(jīng)一段時間鍛煉后,還可利用帶襻的實心球做離心性甩球運動,幫助牽拉粘連,增大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③被動運動。病人放松患側肩臂部肌肉,由醫(yī)者一手壓住肩部,排除不必要的聯(lián)帶運動,另一手對患側肩關節(jié)進行各軸位方向的被動運動;也可手攀肋木,通過下蹲、彎腰懸吊等動作來做肩關節(jié)各方向的被動牽伸。   

按摩的主要手法有揉、推、滾、撥、搖、抖等。按摩部位包括關節(jié)前后部,側重于肱二頭肌腱處。疼痛嚴重時,按摩手法要柔和,多用揉、推與滾法,功能障礙明顯時要多用撥、搖、抖等松解粘連的手法。按摩常與醫(yī)療體操的被動運動結合應用。   

注意事項:①每次鍛煉應有局部酸脹和輕微疼痛反應,但不應引起劇烈疼痛。被動運動切勿用暴力強制進行,以免引起局部損傷。②每次體療前配合熱療,如蠟療、紅外線或熱水浴,可減輕鍛煉時的疼痛,并能提高療效。③鍛煉必須每日堅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頸椎病的體育療法  頸椎病為中老年人的常見病,特別是會計、縫紉工和伏案工作的人發(fā)病多。一般是由頸椎退行性改變所致。另外,頸椎及附近軟組織損傷,頸部肌肉、韌帶松弛,頸椎關節(jié)不穩(wěn)等,也是引起此病的一些因素。這些病理情況,可以影響到脊髓、頸段脊神經(jīng)根、椎動脈或交感神經(jīng)等,從而引起頸肩部疼痛、肢體麻木、頭暈等一系列相應的神經(jīng)、血管綜合癥狀。采用體育療法可取得良好效果,如能堅持,還可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   

頸椎病體育療法的作用是擴大椎間孔,緩解對神經(jīng)根的刺激或壓迫,使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回納,調整并改變椎體和周圍組織之間的解剖關系,減輕神經(jīng)和血管的相應癥狀;另外還有放松痙攣肌肉,活躍血液循環(huán),發(fā)展肌肉力量,增進頸椎穩(wěn)定性等作用。   

頸椎病體育療法主要有下列3類:

①頸椎牽引。一般采用著力于下頜和后枕部的頜枕吊帶牽引,可取坐位或臥位作持續(xù)或間斷牽引,以坐位間斷牽引最常用;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鐘。牽引重量一般從3~4公斤開始,可逐漸增至10~15公斤。牽引時,頭部通常略前屈,使牽引力集中作用于頸椎后方。但是由于病情和個體特點不同,牽引時頭部前屈可大些,也可小些,也可用垂直位,以牽引時感覺舒適無不良反應為度(圖15)。

②按摩。一般取坐位,按摩部位為頭后部,頸兩側和后部以及肩背部,常用按、摩、推、拿、揉、捏、滾、撥等手法,以松解局部軟組織為主,必要時配合調整性的被動手法。手法要柔和輕巧,切忌暴力。

③醫(yī)療體操。可編5~6節(jié)以頸部活動為主的體操,常用動作和要領如下。a.頸屈伸:先向前低頭,頦部靠近胸部,然后抬頭,但不要后仰,頭頂部向上拔伸,眼向前方平視。b.轉頸旋肩:兩肩外展近水平,肘屈成90°角,兩前臂也抬到水平位,掌心向下,然后兩上臂不動,先將左前臂及手旋后至垂直向上,右前臂及手旋前至垂直向下,同時頭向左旋,眼視左手;再做對側,左右相反。c.觸耳摸背:左手經(jīng)側方上舉過頭,左手觸右耳,頭頸向左側屈,以左耳觸左肩,同時右臂經(jīng)體后盡量上提。再做對側,左右方向相反。d.頭頸繞環(huán):頭頸做繞環(huán)動作,依前左后右方向,然后依前右后左方向。e.與項爭力:兩手交叉置于枕后部,頭頸用力向后伸而兩手用力向前拉,使頸部肌肉持續(xù)抗阻用力,頭部不作明顯的運動,而只作肌肉的靜力收縮,每次持續(xù)10秒鐘左右。所有體操動作都須緩慢而平穩(wěn),以不引起疼痛為宜。當關節(jié)活動至最大幅度時,在該處稍停片刻,以便使肌肉和韌帶等組織受到充分的牽拉。每節(jié)動作重復8~10次。 圖15 頸椎牽引法   

注意事項:

①要細致檢查,明確診斷,必須排除頸椎半脫位、結核、腫瘤等病變后,才能應用體療,以免病變惡化和危險。

②根據(jù)病情和癥狀選用合適的體療方法才能收效,其中影響脊神經(jīng)根的療效較好,影響脊髓的療效較差。

③所有體療的動作均不宜急速,切忌使用暴力。

④仰頭過伸位做頸椎牽引,可使頸椎后部互相靠近,會增加對神經(jīng)根的壓迫,加重癥狀,須注意避免。   

冠心病的體育療法 

冠心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簡稱,是由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管腔變窄或閉塞所引起的一種缺血性心臟病。近年來,發(fā)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冠心病一部分病例平時無癥狀,僅在身體檢查時才可發(fā)現(xiàn),大部分病人可有心絞痛,甚至發(fā)生心肌梗塞等。醫(yī)療體育對減少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具有特殊的效用,對緩解心絞痛癥狀和心肌梗塞后及早恢復心功能也有良好的作用。   

冠心病醫(yī)療體育的作用首先是改善冠脈循環(huán)。經(jīng)常進行運動訓練者的冠脈口徑較常人為粗,并可使心率減慢,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的血液灌注量增加。經(jīng)冠脈造影證實,運動可促進側支循環(huán)的建立,加速對梗塞部位的修復,其次可提高心肌纖凝蛋白的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增強心臟的收縮功能。醫(yī)療體育對引起冠心病的一些危險因素也可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如可以降低血液內低密度脂蛋白及膽固醇的含量,提高具有防止血管粥樣硬化功能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從而減輕血管硬化的形成;可以調整血壓,提高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防止血流過快凝結,有利于減少冠脈血栓形成;另外,還可調節(jié)代謝,控制體重等。   

冠心病體育療法主要有以下4種:①氣功、太極拳等。這是冠心病人最基本的鍛煉形式。氣功主要采用強壯功。②醫(yī)療體操。選用協(xié)調和有節(jié)奏的全身運動,同腹式呼吸相結合,常在走和慢跑前、后進行。③走、慢跑和其他耐力性項目。這是發(fā)展心臟功能的最主要形式,一般先從慢步走開始,逐步提高速度或走跑交替,并轉到慢跑,直至達到規(guī)定的運動量;也可采用自行車、登山、游泳、滑雪等。在有條件的醫(yī)療單位或家庭內,可應用活動平板或功率自行車,按規(guī)定的量進行,一般每天至少鍛煉1次,每次30分鐘左右。④對癥按摩??稍谛那皡^(qū)揉、擦、叩擊,或捏內關、合谷、曲池等穴位。   

正確的運動量常是取得滿意效果的關鍵,運動量過小不能起到應有的治療作用,過大則又容易發(fā)生意外。合適的運動強度應該因人而異,所以每個冠心病人在采用醫(yī)療體育前都應進行運動機能試驗,以確定其合適的強度;若有條件,可在體療中同時進行心電監(jiān)護。   

注意事項:醫(yī)療體育適用于隱性冠心病、穩(wěn)定型心絞痛、無合并癥的心肌梗塞恢復期。若有頻發(fā)性多源性室性早搏、完全性傳導阻滯、心絞痛癥狀不穩(wěn)定且有加重或有心力衰竭時,即應暫停體療。在體療中,呼吸要自然,不宜做憋氣負重或靜止用力的練習。   

高血壓病的體育療法 

高血壓病指非因其他內臟器官疾病而引起的慢性血壓升高。據(jù)調查,體力勞動者發(fā)病率較低,因此重視體力活動,特別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適當采用體育療法,對防治高血壓病具有一定作用。   

一般認為高血壓病是因大腦皮層和皮層下支配血管運動的神經(jīng)中樞對血管張力的調節(jié)功能發(fā)生障礙以及各種神經(jīng)體液因素的異常反應所引起的。在進行醫(yī)療體育活動時,可提高皮層和皮層下中樞的調節(jié)作用,使周圍血管緊張度減低,從而促使血壓下降。情緒激動、寒冷等因素可使血壓上升,而高血壓患者對這些因素特別敏感,血壓的上升高而持久。進行醫(yī)療體育活動時,通過主觀意識的鍛煉可以控制和調整身體的異常反應,保持血壓相對平穩(wěn)。醫(yī)療體育還可使精神和軀體肌肉得到放松,從而反射性地緩解小動脈的痙攣,使血壓得以進一步降低。此外,醫(yī)療體育還可以改善情緒,提高全身臟器功能,有助于減輕癥狀,鞏固療效。   

高血壓病體育療法主要有下列5類:

①氣功和太極拳。氣功強調排除雜念,力求入靜,呼吸自然,意守丹田或涌泉。常用放松功、強壯功或動功,每天至少1次,每次30分鐘左右。

②醫(yī)療體操。要求和呼吸相配合,動作要柔和而有節(jié)律,姿勢要放松舒展,切忌憋氣、鼓勁或緊張用力;作彎腰動作時,頭不要低于心臟水平。

③生物回授法??捎梅潘蓛x,將鍛煉中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下降時的汗腺活動或皮膚電阻的改變轉換成音響訊號,使鍛煉者親自感知,產(chǎn)生良性反應,從而誘導交感神經(jīng)興奮性進一步下降,達到主動控制血壓和降低血壓的目的,與其他體育療法協(xié)同治療,能提高降壓效果。

④步行和慢跑。從輕松步行開始,速度掌握在每分鐘120步以內。如血壓已有下降,心功能良好時,可加快步行或慢跑的步速或走跑交替,每次30分鐘左右,每天1次。運動后,50歲以上者的心率不宜超過每分鐘125次(見走和慢跑)。

⑤其他。在頭頸部有關穴位(如風池、太陽、耳穴的降壓溝等處)做中等強度按摩,堅持放松性游泳或不費力地登山等,均有利于血壓下降。   

注意事項: ① 醫(yī)療體育適用于第1、第2期高血壓病。因腎臟或內分泌疾病等引起的繼發(fā)性高血壓病因未除,或急進型高血壓,或第3期高血壓尚處于失代償期者,均禁忌采用體療。②合并應用降壓藥物治療者,不宜過早減量或停藥。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體育療法 

支氣管炎是最常見的呼吸道疾病,80%由感冒引起,不及時治療能變?yōu)槁?,并可引起肺氣腫。肺氣腫病80%系慢性支氣管炎發(fā)展而來。肺氣腫又可誘發(fā)肺心病,病人稍動即心跳氣短,明顯影響生活和工作能力,嚴重者危及生命。肺氣腫的治療迄今尚無特殊有效方法。醫(yī)療體育則具有增強體質,扶正固本,發(fā)展心肺代償功能等作用,是肺氣腫病的重要治療手段。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的體療作用,首先是糾正不合理的呼吸方式。肺氣腫時橫膈被壓低且活動受限,胸廓亦處于相對的吸氣狀態(tài),為了彌補呼吸量的不足,病人常在吸氣時動用輔助呼吸肌,甚至錯誤地在吸氣時收縮呼氣肌──腹肌。結果是呼吸變得淺而快,特別費力,氣體的交換又不充分,因而進一步加重了氣短癥狀。醫(yī)療體育要求病人學會放松緊張的呼吸肌,進行平靜不用力的腹式呼吸,著重改善呼氣過程。這種呼吸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肺通氣量。其次,醫(yī)療體育可提高心肺功能。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細支氣管已因慢性炎癥而腫脹,又因痰液分泌增多使通道變狹窄,呼氣時更容易因胸腔內壓力增高對支氣管產(chǎn)生壓迫而發(fā)生堵塞。肺氣腫特別是肺心病時,心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體療可促進氣管內痰液排出,減輕支氣管炎癥,改善肺的通氣,提高心肺功能。另外,體療還可以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改善物質代謝,提高對體力活動的適應性,緩解氣短、氣急等癥狀。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常用體療方法有下列4類:①平靜腹式呼吸??刹捎谜T導呼吸法,坐于比較舒適的體位,放松緊張的呼吸肌,一手按上腹部。從呼氣開始,呼氣時腹部下陷,再用手輕輕按壓上腹部以增高腹壓,幫助橫膈上抬。吸氣時,上腹部對抗該手所施加的壓力徐徐隆起。為了順利地呼出氣體,要將嘴唇收縮成吹笛狀,使氣體經(jīng)過縮窄的口形慢慢吹出,這樣呼氣可以使氣道內壓力提高約5厘米水銀柱,避免細支氣管過早閉塞。吸氣時則要經(jīng)鼻,以減少對氣管的刺激。呼氣要比吸氣長1~2倍,但不要憋氣,憋氣增加肺內壓力,對肺氣腫不利。②助力呼吸。呼氣時用雙手壓胸,或雙臂抱胸,或用寬布帶束緊下胸部,均可增加胸廓和橫膈的活動范圍。③全身活動。在練好腹式呼吸的基礎上,可進行全身活動。例如利用呼氣時彎腰、抱膝、下蹲等動作,進一步改善橫膈活動,提高肺通氣功能,或用醫(yī)療步行、慢跑步、走跑交替等提高心臟功能。④預防感冒的鍛煉。可作臉部的自我按摩,常用擦鼻、“浴面拉耳”(圖16)和按摩迎香、合谷、風池等穴位,也可用冷水洗臉,提高耐寒能力。   

注意事項:①有急性感染和心肺功能失代償時,不宜進行體療。②腹式呼吸練習開始時不要過深、過慢,一次練習也不宜持續(xù)過久,一般每練3~5次即稍休息,否則可引起頭暈、頭脹、胸悶等不適癥狀。已熟練掌握后,則要求隨時進行腹式呼吸。③肺心病患者運動量的增加,應依心功能情況而定。④要戒煙。   

潰瘍病的體育療法 潰瘍病包括胃和十二指腸潰瘍,是一種常見病,多發(fā)生在青壯年,對勞動生產(chǎn)影響很大。潰瘍病的發(fā)生主要是由于大腦皮層形成一種持續(xù)的興奮區(qū)域,即病理興奮灶,影響植物神經(jīng)中樞,改變迷走神經(jīng)功能,使胃或十二指腸局部血管痙攣,粘膜抵抗力減低,同時胃酸分泌過多,侵蝕胃腸壁而形成潰瘍。潰瘍病的體療作用首先是調整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活動,消除病理興奮灶,恢復迷走神經(jīng)的正常功能,從而改善胃腸的血液循環(huán)、蠕動和分泌功能,使?jié)冓呌谟?。此外,胃腺粘液細胞的分泌功能恢復,內分泌的調節(jié)作用和全身營養(yǎng)狀態(tài)好轉,也可為潰瘍病的痊愈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常用的體療方法是氣功和太極拳,其次為步行和按摩。氣功多采用內養(yǎng)功,可每日練功2~3次,每次半至1 小時。太極拳可采用各種傳統(tǒng)套路或簡化太極拳。氣功和太極拳可交替進行,著重做到意氣結合,動靜相兼,以提高療效。輕松的步行,可以調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活動,改善胃腸功能,消除腹脹、呃氣等癥狀。按摩,一般取膀胱經(jīng)上的膈俞、脾俞、胃俞、小腸俞和胃經(jīng)的足三里等穴位,用中等強度進行推、按等手法。   

注意事項:①醫(yī)療體育宜與必要的飲食療法、藥物療法結合進行。②潰瘍病有穿孔傾向,或有較明顯的出血、幽門梗阻或有癌變可能時,都不宜進行醫(yī)療體育。③潰瘍病癥狀越是明顯,腹部運動應越少,以免局部刺激。   

內臟下垂的體育療法 

內臟下垂可牽涉到胃、腸、肝、脾、腎等臟器,是整個身體虛弱的一種表現(xiàn),中醫(yī)認為是中氣下陷所致。醫(yī)療體育主要用于胃下垂和腎下垂的治療。胃下垂時,胃的平滑肌和韌帶松弛,胃的位置下移,同時胃腸道緊張度低下,蠕動減弱,大量食物、消化液和氣體在胃內淤積,胃體擴大,引起腹脹、下墮感覺、呃氣、便秘等癥狀。由于消化吸收的功能減弱,身體日趨消瘦。醫(yī)療體育是胃下垂的首選療法,它可以調節(jié)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植物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活動,改善胃腸道的緊張度,增強其蠕動力,從而消除胃內的淤積;還能增強腹壁和腰背肌肉,為腹腔內臟提供堅強的支持,促使其恢復正常位置。經(jīng)過數(shù)月的醫(yī)療體育鍛煉,可以看到腹肌外形漸趨發(fā)達,下腹部松弛臌出的輪廓改觀,X線檢查胃的位置有所提高;同時胃的蠕動增強,排空時間縮短,患者食欲加強,腹脹、便秘等癥狀減輕或消失,體重增加。腎下垂的發(fā)生常和腹壁松弛、人體消瘦無力有關。腎位置下移,活動度增加,易發(fā)生腰酸、輸尿管扭曲、尿道感染和血尿等。醫(yī)療體育可增強腰腹肌力,增強其支持力,并能改進消化功能,增加營養(yǎng)吸收,充實腎周圍脂肪組織,從而穩(wěn)定腎臟位置,減輕癥狀。   

胃、腎下垂的體育療法基本相同,主要采用醫(yī)療體操,最好與氣功和按摩配合進行,以增強療效。醫(yī)療體操內容以臥位腹肌鍛煉為主,輔以適量的腰背肌鍛煉(圖17、圖18、圖19、圖20)及腹式呼吸習,每日練習1次。氣功以內養(yǎng)功為主。按摩可取中脘、脾俞、胃俞、氣海、膈關等穴。用中等強度的點、按等手法。   

注意事項:①胃下垂伴有活動性潰瘍病、胃腸道出血等情況時,應禁忌體療。②醫(yī)療體操的運動量須循序漸進,量力而行,特別在開始階段,要防止過量運動引起腹部肌肉疼痛或腹瀉等反應。③體療不宜在食后進行。④癥狀嚴重者可暫時配合使用緊身褲或胃、腎托,癥狀好轉后逐步停用。⑤平時宜避免跳躍和長時間站立。   

糖尿病的體育療法 

糖尿病,中醫(yī)稱為消渴病,在中老年人中多見,是人體胰島功能不全而引起的體內糖代謝紊亂,出現(xiàn)尿內有糖,血糖過高,病人表現(xiàn)為多吃、多喝和多尿。   

中國隋代名醫(yī)巢元方在公元610年所輯錄的《諸病源候論》一書中就認為,患消渴病的人應該“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唐代名醫(yī)王燾在《外臺秘要》一書中提倡,消渴病人要食后千步走。目前,國內外在糖尿病的治療中已廣泛采用飲食療法、藥物療法和體育療法配合進行的基本治療原則。   

糖尿病體療的作用,主要是改善神經(jīng)體液因素對糖代謝的調節(jié),加強肌肉代謝酶的活力,促進肌肉對糖的氧化利用,減少胰島素的需要量,使血糖降低,尿糖減少及消失。糖尿病人體內同時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脂肪代謝障礙。醫(yī)療體育可提高肌肉對脂肪酸的利用率,降低血漿內甘油三脂,促進脂肪代謝,減輕體重,有利于整個代謝功能的恢復。糖尿病人一般身體的抵抗力較弱,容易并發(fā)感染和其他疾患,而長期堅持體育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提高抗病力,防止或減少并發(fā)癥。   

糖尿病常用的體育療法有步行、慢跑、醫(yī)療體操、氣功、太極拳以及一些球類運動,如乒乓球、羽毛球等。有條件的地方還可采用游泳、劃船和醫(yī)療步行。   

糖尿病醫(yī)療體育常采用中等強度,即運動時消耗的氧占本人最大耗氧量的50~60%。據(jù)觀察,運動強度小,起不到降血糖和尿糖的作用,強度過大,反而會使血糖升高,唯有中等強度有明顯降低血糖和尿糖的作用。通常對糖尿病患者先采用飲食控制和胰島素等藥物療法使血糖下降和尿糖減少,待血糖和尿糖得到適當控制后,開始進行醫(yī)療體育。當病情進一步好轉時,則逐步減少藥物用量,適當放寬飲食控制,適當增加運動量。   

注意事項:①醫(yī)療體育的時間應和進食及用藥綜合安排,不宜在空腹及藥物作用高潮的時刻進行,以免發(fā)生低血糖反應。②必須根據(jù)病情嚴格個別對待,對合并有其他慢性病患者,要參考有關疾病的醫(yī)療體育原則進行。③糖尿病人應避免劇烈運動,因劇烈運動易使患者出現(xiàn)全身無力、饑餓、煩躁和心悸等不良反應。④醫(yī)療體育過程中應定期檢查血糖和尿糖,隨時觀察機體對運動的反應,及時掌握和調節(jié)運動量,觀察療效。   

肺結核病的體育療法 

肺結核病變在肺,但全身各臟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治療必須照顧全面。結合必要的藥物和營養(yǎng)療法進行醫(yī)療體育,改變傳統(tǒng)的臥床靜養(yǎng)制度,實行治療中的動靜結合,可調動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消除對結核病不必要的恐懼心理,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對促進疾病的治療起良好的作用。   

醫(yī)療體育能改善和提高各臟器的生理功能,加強各器官之間的協(xié)調,增強抵抗力,促進病灶愈合,減輕癥狀,防止合并癥;還能改善情緒,因而能活躍神經(jīng)反射和體液因素的調節(jié)功能,促進疾病的痊愈;還可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增強人體對體力活動、寒冷和不良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減少病變復發(fā)。   

肺結核病體育療法,主要有以下5類:①醫(yī)療體操。清晨起床后,可進行比較簡單但包括全身各肌群的徒手體操。其他時間可作較復雜的操練和各種帶器械的體操。在體操中可配合適量的呼吸練習。呼吸練習的數(shù)量,須視病灶的穩(wěn)定與否而定,穩(wěn)定性愈差者,呼吸練習應愈少,反之可適當增加。在整個醫(yī)療體操中應避免憋氣、鼓勁和急劇沖擊性動作。②中國的各種傳統(tǒng)體育療法均可適當采用。③醫(yī)療步行。長期臥床病人,可從適量的散步開始,病變較穩(wěn)定者可進行醫(yī)療步行(見走和慢跑)。④其他全身性運動。如游泳、劃船、乒乓球、羽毛球等,可視身體情況確定其運動量。⑤利用日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進行鍛煉。在剛開始參加體療時,一般采用空氣浴,隨著適應能力增強可增加冷水浴。日光浴則必須在病灶極為穩(wěn)定時進行。   

注意事項:①醫(yī)療體育適用于肺部病灶已至吸收好轉期,活動后無不良反應者。若病變處于進展期,即使病人無明顯癥狀,或即使X線片上病灶已經(jīng)穩(wěn)定,但血沉高度增速或有低熱、咯血者,均不適于采用醫(yī)療體育。在體療過程中還應定期進行復查。②運動量的增加必須十分慎重,主要依據(jù)以下4方面而定:X線片的表現(xiàn)如何,血沉和體溫是否正常,安靜時脈搏是否逐步變慢,自覺癥狀包括情緒、食欲、睡眠、咳嗽、咯痰、咳血等是否好轉。其中有一項出現(xiàn)異?;驉夯?,均應減量或暫停采用醫(yī)療體育。   

肥胖的體育療法 

人吃得多,活動少時,攝入量超過了消耗量,過多的營養(yǎng)物質即以脂肪形式貯存起來,體重就逐漸增加并超過正常標準。中國人體重正常標準一般采用下列簡易計算公式來評定:男子身高(厘米)-110=體重(公斤); 女子身高(厘米)-105 =體重(公斤)。當體重超過正常標準20%時,就成了肥胖,也稱單純性肥胖,以區(qū)別某些內分泌疾病而引起的肥胖。肥胖者易發(fā)生冠心病、高血壓病或糖尿病等疾病。目前,國內外治療肥胖的措施是控制飲食量和增加體育鍛煉,使多余的脂肪代謝消耗,減輕體重,防止繼發(fā)疾病。據(jù)觀察,每日減少200卡熱量的飲食,再通過運動多消耗300 卡熱量,就可每周減少多達0.45公斤的脂肪。   

醫(yī)療體育通過肌肉活動調節(jié)代謝功能,可促進脂肪分解消耗。肌肉活動需要大量能量,短時間的運動由糖燃燒來提供能量,較長時間的運動由脂肪的燃燒來提供。處在運動中的肌肉加強對血液內的游離脂肪酸的攝取和利用,血液則從脂肪細胞內加速釋放游離脂肪酸來獲得補充,結果體內脂肪減少,體重下降。肌肉活動還能提高血液內葡萄糖的利用率,防止多余的糖轉化為脂肪,減少脂肪的形成。體內脂肪減少后,可避免因脂肪在心臟、血管及肝臟內貯積而引起這些器官的合并癥。另外,肥胖者的心肺功能較差,稍動即心跳氣急,而長期堅持體育活動可以加強心肺功能,增進體力。   

采用體育療法時,應根據(jù)肥胖者的心血管系統(tǒng)情況和年齡等因素分強、弱兩組:凡心血管系統(tǒng)無器質性病變、心功能良好的中青年肥胖者,可參加強組醫(yī)療體育鍛煉;合并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或老年肥胖者,可參加弱組醫(yī)療體育鍛煉。   

運動強度,強組可由中等強度(運動時耗氧占本人最大耗氧量的50~60%)開始,逐步達到較大強度;運動時的心率在鍛煉初期應控制在每分鐘110~120次,以后逐漸增至每分鐘130~140次。弱組的運動強度由小強度(運動時耗氧占本人最大耗氧量的40~50%)開始,逐漸達到中等強度;運動時心率在鍛煉初期應控制在每分鐘90次左右,以后逐漸增至每分鐘120次左右,每次運動時間應不少于20分鐘。   

運動種類,以耐力性運動為主,輔以具有一定負荷的醫(yī)療體操,有條件時還可配合水浴。耐力性運動有步行、跑步、自行車運動和游泳等。環(huán)境許可時,可在山地上作醫(yī)療步行。近年來,國內外對強組肥胖者廣泛采用跑步。初期鍛煉時,跑的速度可掌握在每分鐘100~110 米,以后逐漸達到每分鐘120~130米左右。跑的距離每日可由1000米漸增至4000米左右,可分數(shù)次完成。弱組肥胖者以步行為主,心血管情況許可時也逐漸過渡到走跑交替或慢跑,每日由數(shù)百米逐漸增至2000米左右。   

醫(yī)療體操主要進行軀干和四肢大肌肉群的運動,包括腹肌鍛煉,如仰臥起坐、雙直腿抬高運動以及啞鈴和墻拉力運動等。合并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及老年肥胖者應降低作操的強度,適當加入呼吸運動,避免憋氣,防止心悸和過度疲勞。   

強組肥胖者除以上運動項目外,還可進行乒乓球、羽毛球、排球和籃球等球類活動。每次活動20~30分鐘。弱組只能進行乒乓球和羽毛球運動,運動強度要嚴格掌握。   

運動后進行溫水浴,可以增加熱量的消耗。但溫度高的熱水浴,能加重心臟負擔,對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并不適宜。   

注意事項:①鍛煉前應經(jīng)醫(yī)生檢查是否患有心血管系統(tǒng)合并癥,以便選擇相應的運動強度和項目。在鍛煉期間應定期進行醫(yī)務監(jiān)督,以便及時調整運動量。②體育鍛煉必須與控制飲食相結合才會有效,主要須控制脂肪和糖類的攝入量。為了提高療效,有人主張還宜適當控制飲水量。③鍛煉時要避免單純追求減體重而任意加大運動量,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癱瘓癥的體育療法 

癱瘓是由神經(jīng)損傷或疾病引起的,主要表現(xiàn)為肌肉收縮力量減弱或喪失,嚴重影響運動功能。由于病損部位不同,癱瘓的性質可有痙攣性或弛緩性,癱瘓的部位可有偏癱、截癱和肢體某些部位的癱瘓。不論何種癱瘓,在疾病恢復期,都應積極采用體育療法。   

癱瘓體療的作用主要是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對痙攣性癱瘓還能減輕和消除肌肉痙攣,對弛緩性癱瘓又有防止肌肉萎縮的作用。在病變不能復原時,體療可促進代償功能的發(fā)展,從而爭取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復,并能預防和矯治由于癱瘓而繼發(fā)的肌肉、筋膜攣縮和關節(jié)畸形。體療可改善全身健康狀況,預防肺炎、褥瘡等并發(fā)癥。通過分階段有計劃的體育鍛煉,患者看到成效,能增強戰(zhàn)勝癱瘓的信心。癱瘓患者只要病情允許,要盡早應用醫(yī)療體育,在主動運動未出現(xiàn)前,要著重預防攣縮畸形,減輕肌肉萎縮。當出現(xiàn)主動運動后,要采用積極正確的訓練方法促進恢復?;謴途徛?,需加強信心,長期堅持。癱瘓體療具體方法如下:①按摩。如為偏癱,可用推、揉等手法按摩對側頭部,用中等強度。接著按摩偏癱側肢體,由上而下,由近端到遠端,可用推、滾、揉、捏等手法,要求平穩(wěn)柔和,以不引起肌肉痙攣為宜。如為截癱,按摩可從截癱平面上部開始,由上而下,以達兩側足趾末端,用揉、滾、輕捏、掌推、搓動等手法,強度以不引起痙攣為宜。肢體某些部位癱瘓時,應從癱瘓上方開始按摩,著重于癱瘓的肌群,同時對癱瘓肢體選擇穴位按摩,如上肢多取手三里、合谷等穴,下肢多取足三里、委中、承山等穴,可用指推、掐、拿以及深捏等較強的手法刺激。穴位按摩以產(chǎn)生酸脹等得氣反應為宜。如已并發(fā)褥瘡,可在褥瘡周圍,或褥瘡上墊好消毒敷料后,用輕揉手法按摩。②被動運動。當病患肢體完全癱瘓時,要每日多次給患肢做各關節(jié)各個方向的被動活動,并逐漸加大幅度。為了防止發(fā)生肢體攣縮,要及早做與攣縮傾向相反方向的動作,以充分牽伸肌肉、肌腱和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患者還要練習用意志指揮肌肉進行動作,而動作可由醫(yī)者被動完成。③主動運動。當肌肉出現(xiàn)微弱的收縮時,就應開始主動運動。開始時,由醫(yī)者適當加一點助力,使動作完成。有時要將肢體放成合適的準備姿勢,使動作易于完成。隨著病情好轉,可逐步改變準備姿勢,以增加動作的難度和必要的負荷,使癱瘓肌肉得到恰如其份的訓練。④抗阻練習。當癱瘓肢體恢復主動運動后,可常用抗阻練習來發(fā)展肌肉力量。一般采用逐漸增加阻力的辦法進行操練,但不增加操練的次數(shù)(見醫(yī)療體操)。⑤本體促進法。是指刺激感受身體深部感覺的本體感受器和其他感覺器官,形成較大的興奮沖動,促使肌肉增強收縮,以便產(chǎn)生動作的一種鍛煉方法,主要用于肌肉力量微弱時。其作用原理,有的是加強運動中樞的興奮擴散或興奮和抑制的互相誘導,有的是利用生理或病理性神經(jīng)反射,有的是利用鞏固的原有動作定型等,以便較快地恢復運動功能。⑥站立訓練。在大力發(fā)展上肢和腰背肌力及能取坐位的基礎上,可進行站立訓練。初期常用斜板站立法(圖21)。斜板的傾斜度逐漸增加,并延長站立時間。待站立能力提高后,逐步改為手握肋木、扶椅或扶床站立,然后用拐杖站立,直至徒手站立。⑦行走訓練。經(jīng)過對腰、腹、髖部肌群的專門訓練和立位平衡訓練后,可作行走訓練。開始走時可用學步車、練習行走用的專門雙杠或小樓梯等器械,以后可作步法或持拐走練習。⑧其他姿勢治療。為預防或減輕關節(jié)攣縮畸形,還可以采用水中體操、日常生活動作練習、氣功的放松功、輪椅和支架的練習等。   

注意事項:①癱瘓病人體療要注意安全,要給以必要的保護和幫助。②癱瘓醫(yī)療體操的編排,要使患部操練同健康肢體和全身的操練相交替,每節(jié)體操的重復次數(shù)不宜過多,以免癱瘓肌肉過分疲勞。③選擇體操的動作,應有較強的針對性,要使癱瘓肌肉得到充分鍛煉。做操時,動作要正確,以防止其他肌肉代替癱瘓肌肉來完成動作。④癱瘓時的按摩和被動運動,僅應用在尚無主動運動時,當出現(xiàn)主動運動后,應以主動運動鍛煉為主?;颊弑仨毞e極主動鍛煉,才能收到最大限度功能恢復的效果。⑤患者意識不清,或病情尚未穩(wěn)定時,暫不適宜做體療。   

神經(jīng)衰弱的體育療法 

神經(jīng)衰弱是常見的神經(jīng)官能癥,多因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或連續(xù)緊張的腦力工作,導致大腦皮層神經(jīng)中樞的興奮和抑制功能失調而發(fā)病。患者易于興奮和疲勞,常有各種軀體不適感和睡眠障礙。神經(jīng)衰弱病人除服用必要的藥物和適當減輕腦力勞動的緊張度外,進行適當?shù)尼t(yī)療體育鍛煉,能收到較為滿意的效果。醫(yī)療體育可調節(jié)大腦皮層的功能活動,使其逐步恢復正常,減輕各種自覺癥狀,改善患者的一般健康情況,增強體質,使患者振作精神,消除疑慮,增強恢復健康的信心。   

體療方法的選擇要依病人不同的主要癥狀而定。整日精神不振的病人可采用比較生動活潑的體療方法,如游戲性或競賽性的全身活動或球類運動,但運動量應中等,不要引起強烈的精神興奮或過度疲勞。體力較好的青壯年病人,則可進行慢跑、爬山、劃船、游泳等活動。此外還可做頭和軀干部按摩,手法要偏重,如做叩擊和穴位的強刺激等。容易激動的病人,則宜采用溫和平靜的體療方法,包括氣功、太極拳、按摩等。氣功可用強壯功,體力較差者練坐式,體力較強者練站樁。太極拳可先練簡化太極拳,以后再練較復雜的套路。練拳時,思想要高度集中,著重意念鍛煉。醫(yī)療體操則以全身性活動為主,活動量要偏小,其間可穿插呼吸或休息。頭部按摩用推、摩手法,宜平穩(wěn),時間宜較長。以上兩類病人每日鍛煉的時間是:中等體力者可介于0.5~1小時,體力較強者可增至2小時,都可分配在早晨及上下午進行,而體力太弱者,只宜作更短時間的活動,并分多次進行。   

神經(jīng)衰弱者普遍有失眠現(xiàn)象,可采用下列方法治療:①白天進行適度的運動,達到有輕度的疲勞感覺,運動的強度和興奮不宜過大,以免加重興奮和抑制的平衡失調狀態(tài);②用氣功誘導入睡,主要用放松功;③睡前作簡單的醫(yī)療體操、打太極拳或散步10~20分鐘,臨睡前還可作中等強度的自我按摩,如按風池、風府,揉神門,擦涌泉等。   注意事項:神經(jīng)衰弱病人進行鍛煉時要盡量情緒飽滿,盡量選擇空氣清新和景色宜人的室外場地。鍛煉后如大量出汗,興奮激動,失眠加重,心跳加快長時間不恢復,表明運動量過大,要及時調整。此外,還要合理安排生活制度,要將適當?shù)捏w育鍛煉、充分的安靜休息同睡眠結合好,并要消除引起發(fā)病的因素,以鞏固療效。   

子宮位置異常的體育療法  婦女的子宮位置異常,常見的有子宮脫垂和子宮后傾后屈兩種。輕度或中等程度的子宮位置異常,可用醫(yī)療體育進行矯治。本病多因身體虛弱,肌肉和韌帶松弛而引起,婦女多次分娩后過早參加需鼓氣、使勁或下蹲等引起腹內壓力增高的動作時,更易引致本病。醫(yī)療體育可以增強體質,發(fā)展肌力,提高骨盆底支持組織的張力。專門的矯正性體操還可使子宮利用自身重力逐漸恢復正常位置。醫(yī)療體育還能促進全身和小骨盆腔的血液和淋巴循環(huán),提高局部的新陳代謝,因而有利于消除子宮位置異常所造成的各種癥狀。   

子宮位置異常的體療方法主要有醫(yī)療體操和氣功: ①醫(yī)療體操。主要進行矯正性體操。做操前要把身體放成一個特殊體位的準備姿勢,多數(shù)采用胸膝位(圖22)、肘膝位和俯臥位,因這些體位可利用子宮自身重力促使子宮復位。矯正體操常用動作舉例如下:a.抬起骨盆:仰臥,屈膝成90°角,兩臂放體側,慢慢抬起骨盆,同時收縮肛門。b.盆底肌收縮:仰臥,靜力收縮盆底肌,用力提起肛門,維持一會后放松。c.膝部抗阻內收:仰臥,屈膝成90°角,醫(yī)者在兩膝內側施加阻力,令患者大腿作抗阻內收。d.胸膝位靜臥:胸部貼床,兩膝跪立,大腿與床面垂直,維持該體位,每次5~15分鐘,每日起床前、睡前各做一次。e.肘膝位運動:體位同上,在該體位下做單腿交替后伸,或做撐起上身、支起臀部等動作 (圖23、24)。②氣功。一般用內養(yǎng)功,也可用強壯功,結合采用逆呼吸法和提肛。   

注意事項:①矯正體操的編排,要把局部性動作和全身性動作結合起來,交替進行,并有節(jié)律地配合呼吸,以免過分疲勞。②必須避免跳躍、負重和一切引起腹壓明顯增高的活動。③要早期治療,并堅持認真練習。 [1]

相關知識

小兒保健與常見病水療法
常見婦科病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常見疾病的按摩治療法
荷蘭豬的常見疾病及治療方法
婦女常見病的預防方法以及治療方法
常見疾病有哪些具體的康復治療方法
實用常見病艾灸療法
兒科常見病的中醫(yī)健康教育.pptx
食療:七種常見疾病的飲食療法
常見病健康教育指導.pptx

網(wǎng)址: 常見病的體育療法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383649.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