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痛風常見的6種方劑
痛風的發(fā)生多是由于先天稟賦不足、肝脾腎運化功能失調,加之后天飲食不節(jié),當遇到風寒濕邪、熱毒等因素時,就會導致濕邪、熱邪流注于肢體關節(jié),出現(xiàn)關節(jié)紅、腫、熱、痛、活動受限等癥狀。
中醫(yī)在治療痛風時,常會考慮患者的年齡、體質、病癥及發(fā)病時間等因素來制定治療策略,下面給大家分享治療痛風的常見的6種方劑:
第一種,上中下通用痛風湯
上中下通用通風湯,是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創(chuàng)立的。
【主治】痛風有寒、有濕、有熱、有痰,有血之不同,此為通治。
【用藥】川芎、黃柏(酒炒)、蒼術(泔洗)、南星(姜制)、桃仁、神曲(炒)、防己、白芷、羌活、威靈仙(酒拌)、龍膽草、桂枝、紅花。
【功效】清熱解毒、行氣活血、利水祛濕、化瘀止痛。
黃柏清熱,蒼術燥濕,龍膽瀉火,防己利水,四者治濕與熱。
桃仁、紅花活血祛瘀,川芎血中氣藥,南星散風燥痰,四者治血與痰。
羌活祛百節(jié)風,白芷祛頭面風,桂枝、威靈仙祛臂脛風,四者所以治風。
加神曲者,消中焦陳積之氣。
疏風以宣于上,瀉熱利濕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滯以調于中,所以能兼治通用。
第二種,四妙散
四妙散為清熱燥濕的代表方劑,出自清代醫(yī)家張秉承所著的《成方便讀》一書。
【主治】由于濕熱下注導致的兩足麻木 、痿軟、腫痛諸證。用于治療痛風的濕熱蘊結證,效果顯著。
【用藥】蒼術、黃柏、牛膝、薏苡仁。
蒼術:味辛、苦,性溫,歸脾、胃、肝經(jīng),具有燥濕健脾、祛風散寒之功效。取其苦溫燥濕之功除濕邪之來源。
黃柏:味苦,性寒,歸膀胱經(jīng)、腎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芍比胂陆钩文I之濕熱。
薏苡仁:味甘、淡,性微寒,歸脾、胃、肺經(jīng),具有健脾滲濕、排膿除痹之功效,取其入陽明經(jīng)祛濕熱而利筋絡。
牛膝:味苦、甘、酸,性平,歸肝、腎經(jīng),具有活血通經(jīng)、補肝腎、強筋骨、利尿通淋的功效??杉骖I諸藥之力直入下焦,有利于關節(jié)功能恢復。
四藥合用,濕熱去、痹癥除。
第三種,萆薢滲濕湯
此方出自《瘍科心得集·補遺》。
【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病癥。主要用于治療痛風、霉菌性陰道炎、急性濕疹、結節(jié)性紅斑、下肢丹毒等病癥。
【用藥】萆薢、薏苡仁、黃柏、赤苓、牡丹皮、澤瀉、滑石、通草。
【功效】清熱滲濕、涼血活血、通利關節(jié),可以起到一定降低尿酸及消炎止痛的作用,有助于緩解痛風的癥狀。
萆薢,利水祛濕,分清化濁;黃柏,清熱利濕,解毒療瘡;澤瀉,滲濕泄熱;薏苡仁,利水滲濕;赤茯苓,分利濕熱;滑石,利水通泄;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清膀胱濕熱,瀉腎經(jīng)相火,共同輔助萆薢使下焦?jié)駸釓男”闩懦觥?/p>
通草,清熱滑竅,通利小便,使?jié)駸犭S小便而出。
諸藥合用,共奏導濕下行,利水清熱之功。
第四種,白虎桂枝湯
白虎加桂枝湯出自《金匱要略·瘧疾脈證治》,書中曰:“溫虐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jié)疼痛,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本條雖為論述溫虐之證治,但究其方藥配伍則有清熱、通絡、止痛之功,故臨床亦廣泛用于治療痛風。
【主治】濕熱蘊結型痛風。表現(xiàn)為關節(jié)的紅腫熱痛,一般以單關節(jié)出現(xiàn)紅腫疼痛為主,并伴有發(fā)熱、口渴、煩躁不安、惡寒,或者出現(xiàn)頭痛、汗出、小便發(fā)黃、或者大便不暢的情況。
【用藥】知母、生石膏、甘草、粳米、桂枝。
【功效】清熱解毒、通經(jīng)止痛。能幫助降尿酸,起到縮短痛風病程的作用。
知母、石膏用以清熱、瀉火、除煩;甘草有緩急止痛、調和藥性,此與粳米合用,能緩知母和石膏之寒;桂枝則發(fā)散風寒、溫通經(jīng)脈從而緩解疼痛。
第五種是宣痹湯
宣痹湯,出自《溫病條辨》卷二,為祛濕劑。
【主治】因濕熱郁于經(jīng)絡而成的癥狀。癥見骨節(jié)煩疼、活動不利、面色黃滯、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或灰滯等。用于痛風的急性發(fā)作。
【用藥】防己、杏仁、滑石、連翹、山梔、薏苡、半夏、晚蠶沙、赤小豆皮。
【功效】辛苦通陽,且能夠降低痛風復發(fā)的次數(shù)。
防已:清熱利濕,通絡止痛,為主藥。
蠶砂、意苡仁:除濕行痹,通利關節(jié),協(xié)助防己以通絡止痛,均為輔藥。
連翹、山梔子、滑石、赤小豆:清熱利濕,以增強防已清熱去濕的作用。
半夏:燥濕化濁。
杏仁:“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故又用杏仁宣肺利氣,以化退邪。
諸藥合用,有清熱利濕,宣痹止痛的功效。
第六種,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為清熱劑,別名人參竹葉湯、石膏竹葉湯。
【主治】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氣短神疲,或虛煩不寐,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用藥】竹葉、石膏、半夏、麥冬、人參、甘草、粳米。
【功效】清熱生津,益氣和胃。能幫助改善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引起的關節(jié)紅、腫、熱、痛、活動受限等癥狀。
竹葉、石膏:清透氣分余熱,除煩止嘔為君藥。
人參、麥冬:補氣養(yǎng)陰生津,為臣藥。
半夏:和胃降逆止嘔,為佐藥。
甘草、粳米:和脾養(yǎng)胃,為使藥。
半夏性溫,與清熱生津藥配伍使用,消除其溫燥之性,使降逆止嘔的功效增強,使人參、麥冬補而不滯,使石膏清而不寒。本方為清補兩顧之方。
本文章僅用于經(jīng)驗交流,不作為臨床指導用藥,如果患者需要購藥和治療請遵醫(yī)囑。
#中醫(yī)##痛風##頭條健康##中藥##家庭健康守護官#
相關知識
中醫(yī)治療各種“熱”癥的方劑
傷痛療養(yǎng)院:最常見6種跑步損傷預防與治療
中醫(yī)治療婦科炎癥的七種常見中藥
失眠的中醫(yī)治療方劑有哪些
中醫(yī)兒科常用中藥及治療方法
痛風利尿劑
骨傷科中醫(yī)治療內治與外治的兩種方法
常見婦科病的中醫(yī)治療方法
牙痛難耐 4個中醫(yī)方法可治療
中醫(yī)減肥的六種常見方法
網(wǎng)址: 中醫(yī)治療痛風常見的6種方劑 http://www.u1s5d6.cn/newsview702886.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