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顏色心理功能與情緒面孔識別的關聯

顏色心理功能與情緒面孔識別的關聯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5月20日 17:44

顏色的心理功能影響個體對他人情緒面孔的感知與識別。顏色的概念隱喻理論則認為,這與人們在長期生活環(huán)境中習得的社會經驗和刻板印象相關聯,看到不同的顏色會調動自上而下加工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

  視覺加工系統發(fā)育正常的新生兒在3—4個月時開始分辨彩色與非彩色。顏色的科學研究可以追溯至Newton對光—色散現象的解釋。在早期研究的基礎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為,顏色的心理功能影響個體對他人情緒面孔的感知與識別。例如,Elliot團隊的研究證實了不同的顏色具有相對獨特的心理功能,并對個體的感知覺、情緒及行為都會產生影響。

  顏色心理功能的理論基礎

  顏色心理學的理論主要有Elliot等人提出的顏色—情境理論和Meier等人提出的顏色的概念隱喻理論。顏色—情境理論認為,個體對顏色刺激的感知來源于生物學和社會學習的相關經驗。其中一些顏色效應代表固有的傾向,類似于在非人靈長類親屬中觀察到的對一些顏色的反應方式。另一些顏色效應源于顏色與特定概念、信息和經驗的重復配對,隨時間的推移配對間產生強烈的或隱含的顏色關聯。這一理論還強調,通過社會學習過程,顏色聯想可以延伸至更廣闊的客體,且在不同文化和情境中,同一顏色會與不同的情緒聯結。例如,紅色通常與威脅情境相關,傳達消極情緒,而在與浪漫和愛有關的情境中,紅色與積極情緒相聯系。

  顏色的概念隱喻理論則認為,人們的談論和思考是根據知覺經驗及具體術語的抽象概念(即隱喻)來幫助他們理解和駕馭所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的。通常認為憤怒時臉會發(fā)紅,所以憤怒的隱喻為“看見紅色”,然而,積極情感和經驗往往是從顏色的明度描述,所以明亮隱喻為“積極的”,黑暗隱喻為“消極的”。這與人們在長期生活環(huán)境中習得的社會經驗和刻板印象相關聯,看到不同的顏色會調動自上而下加工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

  基于不同的理論基礎,一些關于顏色與人類心理功能的應用型研究也隨之出現,但主要集中于對紅色的研究,如紅色與情緒的研究、紅色與吸引力的研究、紅色與注意優(yōu)勢的研究等。僅有少數研究者關注面孔情緒和顏色的聯結,其中西方關于紅色與情緒面孔相關的研究,普遍持有的觀點是紅色與消極情緒相聯系,其他顏色的研究相對較少。

紅色與消極情緒的關聯

  在日常生活中,紅色在不同背景情境下往往會傳達危險和潛在的威脅信息。例如,教師批改作業(yè)用紅筆打的錯號,日常規(guī)范與交通規(guī)則中的紅色警示與禁止標志等,均能誘發(fā)潛在的消極情緒。Feltman和Elliot的研究證明,紅色與威脅之間的聯系可能帶有強烈的憤怒和侵犯意義。這可能與個體的生理反應有關,面孔和身體的血流量增加與憤怒和潛在的攻擊性聯系在一起?;贓lliot及其團隊對顏色心理功能的相關研究,Young等人首次將紅色與憤怒情緒相結合,探究兩者之間的關聯。結果表明,紅色(相對于綠色、藍色和灰色)背景將會促進憤怒情緒面孔的加工,其反應時更短,準確率更高,同時也證實紅色背景不會促進所有具有高喚醒性的消極情緒識別,僅對憤怒情緒的識別與分類有促進作用。

  Gil和Bigot進一步探究兒童是否也存在紅色與消極情緒的關聯,結果表明5—10歲的兒童不依賴于顏色偏好,同樣將紅色與消極情緒相關聯,對紅色與消極情緒的關聯并未呈現出顯著性變化,且各年齡間的差異也不顯著。對于紅色與消極情緒相關聯的現象具體于何時出現,以及是否隨著年齡的發(fā)展而增強,有待進一步研究。

 顏色與情緒面孔的關聯

  顏色背景首先作為啟動刺激單獨呈現,再作為情緒面孔的背景與面孔同時呈現,這樣的研究范式較好地展示了顏色的影響作用。但若沒有顏色啟動效應,顏色在何種情況下會對情緒面孔的識別產生較強的影響?Gil在Young的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探索,檢驗顏色是否會對模糊情緒面孔(面部表情的類型比較模糊,不易分辨)識別有影響。顏色背景包括紅色、綠色、紅綠混合和灰色背景,模糊情緒面孔有中性和驚訝兩種,實驗要求被試對鑲嵌于不同顏色背景中的情緒面孔做出積極或消極的情緒效價判斷,隨后被試還需完成一項根據奧斯古德語義分析法編制的顏色主觀評定的測量。研究結果表明,無論呈現的情緒面孔圖片是男性或女性,對紅色背景中的情緒面孔比綠色背景中的評價更加消極;紅色背景比綠色、灰色或混合背景更可能促進消極反應;相比之下,綠色背景對情緒面孔的識別能促進更積極的反應。對模糊情緒面孔的加工更多依賴于背景信息,即當自下而上的加工不能滿足時,會調動自上而下的加工結合顏色背景對情緒面孔進行判斷。除此之外,社交軟件中流行的一些表情符號也具有不同的顏色,可見易于分辨的情緒面孔類型也常與不同顏色相聯系。

  顏色作為背景時會對情緒面孔的識別產生影響,那么顏色與情緒面孔本身是否存在關聯?有研究采用不同顏色與不同情緒面孔相匹配的設計探究顏色與情緒之間的關聯,發(fā)現紅色與憤怒相聯系的比例相當高,占85.19%,其次是白色與中性相聯系的比例,占55.56%,黑色與悲傷相聯系的比例占44.44%,與恐懼相聯系的比例占37.04%,紫色與驚訝相聯系的比例占40.74%,綠色與快樂相聯系的比例占37.04%,藍色與悲傷相聯系的比例為33.33%,其他顏色與7種基本情緒也均有不同程度的關聯,受到性別、文化背景與個人偏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可見顏色與情緒面孔間的聯結是普遍存在的。

 之所以如此,除隱喻理論、情境理論和個人文化背景差異外,生理特性也是重要因素,如中國人的膚色若是黃中透紅則被認為是健康膚色,因為紅色代表血氧含量充足,而黃色則與體內胡蘿卜素含量相關;而當人們身體生理指標出現異常時會有不同的膚色變化,如發(fā)燒會面色潮紅、身體虛弱會面色蒼白等;當人們產生情緒反應時,面孔顏色也會發(fā)生改變,如“憤怒時面紅耳赤”,“恐懼時臉色蒼白”,這為情緒面孔與顏色的關系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顏色背景對情緒面孔識別產生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顏色特性對情緒面孔識別的影響較大。顏色本身的物理特性如色調、明度和純度都會造成顏色在視覺上的差異。因此,把情緒面孔鑲嵌于顏色背景中的實驗均嚴格控制顏色的三要素,盡量減少額外變量的干擾,雖然目前大多數研究沒有使用分光光度計控制以達到最高水平的精密度,但選取統一的基本顏色進行研究仍具有實際意義。顏色作為一種低水平的背景刺激,能夠被大腦快速加工。在此領域研究最為深入的當屬Elliot團隊,他們提出的顏色—情境理論也被廣泛認同,不同顏色具有不同的心理功能,但處于不同情境中的顏色意義也會隨之變化。西方大多研究證明紅色與消極情緒相聯系,但對于中國文化背景下紅色與何種情緒效價相關聯,其他顏色是否也會對情緒面孔的識別造成影響仍有待探究。

(本文轉載于http://ex.cssn.cn/zx/bwyc/201708/t20170822_3617581.shtml)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關知識

皮膚的“情緒顏色”:顏色心理學與皮膚健康的奧秘
色彩與情緒:不同顏色如何影響你的心情
色彩情緒測評:選這種顏色的人,90%有情緒病 – 友心理
色彩心理學探究:顏色如何影響你的情緒?
認識色彩:如何利用顏色來改變情緒
【心理門診】情緒與健康的關系
水果色彩心理學:顏色與健康的神秘聯系
顏色對人的情緒的影響
色彩與情緒的關系.doc
平面設計色彩科普,顏色怎么影響我們的情緒?

網址: 顏色心理功能與情緒面孔識別的關聯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29368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