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子宮肌瘤全子宮切除后盆腔包塊再次手術1例

子宮肌瘤全子宮切除后盆腔包塊再次手術1例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8日 06:32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的良性腫瘤,結合患者 的年齡及生育要求,尤其是多發(fā)子宮肌瘤,常采用 全子宮切除的手術方式。但部分患者術后出現(xiàn)盆 腔包塊,該包塊可有多種病變類型,其診斷和治療 難度明顯大于初次發(fā)現(xiàn)的盆腔包塊。該包塊類型 多為卵巢、輸卵管疾病或盆腔炎性疾病,本文報道 子宮肌瘤全子宮切除術后再發(fā)圓韌帶肌瘤1例。 為擴展診斷思路,并結合本例的診治過程對既往 盆腔手術史造成再次手術困難進行思考及總結。

1 病歷摘要

患者60歲,因“全子宮切除術后10年,發(fā)現(xiàn)盆 腔腫物5個月”于2018年1月8日入院。患者10年 前因“多發(fā)子宮肌瘤”于外院開腹行全子宮切除 術。術后恢復好,未定期復查。5個月前體檢超聲 提示:右附件區(qū)腫物,直徑約5cm,為求治療來筆者 所在醫(yī)院,復查超聲提示:殘端未見明顯異常;左 附件區(qū)低回聲,范圍6.4cm×3.7cm×3.4cm,右附件 區(qū)可見偏囊性回聲,范圍4.1cm×3.1cm×3.8cm,內(nèi) 見密集細點狀回聲(見圖1)。腫瘤標志物3項 (CEA、CA125、CA19-9)正常。既往:33年前行剖 宮產(chǎn)術,高血壓病史16年,糖尿病病史15年,口服 藥物控制血壓、血糖在正常范圍內(nèi)。入院查體:陰 道通暢,殘端愈合好,右側附件區(qū)可觸及直徑約 5cm偏囊性包塊,活動差、無壓痛,左側附件區(qū)未觸 及明顯包塊。入院診斷:右附件區(qū)腫物:右側輸卵管積水?右卵巢囊腫?左附件區(qū)低回聲待查:卵 巢腫瘤?子宮肌瘤?高血壓3級, 2型糖尿病,全子 宮切除術史,剖宮產(chǎn)術史。于2018年1月10日行 腹腔鏡探查術,術中見:大網(wǎng)膜、腸管與前腹壁及 兩側盆壁廣泛粘連,完全遮擋盆腔,仔細分離粘連 暴露盆腔,見子宮缺如,右側卵巢囊腫,直徑約 5cm,右側輸卵管與卵巢粘連,外觀未見明顯異 常。左側卵巢萎縮,部分與左側輸卵管粘連融合, 并粘連于左側盆壁。陰道殘端部位被腸管及大網(wǎng) 膜粘連包裹,分離粘連后于左側圓韌帶殘端與陰 道殘端左側緣間側盆壁處見一略突起結節(jié),直徑 約8cm,質硬??紤]為左側圓韌帶殘端肌瘤,分離 包塊時見該處圓韌帶殘端長約2.5cm,該肌瘤結節(jié) 由3枚肌瘤結節(jié)融合而成(見圖2)。切除雙側附件 及該處質硬包塊、殘余圓韌帶組織(見圖3)。剖開 圓韌帶肌瘤結節(jié),切面可見漩渦狀結構?;颊咝g 后恢復好,術后病理提示:(圓韌帶)平滑肌瘤; (右)卵巢單純性囊腫,輸卵管未見明顯病變; (左) 卵巢及輸卵管粘連,可見粘連帶樣結構(見圖4)。



2 討論

全子宮切除術是治療婦科良性子宮疾病的一 種常見術式,根據(jù)患者的年齡及疾病情況,術中保 留單側或雙側附件。子宮切除術后發(fā)生盆腔包塊 并不少見,且多種多樣,可有盆腔包裹性積液、輸 卵管卵巢囊腫、卵巢或輸卵管腫瘤、殘余卵巢綜合 征、殘端癌等,其中炎性包塊及卵巢腫瘤較多 見[1-2]。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國內(nèi)外時 有腹腔鏡下全子宮切除術后繼發(fā)腹膜播散性平滑 肌瘤的報道,多由于術中對瘤體的分割致肌瘤碎 屑播散種植導致[3-4]。因此,有學者提出,腹腔鏡下 子宮肌瘤切除術經(jīng)陰道后壁中段切口取出標本可 減少瘤體分隔取出造成的肌瘤播散[5]。文獻中也 有開腹全子宮及雙附件切除術后多年陰道殘端出 現(xiàn)平滑肌瘤的報道[6]。另有1例因子宮肌瘤行經(jīng)全子宮切除術后多年陰道殘端平滑肌瘤反復復 發(fā)的報道,其中第2次復發(fā)是在雙側附件切除術后 體內(nèi)雌激素水平低下的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因此,認為 和雌激素關系并不強,而是“復發(fā)的良性轉移性平 滑肌瘤” [7]。與通常認為的“良性轉移性平滑肌瘤” 不同,后者多指在遠離盆腔的部位出現(xiàn)平滑肌瘤, 如常見出現(xiàn)于肺,多數(shù)病例發(fā)生于子宮手術治療 平滑肌瘤之后[8]。其具體機制不詳,有學者認為與 全子宮及雙附件切除術后雌激素的應用有關[9]。 也有學者認為可能是通過血行或淋巴途徑播散, 或是局部平滑肌組織增殖導致[10-11]。 盆腔韌帶肌瘤較為罕見[12]。該類型肌瘤主要 是由于韌帶中的平滑肌組織增生或漿膜下肌瘤突 入韌帶而致,全子宮切除術后盆腔包塊來源于韌 帶殘端報道較少。丁勇利等[13]曾報道包塊為宮骶 韌帶肌瘤1例。Kyriakopoulos等[7]的文章未指明復 發(fā)的陰道殘端肌瘤是否來源于宮骶韌帶或主韌帶 等部位,不同肌瘤來源可能提示有不同的發(fā)病機 制,仍需進一步研究。本例患者既往因多發(fā)子宮 肌瘤行全子宮切除術,本次手術中見該肌瘤結節(jié) 來源于左側圓韌帶殘端,術后病理提示平滑肌瘤, 考慮為左側圓韌帶內(nèi)平滑肌組織增生所致。 全子宮切除術后盆腔包塊的診斷難度大于初 次發(fā)現(xiàn)的盆腔包塊,主要診斷方法為經(jīng)腹或經(jīng)陰 道超聲檢查,其無創(chuàng)并且準確定位[14]。我們所報 道的該患者,因圓韌帶肌瘤結節(jié)位于側腹膜后左 側圓韌帶殘端處,未壓迫其他組織器官,故患者無 自覺癥狀,查體未觸及該包塊,僅在體檢時超聲發(fā) 現(xiàn)。但超聲的準確性與超聲醫(yī)師的技術及經(jīng)驗有 很大相關性。本例患者術前曾行多次超聲檢查, 部分超聲未提示該包塊,僅提示右附件區(qū)包塊(術 中證實為右卵巢囊腫),部分超聲提示為雙附件區(qū) 包塊,陰道殘端處未見明顯異常;僅術前最后一次 超聲提示陰道殘端左側低回聲包塊,結合超聲影 像考慮為子宮肌瘤可能。術前需要結合患者病 史、查體、腫瘤標志物,必要時行盆腔CT或MRI等 輔助檢查來初步診斷。但全子宮切除術后盆腔包 塊診斷困難,最終明確診斷仍需手術中所見及術 后病理結果。 全子宮切除術后盆腔包塊,術前完善檢查,初 步判斷腫物良惡性質后,即使考慮良性,為避免延 誤病情,仍需手術治療,最終診斷仍需根據(jù)術后石 蠟病理。因此,手術治療仍是最可靠的治療方案。但是全子宮切除術后需考慮存在盆腔廣泛粘 連、盆腔結構發(fā)生變異、腸管或膀胱輸尿管與周圍 粘連致密。腹腔鏡手術損傷小,住院時間短,術后 恢復快,但該類患者腹腔鏡手術難度較大,術者需 有良好的腹腔鏡下粘連分解的能力,良好的異常 解剖結構辨識能力。術前充分了解前次手術過 程,充分腸道準備,大便要求為稀水便,術前備血, 術野皮膚準備,備開腹手術器械;如輸尿管被壓 迫,術前可放置輸尿管支架;如可疑惡性者術前聯(lián) 系冰凍病理檢查。任何手術都需要良好的溝通, 因此,術前應充分向患者及家屬講明病情。本例 患者術中也證實存在嚴重的盆腔腸管、膀胱的廣 泛粘連,且該圓韌帶肌瘤結節(jié)位于左側陰道殘端, 側腹膜后,緊貼輸尿管和膀胱,術中需仔細分離粘 連,恢復解剖結構,辨別輸尿管走行后打開側腹膜 施行手術,避免損傷輸尿管及膀胱。術中見該側 殘余圓韌帶較長,應同時切除盆腔可見之殘余圓 韌帶組織。由于準備充分,手術仔細,過程順利, 術后給予抗炎治療后患者恢復良好。 綜上,全子宮切除術后盆腔包塊種類多樣,診 斷及處理相當困難。術前應詳細了解病史,最好 能閱讀既往手術記錄,應充分利用輔助檢查手段, 做出初步診斷并制定治療方案。這種手術后的再 次手術難度明顯提高,術前應準備充分,請手術經(jīng) 驗豐富的醫(yī)師主持手術,避免不必要的副損傷。 因患者多數(shù)年齡較大,如存在合并癥應積極治 療。如不排除包塊有惡性可能,必要時術中行冰 凍病理檢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不殆。

參考文獻略。

原始出處:

相關知識

子宮切除手術后的保養(yǎng)方法
子宮切除手術后要復查什么
子宮肌瘤術后應如何護理
子宮肌瘤切除子宮術后恢復吃什么補充營養(yǎng)
都是備孕查出子宮肌瘤,為啥她可以懷孕我卻要手術?
子宮全切術后什么時間才復查?復查什么內(nèi)
你知道什么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微創(chuàng)與開腹,手術方式的選擇藝術
剖腹產(chǎn)在子宮上留下的傷口,和子宮肌瘤在
子宮肌瘤的微創(chuàng)手術有用嗎

網(wǎng)址: 子宮肌瘤全子宮切除后盆腔包塊再次手術1例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6854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