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閉癥曾經是一種罕見疾病,上個世紀末甚至很多人都沒聽說過,而僅僅20多年變成了幾乎家喻戶曉的常見病,在兒童中發(fā)病率超過2%。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2019年的估計:中國約有1000萬名自閉癥患者,其中兒童約200萬。
那么為什么自閉癥會越來越多呢?自閉癥是遺傳的嗎?
有些家長一旦發(fā)現(xiàn)孩子有自閉癥就開始互相甩鍋,責備對方基因不好,也有人怪罪于疫苗、重金屬等問題。這些爭論甚至在國際刊物上都有過曠日持久的爭執(zhí)。
最終,重金屬原因和疫苗原因都逐漸淡出了自閉癥兇手名簿,而一個更關鍵的因素——飲食浮出水面。不管是媽媽孕期和哺乳期的飲食,還是孩子離乳后的飲食,都在自閉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
一. 生命早期不良飲食升高自閉癥風險
孕期高脂飲食產下自閉癥后代是科學研究中常用的自閉癥造模方法之一。
動物研究發(fā)現(xiàn),母鼠孕期和哺乳期高脂飲食,后代雄性小鼠青春期時會出現(xiàn)自閉癥樣行為表現(xiàn),包括重復行為增加和社交互動減少。轉錄組學分析表明,這些雄性小鼠額葉皮層中有48個ASD相關基因的表達發(fā)生改變,大腦整體DNA甲基化水平降低,但額葉皮層和海馬體的甲基化水平增加?!?】
如果母鼠斷奶后(青春期)就開始高脂飲食,體重會明顯增加,一胎產仔數減少,產下的后代體重也更重。對后代的影響除了體重,更多在行為和認知方面,而這是我們更加關心的問題。高脂飲食母鼠的后代雄性小鼠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自閉癥樣行為,比如攻擊性增強,社交互動減少(包括嗅覺探查和探索新同類),重復行為增加,認知僵化。而且,這些小鼠的性動機受損,在自然環(huán)境下與異性同類互動的時間顯著減少,與嗅覺測試的結果一致。低蛋白質飲食母鼠的后代雄性小鼠表現(xiàn)出攻擊性增加和社交互動減少,不過平均體重正常。相關分析還顯示:自閉癥嚴重程度與體重呈正相關?!?】
生理分析發(fā)現(xiàn),高脂飲食母鼠的后代雄性小鼠血液催產素含量增加,嗅球107個基因表達發(fā)生改變(比如多巴胺2型受體表達增加),其中約30%與自閉癥或其他神經精神疾病有關,5個基因與攻擊性行為有關,約20%的基因與內分泌學和激素信號傳導有關,32個基因與新陳代謝和能量穩(wěn)態(tài)有關,表明母體高脂肪飲食( HFD) 對后代生理機能的破壞性通過某些與發(fā)育相關的基因修飾相關,并對后代會有相對長期影響。
高脂肪的高熱量飲食是現(xiàn)代社會的飲食主流,也被稱為西式飲食,青少年兒童多數人一旦中招就會難舍難離,當然也是全世界肥胖率不斷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實很多家長不怕孩子胖,總說太瘦了,給吃點好的吧,結果會一步一步自己帶著孩子走向難以返回的人生難旅。
人類調查發(fā)現(xiàn),母親孕前肥胖會增加后代自閉癥(風險加倍)和其他發(fā)育障礙風險;孕期體重增加超過推薦值也會顯著增加后代(特別是男孩)的自閉癥風險;妊娠糖尿病也會增加后代的自閉癥風險?!?】
一項病例對照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孕期或哺乳期每天飲用1罐以上無糖蘇打水(或通過其他途徑如代糖攝入177毫克以上/天阿斯巴甜),男孩診斷為自閉癥的風險增加214%。推測可能與阿斯巴甜代謝產生的甲醇(可進一步代謝為甲醛)對神經系統(tǒng)的損害有關?!?】
以上研究均提示:產前高脂飲食攝入不僅會影響母親的體重和代謝,還會影響后代(特別是男性后代)的大腦發(fā)育和行為認知發(fā)展,增加自閉癥風險。產前阿斯巴甜(各種無糖甜飲料中放入的甜味劑)攝入也會升高自閉癥風險。
產前是胎兒大腦發(fā)育的關鍵時期,高脂飲食對于大腦的影響很容易理解。那產后的嬰兒呢,離乳后獨立進食時,飲食還會影響自閉癥嗎?
二. 兒童期不良飲食引起或惡化自閉癥癥狀
一項大規(guī)模宏基因組研究(247名兒童,91名自閉癥)探討了腸道微生物與自閉癥診斷以及飲食之間的關聯(lián)。其結論是自閉癥診斷與腸道微生物之間并無顯著關聯(lián);自閉癥譜系相關的行為(如重復受限行為或興趣、感官偏好和社會情感)與飲食多樣性減少有關,其實這反過來又與微生物組多樣性降低和大便稠度松有關。研究者認為,與ASD相關的口味偏好和行為導致飲食多樣性減少,引起腸道微生物改變,進而介導了自閉癥與腸道微生物之間的關聯(lián)。【5】自閉癥相關飲食可能才是自閉癥兒童癥狀惡化的關鍵原因。
斷奶后高脂飲食的自閉癥模型小鼠( BTBR ,雄鼠)的自閉癥相關行為明顯更加惡化(與對照飲食相比),表現(xiàn)為認知僵化增加和對社會新奇事物的偏好降低,自閉癥嚴重程度更高,且與體重呈正相關。研究認為,高脂飲食對自閉癥的這種影響可能與下丘腦中多巴胺信號因子的改變有關?!?】
3月齡的C57BL/6J雌性小鼠,進行連續(xù)三周的高膽固醇高脂飲食后,社交回避顯著增加(無論對對熟悉小鼠還是不熟悉小鼠),重復行為增加,海馬依賴性的記憶能力減退?!?】
這些發(fā)現(xiàn)提示,不僅鼠媽媽們高脂飲食會增加后代雄性鼠寶寶自閉癥風險,小鼠們自身高脂飲食也會升高自閉癥風險,加劇自閉癥嚴重程度。
三. 飲食問題在自閉癥惡化中的關鍵作用
與正常發(fā)育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存在更明顯的食物選擇偏好(核心特征是食物恐懼癥,即對沒吃過的食物的排斥,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挑食)。他(她)們更可能有食物過敏和食物不耐受問題,更偏愛精加工的淀粉類食物、零食和加工食品,而排斥蔬菜、粗雜糧和蛋白質。與同齡正常發(fā)育兒童相比,自閉癥兒童處于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約91%缺乏膳食纖維,約75%有食物恐懼癥?!?】
父母有食物恐懼癥也會影響孩子對食物和事物的關切,對于自閉癥兒童,感覺異??赡苁撬麄兊氖澄镞x擇性的主要原因。約41.42%的自閉癥兒童存在聽覺過敏,對某些正常人充耳不聞的聲音高度敏感(洗衣機,空調,微波爐,水龍頭等),自閉癥兒童的口腔敏感性也明顯不同于正常發(fā)育兒童。
對于兒童食物恐懼癥,嗅覺(smell)感知的作用可能大于味覺(taste)感知,而自閉癥兒童的嗅覺感知不同于正常發(fā)育兒童。有研究認為對食物的嗅覺感知異常可能是自閉癥孩子食物選擇癥的重要誘因?!?-10】這與高脂飲食母鼠的雄性后代出現(xiàn)自閉癥樣行為和嗅球基因表達異常的發(fā)現(xiàn)一致。
如果多樣性少的低質量飲食是自閉癥自閉癥惡化的關鍵原因,那么改變飲食,提升飲食質量能不能改善自閉癥呢?
四. 自閉癥干預中飲食控制的關鍵作用
一些研究顯示飲食干預能改善自閉癥,而也有一些研究并沒有發(fā)現(xiàn)改善效果。且究竟限制食物中的哪種因素(比如麩蛋白、酪蛋白還是糖?這些至今還沒有定論。
為什么在這樣的研究中會得出模棱兩可或者自相矛盾的結論呢?根據食與心研究室十幾年來的研究,不管通過哪種方式干預,飲食調整都是重中之重。在研究室十多年的經歷來看,能夠果斷堅持飲食改善,絕不在效果出來之前做任何改變飲食妥協(xié)的家長少之又少。而鳳毛麟角的那些少,讓家長們真正認識到了 有志者事竟成 的真諦。前邊的內容說過,自閉癥在胎兒發(fā)育期間就有可能開始了腦發(fā)育異常的模式和基因修飾,因此改變也必須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糾正過程。人的表觀遺傳是隨著飲食和腸道微生物的變化而變化,長期堅持改變飲食,對自閉癥的治愈是必不可少的。
益生菌能幫助自閉癥孩子修復腸道菌群,提升腸道屏障功能,促進大腦、認知和行為發(fā)育,這種效果已經得到大量動物實驗驗證。但具體到不同的自閉癥兒童,益生菌能發(fā)揮多大作用更多要看孩子的飲食??梢悦鞔_的是自閉癥的孩子大批出現(xiàn)不是本能的教育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食育欠缺開始。
10多年來,幾十位堅持菌群調整+飲食干預(戒甜和加工食品)+生活方式調整 + 體育體能鍛煉的自閉癥兒童已經恢復正常發(fā)育,可以跟正常發(fā)育兒童一起上學,老師完全看不出差別,有的孩子學業(yè)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個過程雖然對一個個體來說一生的十分之一走過來,但是對一個家庭和社會來說,這是一個跨越世紀的進步。
10多年的觀察和研究積累,已經讓更多人相信這個問題就是腸道菌群和飲食的問題,因此當下如火如荼的腸道菌群移植治療自閉癥在全國開始廣泛開展,人們確認了行為和認知能力在菌群結構變化之下的變化,我們還能說這個病是不治之癥嗎?
單純考慮菌群改變,而不嘗試改變自閉癥兒童的飲食(比如只吃面條米飯等精加工面食),即便補充益生菌,抑或糞菌移植,也不容易看到長期穩(wěn)定的進步,而更多人發(fā)現(xiàn)剛開始有效果之后再也看不到變化,這就是為什么如此肯定堅實的科學研究結論并不讓人能夠信服,而大多數人甚至去給孩子申報殘疾人的指標,而讓孩子帶上這頂不光彩的帽子終生失去更多的競爭機會。腸菌移植也好,服用益生菌也好,最重要的還是改變飲食,強迫孩子吃他們過去拒絕的優(yōu)質食物。
食與心十幾年的研究中也遇到很多令人欣慰或痛心的案例,媽媽想要菌群+飲食干預,但爸爸和老人都不愿意限制孩子的飲食,孩子依然保持著自閉癥的典型特征,甚至孩子青春期發(fā)育成熟后還出現(xiàn)沖動和攻擊性問題。而當初同時開始干預的孩子,已經有上重點學校了。為此,食與心的老師經常反反復復強調,自閉癥不是不治之癥,自閉癥不是不治之癥,自閉癥不是不治之癥!
食與心溫馨總結:
自閉癥的確不是一種遺傳疾病,家長男女雙方無需對其發(fā)生負基因上的責任,同時它也不是不治之癥,異常的腸道菌群和功能失調的菌-腸-腦軸才是自閉癥的關鍵原因。而導致菌群發(fā)育異常和自閉癥發(fā)病率飆升的關鍵因素則是人們一直忽視的不良飲食,特別是高脂飲食。
別忽略科學家們用各種動物研究造模自閉癥和對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障礙的研究。在動物和人類的一生中最重要的胎兒發(fā)育期,如果不知道自己未來的孩子跟自己今天吃的每一口東西都密切相關,那就會承擔未來的無法承受的風險。在食與心實驗室的多年研究中確認,自閉癥家庭近80%會解體,自閉癥個體在成年階段出現(xiàn)暴力傾向的概率超過60%,這些會造成巨大的社會問題。
媽媽孕期就肥胖,或者孕期或者哺乳期愛吃香甜可口的高熱量食物導致妊娠體重增加超過標準區(qū)域值,或者產后進補各種高脂的所謂催奶食品,不僅會增加媽媽的體重,還會擾亂孩子的腸道菌群發(fā)育和菌-腸-腦軸發(fā)育,進而影響大腦和行為認知發(fā)育,升高后代(特別是兒子)的自閉癥風險(女兒更易出現(xiàn)代謝問題)。而且研究發(fā)現(xiàn),自閉癥家庭成員患抑郁焦慮的水平更高,而自己的焦慮更不可能帶出一個健康的孩子,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離乳后,不少孩子可能開始有食物恐懼癥,拒絕使用沒吃過的食物,像老人一樣偏愛好咀嚼感好且口感好的食物(往往是精加工食品。而香甜可口的高熱量但缺乏膳食纖維的飲食也會阻礙腸道菌群發(fā)育,增加孩子出現(xiàn)自閉、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沖動、攻擊性和焦慮等問題的風險。很多家里有孩子的人經常會接受朋友同事們的禮品饋贈,某些禮品實際上是孩子的奪命食品。不要接受任何人給孩子送來的零食!
對于原本就有自閉問題的孩子,他/她們的食物恐懼癥往往更嚴重,往往只食用少數幾種食物,比如只吃面條,不吃菜也不吃肉。而這種多樣性小的低質量飲食與他/她們的自閉癥嚴重程度密切相關。雖然這樣的飲食依然能讓他/她們長成大人的樣子(身材高大),但他/她們的頭腦和認知卻可能停留在幼時的狀態(tài),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會跟人交流,與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大。
食與心在身心健康這個領域中經歷了10多年研究和開發(fā),越來越對食物的重要性有了不同高度的認識,食為生存的基礎物質,而未加工的食物才是過去與人共進化幾十萬年的微生物的培養(yǎng)基,幾十年來的改變讓那些原本讓我們健康生活的微生物感到不爽而離我們而去的時候,真的是災難的開始。什么樣的食物就會營造什么樣的菌群,什么樣的菌群就會讓人聰明智慧開心健康,或者相反,生不如死。只有管理好飲食,比如嚴格控制甜食和加工食品攝入,才可能保持正常的菌群發(fā)育,才有可能恢復腸腦和大腦發(fā)育,這是任何自閉癥干預都不能忽視的前提。
如果一定要讓食與心在食和菌對于自閉癥的治療上做一權重,食與心毫不猶豫選擇改變飲食來控制菌群,除非你有花不完的錢,大量吃益沐心菌,也可以即刻看到令人驚訝的效果,但是你要維持這個效果,不是去培訓機構,只有改變飲食,此外沒有別的選擇。過去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現(xiàn)在反過來了,人會為亂食而死。
參考材料
1. A Maternal High-Fat Diet during Early Development Provokes Molecular Changes Related to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Rat Offspring Brain - PMC
2. Maternal high-fat or low-protein diets promote autism-related behavior and altered social behavior within groups in offspring male mice - PMC
3. Maternal prepregnancy weight a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in association with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offspring - PMC
4. Daily Early-Life Exposures to Diet Soda and Aspartame Are Associated with Autism in Males: A Case-Control Study - PMC
5. Autism-related dietary preferences mediate autism-gut microbiome associations: Cell
6. High-fat diet exacerbates cognitive rigidity and social deficiency in the BTBR mouse model of autism - ScienceDirect
7. Autism‐Like Behaviours and Memory Deficits Result from a Western Diet in Mice - Veniaminova - 2017 - Neural Plasticity - Wiley Online Library
8. Diet: the keyston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Vol 22 , No 12 - Get Access
9. Smell differential reactivity, but not taste differential reactivity, is related to food neophobia in toddlers - ScienceDirect
10. Odor Percep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Food Neophobia - PMC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