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鬧元宵,在這個喜慶的節(jié)日里,怎能不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呢?湯圓雖然好吃,但大家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也要吃得健康才行。
為求湯圓好吃潤口,傳統(tǒng)湯圓中常常加入過多的糖及豬油,以現(xiàn)代營養(yǎng)學的觀點來看,過量攝取這些營養(yǎng)成分,將對人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過個健康的元宵節(jié),做湯圓、購湯圓、吃湯圓也有大學問。
煮湯圓要講究配湯
佛山市中醫(yī)院營養(yǎng)科主任中醫(yī)師潘永提醒,甜餡湯圓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若是無餡小湯圓,湯可以用桂圓紅棗湯或桂圓姜湯取代,可有補身祛寒的功效;無餡料小湯圓還可以用花茶來煮,味道更新鮮,也可使用紅糖及姜片煮湯圓以去除寒氣,或放入桂圓、紅棗、白木耳等,增加營養(yǎng)含量;咸湯圓則可放小蝦米及各種蔬菜,多補充一些鈣質、維生素及纖維素,值得強調的是,湯中不要再放油脂或各種調味料。
高脂高糖高熱量,不宜一次吃太多湯圓
湯圓的主要材料是糯米粉,糯米的特點是溫脾暖胃,益氣補腎,對于本身體質虛寒的人比較適合,但如果是濕熱體質,就不適合多吃湯圓了。除了糯米以外,湯圓的配料里面還包含糖和油。傳統(tǒng)的湯圓都是用豬油做的,現(xiàn)代工業(yè)化生產更多的是采用植物油或者黃油、植物氫化油等,再搭配花生、芝麻、果仁等。
如此一來,看似主食類的湯圓其實能量、脂肪、糖分并不低,所以在吃的時候就要注意控制食用的量,每次吃幾個便可,更不能長期大量的食用。潘永也提醒,因為湯圓里面包著的餡料有油,油溫比較難降低,吃的要小心燙傷,還要小心噎到。
近年,就曾經(jīng)有一名戴活動假牙的老人,因假牙被“粘”出來誤吞,而要到醫(yī)院取出假牙。佛山市中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副主任黃東輝說:“這種情況并不少見,有的病人是一副假牙豎著卡在嗓眼里,或2~3顆義齒落在氣管上,這種情況會導致病人呼吸困難,如果搶救不及時甚至會引起窒息,必要時可把活動假牙取下后再食用湯圓。”
湯圓即使不甜,糖尿病人也別多吃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人患上糖尿病,市面上也推出了無糖湯圓。但潘永說,很多人以為無糖湯圓就是無糖分或不甜,其實不然?!盁o糖可以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個是食品中真正的沒有添加糖分或食品中含糖但低于國家標準,另一個則是添加代糖,例如阿斯巴糖、木糖醇等,而代糖基本不影響血糖變化,這類無糖食品雖然叫無糖,但吃起來也是甜的?!?/p>
雖然說是無糖湯圓或無餡湯圓,但糖尿病人也是不適宜吃的。因為湯圓的主料就是糯米,糯米本身含有的支鏈淀粉比較多,吃完之后升血糖的能力比一般大米還要高,所以血糖高的人食用并不適合。潘永說,如果糖尿病人為了應節(jié)而想吃湯圓,吃的時候要少量,最多吃2-3個就夠了,吃的時候還要搭配其他的粗糧一起吃,如燕麥等。除了糖尿病人,血脂、血壓高、消化不良的人也不適應吃太多的湯圓。
哮喘病人不宜食用五仁湯圓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yī)院臨床營養(yǎng)科主任醫(yī)師蔡駿提醒:五仁餡兒的湯圓中常常會有花生作為主料之一,而有些過敏性哮喘患者容易對花生等產生過敏反應,吃五仁湯圓易誘發(fā)哮喘的發(fā)作,因此哮喘病人購買和食用之前一定要特別留意。
兒童和老人應在監(jiān)護下食用湯圓
兒童,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幼兒在吃湯圓時,有可能會因為咀嚼和吞咽功能沒有發(fā)育完善,一下子把整個湯圓都吃進嘴里,而糯米粉的黏性極強,稍有不慎就會粘附在食管氣管處,阻塞呼吸道,引起生命危險。
老年人因為牙齒缺失,沒有經(jīng)過細嚼慢咽就不小心吞下整個湯圓,造成窒息。所以兒童和老人在吃湯圓時,切記緩慢、小口,避免湯圓哽住喉頭或氣管,吃湯圓時,千萬不要和他們說話,更不要逗他們發(fā)笑,要讓他們嚼嚼細、慢慢咽。
吃湯圓巧搭配,做到營養(yǎng)均衡
為了應節(jié),有些人可能會把湯圓作為早餐。因為是糯米做的,吃過后會比較飽,所以不少人也不會再與其他的食物搭配。潘永建議,因為湯圓本身營養(yǎng)成分并不平衡,可以作為早餐的補充,他建議應該搭配其他的東西,如麥片、青菜等一起吃,這樣營養(yǎng)才會比較均衡。
以前湯圓都是自家包的,現(xiàn)在為了方便更多人會選擇買冷凍的湯圓煮來吃。潘永建議煮冷凍湯圓的時候最好是用“生滾”的方式來煮,也就是煮開一次,加冷水再煮開一次,嚴格來說,這樣煮出來的湯圓會比較好吃,也保證湯圓能夠煮軟煮透。
如果想要一次煮熟的話,煮的時間就要長一些,一定要徹底煮軟煮透。不少市民喜歡用牛奶與湯圓搭配,又因擔心牛奶煮太久導致營養(yǎng)流失。牛奶還要煮開,煮過的牛奶特別香甜,安全,易吸收,不建議喝冷奶,丟失的極少量維生素可以從其它食物中補充。
-END-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廣東中醫(yī)藥、佛山市中醫(yī)院、新民晚報,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
長
按
解
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