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 · 普賢菩薩》 原文
圓覺經 · 普賢菩薩
于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于圓覺不能悟入。愿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凈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于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于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競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于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于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xiàn)。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凈。 」善男子,譬如清凈摩尼寶珠,映于五色,隨方各現(xiàn)。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凈性現(xiàn)于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凈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于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凈,無邊虛空,覺所顯發(fā)。覺圓明故, 顯心清凈。心清凈故,見塵清凈。見清凈故,眼根清凈。根清凈故,眼識清凈。識清凈故,聞塵清凈。聞清凈故,耳根清凈。根清凈故,耳識清凈。識清凈故,覺塵清凈。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凈故,色塵清凈。色清凈故,聲塵清凈。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凈故,地大清凈。地清凈故,水大清凈?;鸫?、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凈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凈。彼清凈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凈。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凈。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凈故,一身清凈。一身清凈故,多身清凈。多身清凈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凈。 「善男子,一世界清凈故,多世界清凈。多世界清凈故,如是乃至盡于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凈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于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恒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fā)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拼音
譯文
于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離座而起,以頂禮禮敬佛足,然后起立右轉,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稟告道:「大悲世尊,希望您能為來參加本此法會的諸菩薩眾,以及末世修習大乘的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的逐步次序,什么是思惟?如何能夠安住于世而保持佛法?眾生沒有開悟,應用什么方法使他們普遍開悟?世尊,如果眾生沒有正確的方法和正確的思維,即使聽了佛所說的三昧正定法門,仍會心生迷惑,不能悟入圓滿覺悟的境界。希望佛大發(fā)慈悲,為我們以及末世眾生解說方便法門?!?普眼菩薩說完后,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huán)往復,這樣連續(xù)請求三次。 那時,世尊對普眼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為諸位菩薩以及末世眾生,向我問及修行的次序,正確的思考,住世保持佛法,以及修行的簡便方法?,F(xiàn)在你就仔細地聽,我為你解說?!?當時,普眼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眾安靜地聽佛說法。 「善男子,那些剛開始學佛的菩薩和末世眾生,要想求得如來清凈圓滿覺悟心,就應當堅持正確的念想,遠離各種各樣的幻象。先依照佛教授的修定的方法,堅持禁戒,要安置好徒眾,安處靜室。應常有這樣的觀念:我現(xiàn)在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種自然元素緣合而成。所謂頭發(fā)、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等,以及身體上的污垢,都屬于地元素;我的唾液、鼻涕、膿血,津液、涎末,痰、淚、精氣,大小便等,都屬于水元素;我的生命中含有的燥熱之氣,屬于火元素;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延續(xù)是因為有呼吸的作用,它屬于風元素。四大各有所歸,此身究竟當在何處?即知道身體終究是沒有實體的,它只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相狀,實際是一種幻化的相狀。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身體,又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個為內,一個為外,內外合成,組成了稱之為「身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各種習氣,在其中積聚,好像有思慮的相狀出現(xiàn),于是就有了假名為‘心’的這個東西。 「善男子,這個虛妄的心,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可能存在。如果地、水、火、風四大分離,就沒有六塵存在,既是所緣之塵各歸散滅,那么終究也不見有能攀緣事物的心了。 「善男子,由于眾生的幻身滅掉了,所以幻心也就滅掉了幻心一旦滅掉了,幻塵也就滅掉了;因為幻塵滅掉了,所以幻滅也會滅掉了;幻滅被滅掉,那些不是幻的‘非幻’,即空的自性卻是不滅的。這好比磨鏡,將鏡子上的污垢全部磨去后,就會再現(xiàn)鏡子明亮的本質。善男子,應當知道身心都是幻垢,只有把這些幻垢永遠消滅了,才能顯現(xiàn)十方清凈。 「善男子,比如清凈摩尼寶珠,五種顏色映入寶珠,隨著不同方向會映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但愚癡的人看到摩尼寶珠所映出的五種顏色,誤以為摩尼寶珠上的顏色是實有的。 「善男子,圓滿覺悟的清靜本性,顯現(xiàn)于身心,隨著眾生的種類應現(xiàn)出不同的身心影像。愚癡的人認為,清凈圓覺心與身心自身的相狀都是實有的,正是因為有了這種認識,才使他不能遠離幻化。因此,我說身心都是幻垢,能夠對治遠離幻垢,才能稱得上是菩薩?;霉溉砍?,即沒有所謂的要對治幻垢這回事了,也就沒有對離幻垢的人。 善男子,菩薩和末世眾生,能夠證得各種虛幻假相都滅絕時,即刻便能得到無限量的清凈,無邊虛空,這都是圓明覺性的顯現(xiàn)。由于覺性圓明,所以心本來是清凈的。由于心是清凈的,所以看到的外境是清凈的。由于所看到的外境是清凈的,所以眼根是清凈的。由于眼根清凈,所以眼識是清凈的。由于眼識是清凈的,所以聽到的聲塵是清凈的。由于所聽到的聲塵是清凈的,所以耳根是清凈的。由于耳根是清凈的,所以耳識是清凈的。由于耳識清凈,所以人的思維覺察也是清凈的。由此類推,以至鼻、舌、身、意的根、塵也都清凈。 「善男子,由于根清凈,色塵也就清凈。色塵清凈,聲塵也就清凈。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都清凈。 「善男子,由于六塵清凈,地大也就清凈。由于地大清凈水大也就清凈。由此,火大、風大也都清凈。 「善男子,由于四大都清凈,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也都清凈。由于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清凈,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清凈。由此,乃至八萬四千種法門也都一切清凈。 「善男子,一切事物實相真如的體性清凈,所以自身清凈。由于自身是清凈的,所以多身清凈。由于多身是清凈的,乃至十方眾生都是圓覺清凈的。 「善男子,由于一個世界清靜,多個世界也就清凈。由于多個世界清靜,如此,乃至充滿無盡虛空,三世圓滿,一切平等,清凈不動。 「善男子,由于虛空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悟的自性平等不動。由于四大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如此,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由于覺性周遍圓滿、清凈不動、沒有邊際,應當知道六根遍滿法界。由于六根遍滿法界,應當知道六塵遍滿法界。六塵遍滿法界,應當知道四大遍滿法界。由此乃至總持法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于微妙的覺性遍滿法界,六根、六塵的本性沒有壞滅雜亂。由于六根、六塵的本性沒有壞滅雜亂,如此乃至總持法門沒有壞滅雜亂。猶如百千燈光照耀一室,燈光遍滿房間,相互間沒有壞滅雜亂。 「善男子,成就圓覺妙心,應當知道菩薩不被任何的法束縛,不求從法中解脫;不厭惡生死,不貪愛涅槃;不崇敬持戒的人,不憎惡毀戒的人;不特別尊重久學的人,不輕視初學的人為什么呢?因為一切眾生都有圓覺妙心。比如眼光,直接知曉眼前事物,眼光圓滿映照沒有憎愛。為什么呢?因為光體沒有兩樣,沒有憎恨和貪愛。 「善男子,這些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圓覺妙心得到成就者,于圓覺妙心中不見有可修之行,也沒有可成就之果。圓覺妙心普照一切,其體性又寂滅無二。于圓覺心中,無數(shù)的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與圓覺心不即不離,沒有束縛,沒有解脫,由此得知,眾生本來是佛,生死、涅槃就像昨日的夢一樣。 「善男子,既然如昨日的夢一樣,應當?shù)弥酪约澳鶚剾]有生起沒有滅謝,沒有來去。所證悟的道果,既無所得也無所失,既無獲得也無舍棄。那些能夠證悟的人,沒有造作什么也沒有止息什么,沒有隨順什么也沒有滅除什么。在這種修證中,沒有能證之人也沒有所證之法,終究沒有什么修證,也沒有進行修證的人。這是因為一切的法性都是平等、永遠不壞滅的。 「善男子,那些菩薩們應該這樣修行,像這樣循序漸進,像這樣思維,像這樣住持,像這樣運用方便手段,像這樣開悟,追求這樣的法門,才不會感到迷惑?!?當時,世尊為了重新闡述這個真義,于是又說偈語: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眾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為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凈。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fā)心菩薩,及末世眾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注釋
思惟:思量所對之境而起分別。 開悟:開智悟理,即開智慧、悟道理。 凈圓覺心:凈妙的圓滿覺悟心。 正念:正確的念頭,念念不忘佛法真理。 奢摩他:梵語音譯。意譯為「止」、「寂靜」?!付U定」的另稱謂。 禁戒:禁非戒惡。 宴坐:默然靜坐,此指坐禪。 無體:無實體。 四緣:緣是指二切物事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系,這種關系共有四種,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根為能生長的意思。 緣相:攀緣事物而又思慮的心的相狀。 假名:假立名字。 緣塵:攀緣色、聲等六塵。 緣心:攀緣事物的心。 摩尼寶珠:如意珠。摩尼,梵語音譯。意為珠。 五色:青、黃、赤、白、黑,又稱「五正色」。 十二處:「六根」加「六塵」,合稱為「十二處」。處,是出生之義。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名為「十八界」。 十力:如來所具有的十種智力,即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三世業(yè)報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yè)報的智力;三、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眾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種種解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六、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眾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眾生生死及善惡業(yè)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宿命無漏智力,即知眾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永斷習氣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四無所畏:也稱「四無畏」。無畏,即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兩種。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為眾生樂說自在。十八不共法:只限于佛所有的十八種功德法,因為只限于佛,不與三乘共有,所以稱為「不共法」。具體包括: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yè)隨智慧行、一切口業(yè)隨智慧行、切意業(yè)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xiàn)在世無礙。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包括: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及八圣道支。三世即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 阿僧祇(qí):印度數(shù)目之一。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祗」等,意謂無量數(shù)或無窮極之數(shù)。此詞多用于計量劫數(shù),而計量劫數(shù)時,有小阿僧祗劫與大阿僧祇劫兩種。 恒河沙:印度恒河中的細沙,以此形容數(shù)目極多。
序
《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佛教大乘之經典。內容是佛為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本章節(jié)為普賢菩薩所請教的問題,以及佛陀的回答。意在表明修行階次及方便說法。在聞知圓覺境界后,眾生應當先心存正念,止息妄念,遠離幻境和幻心,如此就能成就虛空平等的清靜圓覺。
相關知識
你知道嗎,拜地藏、文殊、觀音、普賢四大菩薩是各有講究的
清凈法師:朝圣圓覺——《圓覺經》講記 緣起
觀世音菩薩的由來
佛教:遇到大事,如何在家求觀音菩薩,如何還愿、回向?
去寺院拜佛,如何正確地向佛菩薩“許愿”
菩薩的見修行果
熟知“素食文化”,才有彌勒菩薩的福報!
凈界法師:三乘的果位之菩薩果位——十地、等覺、妙覺位
如何正確地向佛菩薩“許愿”
普陀山求財求平安,普陀山求財必去的寺廟
網址: 《圓覺經 · 普賢菩薩》 原文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525319.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