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茶科普|帶你重新認識茶組植物(一)

茶科普|帶你重新認識茶組植物(一)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5年07月04日 02:33

原創(chuàng) 楊世雄 中國茶葉學(xué)會 收錄于話題#茶科普3個

茶、咖啡和可可并稱為當(dāng)今世界的三大飲料?;谖墨I和考古證據(jù),中國利用茶的歷史可追朔到兩千年前[1-2]。中國是茶葉的原料植物——茶樹的分布中心,擁有世界上最為豐富的茶樹資源[3-4]。茶樹的分類是植物學(xué)的研究內(nèi)容之一,更為茶葉界所關(guān)注。1961年,陳文懷[5]曾撰文提出建立茶樹分類系統(tǒng)的意見;1981年,莊晚芳等[6]提出了茶樹的種下分類系統(tǒng);2000年,陳亮等[7]提出了一個包含5個種的茶組分類系統(tǒng)。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張芳賜[8-10]和譚永濟等[11]描述了不少新的茶樹植物,我國茶葉界學(xué)者也在茶樹植物的分類上做過不少的嘗試和探討[12-29],也有一些綜述性的文章對前人的工作進行了總結(jié)和評論[7,30-36]?;谧髡叩闹参锓诸悓W(xué)研究背景,本文就植物學(xué)學(xué)者關(guān)于茶樹植物經(jīng)典分類的歷史和現(xiàn)狀進行了梳理和介紹,以供茶葉界和植物學(xué)界學(xué)者參考和交流。

茶樹的概念

01

狹義的茶樹

狹義的茶樹系指茶這一種(含變種、變型等種下等級)植物,其學(xué)名為Camellia sinensis (L.) O. Kuntze。該學(xué)名雖然出現(xiàn)于1887年[37],但這是一個分類學(xué)上的新組合(New combination),來自于Thea sinensis L.這個“基名(Basionym)”。后者是雙名法的創(chuàng)立者林奈(Linnaeus)于1753年在《Species Plantarum》中描述的[38],因此,茶作為一個合格發(fā)表的物種的歷史始于1753年。

由于茶這個物種是基于栽培植物描述的,栽培環(huán)境的多樣性、雜交分化、人工育種等多種因素的多重作用導(dǎo)致了大量形態(tài)變異,加上當(dāng)時人們在調(diào)查的廣度和深度、研究條件以及對物種與品種認知等方面的局限性,造成了早期該植物在分類學(xué)上的極度混亂。1958年,Sealy全面修訂山茶屬時,歸并在茶種下的異名多達60多個[41],張宏達和閔天祿之后做了進一步的修訂[3,44-48]。2017年,Zhao等[49]就普洱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合格發(fā)表、模式指定等命名學(xué)方面的問題做了更為深入和詳盡的經(jīng)典分類學(xué)處理,明確指出,該變種的“基名”是Choisy[50]于1855年建立的Thea viridis var. assamica,不是從前廣為認可的Masters[51]于1844年描述的T. assamica,后者沒有合格發(fā)表過,該變種正確、完整的拼寫應(yīng)該是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var. assamica (Choisy) Kitamura。

02

廣義的茶樹

廣義的茶樹系指茶組(Sect. Thea)這一群植物,這是目前廣為接受的茶樹概念。這個組含多少種植物,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學(xué)者,有不同的結(jié)果和觀點,后面將詳細陳述。

我國茶葉研究者早期通常持狹義的茶樹概念[5-6],莊晚芳等[6]于1981年曾明確指出“所有茶樹是屬于一個種——茶樹”,這顯然受早期國外學(xué)者的影響[43,52-54]。隨著調(diào)查和研究的深入,廣義的概念逐漸被接受[7,30-32,34]。

茶組的建立

1958年,Sealy[41]指出Dyer是第一個對山茶屬植物進行分組的人,他在1874年出版的由Hooker主編的《The Flora of British India》[54]中,在山茶屬下建立了山茶組(Sect. Camellia)和茶組(Sect. Thea),分別對應(yīng)于林奈所建立的山茶屬(Camellia)和茶屬(Thea)。這一觀點一直被學(xué)界廣為接受[3-4,44,47-48,55]。

然而,Sealy[41]的這一陳述是不正確的。2017年,Zhao等[49]指出,最早的茶組是在Dyer的分類學(xué)處理之前20年由Griffith建立的。Griffith[56]于1854年在《Notulae ad Plantas Asiaticas》中將山茶屬劃分為茶組(Sect. Thea)和山茶組(Sect. Camellia),前者以“花萼小,覆瓦狀排列,芽鱗(Gemmis)(此處“芽鱗”應(yīng)該系指小苞片,下同)少而疏松”為特征,C. bohea(鈍葉茶)、C. theifera和C. mastersia等3種被列入該組;后者以“花萼覆瓦狀排列、逐漸過渡到花瓣,芽鱗(Gemmis)覆瓦狀排列”為特征,C. caudata(長尾毛蕊茶)和C. simplicifolia等兩種被列入該組。該研究為區(qū)域性研究,僅涉及分布或栽培在印度阿薩姆地區(qū)的山茶屬植物,并未覆蓋當(dāng)時已經(jīng)發(fā)表的所有山茶屬物種,是一個很不完善的山茶屬植物系統(tǒng)分類,但茶組(Sect. Thea)的建立始于此。

在現(xiàn)代的山茶屬分類中[3-4,41],C. bohea(鈍葉茶)和C. theifera分別被處理為茶(C. sinensis)和普洱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異名,C. mastersia和C. simplicifolia被歸入落瓣油茶(C. kissi),長尾毛蕊茶(C. caudata)通常是毛蕊茶組(Sect. Eriandria)的穩(wěn)定成員。

未完待續(xù)

SUMMER.TIME

參考文獻

[1] 方健. 戰(zhàn)國以前無茶考[J]. 中國農(nóng)史, 1998, 17(2): 6-14, 39.

[2] Lu H Y, Zhang J P, Yang Y M, et al. Earliest tea as evidence for one branch of the Silk Road across the Tibetan Plateau [J]. Scientific Reports, 2016, 6: 18955. doi: org/10.1038/srep18955.

[3] 張宏達. 中國植物志[M]. 北京: 科學(xué)出版社, 1998.

[4] Ming T L, Bartholomew B. Theaceae [M]//Wu Z Y, Raven P H, Hong D Y. Flora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 St. Louis: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 2007, 12: 366-478.

[5] 陳文懷. 我對建立茶樹分類系統(tǒng)的意見[J]. 浙江農(nóng)業(yè)科學(xué), 1961(10): 485-486.

[6] 莊晚芳, 劉祖生, 陳文懷. 論茶樹變種分類[J]. 浙江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 1981, 7(1): 41-48.

[7] 陳亮, 虞富蓮, 童啟慶. 關(guān)于茶組植物分類與演化的討論[J]. 茶葉科學(xué), 2000, 20(2): 89-94.

[8] 張芳賜. 云南山茶屬的二新種[J]. 云南植物研究, 1980, 2 (3): 341-343

[9] 張芳賜. 云南山茶屬茶組一新變種[J]. 云南植物研究, 1997, 19(4): 437.

[10] 張芳賜, 丁渭然, 黃毅, 等. 云南山茶屬三新種[J]. 云南植物研究, 1990, 12 (1): 31-34.

[11] 譚永濟, 陳炳環(huán), 虞富蓮, 等. 中國云南茶樹新種和新變種[J]. 茶葉科學(xué), 1984, 4(1): 19-30.

[12] 李斌, 陳興琰, 陳國軍. 茶樹染色體組型分析[J]. 茶葉科學(xué), l986, 6(2): 7-14.

[13] 杜琪珍, 李名君, 劉維華, 等. 茶組植物的化學(xué)分類及數(shù)值分類[J]. 茶葉科學(xué), 1990, 10(2): 1-12.

[14] 劉維華, 李名君. 茶種質(zhì)資源大、小葉種種群化學(xué)分類的判別分析[C]//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茶葉研究所. 茶葉科學(xué)研究論文集. 上海: 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1991: 127-131.

[15] 魯成銀, 李名君, 劉維華, 等. 茶酯酶同功酶的研究[C]//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茶葉研究所. 茶葉科學(xué)研究論文集. 上海: 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 1991: 132-139.

[16] 魯成銀,劉維華,李名君. 茶種系間的親緣關(guān)系及進化的酯酶同功酶分析[J]. 茶葉科學(xué), 1992, 12(1): 15-20.

[17] 彭英. 蛋白質(zhì)亞基的分離及其與茶組植物的分類[J]. 中國茶葉, 1992, 14(5): 10-11.

[18] 束際林. 茶樹種質(zhì)資源葉肉結(jié)構(gòu)及花粉形態(tài)的鑒定與演化[C]//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茶葉研究所. 茶葉科學(xué)研究論文集(1991-1995). 上海: 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 1992: 8-12.

[19] 束際林. 不同資源茶樹葉肉結(jié)構(gòu)及花粉形態(tài)的比較研究[C]//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院茶葉研究所. 茶葉科學(xué)研究論文集(1991). 上海: 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97: 62-69.

[20] 束際林, 陳亮. 茶樹花粉形態(tài)的演化趨勢[J]. 茶葉科學(xué), 1996, 16(2): 81-86.

[21] 束際林, 陳亮, 王海思, 等. 茶樹及其他山茶屬植物花粉形態(tài)、超微結(jié)構(gòu)及演化[J]. 茶葉科學(xué), 1998, 18(1): 6-15.

[22] 梁國魯, 李曉林, 王守生, 等. 四川大樹茶染色體核型分析[J]. 茶葉科學(xué), 1993, 13(2): 121-126.

[23] 梁國魯, 周才瓊, 林蒙嘉, 等. 貴州大樹的茶核型變異和進化[J]. 植物分類學(xué)報, 1994, 32(4): 308-315.

[24] 陳亮, 童啟慶, 高其康, 等. 山茶屬8種1變種花粉形態(tài)比較[J]. 茶葉科學(xué), 1997, 17(2): 183-188.

[25] 陳亮, 山口聰, 王平盛, 等. 利用RAPD進行茶組植物遺傳多樣性和分子系統(tǒng)學(xué)分析[J]. 茶葉科學(xué), 2002, 22(1): 19-24.

[26] 陳亮, 王平盛, 山口聰. 應(yīng)用RAPD分子標記鑒定野生茶樹種質(zhì)資源研究[J].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 2002, 35(10): 1186-1191.

[27]陳亮, 楊亞軍, 虞富蓮. 應(yīng)用RAPD標記進行茶樹優(yōu)異種質(zhì)遺傳多態(tài)性、親緣關(guān)系分析與分子鑒別[J]. 分子植物育種, 2004, 2(3): 385-390.

[28]Shao W F, Pang R H, Duan H X, et al. Use RAPD analysis to classify tea trees in Yunnan [J].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3, 2(11): 1290-1296.

[29]李光濤, 梁濤, 張如瓊, 等. 茶組植物的核型研究[J]. 茶業(yè)通報, 2007, 29(1): 25-28.

[30]陳炳環(huán). 茶樹分類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J]. 中國茶葉, 1983, 5(5): 14-15.

[31]陳炳環(huán). 茶樹分類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II)[J]. 中國茶葉, 1983, 5(6): 8-9.

[32]陳炳環(huán). 茶樹分類研究的歷史和現(xiàn)狀(III)[J]. 中國茶葉, 1984, 6(1): 6-7.

[33]陳興琰. 茶樹植物學(xué)分類的歷史和展望[J]. 茶葉科學(xué)簡報, 1985(4): 8-18.

[34]陳亮. 茶組植物系統(tǒng)分類學(xué)研究現(xiàn)狀[J]. 茶葉, 1996, 22(2): 16-19.

[35]潘根生. 對茶樹分類研究的商榷[J]. 福建茶葉, 1997(2): 5-8.

[36]龔萬灼, 張澤岑. 茶組植物分類研究綜述[J]. 福建茶葉, 2006(2): 9-12.

[37]Kuntze O. Plantae orientali-rossicae [J]. Acta Horti Petrop, 1887, 10: 135-262.

[38]Linnaeus C. Species plantarum I [M]. Stockholm: Impensis Laurentii Salvii, 1753: 515.

[39]Linnaeus C. Species plantarum II [M]. Stockholm: Impensis Laurentii Salvii, 1753: 698.

[40]McNeill J, Barrie F R, Buck W R, et al. 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 fungi and plants (Melbourne Code) [M]. K?nigstein: Koeltz Scientific Books, 2012.

[41]Sealy J R. A revision of the genus Camellia [M]. London: The 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 1958.

[42]Sweet R. Hortus Suburbiensis Londinensis [M]. London: Printed for James Ridgway, 1818: 157.

[43]Cohen Stuart C P. Voorbereidende onderzoekingen ten dienste van de selektie der theeplant [J]. Mededeelingen van het Proefstation voor Thee, 1916, 40: 1-328.

[44]張宏達. 茶樹的系統(tǒng)分類[J].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 1981, 20(1): 87-99.

[45]張宏達. 山茶屬植物的系統(tǒng)研究[M]. 廣州: 中山大學(xué)出版社, 198l: 108-128.

[46]張宏達. 茶葉植物資源的訂正[J]. 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1984, 23(1): l-12.

[47]閔天祿. 山茶屬茶組植物的訂正[J]. 云南植物研究, 1992, 14(2): 115-132.

[48]閔天祿. 世界山茶屬的研究[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0.

[49]Zhao D W, Parnell J A N, Hodkinson T R. Names of Assam tea: Their priority, typification and nomenclatural notes [J]. TAXON, 2017, 66(6): 1447-1455.

[50]Choisy J D. Mémoire sur les familles des Ternstroemiacées et Camelliacées [J]. Mémoiresde la Sociétéde Physique et D’histoire Naturelle de Genève, 1855, 14: 91-186.

[51]Masters J W. The Assam tea plant, compared with the tea plant of China [J]. Journal of the Agricaltural & Horticultural Society of India, 1844, 3: 61-69.

[52]Seemann B. Synopsis of the genera Camellia and Thea [J].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 1859, 22: 337-352.

[53]Pierre L. Flore Forestière de la Cochinchine [M]. Paris: Octave Doin, 1887.

[54]Dyer W T T. Ternstroemiaceae [M]//Hooker J D. The Flora of British India. London: L Reeve & Co, 1874, 1: 279-294.

[55]Chang H T, Bartholomew B. Camellias [M]. London: Timber Press, 1984.

論文原文:茶葉科學(xué) 2021,41(4):439~453《茶組植物的分類歷史與思考》

論文作者:楊世雄

中國科學(xué)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東亞植物多樣性與生物地理學(xué)重點實驗室,云南 昆明 650201

參考引用:楊世雄. 茶組植物的分類歷史與思考[J]. 茶葉科學(xué), 2021, 41(4): 439-453. doi: 10.13305/j.cnki.jts.2021.04.001.

往期精彩:

原標題:《茶科普|帶你重新認識茶組植物(一)》

相關(guān)知識

茶科普|帶你重新認識茶組植物(一)
您認識熱帶植物
教你認識茶的組成和功效
茶科普
當(dāng)新茶飲遇上新果蔬,植物元素將成茶飲反內(nèi)卷一道光?
喜茶「超級植物茶」上新去油纖體瓶,三重解膩組合“減負”春節(jié)聚餐
健美茶的組成有普洱茶,菜菔子,茯苓,揭秘健美茶的神秘配方:普洱茶、菜菔子和茯苓的完美組合!
科普茶知識
茶多酚能對抗新冠病毒?茶密帶你健康飲茶科學(xué)養(yǎng)生
普洱茶提取物 茶多酚 茶黃素 天然植物提取物 現(xiàn)貨供應(yīng)

網(wǎng)址: 茶科普|帶你重新認識茶組植物(一)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50221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