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餅干都以油、糖、淀粉為主料,即使奶味餅干所含的牛奶也極少。其蛋白質含量遠低于饅頭等主食,且口感越脆的蛋白質越少。人造食品=無用的美味,9種食物不吃更好!
1、酥脆型曲奇餅干
大多數(shù)餅干都以油、糖、淀粉為主料,即使奶味餅干所含的牛奶也極少。其蛋白質含量遠低于饅頭等主食,且口感越脆的蛋白質越少。為了達到理想口感,酥脆型餅干中含油量至少在20%—30%,對血管影響極大。
其中,美味的曲奇營養(yǎng)價值更差,因使用動物脂肪和起酥油作為油脂原料,其中有益的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卻有限。
2、派類及酥類食品
看看成分表,一塊小小的派中,除去基本成分,其余二十四五種原料均為添加劑。毫不夸張地說,這是往“添加劑”里加食品。派類雖然為“非油炸”,但其脂肪含量并不低。
根據(jù)營養(yǎng)成分表分析,是典型的高能量、高脂肪、高鈉、低蛋白的垃圾食品。酥類零食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含大量脂肪、添加劑,營養(yǎng)素極少,各種口味基本靠香精調和。
3、薯片類膨化食品
膨化食品基本以淀粉為主料,在高溫高壓膨化處理后,噴上油脂及各種調味品。這種處理會使主料的蛋白質質量下降,維生素也受到一定損失。膨化食品越松脆,越有可能含有過量的膨發(fā)劑,若膨發(fā)劑中鋁超標,會對神經(jīng)系統(tǒng)造成傷害。
4、即食營養(yǎng)麥片
市面上的麥片多為數(shù)種谷物混合而成,其中燕麥片只占一小部分,有的甚至根本不含燕麥。
經(jīng)過加工的快熟麥片、一沖即食的免煮麥片以及“營養(yǎng)麥片”更是大行其道。有的完全是用其他面粉或者淀粉制作;還有的為了口味,加了不少糖和油,容易攝入高熱量。
5、果凍
基本成分是從海藻中提取的膠狀物質,如海藻膠、卡拉膠,它們不能被人體消化吸收,只是以膠凍的形式穿腸而過。很多膠狀物質本身雖對人體無害,卻能與鈣、鋅等礦物質形成復合物,進而帶走這些礦物質,營養(yǎng)吸收就會受到影響。
6、果珍
果珍很早就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盡管包裝上有標明橙味、果味等誘人口味和水果圖片,可實際果珍中根本不含橙子、檸檬等任何水果成分,全靠香料模擬各種水果味,是不折不扣的人造食物。
它的配料表中添加劑占了絕大部分,果珍中的維生素C甚至比人工色素還少。
7、爆米花
傳統(tǒng)工藝的爆米花通常不會放油,脂肪含量很低。雖然現(xiàn)在超市中賣的爆米花不再有鉛超標問題,但很多產(chǎn)品中都加入了氫化植物油,這些成分對人體有百害而無一利。長期食用爆米花等含鉛量高的食物會使人智力減退、兒童發(fā)育遲緩以及營養(yǎng)不良。
8、糖果
幾乎所有糖果產(chǎn)品都可以被列入沒營養(yǎng)的行列,它們的含糖量都超過90%,其他配料則是香精、色素等。
一些奶味糖里面根本就沒有奶,口感也是奶精兌出來的。而少數(shù)含奶的糖果,因為含糖量仍超過含奶量,其營養(yǎng)價值可以忽略不計。
9、火腿腸
王興國表示,市場中部分火腿腸都是由雞皮、下水、內臟以及植物蛋白冒充肉糊,配以色素和香料加工,雖然名曰肉類,但缺少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基本營養(yǎng)素。
不要拿美味換健康
以上營養(yǎng)專家列舉出的“垃圾”人造食品,其實僅僅是生活中的冰山一角,為了迎合人們的味蕾,越來越多的人造食品正不斷地走向你嘴邊。這些背離了食物基本功能的零食,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價值呢?
人們追求食品色、香、味和口感本來無可厚非,但當食品的所有良好口感都來自人為制造并添加的廉價化學物質時,這種追求其實已經(jīng)有些極端。
“有人覺得人造垃 圾食品是美味,難以割舍。實際上,這很大程度上是由習慣和個人感受決定的。有時覺得它們美味是因為你吃習慣了,所以我常常建議家長,不要給孩子吃垃圾食 品,以免他們習慣吃了,并終生偏愛。”
現(xiàn)在太多加工零食都是由營養(yǎng)價值較低的原料攢出來的,其中加入大量的油、糖、精制淀粉、香精、甜味劑等,會讓人漸漸喪失對食物品質的判斷能力而且分不清什 么對身體有好處,什么沒好處。“人們‘好這一口’,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身體必需,而是一種心理依賴。營養(yǎng)差的零食,一輩子不吃也無需遺憾?!?/p>
最后特別提醒消費者,好吃要建立在安全的食品質量之上,不要拿美味換取健康。消費者不僅要掌握相關知識,還要學會怎么辨別健康食品。
現(xiàn)在大部分人買食品時會習慣注意生產(chǎn)日期或保質期,今后再拿到食物,首先要查看食品配料表,了解最主要成分及各材料所占比重,可以大致判斷食品的營養(yǎng)特點,不要輕易就被商品包裝上的健康標識忽悠。
編后語:果珍很早就進入到了我們的生活,盡管包裝上有標明橙味、果味等誘人口味和水果圖片,可實際果珍中根本不含橙子、檸檬等任何水果成分,全靠香料模擬各種水果味,是不折不扣的人造食物。
羽風(jznrw114)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