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李玫瑾:家庭教育的幾個理念

李玫瑾:家庭教育的幾個理念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6日 11:25

李玫瑾:家庭教育的幾個理念

本文是在全國婦聯(lián)召開的家庭教育論壇上的一個發(fā)言:

由于我的專業(yè)是研究犯罪心理問題,所以,我對家庭教育的看法其角度也較為特別,在大量的相關研究后我得出一個最簡單的結論,即犯罪預防要從未成年人做起,而對未成年人的工作則須從家長們做起。

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的確,絕大多數(shù)的家庭是健全的,溫馨的;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是愛孩子,教孩子的;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是懂事的,可愛的……。然而,仍有例外,北京曾發(fā)生一起四少年綁架殺人案。案件發(fā)生后,人們在震驚之余也在探討他們犯罪的原因,結果發(fā)現(xiàn),他們4個少年其父母雙全;家庭經(jīng)濟情況良好,家中沒有人有過不良前科;父母自稱也一直在管教孩子,可是,孩子還是犯了罪……,這一實例說明,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門學問,需要智慧和技巧。需要探討,需要學習,需要掌握相關的知識。許多經(jīng)驗可以給我們知識,但在家庭教育中,等父母有經(jīng)驗時,孩子已經(jīng)長大,教育的機會已經(jīng)錯過。所以,我們要重視家庭教育的研究和相關知識的宣傳。其中,家庭教育的理念極為重要。

第一:人的心理發(fā)展有順序性,未成年人的心理問題滯后反應。任何生命都是過程,任何過程都有開始,生命發(fā)展是軌跡式,人的命

運取決于早期。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6歲,6-12歲,12-18歲。12-18歲時人已經(jīng)進入青春期,其獨立意識與逆反心態(tài)就決定了這一時期已經(jīng)不是家庭教育的優(yōu)勢時期,所以,家教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在依戀期中,1-6歲又最為關鍵。由于人的心理發(fā)展具有邏輯的進程,所以,人在成年時出現(xiàn)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于未成年。發(fā)生在2007年美國大學校園的一起槍擊案,槍手趙承熙的犯罪心理就屬于在未成年時期(8歲)因移民而造成了心理創(chuàng)傷,這種心理創(chuàng)傷導致他在23歲無故殺人。如果我們能夠了解:人在幼年最重要的需要之一是安全感,對一個幼小的孩子來說,熟悉的環(huán)境,親切的伙伴比富有的房屋和汽車更容易讓孩子形成陽光與健康的心理時,父母就不應該以自己的意志去生活。這一案例告訴我們,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否則,父母的一切努力都會成為泡影。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動的弱者,他的弱小和被動都決定他的一切是成人造成。

客觀地講,撫養(yǎng)人對被撫養(yǎng)者具有生命的決定權,物質的提供權,照顧的程度權,個性的決定權。如果替孩子問一問大人:“我”(孩子)是怎么來的?就可發(fā)現(xiàn),“我的胃口是喂出來的,我的脾氣是帶出來的,我的觀念是嘮叨來的,我的殘忍是孤弱無助熬出來的;我的無恥是百般遷就溺出來的……。即使孩子出走、自殺、犯罪,看似孩子的選擇,卻都是父母行為的反應或結果。譬如,自殺就是因為父母的過分寵愛給孩子形成的錯誤判斷——既然你如此愛我,現(xiàn)在我的要

求再不合理你也要答應我,否則我就用死來回應你。結果孩子不知,生命只有一次,逝不可復。這一錯誤是誰造成的?仍是父母,父母應該在孩子3-5歲時就應該找機會給孩子一次明確的態(tài)度展示:如果你做得不對,我就不愛你!——這需要相關的知識與操作的技巧。

第三:家庭撫養(yǎng)不僅僅是物質的,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yǎng)。

曾有一位父親,自己勤奮努力地掙下了萬貫家財,卻突然發(fā)現(xiàn)十多年就長大了的兒子已經(jīng)變得不可理喻,沉溺網(wǎng)絡……,無奈之下,他找到一位少年問題專家,居然拍出十萬元說:你幫我教育好我的兒子,我就給你十萬元!筆者當時曾撰文告訴這位父親,你錯了,教育孩子是你父親不可推缷的責任,更何況對人的心理教育是從情感開始的,而最基本的情感就是親情。如果沒有親情就不可能形成人的基本情感反應,沒有正常情感反應,一個人又如何會被教化?所以,給孩子掙錢的時間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時間;給孩子存錢的努力不如教給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找奶媽帶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帶孩子。這是家庭教育很重要的理念,即撫養(yǎng)與情感,情感與教育息息相關。

第四:人性教育比智力教育更重要,性格才真正決定命運。

在現(xiàn)代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長在浮躁與欲望的社會背景下越來越偏重于孩子的智力發(fā)展,似乎孩子的分數(shù)和所讀的重點學校就決定孩子的起跑線,決定孩子的一生。這家庭教育認識中一種嚴重的偏差。智力、分數(shù)、學歷雖然重要,但是,縱觀人類歷史,絕大多數(shù)的成功

者、被人們敬佩與記住的人一定是有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他們有責任感,有同情心,有博愛,他們能自制,能付出,能夠與人合作。而責任、自制、合作、付出等均為人的性格,不屬于智力的范疇。二次大戰(zhàn)時,一位集中營幸存的中學校長曾寫給所有老師們一個請求,這也是所有家長們應該聽到的話:“請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可以制造出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心理變態(tài)狂,成績優(yōu)良卻殺人不眨眼。讀、寫、算只有在能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時候才具有重要性。”

第五:家庭教育中對子女的愛護其前提是尊重,家長要知道兒童和生命的基本權利有哪些。

由于孩子的弱小,由于孩子需要引導,也就造成了一些家長的認識誤區(qū),他們認為自己有權替孩子作決定,自己有權決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將自己的理想強加在孩子頭上,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孩子心中。再如一些從不懂電腦和網(wǎng)絡的成年人居然極力呼吁在孩子面前消滅網(wǎng)絡。這種家庭教育背景下或這種成年人身邊的孩子雖然衣食無憂卻不快樂,許多孩子雖獲得高學歷卻以自殺了卻一切,每當此時,痛不欲生的父母都會問道“這是為了什么?”原因很簡單,一個從小沒有感受快樂的人怎么會有健康陽光的心態(tài)?一個從小沒有被親人

或社會善待過的人怎么會溫情地善待別人?一個從未體驗過被尊重

的感覺的孩子怎么會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會尊重別人的權利和生命?既使我們成年人給予他們生命、給予他們成長中所需的物

資……,“被給予者”仍有獨立的人格,他們?nèi)孕枰蛔鹬?需要平等地商量、理解和溝通。包括成年人在為未成年人的立法中都應堅持這一理念。所以,未成年人的問題取決于成年社會的努力程度。

第六:改變孩子行為須先改變大人的行為。

筆者認為,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對家長們進行教育”,如何讓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長心理過程,如何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大人們能夠有意識地主動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先調(diào)整自己?能做到這幾點,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價值。曾有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男孩在接觸網(wǎng)絡后略有些“成癮”,先后用作業(yè)本寫了數(shù)本“網(wǎng)絡日記”(或稱網(wǎng)絡小說),但此事被家長發(fā)現(xiàn),愛孩子的家長責罵了誤入歧途的孩子,燒掉其網(wǎng)絡日記并明確地表示出嚴厲的制止態(tài)度,孩子也答應不再去網(wǎng)絡,但這之后他仍然出現(xiàn)了一次“身不由已”,又去了網(wǎng)吧,盡管他此次“食言”后,家長并沒有馬上責罵他,可他在第二天竟選擇了自殺……。傷心的家長不明白為什么在沒有責罵的情況下孩子仍然自殺?其實,他如果不燒掉孩子的網(wǎng)絡日記,他如果能認真地讀一下孩子的網(wǎng)絡日記,他早就可以發(fā)現(xiàn)孩子存在著沮喪與自卑等心理問題,可是,他沒有這樣做。所以,改變孩子的行為必須先改變大人的行為。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知識

李玫瑾推薦,家長必讀的5本育兒書籍,你讀過幾本了?
《家庭教育指南》(李希貴 著) 家庭教育指南(北京第一實驗學校校長著名教育家李希貴家庭教育力作)
家庭教育
托育機構的教育理念
蒙特梭利教育的教育理念
早期教育的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學基礎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個概念辨析
家庭育兒的教育方法
蒙特梭利教育的理念是什么

網(wǎng)址: 李玫瑾:家庭教育的幾個理念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0689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