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科學減重,不只是吃得少動得多

科學減重,不只是吃得少動得多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5年06月15日 07:34

現在不少醫(yī)院的內分泌科都開設了肥胖專病門診,與傳統的內分泌門診老年人為主不同的是,肥胖門診的患者以中青年患者居多,有單位體檢提示BMI超標的中年打工人,也有執(zhí)著于減不下去的小肚子的年輕姑娘,更多的還有一些在減重-反彈之間反復橫跳的減肥困難戶。肥胖門診的火爆反映出人們對肥胖問題的普遍關注。

肥胖不僅影響外貌,更是威脅健康的隱形殺手。作為醫(yī)生,深感有必要幫助大家正確認識肥胖,掌握科學的減重方法。

肥胖:現代社會的健康危機

肥胖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2020年全球已有42%的成人存在超重或肥胖。在中國,肥胖率也呈現快速上升趨勢,2022年我國成年超重/肥胖人數達到5.45億。

肥胖不僅僅是體重數字的增加,更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它是由遺傳和環(huán)境因素共同導致的脂肪組織多度積累或分布/功能異常的慢性、進行性、復發(fā)性疾病。肥胖帶來的健康風險不容忽視。它是2型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脂肪肝、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多種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想知道體重是否超標?科學家早就發(fā)明了人體“計算器”——體質指數(BMI)!只需用體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就能得到你的健康密碼:當數字亮起<24的綠燈,說明體型在線;若蹦到24-27.9的黃燈區(qū)間,意味著身體在提醒你“該減負了”;一旦突破28的紅燈警戒線,肥胖警報已拉響。

但這個“數字裁判”也有盲區(qū):肌肉壯漢和“虛胖”人群可能在它眼中變成雙胞胎。健身達人的八塊腹肌會被誤判為“超重”,而老年人流失的肌肉卻可能讓BMI給出虛假的安全信號。這時候就需要請出“體脂掃描儀”揭秘脂肪的藏身之處,用軟尺丈量腰圍是否突破“蘋果型身材”危險線(男性≥90cm,女性≥85cm),再通過腰臀比、腰高比等指標,像偵探般揪出內臟脂肪的蛛絲馬跡。

真正科學的體型評估就像打組合拳:BMI負責初篩,體脂率檢測脂肪軍團規(guī)模,腰圍丈量“隱形炸彈”內臟脂肪的囤積量,腰臀比則能看穿你是健康的“梨形”還是危險的“蘋果形”。

肥胖的成因:不只是吃得多動得少

絕大多數肥胖的原因逃不開“吃得多、動得少”,但遺傳因素在肥胖發(fā)生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如果父母雙方都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約40%-70%。某些基因突變會影響能量代謝、食欲調節(jié)等過程。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長時間久坐、作息不規(guī)律、壓力過大、攝入過多快餐、含糖飲料等,也是導致肥胖流行的重要因素。生活中的一些應激事件、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焦慮或抑郁的精神狀態(tài),可能也會影響我們的進食習慣,導致肥胖的發(fā)生。

一些內分泌疾病也可導致肥胖,如甲狀腺功能減退、下丘腦垂體疾病、高胰島素血癥、皮質醇增多癥、Prader-Willi綜合征等會引起體重異常增加,因此,如果發(fā)現經飲食控制、增加運動仍難以減重的患者,建議至內分泌科進行相關檢查,排除這些可能導致肥胖的疾病。

科學減重: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制定合理的減重目標是成功的第一步。建議每周減重0.5-1公斤,每月減重2-4公斤為宜。過快減重可能導致營養(yǎng)不良、代謝紊亂等問題。

飲食管理需要科學規(guī)劃??梢赃x擇均衡低熱量飲食,通常女性1200-1500kcal/天或男性1500-1800kcal/天。此外也可短期采用低碳水飲食、低脂飲食、高蛋白飲食、間歇性能量限制飲食等,也有一定的減重效果。

運動方案要循序漸進。建議每周進行150-30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騎車等。同時結合力量訓練,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礎代謝率。運動要持之以恒,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對于重度肥胖或伴有嚴重并發(fā)癥的患者,可以考慮藥物治療或代謝手術。但必須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不能擅自使用減肥藥物。

預防肥胖比治療更重要。建議定期監(jiān)測體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對于兒童青少年,要特別注意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記住,科學減重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耐心和毅力。相信通過正確的方法和堅持不懈的努力,每個人都能收獲健康的體重和美好的生活。

本文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陳穎超主治醫(yī)師、喬潔主任醫(yī)師

摘自上海第九人民醫(yī)院微信公眾號

相關知識

吃得好,動得巧!科學甩掉多余脂肪,健康體重沒煩惱
【健康科普】吃得好,動得巧!科學甩掉多余脂肪,健康體重沒煩惱
“吃得少,活得久”,這一養(yǎng)生觀念是不是偽科學?科學家找到答案
吃得少是好事?美科學家:少吃不等于不吃,一天一頓或可延壽28%
超重人群科學運動減重指南——動得聰明,減得健康
膳食與健康:吃得好不如吃得科學
【科普營養(yǎng)】吃得少,活得久?
【健康知識普及行動】吃得好,動得巧!科學甩掉多余脂肪,健康體重沒煩惱
“吃得少,活得久”是偽科學還是真養(yǎng)生?諾爾獎獲得者找到答案
吃得很少,堅持運動,體重卻不降,真正的原因是?

網址: 科學減重,不只是吃得少動得多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41451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