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類器官:揭開腸道健康的“神秘面紗”
腸道作為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食物消化、營養(yǎng)物質(zhì)吸收和代謝的重要任務。而且,腸道不僅是人體的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當腸道受損時,會引發(fā)多種腸道疾病,包括炎癥性腸病、乳糜瀉、結直腸癌等。
常見腸道疾病
談及人體健康的奧秘,腸道疾病無疑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腸道的健康直接關系到我們整體的健康狀態(tài),一旦腸道健康受損,不僅會導致營養(yǎng)吸收不良等問題,還會引發(fā)一系列腸道疾病。然而,隨著現(xiàn)代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和飲食習慣的改變,腸道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攀升,成為影響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jù)國家癌癥中心2024年3月發(fā)表于《中華腫瘤雜志》的《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中數(shù)據(jù)表明,2022年我國結直腸癌新發(fā)病例數(shù)位于惡性腫瘤第二位[1]。以下為常見的腸道疾病:
腸應激綜合征:慢性腸道疾病,主要影響下消化系統(tǒng),即大腸。
炎癥性腸病:慢性炎癥性腸道疾病,主要分為克羅恩病和潰瘍性結腸炎。
結腸直腸癌:消化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三大消化道癌癥之一。
乳糖不耐癥:由于缺乏能夠分解乳糖的酶,導致腸道無法吸收乳糖。
乳糜瀉:慢性小腸疾病,麩質(zhì)引發(fā)免疫系統(tǒng)紊亂導致小腸絨毛受損。
囊性纖維化:遺傳性外分泌腺疾病,易引起新生兒胎糞性腸梗阻等。
闌尾炎:最常見的急腹癥疾病,由闌尾感染引起炎癥和劇烈疼痛。
傳統(tǒng)體外腸道模型的缺陷
傳統(tǒng)的體外腸道模型主要分為三類:動物模型、二維腸道細胞或永生化細胞系。由于模型自身的缺陷,導致腸道的體外研究以及腸道疾病的機制探究無法進一步深入。雖然動物模型廣泛應用于臨床試驗,但是與人體腸道生理特征的差異,導致其無法完全反映人體腸道疾病的復雜原因。同時,也受制于相關實驗動物管理條例,由動物實驗所產(chǎn)生的倫理及動物福利問題也不容忽視[2]。而二維細胞模型由于缺乏細胞-細胞和細胞-微環(huán)境之間的作用,無法有效模擬天然腸道的生理特征,極大地限制了其在疾病模型構建領域的應用。腸道類器官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克服了傳統(tǒng)二維細胞和動物模型的諸多限制,助力腸道病理學發(fā)展。
腸道類器官
腸道類器官是由來自腸道的隱窩或單個干細胞在體外培養(yǎng)體系中形成的三維組織類似物,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2009年,Hans Clevers團隊成功地將富含Lgr5+的小腸干細胞通過體外培養(yǎng)形成了具有隱窩-絨毛狀上皮區(qū)域的三維細胞團,產(chǎn)生了首個腸道類器官[3]。由此開啟了類器官構建的新紀元,也促使新型體外腸道模型研究進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此后,人源小腸、結腸和腸癌等類器官相繼問世。
腸道類器官的構建
在體外將離體的腸道干細胞或隱窩培養(yǎng)成腸道類器官,其關鍵之處在于如何還原腸道干細胞增殖、分化和遷移所需的微環(huán)境。在天然腸道中,腸道干細胞的生態(tài)位是由一群不同的腸道細胞所組成的復雜結構,主要包括潘氏細胞、腸間質(zhì)細胞、成纖維細胞、淋巴細胞、神經(jīng)細胞等[4]。這些細胞通過分泌細胞因子,調(diào)節(jié)腸道上皮穩(wěn)態(tài),維持腸道干細胞的適宜生存環(huán)境。例如,間隔分布在腸道干細胞中的潘式細胞可以合成并分泌Wnt3、EGF等生長因子,還可以產(chǎn)生溶菌酶防止有害菌的侵入[5]。此外,細胞外基質(zhì)為腸道上皮細胞提供了結構支撐,這種物理性生態(tài)位是由基底膜和固有層組成的。同時,細胞外基質(zhì)還承擔著傳遞生物化學信號的責任。多種信號通路沿隱窩-絨毛軸呈梯度排列,其中的關鍵信號通路包括Wnt、Notch、EGF和BMP信號通路。不同信號通路在隱窩-絨毛軸不同區(qū)域的濃度差異決定了各腸道上皮細胞的位置分布[6-10]。
圖1. 腸道干細胞生態(tài)位及其分化命運(改編自[11])
腸道類器官的一般構建過程分為腸道隱窩或干細胞的分離、原代腸道類器官的構建、腸道類器官的傳代培養(yǎng)三個主要部分。不同物種、腸道組織來源的腸道類器官構建方法主要的區(qū)別在于培養(yǎng)基中細胞因子的成分差異。(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圖2. 腸道類器官的構建過程(改編自[12])
腸道類器官的應用
直接由人體腸道分離的腸道隱窩或干細胞所衍生的腸道類器官,其生理結構、細胞組成以及遺傳特性能夠最大限度地模擬天然人體腸道組織。而且,不同患者來源的腸道類器官還能保留該患者自身的個體化組織特征。同時,腸道類器官具有更為良好的可操作性,可以更加精確地揭示腸道疾病機制。對于腸道疾病的不同誘導因素,如上皮屏障功能損傷、異常免疫應答、微生物群紊亂等,不僅可以進行單因素分析,也能夠通過共培養(yǎng)、多組學等方式探究其內(nèi)在聯(lián)系。(詳情請點擊閱讀原文)
展望
腸道類器官技術為腸道體外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全新見解,為腸道疾病機制探索提供了一個全新且可靠的平臺。盡管如此,腸道類器官仍然遇到了限制其發(fā)展的瓶頸。未來,腸道類器官的發(fā)展需要聚焦于以下幾個方面(包括但不限于)。
其一,提升腸道類器官共培養(yǎng)體系的復雜性。目前所開發(fā)的腸道類器官主要為腸道上皮類器官,雖然能夠有效模擬腸道上皮組織的生理結構,但是缺少腸道干細胞生態(tài)位中的其他組成部分,包括間充質(zhì)細胞、成纖維細胞、免疫細胞,血管、神經(jīng)組織和腸道菌群等。
其二,腸道類器官培養(yǎng)方式的開發(fā)。傳統(tǒng)的腸道類器官培養(yǎng)方法主要是將類器官包埋在基質(zhì)膠(Matrigel)中,而基質(zhì)膠自身的生物力學特性會限制類器官的表型。懸滴培養(yǎng)、2D單層培養(yǎng)、類器官反極化等技術雖然已經(jīng)問世,但仍需進一步推廣應用。
另外,還有其他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何加強腸道類器官培養(yǎng)過程中的工程控制,的以提高實驗結果的重復性和一致性;如何防止腸道腫瘤類器官的異質(zhì)性在長期培養(yǎng)過程中丟失;基于器官芯片的類器官芯片技術也是未來腸道類器官發(fā)展的重點方向之一[13]。
雖然腸道類器官的發(fā)展與運用還存在諸多挑戰(zhàn),但是其研究前景十分廣闊。近年來,隨著單細胞測序、空間轉(zhuǎn)錄組學、活細胞成像等新興生物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以及水凝膠等新興生物材料的應用,基于腸道類器官的相關研究被推向了更深遠更廣闊的新維度。
參考文獻
[1] 鄭榮壽, 陳茹, 韓冰峰, 等. 2022年中國惡性腫瘤流行情況分析. 中華腫瘤雜志, 2024, 46(3): 221-231
[2] Park G, Rim Y A, Sohn Y, et al. Replacing animal testing with stem cell-organoids: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Stem Cell Rev Rep, 2024. DOI:10.1007/s12015-024-10723-5
[3] Sato T, Vries R G, Snippert H J, et al. Single Lgr5 stem cells build crypt-villus structures in vitro without a mesenchymal niche. Nature, 2009, 459(7244): 262-265
[4] Sailaja B S, He X C, Li L. The regulatory niche of intestinal stem cells. J Physiol, 2016, 594(17): 4827-4836
[5] Barreto e Barreto L, Rattes I C, da Costa A V, et al. Paneth cells and their multiple functions. Cell Biol Int, 2022, 46(5): 701-710
[6] Fre S, Huyghe M, Mourikis P, et al. Notch signals control the fate of immature progenitor cells in the intestine. Nature, 2005, 435(7044): 964-968
[7] Cordero J B, Sansom O J. Wnt signalling and its role in stem cell-driven intestinal regeneration and hyperplasia. Acta Physiol, 2012, 204(1): 137-143
[8] 謝文文, 劉振華, 張得香, 等. 表皮生長因子信號調(diào)控隱窩-絨毛軸更新和再生的研究進展. 動物營養(yǎng)學報, 2021, 33(7): 3726-3734
[9] Auclair B A, Benoit Y D, Rivard N, et al.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signaling is essential for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intestinal secretory cell lineage. Gastroenterology, 2007, 133(3): 887-896
[10] Cameron O, Neves J F, Gentleman E. Listen to your gut: key concepts for bioengineering advanced models of the intestine. Adv Sci: Weinh, 2024, 11(5): e2302165
[11] Taelman J, Diaz M, Guiu J. Human intestinal organoids: promise and challenge. Front Cell Dev Biol, 2022, 10: 854740
[12] 李精偉, 陳浩, 沙衛(wèi)紅, 等. 結直腸癌類器官的應用進展與挑戰(zhàn). 科技導報, 2022, 40(12): 28-41
[13] 施慧琳, 朱鋒榮, 徐萍, 等. 2023年類器官領域發(fā)展態(tài)勢. 生命科學, 2024, 36(1): 48-54
作者簡介
強龍征: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腸道發(fā)育與免疫。
毛海光: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動物分子遺傳學。
王進波: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微生物與粘膜免疫、基因工程藥物。
(作者:強龍征、毛海光、王進波)
(本文來源于公眾號: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相關知識
【健康】“減肥藥”真有那么“神”?一文帶你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減肥藥”真有那么“神”?一文帶你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科普】“減肥藥”真有那么“神”?一文帶你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低脂并非低熱量 揭開瘦身食品的神秘面紗
世界腸道健康日|關注腸道健康,健康與你“腸”伴
Cell揭秘:藥物與飲食交織下,腸道微生物的健康影響力
你不知道的氣功秘密,揭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神秘面紗!
大唐辣媽:腸道的隱形塑身教練,健康瘦身新潮流
腸道問題是如何影響皮膚健康的?——腸道菌群失調(diào)和腸漏
腸健康才能常健康,這些“腸”識要知道!
網(wǎng)址: 腸道類器官:揭開腸道健康的“神秘面紗”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23539.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