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有效養(yǎng)成研究
孝感市大悟縣宣化店鎮(zhèn)中心小學 龔開全 湖北省孝感市 432825
摘要: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普及深化,針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準則早已從刻板的“唯分數論”觀點轉變成了“德智體美勞”全方位綜合發(fā)展的潮流觀點。正因于此,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的有效養(yǎng)成這一命題所受到的社會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對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正處于人格建立的關鍵時期,該時期所接受的引導和教育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未來人格的發(fā)展方向,并為養(yǎng)成健康積極的人格打下堅實基礎?;诖四康模疚木托W生的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的有效養(yǎng)成這一論題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良好行為習慣;健康人格;有效養(yǎng)成
引言:健康是指個體基于心理與生理雙重方面與社會相協(xié)調,健康的人格則需要個體生理健康的基礎上,保證其心理積極陽光。而行為是指個體由思想支配做出的動作,習慣則是指個體在大量重復練習中所形成的反應。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個體培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塑造健康人格的黃金時期,如果在該階段缺乏有效的外界引導,可能會對學生產生不可逆轉的消極影響。因此,外界可以從學生身心健康教育著手,采取有效方式對其加以引導,幫助其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健康人格。
一、更新觀念,強調常態(tài)化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任重而道遠的事情,想要使小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憑借教師課堂所授予的理論與教導遠遠不夠,這需要從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入手,環(huán)環(huán)緊密相扣,落實培養(yǎng)良好行為習慣,從而對學生日常行為進行引導和監(jiān)督。作為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對小學生的行為習慣進行引導,這是保證培養(yǎng)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堅實基礎;相應地,學生在老師不斷引導的過程中,也會逐漸掌握是非對錯的判別能力,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完善的人格。
例如,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們課前認真預習,課堂認真聽講,課后鞏固復習,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與人相處時,教師可以教育學生們與人為善、講禮貌、尊師長,積極倡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對不文明的行為習慣進行指正;在個人習慣方面,要引導學生講衛(wèi)生、守規(guī)則,積極思考、培養(yǎng)自主思考的獨立習慣等。除此之外,在日常的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可以對一些學生所展現出來的良好個人習慣進行記錄,并及時提出表揚。例如,對于做到認真完成學習任務、積極遵守課堂紀律以及與同學們團結相處等行為的學生們,應該進行積極認可或獎勵,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還能樹立模范榜樣,來促使其他學生將其當作典型進行學習。
二、言傳身教,堅持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健康人格
隨著時代進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而對于正處在系統(tǒng)奠定素質教育基礎關鍵時期的小學生來說,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于健康人格,這一階段的學習教育則如修筑九層高臺所需要的那層壘土。對于身處小學階段的孩子們來說,其心思往往較單純跳脫,并且學習能力強,會不自覺的模仿周圍成人的言辭舉止,因此作為接觸學生的直接人,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平時在進行教學以及班級管理時的言行舉止,謹記言傳身教,讓學生能在老師這里收獲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潛移默化中養(yǎng)成健康人格。
而今所提倡的教育模式應該是尊重以人為本的差異性教育,而非淘汰性教育,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是讓每一個人能夠健康積極的發(fā)展。教師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帶頭作用,以身作則,從細節(jié)做起。例如,當看到有人亂扔垃圾時,老師可以以身作則主動撿起垃圾扔到垃圾桶或者及時據此對學生進行教育,告訴他們垃圾勿亂扔;當看到學生們危險打鬧時,要及時告誡其注意安全,玩鬧有尺度;當發(fā)現學生之間存在矛盾時,要循循善誘,加以引導,化干戈為玉帛等。同時,教師也應該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文明禮貌的良好道德習慣,準確把握小學階段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無論是課堂內外,都應該貫徹落實規(guī)范行為的理念,這樣才能更好作為學生的榜樣,幫助其塑造健康人格和良好行為習慣。
三、家校共育,保證通力合作陪伴學生健康成長
截止目前,家校合作的教學模式已經在我國小學教學階段得到了廣泛應用,并取得了較為實質性的結果。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該明白孩子的引導和培養(yǎng),不能僅僅依靠學校和老師,而是應該與學校通力合作,密切溝通,只有家庭與學校強強聯手,才能保證學生在行為習慣以及人格養(yǎng)成方面時刻走在康莊大道上[2]。
教師需要引導家長轉變長久以來認為孩子的教育是學校的任務這一觀念,家長需要意識到積極配合學校和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往往學生的行為能折射出其所在家庭的教育觀念,因此當家長對家庭教育予以重視時,學生的習慣養(yǎng)成就更為快速高效。例如,在家庭的日常相處中,父母要注意一言一行,文明用語,和睦相處,拒絕傳遞負面情緒打壓孩子自信,設身處地地為孩子的教育做好榜樣;家長還應該和老師保持溝通,比如可以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的形式,使雙方能夠及時就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作以了解,并及時進行針對性教育。總而言之,家校共育的培養(yǎng)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校充分利用家長這一堅實的教育資源,來對學生所依賴的教育環(huán)境進行優(yōu)化以及完善,使學生所能接受的素質教育更加全面、完整。也就是說,只有結合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兩者攜手發(fā)揮作用,才能更加完整地幫助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積極的人格。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對于個體來說,其小學階段所形成的行為習慣的狀態(tài)很大程度上決定該個體未來的成長趨勢,而該階段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則離不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耳濡目染。促使學生有效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人格的這一過程,漫長而曲折,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自身形成常態(tài)化培養(yǎng)的理念,把自身與孩子看做相互獨立的個體并放置于平等的地位,然后在不斷地摸索和反復地實踐中,發(fā)掘出高效的、針對性的培養(yǎng)方式來對學生進行引導教育。
參考文獻:
[1]宋永秀.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的有效養(yǎng)成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1):274,288.
[2]張玉俠.基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健康人格教育研究[J].吉林教育,2020(25):67-68.
[3]陳榮鎖. 基于學生主動發(fā)展的家校合作模式的研究[A]. 《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總課題組.《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六卷)[C].{4}:《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總課題組,2018:6.
[4]王國伙. 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的有效養(yǎng)成策略探討 [J]. 科教導刊-電子版(上旬),2018,(7):19-20.
[5]龔健. 愛心、恒心、責任心:小學班主任德育教育三心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19,{4}(13):163.
相關知識
孕媽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很重要哦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懷孕更容易
健康的生活習慣有哪些 怎樣養(yǎng)成健康生活習慣
養(yǎng)成健康習慣,讓生活更美好
養(yǎng)成這些良好的生活習慣?讓你健康一輩子
老人養(yǎng)生有哪些不良習慣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邁向幸福人生
培養(yǎng)良好的生活習慣,擁抱健康人生
養(yǎng)成良好習慣,守護健康
健康生活: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網址: 學生良好行為習慣與健康人格有效養(yǎng)成研究 http://www.u1s5d6.cn/newsview74145.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