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朗:說意境
葉朗: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名譽主任,曾任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北京市社科聯(lián)副主席、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第九屆、十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主要著作有《美在意象》、《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國小說美學》、《胸中之竹》、《欲罷不能》等。
說意境文
文/葉朗
本文想談談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范疇:意境。通過這個范疇,來說明中國傳統(tǒng)美學和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一些特點。
一、“意境”和“意象”不是一個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意境”這個詞。比如說,一首詩很好,我們就說:“這首詩很有意境?!币环嫼芎茫覀兙驼f:“這幅畫很有意境?!鄙踔量赐暌粓鲭娪?,走出電影院,我們也會聽到有人議論:“今天的電影很有意境。”但是盡管大家都在用這個詞,對于究竟什么是意境,很多人并沒有搞得很清楚。
近十多年,我們學術界討論意境的論文和專著相當多。大家對“意境”的理解和解釋并不一致。而且在我看來,多數(shù)人的解釋并不準確。
很多人都把“意境”和“意象”混為一談。很多人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這種解釋大概是從清代開始的。清代有一位畫論家布顏圖,他就把“境界”規(guī)定為情景交融。后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和其他一些著作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釋也是情景交融。但是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情景交融所規(guī)定的是另一個概念,就是“意象”,而不是“意境”。中國傳統(tǒng)美學認為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而“意象”的基本規(guī)定就是情景交融(這一點后面還要談到)。任何藝術作品都要創(chuàng)造意象,因此任何藝術作品都應該情景交融。但是并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規(guī)定性(情景交融)之外,還有自己的特殊的規(guī)定性?!耙饩场钡膬?nèi)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意境”的特殊規(guī)定性是什么呢?這就是我今天要談的問題。
二、追溯到老子哲學
為了講清楚“意境”的內(nèi)涵,我們必須追溯到老子的哲學。因為“意境”說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學。
我認為,中國古典美學的起點是老子的哲學和美學。我在《中國美學史大綱》中對這個問題作了說明。當然學術界有人不同意這個看法。這個問題今天不談。我認為,從老子開始,中國古典美學逐漸形成了幾個重要的理論。一個重要理論是意象說。意象說是關于藝術的本體的理論。這個理論的集大成者是王夫之。王夫之建立了一個以審美意象為中心的美學體系。王夫之討論的是詩歌。詩歌(藝術)是什么?王夫之劃了兩條界限。第一條界限,“詩”和“志”的界限。“志”就是思想情感(“情志一也”)。王夫之指出,很多人在這個問題上有混淆?!霸娧灾尽?,這是不錯的。藝術總是要表現(xiàn)人的思想情感。但是“志”不等于“詩”,“意”佳不等于“詩”佳。八十年代我們國內(nèi)文藝界有些作家主張藝術的本體就是情感,就是把“志”當成了“詩”。其實情感的表現(xiàn)人人都有,但不能說每個人都是藝術家。你憤怒的時候可能罵人,你悲傷的時候可能大哭一場,但那不是藝術,別人不會來欣賞你罵人或大哭。當然你會說,罵人罵得好,或者哭得好,也是藝術。這我也承認。但那情況已經(jīng)變了,變成了意象。王夫之劃的第二條界限是“詩”和“史”的界限。“史”就是歷史實錄。王夫之認為,“詩”和“史”的性質(zhì)和任務不同,不能互相代替。他和明代的楊慎(升庵)一樣,反對宋人給杜甫加上“詩史”的桂冠?!氨稍账稳酥娨?,不足以言詩。”他認為杜甫那些被宋人稱贊為“詩史”的作品,并不是杜甫最好的作品,“于史有余,于詩不足”。詩和歷史實錄不一樣,它和實錄是有距離的。“詩”不是“志”,“詩”不是“史”,那么“詩”是什么呢?“詩”是“意象”。明代王廷相有一句話:“言征實則寡余味也,情直致而難動物也,故示以意象?!蓖醴蛑淹跬⑾噙@句話作了發(fā)揮。詩(藝術)的本體就是意象。意象的基本規(guī)定就是情景交融。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意象就是一個包含著意蘊于自身的一個完整的感性世界?!耙庀蟆焙汀耙狻保ā爸尽保┦莾蓚€性質(zhì)不同的東西?!对娊?jīng)》第一首,“關關雎鳩,在河之洲”,千古傳誦,并非它有什么出奇的“意”,而是它的意象佳妙。
王夫之又對“意象”(藝術)的特性做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我們只談其中一點。王夫之指出,詩歌(意象)的意蘊具有某種寬泛性,某種不確定性,某種無限性。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多義性。從讀者(觀眾)來說,這就是美感的差異性(豐富性)?!耙磺€讀者有一千個漢姆萊特?!边@是藝術不同于邏輯論文、標語口號的地方。王夫之認為,這也正是藝術之所以可貴的原因。一個標語,一幅宣傳畫,如“行人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它的含義是明確的,因此是有限的。任何人看這幅宣傳畫,感受到的不會有什么差別。一篇論文也是這樣。但一首詩、一幅畫就不同。王夫之舉了許多例子。例如:晉代司馬昱的一首小詩《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爭渡京口,誰知堤上人,拭淚空搖手?!边@是渡口的一幅小景,但對于那些在名利場中迷戀忘返的人,這首小詩好像清夜鐘聲,可以使他驚覺,人生中有許多比名利更根本、更有價值的東西,被你忽略了。我可以再舉貴州一位畫家的一個雕塑作品為例。一個猛獸張著大嘴,在嘴里有個鳥窩,里面三個小鳥張著嘴巴,它們的母親正銜著食物飛來喂它們。這個雕塑的含義是什么?我就聽到有多種闡釋。這種闡釋的無限可能性,其根據(jù)就在于作品(意象)本身的含義的寬泛性、多義性,某種不確定性和某種無限性。王夫之用一個命題來概括:“詩無達志”(過去有個命題“詩無達詁”。正因為“詩無達志”,所以才產(chǎn)生“詩無達詁”)。
再一個重要理論是意境說。意境說也發(fā)源于老子。
老子哲學中有兩個基本思想對中國古典美學后來的發(fā)展影響很大:第一,“道”是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對于一切具體事物的觀照(感興)最后都應該進到對“道”的觀照(感興)。第二,“道”是“無”和“有”、“虛”和“實”的統(tǒng)一,“道”包含“象”,產(chǎn)生“象”,但是單有“象”并不能充分體現(xiàn)“道”,因為“象”是有限的,而“道”不僅是“有”,而且是“無”(無名,無限性,無規(guī)定性)。就“道”具有“無”的性質(zhì)來說,“道”是“妙”。
在老子這兩個思想影響下,中國古代的藝術家一般都不太重視對于一個具體對象的逼真的刻畫,他們所追求的是把握(體現(xiàn))那個作為宇宙萬物的本體和生命的“道”。為了把握“道”,就要突破具體的“象”,因為“象”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有限的,而“道”是無限的。
東晉大畫家顧愷之提出“傳神寫照”(“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大家都知道,但大家忽略了他前面的一句話:“四體妍媸本無關于妙處”。南朝畫論家謝赫也說過:“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妙也?!彼麄兌紡娬{(diào)說畫家要追求的是“妙”。他們認為,抓住一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拘以體物”),是達不到“妙”的境界的。
到了唐代,“意境”的理論就誕生了。什么是“意境”呢?劉禹錫有句話:“境生于象外?!边@可以看作是對于“意境”這個范疇最簡明的規(guī)定?!熬场笔菍τ谠跁r間和空間上有限的“象”的突破?!熬场碑斎灰彩恰跋蟆?,但它是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趨向于無限的“象”,也就是中國古代藝術家常說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熬场笔恰跋蟆焙汀跋蟆蓖馓摽盏慕y(tǒng)一。中國古典美學認為,只有這種“象外之象”——“境”,才能體現(xiàn)那個作為宇宙的本體和生命的“道”(“氣”)。
三、“意境”的哲理性意蘊
從審美活動(審美感興)的角度看,所謂“意境”,就是超越具體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場景,進入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即所謂“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而對整個人生、歷史、宇宙獲得一種哲理性的感受和領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從對于某個具體事物、場景的感受上升為對于整個人生的感受。這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蘊。我們前面說“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的規(guī)定性之外,還有特殊的規(guī)定性。這種象外之象所蘊涵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的意蘊,就是“意境”的特殊的規(guī)定性。因此,我們可以說,“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種類型。
在這里我們可以談一談中國古代藝術和西方古代藝術的一個重要的區(qū)別。
西方古代藝術家,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要再現(xiàn)一個具體的物象,所以他們追求“美”。比如古希臘雕塑家,他們搞人體雕塑,他們要把一個人體刻畫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所以他們要研究人體解剖。一直到文藝復興都是如此(例如,米開朗琪羅晚上就偷偷去醫(yī)院解剖尸體)。所以古希臘哲學家特別重視“美”這個概念。柏拉圖就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討論“美是什么”。中國不一樣。中國古代哲學家不太重視“美”。他們受老子哲學的影響,追求的是“妙”。中國古人稱贊一首詩,或一幅畫,很少說“美極了”,而是說“妙不可言”,一直到金圣嘆評《水滸》,也是常常用“妙極”、“神妙之極”這樣的評語?!懊馈焙汀懊睢庇惺裁床煌??“美”的著眼點是一個具體的有限的對象,就是要把一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完美。而“妙”的著眼點是整個人生,是整個造化自然。中國藝術家不是局限于刻畫單個的人體或物體,把這個有限的對象刻畫得很逼真,刻畫得很完美。相反,他們要突破這個有限的對象,他們追求一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這種“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發(fā)他們對于整個人生的感受。
四、繪畫、詩歌、園林的意境
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可以舉一些例子。
中國古代山水畫家喜歡畫“遠”,高遠,深遠,平遠。中國山水畫家為什么要畫“遠”?因為山水本來是有形體的東西,而“遠”突破山水有限的形體,使人的目光伸展到遠處,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進到所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遠”,也就是中國山水畫的意境。
同樣,中國古代詩人也都喜歡登高望遠。屈原、阮籍、李白都寫過登高望遠的詩。為什么要登高望遠?也是為了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到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fā)一種人生感和歷史感。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的園林大概最能說明問題(最能說明什么是意境)。中國園林藝術在審美上的最大特點也是有意境。中國園林的特點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風景的美,而是有意境。那么什么是中國園林的意境呢?就是突破小空間,進入無限的大空間。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建筑物,樓、臺、亭、閣,它們的審美價值主要不在于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它們可以引導游覽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從而豐富游覽者對于空間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園學家,名叫計成,他有一部書叫《園冶》,其中有這么一段話:“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縵?!边@段話說得非常好。中國園林中的建筑物,為什么柱子這么高,為什么窗戶這么大?就是為了“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也就是使游覽者把外界無限的時間、空間的景色都“收”、“納”進來。
大家知道,中國每一處園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國園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種多樣的,但它們的基本結(jié)構(gòu)是相同的。一個屋頂,幾根柱子,中間是空的。這樣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間的景色吸收到這個小空間中來。元人有兩句詩:“江山無限景,都聚一亭中?!边@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間的無限景色都吸收進來。中國園林的其他建筑,如臺榭樓閣,也都是起這個作用,都是為了使游覽者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也就是突破有限,進入無限。突破有限,進入無限,就能夠在游覽者胸中引發(fā)一種對于整個人生、對于整個歷史的感受和領悟。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一個例子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羲之在這篇文章一開頭就指出,蘭亭給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這兩句話是很有名的。就是抬頭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頭一看,世界萬物又是如此豐富多采,生機勃勃。(宗白華說,“仰觀”“俯察”是中國古代哲人、詩人觀照世界的特殊的方式。)接下去說:“所以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庇斡[者的眼睛是游動的,心胸是敞開的,游目騁懷,因此得到了一種極大的快樂。而這種仰觀俯察,游目騁懷,就引發(fā)了一種人生感,所以王羲之接下去又說:“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薄昂笾暯?,亦猶今之視昔。”宇宙無限,人生有限,所以孔子在岸邊望著滔滔的江水發(fā)出感嘆:“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就是人生感。再一個例子是王勃的《滕王閣序》,這也是一篇極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開頭也描寫了滕王閣建筑的美,但接下去就說,滕王閣給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個無限廣大的空間,看到無限壯麗的景色。它有兩句名句:“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边@是一個無限廣大的空間。然后他就寫到,在這種空間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種人生感:“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边@就是一種人生感。我國云南昆明有一座大觀樓,樓上有一副對聯(lián),據(jù)說是中國最長的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臻煙o邊。看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州,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蘋天葦?shù)兀c綴些翠羽丹霞,莫辜負,四周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边@是一個廣闊無邊的空間。下聯(lián)是寫無限的時間:“數(shù)千年往事,注到心頭(和“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相對)。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睙o限的空間和時間引發(fā)了對于人生和歷史的感嘆。大觀樓的這副長聯(lián),和王羲之、王勃的兩篇文章一樣,都說明,中國園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覽者“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可以使游覽者“胸羅宇宙,思接千古”,從有限的時間空間進入無限的時間空間,從而引發(fā)一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
五、再談“意象”和“意境”的區(qū)別
談到這里,我們可以進一步再談一談“意象”和“意境”的區(qū)別。
大家知道,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僅是一個物理的世界,而且是一個有生命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陶淵明有兩句有名的詩:“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本褪钦f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有意味的世界。藝術,就是要去尋找、發(fā)現(xiàn)、體驗生活中的這種意味。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藝術作品在這一點上有區(qū)別。區(qū)別就在于它不僅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個具體事物或具體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體的事物和事件,要從一個角度去揭示整個人生的意味。所以,不是任何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也不是任何好的藝術作品都有意境。一個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沒有揭示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那么我們就不能說它是有意境的作品。蘇東坡就比較過吳道子的畫和王維的畫。他認為王維的畫有意境,而吳道子的畫比較缺乏意境。王夫之也比較過杜甫的詩和王維的詩。他認為杜甫詩的特點是“即物深致,無細不章”。別人寫詩都怕寫不逼真,杜甫則太逼真了。而王維詩則能取之象外,“廣攝四旁,圜中自顯”。所以他說杜甫是“工”,王維是“妙”。近代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姜白石,說他的詞格調(diào)很高,但沒有意境。大家知道姜白石不僅是文學家,而且是音樂家。他的詞多半是他自己作的曲。他的曲譜一直保存到今天。我們可以聽一聽他的一首歌曲,詞牌是《鬲溪梅令》(1196年)。這是宋代的歌曲,距離今天有800 年的歷史。大家聽這曲調(diào),多么美,雍容華貴,格調(diào)很高。聽起來很有韻味。但是它只局限于抒發(fā)生活中的一個具體情景的韻味,而不能使人感到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所以格調(diào)雖高,但是沒有意境。當然,中國古代音樂作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蘇東坡有一篇《前赤壁賦》,大家都讀過。這篇文章描寫他和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之中有人吹起了洞簫。蘇東坡形容洞簫的樂聲,用了八個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我們可以想見,在這個洞簫的樂聲中,一定包含了他這位朋友對整個人生的某種感受??上K東坡這位朋友吹的洞簫我們聽不見了。不過我們還有一些樂曲保留了古代的韻味。例如有一首笛子曲《秋湖夜月》,很有意境。整個樂曲很長,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它的后面一段。這段的開頭,可以說是整個樂曲的華采樂段,表現(xiàn)了人生的歡樂和情趣,對生命的贊美和依戀,但從它的整首樂曲來說,是要從人生艱辛的旅途中超脫出來,要尋求一種空明、寧靜的精神的家園。比較一下前面說的姜白石的歌曲,我們就可以體會到,它們包含的意味是不同的。這首笛子曲抒發(fā)的不是生活中某一個具體情景的意味,它要尋找、體驗整個人生的某種意味。
六、“意境”給人一種特殊的美感
下面我要談的一個問題,是中國藝術的這種意境,它給人的美感有什么特點?或者說,它給人的美感是一種什么樣的美感?康德曾經(jīng)說過,有一種美的東西,人們接觸到它的時候,往往感到一種惆悵。意境就是如此。我們前面說過,意境的美感,實際上包含了一種人生感、歷史感。正因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種惆悵,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長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那樣一種心境。這種美感,也就是尼采說的那種“形而上的慰藉”。我們前面說過,中國古代詩人喜歡登高遠望,這樣來引發(fā)自己對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這種感悟,帶給詩人的就是一種惆悵。很多詩人都談到他們的這種感受。例如清代詩人沈德潛說:“余于登高時,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崩缒铣娙撕芜d有兩句詩:“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悵。”又例如李白有兩句詩:“試登高而望遠,咸痛骨而傷心?!边@些詩都說明,意境給人的美感,往往表現(xiàn)為一種惆悵。大家知道,唐宋詞中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其中一些大家熟悉的名句,比如像“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比如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比如像“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我們讀這些詞,感到的也是一種惆悵,好像旅客思念家鄉(xiāng)一樣,茫然若失。這種惆悵也是一種詩意和美感。也帶給人一種精神的愉悅和滿足。在這種美感中,包含了對于整個人生的某種體驗和感受,所以我們可以說,這是一種最高的美感。
七、西方藝術作品也有意境
最后我再談一個問題,就是西方藝術作品有沒有意境?我們說,“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的范疇,這是從美學范疇說,這個范疇是中國古代思想家提煉出來的,同時也是中國歷代許多藝術家有意識去追求的。但是這不等于說西方藝術沒有意境,因為“意境”的特殊意蘊在于它包含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西方藝術中當然有這樣的作品。貝多芬的交響曲就充滿了人生感、歷史感和宇宙感。當然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藝術家的人生感、歷史感會有不同的內(nèi)容。但只要有人生感、歷史感就有意境。例如俄羅斯民歌《伏爾加船夫曲》,它不僅唱出了伏爾加纖夫的苦難,也不僅唱出了俄羅斯民族的苦難,而且唱出了人類共同的苦難,所以它引起全世界聽眾的共鳴。有人聽我說電視劇《紅樓夢》缺乏意境,就問:是不是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比較難于產(chǎn)生有意境的作品?我想也不一定。如我看電影《日瓦戈醫(yī)生》,就感到它充滿了人生感。它不僅寫出了時代的悲劇,而且寫出了人生的悲劇。(原載《文藝研究》1998年1月)
相關知識
伊朗投資環(huán)境分析報告
布朗山普洱茶生茶怎么喝,如何品嘗布朗山普洱茶生茶?
芬朗
伊朗飲食
心境晴朗,健康長壽:心理養(yǎng)生的關鍵
大江時評:營造清朗環(huán)境,護航“網(wǎng)絡中國年”
朗威
一平牌金珠朗力膠囊說明書
無茶不歡 布朗族和德昂族的茶俗小故事
未成年人上網(wǎng)如何更加清爽(清朗未成年人網(wǎng)絡環(huán)境)
網(wǎng)址: 葉朗:說意境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755536.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