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幼兒園心理健康小常識宣傳

幼兒園心理健康小常識宣傳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6日 02:03

幼兒園心理健康小常識宣傳

《幼兒園教育指導(dǎo)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庇變盒睦斫】档臉?biāo)志是:動作發(fā)展正常、認知發(fā)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guān)系融洽、性格特征良好、沒有嚴(yán)重的心理衛(wèi)生問題。幼兒心理健康是大家比較關(guān)心的事情同時又是不了解的事情。下面為大家簡單介紹五種心理健康小常識。

一、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門惹是生非,總是把孩子關(guān)在家里,很多原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兒童。

具體行為表現(xiàn)和引導(dǎo)方法:

1.寶寶表現(xiàn)為怕生。總是停留在同齡群體之外,郁郁寡歡,孤獨沉默。這些寶寶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園,常因此與父母生氣。

2.孩子以自己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會不高興。

3.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點。例如,愛搗亂、愛罵人等原因,小朋友們是不歡迎他加入游戲隊伍的。

4.體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參加集體游戲和活動。

5.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

6.住在樓房,本單元上下沒有同齡孩子。不愛和同伴說話,總是自己埋頭看書。

7.大人怕把屋子弄贓,不讓孩子帶同伴到家里玩。或者擔(dān)心出事,干脆誰家也不讓孩子去。

作為父母可以多鼓勵孩子與同齡兒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邊,也不要叮囑太多,甚至孩子們的爭吵,哭鬧等事也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家長盡量不要去干預(yù)。讓孩子廣交朋友。同各種類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鄰居親戚家的孩子。盡可能改變孩子的依賴狀況。要讓孩子自己穿衣吃飯,夏天自己洗澡,單獨睡覺,自己起床,自己決定一天的活動等。

二、倔強

   2~3歲小孩,在意志開始發(fā)展的早期階段有一些違拗和反抗心理屬正常行為,對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絕也是正?,F(xiàn)象,但3~4歲后隨語言、思維、社會情感的發(fā)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漸增強,調(diào)控情緒的能力增加,這種違拗和反抗行為會逐漸減少,在這年齡階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現(xiàn)出強烈的違拗和反抗行為,或毫無道理地固執(zhí)要求 他想要做的事,拒絕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則為不正常行為。

平時過于嬌慣寵愛孩子,稍不如意就滿足小孩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氣暴躁,經(jīng)常打罵小孩,對小孩的正當(dāng)要求過于冷漠等都可導(dǎo)致小孩產(chǎn)生強烈的違拗和反抗心理。防治的關(guān)鍵在于改善家人教養(yǎng)孩子的態(tài)度,要關(guān)心孩子成長,要正確對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對待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有原則性,避免多罰。

    三、纏人

獨生的兒童由于環(huán)境的特殊性,容易產(chǎn)生纏人、磨人的壞習(xí)慣。比如:吵著要你幫他找玩具,幫他找出來了,玩了不一會兒,他又丟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絨線當(dāng)球踢;你寫東西他也要寫,給了紙、筆還不干,又要搶你手中的筆等等,很容易讓家長惱火。

具體表現(xiàn)與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現(xiàn)。這是一種感情需要。兒童纏人也出于同樣的道理,問你要東西、跟你搗亂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這種心理在獨生子女身上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當(dāng)有人陪、有事干的時候是不會磨人的,當(dāng)他東張西望不只做什么的時候,就會來找你的麻煩了。

2.是一種心理依賴。這種情況正是兒童行為不獨立、內(nèi)心情緒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種發(fā)泄。挨罵挨打反而轉(zhuǎn)移了焦慮,被動地穩(wěn)定了情緒。這就許多家長常說的孩子是賤骨頭,好說歹說不行,罵一頓到舒服了。同時越是自卑的兒童越容易纏磨大人。

3.家庭成員的態(tài)度不一。纏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緒不定,改變這種個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過分保護孩子,而應(yīng)培養(yǎng)孩子自立能力,多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選擇。這樣孩子反而對自己的行為會作出負責(zé)的選擇,再不會整天磨著你幫他干這干那,也不會不知深淺地提出無理要求。

   四、自卑

   自卑是幼兒常見的問題之一,雖然有個別兒童的自卑心理隨著年齡增長可以逐漸減輕或消失,但是如果不加調(diào)控,對孩子的危害很大,因此作為家長應(yīng)該注意孩子的心理發(fā)育,及早發(fā)現(xiàn)孩子自卑的苗頭,及早調(diào)整孩子心理,為寶寶建立自信。

孩子自卑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xiàn):

1.做事沒主見,不敢自己實踐。

分析與對策:

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很可能跟家長包辦一切事物,或者是動不動就批評孩子有關(guān)。因此,面對這種情況,在家里時,家長要試著放手讓孩子去解決自己的事情,為孩子制造更多的鍛煉機會,幫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能力,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簡單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當(dāng)然,鼓勵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個小小的進步,也不要忘記鼓勵,更不要常常批評孩子。

2.回避競賽、競爭,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

分析與對策:

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與家長的愛比較有關(guān)。家長最愛拿自己的孩子與他人進行橫向或是縱向的比較中,成績、才藝、行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納入家長的比較范圍之內(nèi),家長以為,這樣的比較可以激發(fā)孩子的上進心,殊不知,卻是對孩子心理的極大傷害。

3.拒絕交朋結(jié)友,不敢與人交流。

分析與對策:

如果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家長應(yīng)常帶孩子出外進行戶外活動,耐心引導(dǎo)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時,在戶外活動的過程中,家長還可以邀請有相近年齡的小孩的家庭一同進行。這樣戶外鍛煉,既可以讓孩子開闊心胸,逐漸敢于與他人交流,也可以增進親子感情,讓愛喚起孩子心中的自信。

五、攻擊性行為

攻擊行為也稱侵犯行為,是指個體有意傷害他人身體與精神、且不為社會規(guī)范所許可的行為。

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

一是身體侵犯,即利用身體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

二是言語攻擊,如通過譏笑、諷刺、誹謗、謾罵等方式對他人進行欺侮。兒童的攻擊行為容易

造成人際沖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阻礙兒童個性和社會化的順利形成。

兒童侵犯行為的最終解決,主要取決于個體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個性的完善。鼓勵兒童的親社會行為,如謙讓、幫助、分享洽作等,是從更積極的角度防范和矯正兒童攻擊行為的好辦法。

兒童的親社會行為是在父母、教師和同伴的教育影響下,通過模仿、認同、內(nèi)化等心理機制,在個體社會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對于幼兒品德的陶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guān)知識

【幼兒園安全小貼士】幼兒園安全小知識 幼兒園安全小常識
【幼兒園保健知識】幼兒保健知識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園健康教育常識(精選13篇)
【幼兒園秋季安全知識】 幼兒園秋季安全常識
幼兒園家庭育兒小知識整理
幼兒園健康教育論文
幼兒園保健知識(精選12篇)
幼兒園保健工作內(nèi)容(精選12篇)
幼兒園中班健康教案

網(wǎng)址: 幼兒園心理健康小常識宣傳 http://www.u1s5d6.cn/newsview9639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