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爆料
一、[概說]
三棱針是用于點刺放血的工具。用它刺破患者身體上的一定穴位、病灶處、病理反應點或淺表靜脈,放出適量血液,以達到治愈疾病目的的方法,稱為“刺血療法”或“刺絡療法”。
1、針具
三棱針由古代九針中的鋒針發(fā)展而來。一般用不銹鋼制成,針柄較粗,呈圓柱形,針身呈三棱形,尖端三面有刃,針尖鋒利,有大、中、小三號。一般以中、小兩號為常用。
2、針刺方法
正確的持針手法為:拇食二指捏住針柄,掌握針刺方向,中指端緊靠針身下端,控制針刺深度,具體的針刺方法有以下三種。
(1)、點刺法:針刺前,在預定的針刺部位上下用左手拇食指向針刺處推按,使血液積聚于針刺部位,消毒后用左手拇食中三指夾緊或捏起被刺穴位,右手持針,針尖露出1-2分,對準穴位刺入1-2分深,隨即將針迅速退出,左手輕輕擠壓針孔周圍,右手以消毒棉球擦去血滴,使出血數(shù)滴至數(shù)十滴,最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此法常用于十宣、十二井、印堂、攢竹等穴。
(2)、散刺法:散刺法是對病變局部周圍進行點刺的一種方法,根據(jù)病變部位大小不同,可刺10-20針以上,由病變外緣環(huán)形向中心點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腫得以排隊,達到“宛陳則除之”及去瘀生新,通經(jīng)活絡的目的。此法較之點刺法,面積大且針刺多。《內(nèi)經(jīng)》所謂“贊刺”、“豹文刺”皆屬此列,多適用于皮膚病和軟組織損傷類疾病的治療,如頑癬、丹毒、局部瘀血、水腫等。
(3)、瀉血法:先用橡皮帶結孔在針刺部位上端(近心端),局部消毒后,左手拇指按壓在被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針對準被刺部位的脈管(靜脈)刺入,立即退針,讓血液自然滴出,松開橡皮帶,待出血達到所需量后,用消毒棉球按壓針孔。針刺深淺須根據(jù)血管深淺、出血量的多少而定。本法適用于四肢部位的穴位,如委中、尺澤。
3、作用
(1)、泄熱祛邪:刺絡放血法具有良好的清熱泄火,宣暢氣機的作用,尤其適用于外感發(fā)熱和各種陽盛發(fā)熱。臨床上常用此法來治療某些急性傳染病及感染性疾病。
(2)、化瘀通絡:刺絡放血具有疏通經(jīng)絡、流暢氣血、祛除瘀滯作用。適用于氣血郁結經(jīng)絡或血瘀局部諸癥。臨床上可用于治療血瘀所致的血管神經(jīng)性疼痛、中風后遺癥以及各種因損傷引起的腫脹、疼痛等。
(3)、開竅醒神:對于熱陷心包、痰火擾心、痰迷心竅以及暴怒傷肝、肝陽上亢等所致的口噤握固、神昏譫語、不省人事及便閉不通等實證者,用刺絡放血可收到開竅啟閉,醒神回蘇的作用。臨床上常用于昏迷、驚厥、癲狂及中暑等重危證的治療。
(4)、解毒急救:刺絡放血對于一氧化碳急性中毒、酒精中毒、感染性中毒以及蟲蛇咬傷、瘡癰疽等均有較好的解毒功效,使毒邪隨血出而得泄。
(5)、調(diào)氣和營:凡因氣血悖行、營衛(wèi)逆亂而致頭痛、眩暈、胸悶脅痛、腹痛泄瀉、失眠多夢等,皆可用刺絡放血方法來治療,使營衛(wèi)氣血和調(diào)而獲愈。
4、取穴特點
(1)、特定穴:因特定穴與臟腑經(jīng)脈緊密相應,具有特殊功效,故為點刺放血所常用。如急救時常點刺井穴。
(2)、奇穴:經(jīng)外奇穴對某些病證具有顯著作用,故為點刺所常用。如點刺金津、玉液,治舌卒腫;點刺太陽治眼紅腫痛。
(3)、其他部位:如病理反應點:胃脘痛、吐瀉、瘰疬、眼疾等,均可在胸、腹、背部尋找到細小的暗紅點,此為臟腑在體表一定部位所呈現(xiàn)的反應點,皆可點刺出血;又如血管顯露處;多取頭面、舌下、肘窩、耳背、耳尖等處顯露的靜脈血管點刺放血;再如在瘀血、瘡毒 腫、皮膚病等病灶處,局部點刺放血。
5、出血量
三棱針刺絡放血的療效好壞,與出血量的多少有密切關系,出血量的多少一般與病人體質(zhì)、放血部位、病情有關。
(1)、微量:出血量在20滴以下,包括局部充血、滲血,主要用于較大面積淺表疾患,如神經(jīng)性皮炎、頑癬、下肢慢性潰瘍等。
(2)、少量:出血量在20滴以上,主要用于頭面及四肢指(趾)部穴位和一些急性熱病,如急性結膜炎,急性扁腺炎等。
(3)、中等量:出血量在15毫升以下,主要用于一些外科感染性疾病以及部分急癥,如疔、癰疽、急性軟組織損傷等。
(4)、大量:出血量在15毫升以上,達幾十甚至上百毫升,可用于部分急證、實證,如中風、癲狂等。
二、[臨床應用]
1、感冒
A、點刺風門、肺俞、少商,各出血3-5滴,如有高熱者,可在耳尖點刺放血3-5滴。
B、點刺大椎,并加拔火罐,以穴位溢血為度。
C、點刺雙側中沖、少商,可預防流感。
2、咳嗽
A、點刺尺澤、豐隆,出血數(shù)滴;點刺肺俞,加拔火罐。
B、久咳者,肺經(jīng)魚際可見靜脈血管呈青紫色,點刺放血如珠;痰滯不出者,足內(nèi)側公孫、然谷處可見青紫色絡脈,點刺出血如珠;久咳陽虛者,取足三陽經(jīng)脈青紫處,點刺放血。
3、高血壓
A)取太陽、印堂,點刺出血各1-2毫升。
B)取曲澤、委中,點刺放血各1-2毫升。
C)取大椎、肝俞,點刺后加拔火罐,使之出血約2毫升。
4、中風、中風后遺癥
A)取百會、大椎、十宣、委中點刺,每穴出血數(shù)滴,可治療中風后遺癥。如治中風,則取腘靜脈、耳背靜脈或顳靜脈放血50- 100毫升。
B)取少沖、合谷,點刺出血3-5滴,每日2次,可治療中風。
C)取足三里、曲池、大椎,點刺放血,可預防中風。
5、癲狂
A)點刺人中、神門、十二井穴,出血數(shù)滴,雙側委中刺破靜脈放血10-20毫升。
B)取太陽、曲澤、大椎點刺加拔火罐,出血10毫升左右。
C)取百會、肝俞、心俞點刺出血,背俞穴加拔火罐,出血5-10毫升。
6、丹毒
A)取血海、隱白、少商點刺出血數(shù)滴。
B)在病灶處及其周圍怒張的小靜脈,點刺后加拔火罐,出血數(shù)毫升。
C)用三棱針沿“紅線”分段點刺出血數(shù)毫升。
7、下肢靜脈曲張
A)刺破委中處曲張的靜脈,出血5-8毫升。
B)選取委陽、足臨泣及曲張靜脈周圍有關穴位,點刺出血,一次放血量約5毫升左右。
8、疳積
A)點刺四縫,出血為度;或擠出黃色粘稠液。
B)點刺華佗夾脊(T1-T5),見血點即可。
9、目赤腫痛
A)取攢竹,太陽點刺出數(shù)滴。
B)取耳穴眼、肝,點刺出血數(shù)滴,兩耳交替使用。
C)取耳尖或耳背靜脈,點刺出血5-10滴。
10、一氧化碳中毒
A)取人中、十宣、素髎,點刺出血3-5滴,并在肘窩靜脈刺破放血5-10毫升。
B)刺破耳背靜脈,出血數(shù)滴。
三、[注意事項]
1、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感染。
2、點刺、散刺時手法宜輕、宜淺、宜快,瀉血時要對準靜脈一刺而中。
3、臨近重要內(nèi)臟的部位切忌深刺。
4、動脈血管和較大的靜脈血管禁用刺血。
5、皮膚感染、潰瘍、疤痕及不明原因的腫塊,不要直接針刺局部患處,宜在周圍選穴針刺。
6、虛證、婦女產(chǎn)前產(chǎn)后,外傷大出血者以及有自發(fā)性出血傾向或損傷后出血不止者,禁用刺血法。
7、針刺前要根據(jù)需要考慮好放血的量,切不可盲目從事,無目的放血。
課程目錄:
系列講座-自媒體時代 各科 醫(yī)療糾紛處理及預防
— The end —
編輯:何蕓熙
聲明:本文轉載,僅供同行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杏林苑.醫(yī)生社群
杏林苑.碩博醫(yī)生社群
垂直細分一級專業(yè)30個、二級專業(yè)70個,醫(yī)生粉絲100萬
(公眾號矩陣)
麻醉(疼痛) 醫(yī)院管理
兒科|呼吸(纖支鏡) 中醫(yī)(中西醫(yī))|腎內(nèi)
消化(感染 內(nèi)鏡) |普外(肝膽胰 甲乳 肛腸 血管外)
內(nèi)分泌 |婦產(chǎn)(助產(chǎn)) |腫瘤(放 化療) |藥劑(中藥)
檢驗(輸血 病理)|泌外(皮膚 性病)|護理(院感)
康復(針推理療 老年) |心血管(心內(nèi) 心胸外) |科研
影像(介入 核醫(yī)學) |骨科(關節(jié) 整形美容燒傷創(chuàng)傷)
神經(jīng)病學(神內(nèi) 神外 癲癇 精神) |急重癥(全科)
五官(眼 耳鼻喉 口) |超聲
風濕血液免疫
心電圖
必須要贊一個??!
碩博醫(yī)生社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