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薏苡仁的用法

薏苡仁的用法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8日 19:22

功效作用

主治水腫、腳氣、小便不利、脾虛泄瀉、濕痹拘攣、肺癰、腸癰、贅疣、癌腫。

內(nèi)服:煎服,9-30g。清利濕熱宜生用,健脾止瀉宜炒用?;蛉肷?。

治療扁平疣時,多數(shù)病例在皮疹消失前發(fā)生治療反應(yīng),表現(xiàn)為皮疹增大變紅,炎癥加劇,繼續(xù)用藥數(shù)日后反應(yīng)消失。

含脂肪油、薏苡仁酯、薏苡素、薏苡仁內(nèi)酯,以及薏苡多糖A、B、C和氨基酸、維生素B1等。

1、對心血管系統(tǒng)的影響:低濃度脂肪油對蛙的離體心臟呈興奮作用,高濃度呈麻痹作用。對兔耳殼血管灌流,低濃度時使血管收縮,高濃度則使之?dāng)U張,家兔靜脈注射,能使之血壓下降。薏苡素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抑制作用,使其收縮振幅減低,頻率減慢,但對兔耳血管無影響。給家兔靜脈注射,能引起血壓下降。

2、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薏苡仁有鎮(zhèn)靜、鎮(zhèn)痛作用。

3、對呼吸功能的影響:薏苡仁油(主要為棕櫚酸及其脂),小量興奮呼吸,大量麻痹(中樞性)作用,但對肺血管顯著擴張。

4、抗癌作用:薏苡仁醇提物腹腔注射對小鼠艾氏腹水癌有抑制,能明顯延長動物的生存時間。

5、此外,薏苡仁尚有誘發(fā)排卵、降溫與解熱、抑制胰蛋白酶、抗菌、抑制多突觸反射、降血糖、降血鈣、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

1、《本草綱目》:“薏苡仁陽明藥也,能健脾,益胃。虛則補其母,故肺痿肺癰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陽明為本,故拘攣筋急,風(fēng)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濕,故泄痢水腫用之?!?/p>

2、《本草經(jīng)疏》:“性燥能除濕,味甘能入脾補脾,兼淡能滲濕,故主筋急拘攣不可屈伸及風(fēng)濕痹,除筋骨邪氣不仁,利腸胃,消水腫令人能食。”

3、《本草新編》:“最善利水,不至損耗真陰之氣,凡濕盛在下身者,最適用之。”

臨床應(yīng)用

1、《溫病條辨》:苡仁、白豆蔻、杏仁、竹葉、通草、滑石、半夏、厚樸。治溫病初起,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悶不饑,午后身熱。

2、《和劑局方》:與人參、茯苓、白術(shù)等合用,如參苓白術(shù)散能滲除脾濕,健脾止瀉。

3、《千金方》:與葦莖、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如葦莖湯可治療肺癰胸痛,咳吐膿痰。

1、薏苡仁配白術(shù):薏苡仁長于利水滲濕;白術(shù)長于益氣健脾燥濕。二藥共用,可增強其健脾祛濕之功。適用于脾虛濕盛之大便溏瀉、身倦乏力者。

2、薏苡仁配冬瓜皮:薏苡仁長于健脾利水;冬瓜皮長于利水消腫。二藥合用,有健脾利水消腫之功。適用于濕熱盛而脾虛之浮腫、小便短少者。

3、薏苡仁配麻黃:薏苡仁長于除濕通痹;麻黃長于發(fā)汗解表利水。二藥伍用,有祛風(fēng)散寒除濕之功。適用于風(fēng)濕在表、一身盡痛、筋脈不伸之痹證。

4、薏苡仁配通草:薏苡仁長于利濕熱健脾;通草長于清熱利濕。二藥伍用,有清熱利濕健脾之功效。適用于濕熱蘊脾所致之小便不利、納呆乏力者。

1、生薏苡仁、炒薏苡仁與麩炒苡仁:生品性偏寒涼,長于利水滲濕,清熱排膿,除痹。生薏苡仁在臨床應(yīng)用時用于水腫,因其利濕作用弱,宜于輕證,尤適用于腳氣水腫小便不利、腸癰、肺癰、風(fēng)濕痹痛、筋脈攣急以及溫病邪在氣分等。炒薏苡仁和麩炒薏苡仁性偏平和,二者功效相似,長于健脾止瀉,只是炒薏苡仁滲濕作用較強,麩炒薏苡仁健脾作用略勝,制品多常用于脾虛有濕的泄瀉。薏苡仁的糯米炒、鹽制、土炒等炮制方法近代僅在個別地區(qū)保留下來,現(xiàn)已不常見。麩炒雖是近代出現(xiàn)的炮制法,但已被《中國藥典》規(guī)定為法定的方法。臨床生用為主,炒制多用于健脾。因作用較弱,用量宜大。對于濕熱所致下肢痹證,生品尤為適宜。

2、薏苡仁與茯苓:兩者都能健脾利濕,且均歸脾經(jīng),對于脾虛濕盛之證,常相須應(yīng)用。但薏苡仁作用緩和,需要大量應(yīng)用才見其效。薏苡仁性寒能清熱排膿,入肺胃經(jīng),對于肺痿、肺癰、腸癰之證是為常用;且又擅長祛筋骨肌肉之濕邪,用于風(fēng)濕熱痹,筋脈拘攣等尤為適宜。而茯苓性平和緩,祛邪而不猛烈,扶正而不峻補,為利水滲濕之要藥,其利水滲濕、健脾之力較薏苡仁為強,對于水腫,無論寒熱虛實,均可配伍使用;取其利水健脾之功,常用治痰飲病眩暈、心悸、咳嗽等,為治痰飲病之要藥;又歸心腎二經(jīng),補益心脾,寧心安神作用較好,常用治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

3、薏苡仁與冬瓜子:兩者均能清肺腸之熱,排膿消癰,為治療肺癰、腸癰常用藥。但冬瓜子上能清肺熱,下能導(dǎo)大腸積滯,善于滑利大腸,故大腸濕熱蘊積,大便不爽之證,用之更好。薏苡仁則功善健脾利濕,濕盛之腹脹、食少泄瀉、痹痛、水腫、帶下等,較為常用,對于脾虛濕滯者尤為適用;又因其性偏涼,能清利濕熱,亦可用于濕熱淋證砂石熱淋;又擅長祛除肌肉筋骨之濕邪,能滲濕除痹,緩和攣急,風(fēng)濕痹痛偏熱者適用。

參苓白術(shù)散(《和劑局方》)、三仁湯《溫病條辨》、葦莖湯(《外臺秘要》引《古今錄驗方》)、薏苡附子敗醬散(《金匱要略》)。

薏苡仁燉雞:

1、功效:補益元氣,美容護(hù)膚。

2、原材料:雞1只,薏苡仁20g,紹酒、精鹽、蔥花、姜絲、胡椒各適量,橙子1個。

3、做法:雞去毛及內(nèi)臟、洗凈,將雞肉連骨切成約3厘米的方塊,放入深鍋內(nèi),加水約10杯,加入薏苡仁。先用猛火煮滾,繼用文火煮2小時,以雞肉煮爛能離骨為度,起鍋前。加入備好的酒、鹽、蔥、姜、椒、橙子汁等調(diào)味即成。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9-10月莖葉枯黃,果實呈褐色,大部成熟(約85%成熟)時,割下植株,集中立放3-4天后脫粒,篩去莖葉雜物曬干或烤干,用脫殼機械脫去總苞和種皮,即得薏苡仁。

1、薏苡仁:取原藥材,除去皮殼及雜質(zhì),淘洗凈,干燥,篩去灰屑。生品清肺熱,擅利水祛濕,排膿消癰,多用于水腫,痹證,肺癰,腸癰。

2、炒薏苡仁:

(1)炒黃:取凈薏苡仁大小分開,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黃色,有香氣逸出時,取出,放涼。

(2)炒焦:取凈薏苡仁,置熱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噴水少許,滅凈火星,取出,晾涼,曬干。炒薏苡仁健脾利濕。

3、麩炒薏苡仁:取凈麩皮,撒在熱鍋內(nèi),用中火加熱至冒煙時,倒入凈薏苡仁,炒至表面黃色鼓起時取出,篩去麩皮,放涼。每薏苡仁100kg,用麩皮10kg。麩炒和中健脾,用于脾虛泄瀉。

4、土炒薏苡仁:取伏龍肝細(xì)粉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熱,放入凈薏苡仁,拌炒至掛土色時,取出,篩去土粉,放涼。每薏苡仁100kg,用伏龍肝粉20kg。土炒燥濕健脾,止瀉力強,多用于脾虛泄瀉。

5、蒸薏苡仁:取凈薏苡仁加水浸24h,蒸3-4h,蒸透后曬干(冬季須霜露1-2天后再曬干);或浸1-2晝夜,用大火蒸4h,邊蒸邊灑水(約每1h灑1次),蒸后,取出晾干。

保存方法

藥材鑒別

本品呈寬卵形或長橢圓形,長4-8mm,寬3-6mm。表面乳白色,光滑,偶有殘存的黃褐色種皮。一端鈍圓,另端較寬而微凹,有1淡棕色點狀種臍。背面圓凸,腹面有1條較寬而深的縱溝。質(zhì)堅實,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微甜。

1、生苡仁:參見“藥材”項。

2、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表面淺黃色,偶有焦斑,微有焦香氣。

3、麩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微鼓起,有麩香氣。

4、土炒薏苡仁:形如薏苡仁,表面掛土黃色細(xì)粉。

5、蒸薏苡仁:形如薏苡仁,破面角質(zhì)樣。

植物學(xué)信息

一年或多年生草本,高1-1.5m。須根較粗,直徑可達(dá)3mm。稈直立,約具10節(jié)。葉片線狀披針形,長可達(dá)30cm,寬15-3cm,邊緣粗糙,中脈粗厚,于背面凸起;葉鞘光滑,上部者短于節(jié)間;葉舌質(zhì)硬,長約1mm??偁罨ㄐ蛞干墒?;雌小穗位于花序之下部,外面包以骨質(zhì)念珠狀的總苞,總苞約與小穗等長;能育小穗第一穎下部膜質(zhì),上部厚紙質(zhì),先端鈍,第二穎舟形,被包于第一穎中;第二外稃短于第一外稃,內(nèi)稃與外稃相似而較??;雄蕊3,退化,雌蕊具長花柱;不育小穗,退化成筒狀的穎,雄小穗常2-3枚生于第一節(jié),無柄小穗第一穎扁平,兩側(cè)內(nèi)折成脊而具不等寬之翼,第二穎舟形,內(nèi)稃與外稃皆為薄膜質(zhì);雄蕊3;有柄小穗與無柄小穗相似,但較小或有更退化者。穎果外包堅硬的總苞,卵形或卵狀球形?;ㄆ?-9月,果期9-10月。

相關(guān)知識

藥食同源“薏苡仁”,沒想到作用這么多!
中藥薏苡仁的5大治病功效
除濕抗癌“薏苡仁”,肝病脾虛兩相宜!
桑葚大棗薏苡仁山藥枸杞牛蒡根橘皮益智仁甘草蛹蟲草瑪咖人參方子有什么作用?
乳酪和薏仁減肥的飲食誤區(qū)
紅豆薏米減肥的方法
夏季養(yǎng)生 巧用三種藥材
哺乳期能吃薏米嗎
祛濕最佳偏方 薏米紅豆粥
十種減肥降脂的藥膳做法

網(wǎng)址: 薏苡仁的用法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71865.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