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醫(yī)艾灸養(yǎng)生文化基本知識

中醫(yī)艾灸養(yǎng)生文化基本知識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6日 05:22

       灸療法,是中醫(yī)學中最古老的療法之一,它來源于民間,早于方藥,先于針法,多數學者認為,灸療法的出現(xiàn)不會晚于原始社會,它的起源來自火的發(fā)明和應用。

艾灸基礎知識

艾灸的應用

       1.在辨證施治方面,灸法不僅可以用于虛證和寒證,也適用于熱證。

       2.在適應證方面,近年來灸法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臨床各科疾病。(內外婦兒和皮膚科)

       3.臨床及實驗研究表明,灸能提高白細胞的數量,增強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促進抗體形成,提高人體的防御功能,對呼吸、血液循環(huán)、消化、生殖、神經、內分泌等系統(tǒng)都有促進和增強作用,為臨床上采用艾灸防治疾病提供了科學依據。

艾灸與針刺、湯藥的關系

      艾灸與針刺、湯藥等療法一樣,是中醫(yī)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三者相互聯(lián)系,又各有所長,可以聯(lián)合使用,也可以單獨應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互相補充:如《靈樞·官能》中所說:“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夺t(yī)學入門》中也說:“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锻馀_秘要》十四卷中記錄得更為詳細:“是以御風邪以湯藥、針灸、蒸熨,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其能,針、藥、湯、散皆所不及者,艾為重要?!?/p>

       2.各有所長,要充分利用各自特點辯證施用。

       3.聯(lián)合應用。

艾灸與針刺的區(qū)別和優(yōu)勢

       針性屬金,氣寒能生水行陰逆;艾灸屬火,燃熱能生火行陽氣,這是針灸治病所能具備的陰陽五行之道。艾灸補陽和陰為上,對于正氣不足者,能激發(fā)陽氣的調節(jié),有改善和增強作用。

      從“形氣不足,病氣不足,此陰陽俱不足,不可刺之,刺之則重不足”一說,針灸治病在于調氣,調其陽氣為先。陽氣不僅維持機體五臟六腑等器官的活動能力,也是機體活動及精神活動的動力。當針灸刺激神經,首先反映出陽氣的變動,在陽氣作用下使血液、津液等物質相繼發(fā)生變化。形氣和病氣不足是陽氣大虛或陰陽俱虛,此時針刺不宜。從“針之不為,灸之所宜......陰陽皆虛,火自當之”一說,說陰陽俱虛的患者,針刺會使陽氣難復,更加不足,這種情況應該施以艾灸,先建其陽氣,陽運力復則陰血得以生。這是艾灸較之針刺的優(yōu)勢。

       艾灸更適宜大眾操作。針刺是侵入性醫(yī)學,非專業(yè)醫(yī)師操作或自己操作容易發(fā)生危險,艾灸則不然,它是非侵入性的刺激,是通過燃燒艾條熏烤穴位來理療身體的,對醫(yī)學知識要求比較少,是一種大眾型的養(yǎng)生方法。與針刺相比,艾灸更注重治未病,提高人體免疫力,從保健養(yǎng)生的角度來調理人體。

艾灸的指導理論

      艾灸是中醫(yī)針灸學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祖國醫(yī)學中用于治病防病的一種重要方法。它以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學說,經絡、臟腑理論為指導,通過作用于機體的經絡臟腑起到調和陰陽,平衡五臟,治病祛邪的作用,同時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保健值得一試的養(yǎng)生方法。

艾灸的作用機制

(一)艾葉具有純陽之性

      艾灸的原料艾葉,出自艾草,具有純陽之性。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吳儀洛在《本草從新》中記載:“艾葉性苦,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熱,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能透諸經,而除百病”。

(二)艾火能壯陽氣

      人的正常生命活動都需要消耗陽氣,陽氣充足是人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基礎。

      艾葉是具有純陽之性的植物,火為陽,燃燒艾葉,能使溫熱之氣經由皮膚的孔穴傳通至經絡。由于經絡和臟腑相互聯(lián)合的關系,使溫熱之氣順著十二經脈循環(huán)全身,直達五臟六腑,能起到壯人之陽氣的作用。因此,艾灸能夠有效地治療陽虛。

(三)艾煙的祛邪防病作用

       古代民間認為艾煙有防病、祛邪(瘟疫)的作用,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也證明艾煙對引起一些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多種致病菌、真菌和病毒都有抑制作用,從而起到預防疾病、預防瘟疫的功效。在傳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的時期,有醫(yī)學專家提出用艾煙為空氣消毒,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并且艾煙還具有很好的平喘鎮(zhèn)咳作用。

(四)藥物的配合作用

       對于許多慢性病患者或者頑固性疾病的患者,為了增強治療效果,在艾絨中加入一些藥末,制作成藥性更強的藥條。對于一些慢性病和虛寒病,或者皮膚細薄的人,在艾灸時常選擇間接灸,也就是在艾火和皮膚之間根據具體病癥放置一層隔熱物,如風寒選用隔姜灸,內寒選用隔附子灸,胃腸不適選用隔大蒜灸,腎虛選用隔鹽灸等等。

艾灸的具體功效

  (一)補虛強壯,扶陽固脫

  (二)去濕逐寒,行氣活血

  (三)補益中氣,升陽舉陷

  (四)清熱瀉火,消腫散結

  (五)調整陰陽,平衡五臟

  (六)疏風解表,溫肌祛邪

  (七)溫經通絡,祛邪止痛

  (八)防病保健,延年益壽

艾灸材料

一 、艾葉

       艾灸療法的主要施灸材料是艾草,它的藥用歷史悠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艾葉的療效與用法,梁代本草學專著《名醫(yī)別錄》中記載:艾葉,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婦人漏血、利陽氣、生肌肉、避風寒、使人有子。

       古代民間認為艾葉燃燒產生的煙有防病辟邪的作用,現(xiàn)代研究證明艾煙有防病、預防瘟疫的作用。

二 、艾絨

       艾灸療法的主要材料為艾絨,艾絨是由艾葉加工而成。按加工程度不同,分粗細幾種等級。七星老斗三年陳黃金艾柱的艾絨是40:1。

三 、艾柱

       艾絨做成一定形狀的小團,稱為艾柱。七星老斗神爐三年陳黃金艾柱 40:1

四 、艾條

       艾條也叫艾卷,是從太乙針、雷火針演變而來的。有清艾條(純艾條)、藥艾條和無煙艾條之分。

五 、艾葉的其他應用

  (一)艾葉溫湯洗浴

  (二)艾草水泡腳

  (三)制作艾枕、艾袋、艾墊

六 、其他灸材

  (一)火熱類灸材:燈心草  黃蠟  桑枝  硫黃  桃枝 藥錠  藥捻

  (二)非火熱類灸材:毛莨  斑蝥  墨旱蓮  白芥子  甘遂  天南星  細辛

艾灸器具

       艾灸器就是方便艾灸過程的輔助器具,可隨意固定在肢體上的任何部位,受灸者可自行調節(jié)艾粒與皮膚的距離,當艾粒(艾條、艾柱)在相對密封的艾灸器具內燃燒時,產生的熱量不宜散發(fā),持久作用于腧穴,火力均衡,滲透力強,作用不中斷。器具在治療中起到了充分利用艾葉燃燒時產生的熱效、藥效、煙熏等治療因子對穴位和經絡進行的刺激,使熱效、藥效、煙熏三效合一,提高了傳統(tǒng)艾灸的療效。

      艾灸器種類眾多,最主要作用為:替代手持,方便調溫,隔開灰燼,節(jié)約熱能等。

七星老斗神爐艾灸器之艾灸的作用:艾灸具有治病、尋病、養(yǎng)生三效合一的特點。通過艾灸器產生的熱力、藥效、煙熏滲透肌膚穴位,可以溫通經絡,行氣活血,祛濕逐寒,消腫散結,溫經止痛,平衡陰陽。起到有病治病,促進血液循環(huán),機體新陳代謝,調整臟腑功能,增強免疫力和抗病機能,防病健身的作用。艾煙熏屋具有殺滅室內病菌病毒支原體和蟲卵,預防流行性感冒。

艾灸前需要了解的基本常識

灸感

      灸感是指病人因施用灸法而出現(xiàn)的溫熱或麻木、蟲行等感覺。有時也可向某一方向傳布或擴散。很多人在做艾灸的過程中或者做完艾灸后出現(xiàn)局部麻、脹、酸、痛、癢、冒涼氣等不同的反應,這都是灸感,不同體質的人會出現(xiàn)不同的灸感。

灸感有七種類型

(1)透熱 施灸時,灸熱從施灸點處的皮膚表面直接向身體內部穿透,有時候會直達人體內的臟器;

(2)散熱 施灸時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

(3)傳熱 灸熱是施灸點開始循經絡向遠部傳導,甚至直達病灶;

(4)施灸部位不熱或微熱,而遠離施灸部位感覺很熱;

(5)表面不熱或微熱,而皮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很熱;

(6)懸灸時施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其他非熱感覺,例如酸、脹、麻、熱、重、痛、冷等;

(7)上述灸感傳導之處,病癥隨之緩解,施灸部位產生的熱、脹、痛等感覺發(fā)生深透遠傳,所到之處病癥隨之緩解。

灸感的引發(fā)因素

(1)人體內正邪相搏時會出現(xiàn)酸、麻、脹、痛、癢等反應。如果體內有毒素或是炎癥就會有痛的感覺;癢是由于濕氣較重,熱邪較重,濕熱外排的反應;婦科炎癥可能會小腹痛;胃炎可能會胃痛;腸道有濕寒灸神闕時會感覺肚子咕咕響,都是陽氣進入身體的良性反應,堅持艾灸就會消失,身體也會好轉。

(2)當人體外排邪氣時會出現(xiàn)風、寒、涼、濕、癢、熱等反應。通過艾灸,陽氣可以把陰邪排出體外,如果身體過寒會感覺冒涼氣,濕氣過重局部會有水珠出來,像出汗一樣,手心或腳心是常見的部位。

(3)艾火循經是做艾灸時最好的表現(xiàn)形式,有擴熱、透熱、傳熱三種體現(xiàn)。艾火循經時感覺艾灸穴位附近一片都發(fā)熱,或者感覺溫熱之氣順著經絡蔓延全身,說明艾灸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根據灸感可以判斷病癥的痊愈程度。產生灸感而且灸感強烈說明人體的經絡通暢,效果比較明顯,見效也比較快;如果沒有產生灸感,并非沒有效果,而是由于經絡中的邪氣瘀積嚴重,需要多一些時間來除瘀散阻,這就需要堅持施灸以達到效果。

暈灸

出現(xiàn)暈灸的原因

       1.體質原因 體質虛弱、精神緊張、饑餓、疲勞、過敏等。

       2.刺激原因 

       3.體位原因 正座位或直立施灸容易發(fā)生暈灸。

       4.環(huán)境原因 悶熱季節(jié)氣壓偏低、診室里空氣渾濁、聲音嘈雜等。

暈灸的表現(xiàn)

       1.先兆階段 主要表現(xiàn)為頭部、上腹部或全身出現(xiàn)不適,眼花,耳鳴,心悸,面色蒼白,出冷汗,打呵欠等,有的患者沒有先兆期。

      2.發(fā)作階段 輕者頭暈胸悶,惡心欲嘔,肢體發(fā)軟涼,搖晃不穩(wěn),或伴瞬間意識喪失。重者突然意識喪失,昏撲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雙眼上翻,二便失禁,少數可伴驚厥發(fā)作。

      3.恢復階段 經過及時處理恢復后,患者可有顯著疲乏,面色蒼白,嗜睡及汗出,輕癥則僅有輕度不適。

暈灸大多發(fā)生于艾灸過程中,少數人在灸后數分鐘乃至更長時間出現(xiàn)癥狀被稱為延遲暈灸,應特別注意。

暈灸的預防

      1.心里預防:主要針對有猜疑、恐懼心理者,可以利用語言誘導,施灸前耐心講解艾灸的具體方法,說明可能出現(xiàn)的感覺、程度和傳導途徑。對于好靜、壓抑、注意力易于集中、性格內向的人,可以凝視某物體,完全進入自我冥想狀態(tài)后開始施灸。對于急躁、好動、注意力渙散、性格外向的人可以用聊天的方法,利用視、聽覺功能和思維活動等,轉移其注意力,促進局部組織放松。

      2.生理預防:灸前適當飲食,不可過饑過飽;身體過度勞累、虛弱者,應休息或者調理至體力基本恢復再施灸。特別對暈針或暈灸史者,最好采取側臥位,簡化穴位,減輕刺激量。

暈灸的處理

       施灸中一旦有先兆暈灸癥狀,應立即處理。

       輕度暈灸應迅速停止施灸,將患者扶至空氣流通處,抬高雙腳,頭部放低(不用枕頭),靜臥片刻。仍感不適給予溫熱開水或熱茶飲服。

      重度暈灸馬上停灸平臥,如情況緊急直接臥于地板上,必要時配合人工呼吸,注射強心藥及針刺水溝(人中)、涌泉等。此類患者也可以用艾條點燃后在百會上做雀啄式溫灸,不宜離頭皮太近以免燙傷,直至知覺恢復,癥狀消退。

       所以,灸療結束后,要囑咐患者休息5—10分鐘方可離開,以防延遲暈灸。

艾灸后的排病反應

       在灸療過程中,即使沒有外界環(huán)境的誘因,絕大多數患者都會出現(xiàn)種種不適反應,如渾身發(fā)冷,出冷汗,冒臭氣,吐痰涎,腹痛,腹瀉等現(xiàn)象,甚至很多人發(fā)現(xiàn)自己多年前的病癥會重復多次出現(xiàn),有時還會出現(xiàn)病未愈反而加重的情況,由于這些不適反應與患者的病情有關,所以把這些不適反應統(tǒng)稱為排病反應。出現(xiàn)這種情況是正邪交戰(zhàn)的正常現(xiàn)象,當逐漸通過艾灸使體內慢慢累積了足夠多的正氣時,病邪就會逐漸地趕出體外了。

艾灸后的排風寒反應 

       表現(xiàn)多為打噴嚏、流鼻涕、感冒、咽喉痛、關節(jié)痛、矢氣(放屁)等形式,有的人還會感覺從頭頂或者四肢末端向外冒涼氣,更有甚者覺得全身或半身發(fā)冷,蓋兩床被都無濟于事,測體溫卻正常,這些反應持續(xù)時間為一兩天或三五個月不等。

艾灸后的排痰濕反應

       艾灸后的排痰濕反應多以咳吐、痰多、嘔吐、痰涎或腹痛、腹瀉、泄水樣稀便、膠凍樣黏稠糞便為主,而且還會出現(xiàn)頭面、四肢浮腫,半側身體乃至全身浮腫,排尿困難或小便頻數渾濁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黏汗。

艾灸后的排郁氣反應

       有些人艾灸之后會出現(xiàn)煩躁易怒,看誰都不順眼,感覺悲傷或委屈易哭等情緒變化,這是體內郁氣外排的反應,同時還多伴有打呃逆,肛門排氣,肝膽區(qū)和反射區(qū)酸痛等反應。如果出現(xiàn)委屈、易哭的情緒反應時,最好是隨時隨地(也可找沒人的曠野)放聲大哭、大聲喊叫,盡量將這種情緒發(fā)泄出去,直到心情舒暢為止。

艾灸后的排火熱邪毒反應

       艾灸后的排火熱邪毒的反應多表現(xiàn)為瘡癢(瘍)、癰腫、發(fā)熱、出現(xiàn)類似濕疹且伴有奇癢,面部或身體出現(xiàn)丘疹或好久以前長過膿包,而現(xiàn)在又開始了,有的人還有大小便火燙灼熱等反應,出現(xiàn)這些反應不必擔心,等身體把火熱邪毒徹底地排除干凈后,就會消失。

艾灸后的排瘀血反應

       瘀血瘀阻在體表經絡中會以瘀斑的方式排出;瘀阻在腸胃則會以深褐色或醬黑色糞便排出;瘀阻于心肺部多以痰中帶血絲血塊為主排出;瘀阻于胞宮內側則多隨經血排出,甚至里面會出現(xiàn)組織包塊或爛肉;有痔瘡的人會暫時出現(xiàn)便血的現(xiàn)象,顏色暗深,不過不用擔心。

如何面對艾灸后產生的反應

       治療期間每出現(xiàn)一種排病反應,體內就會減少一種病邪,因此對治療過程中所出現(xiàn)的排病反應,應采取忍耐和平靜態(tài)度以及樂觀的心態(tài)順其自然地對待,最好不要用藥物控制,以免降低療效或出現(xiàn)不良反應,不到萬不得已不要用消炎止痛藥或激素類藥物。

灸后反應的應對

(一)灸后失眠的處理  出現(xiàn)失眠反應連續(xù)多日每夜只能睡3—4小時,只要第二天體力精力都無多大變化就不必有意強迫自己非睡不可,更不能吃催眠藥,應采取忍耐的態(tài)度。當度過反應期,睡眠會自然恢復正常,神經系統(tǒng)功能也會進一步的提高。

(二)灸后發(fā)熱的處理  艾灸后常會出現(xiàn)發(fā)熱反應,這表示人體氣血旺盛,體質增強,是機體由量變到質變的轉折。如有病人實在痛苦難忍,或發(fā)高熱持續(xù)不退,可用刺血、拔罐、刮痧等方式來緩解,給邪以出路,是因勢利導法。如亂用清熱消炎藥、激素藥等就會使病邪內斂,與難得的排病機會失之交臂。

(三)灸后皮膚潮紅的處理  艾灸后有些人會出現(xiàn)皮膚潮紅或者很多紅疹等類似過敏的現(xiàn)象,這些是真陽元氣驅趕寒邪外出的表現(xiàn),也是病邪在體表的反應。如果此時停止艾灸,病邪還會自表入里,侵蝕臟腑。反應嚴重的可以用放血療法使邪出有門??稍诖笞怠⒆闾柊螂捉浀碾蜓ㄟ€有委中穴放血。

(四)灸后上火的處理  很多人艾灸后會出現(xiàn)比如口干舌燥的上火反應,這種現(xiàn)象表明陰陽正在調整,陽不勝陰,這時要多喝白開水(必要時可以延長間隔時間,加味增液湯:生地黃、麥冬、玄參、蓯蓉各15克,水煎服)。此時患者會覺得喉嚨異常干痛,這是病邪(寒邪)逐漸外發(fā)時的必然癥狀,病邪被驅趕到哪里,哪里就會出現(xiàn)類似炎癥的現(xiàn)象。千萬不要認為過火了,停止治療就會功虧一簣。

(五)灸后過敏的處理  灸后過敏的臨床表現(xiàn)以過敏性皮疹最為常見:局限性(穴位周圍區(qū)域)的紅色小疹或全身性的風團樣丘疹,渾身發(fā)熱、瘙癢難忍;重者可伴有胸悶,呼吸困難,甚至面色蒼白,大汗淋漓,脈象細微。當有局部或全身過敏性皮疹者,一般停止艾灸后幾天內自然消退,(在此期間宜用抗組胺,維生素C等藥物,)多飲水。

***艾灸后皮膚發(fā)癢是正常現(xiàn)象,這是做完艾灸后的正常反應之一,是因為體內有風寒濕邪。

***艾灸后皮膚出現(xiàn)疹子,并且瘙癢難忍、心煩氣悶等癥狀,在中醫(yī)學角度來說都是由于體內不同內臟部位的濕邪、寒邪、風邪作怪造成。使得病邪被趕出內臟、血液、和其他組織器官而走入皮膚,正在排出的時候,皮膚上會出現(xiàn)各種不同癥狀的疹子,這就是中醫(yī)的排毒、排病反應。

***類似西醫(yī)所說的皮疹,有的瘙癢難忍,有的疼痛難受,有的流黃水,有的干燥起皮……越是瘙癢,說明毒氣越重越深,對內臟、血液、器官損害越嚴重。病邪能深入到這種地步,也可以判斷病邪進入已久,可稱之為“年深固疾”之病。而往往此類患者還比較急躁,既然“年深固疾”,那就要給艾灸一段時間,給身體排毒一段時間,著急不得。

      中醫(yī)認為,肺主皮毛,也就是說肺主一身之皮毛,皮膚有問題當然得考慮肺;肺和大腸相表里,肺在內,大腸在外,肺里的垃圾本應通過大腸排出。如果巨癢,還可以艾灸曲池,是大腸經的合穴,血海,膈俞可以止癢并減少和避免出現(xiàn)大片的紅疹和疙瘩等。

止癢處方:1,肺俞、曲池、大椎

2,膈俞、血海

3,中脘、足三里、三陰交

4,風池、懸鐘

這四組穴位都加上神闕,每天一組循環(huán)灸。不要抓撓和用熱水燙

小貼士

      艾灸后皮膚能發(fā)癢其實是好事。皮膚作用之一是人體最大的排毒器官,體內有任何病邪,人體自己先要通過皮膚排出,能排到皮膚的毒素,看著多么可怕,那已經是沒有威脅了。中醫(yī)講:“任何疾病的發(fā)生,都先受制于內而后發(fā)于外”。只要能發(fā)出來,此病一定能痊愈,這就要看患者能否給病邪排出的機會。能否堅持到病邪完全排出。一般這種癥狀幾天后會自行消失,所以不用采取措施,可以繼續(xù)艾灸。

灸后體育鍛煉

       艾灸兩個月左右會出現(xiàn)類似瓶頸期,這個時期是陽氣升發(fā)期,一定要配合鍛煉,多到戶外運動或散布,還要保持心情愉悅,每天保持30分鐘的鍛煉,才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灸后性生活 

       艾灸之后盡量不要馬上過性生活。如果想懷孕,最好灸后24—48小時再同房,這個時候子宮和輸卵管的環(huán)境更加適合受精卵的著床和存活生存。如果有病在身為了治病最好禁忌性生活。

禁忌情況

      1.臨時情況禁忌  出現(xiàn)風雨雷電、奇寒酷暑,或病人過飽、過勞、過饑、大渴、大驚、大恐、大怒、大汗淋漓、情緒不穩(wěn)等突發(fā)狀況,人體的氣血狀況會比較混亂,所以不適宜艾灸。

      2.醉酒者慎灸  神志不清

      3.艾葉過敏者禁灸

      4.孕婦產婦要慎施艾灸

注意施灸的時間 

       失眠癥要在臨睡前灸;出血性疾病隨時灸,止血后還應繼續(xù)施灸一段時間,以免復發(fā);不要飯前空腹時和飯后立即灸之。

注意飲食選擇 

      艾灸前最好喝一杯高于體溫的溫水,艾灸后補充一杯熱水,60度左右。在艾灸的時候或艾灸的整個過程,忌諱喝冷水,吃涼飯,這樣做如同給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療。

切忌邊灸邊吃

       第一不知道食物的性味屬寒屬溫,會對灸療效果產生什么樣的影響;第二艾灸過程中身體處于一個調整狀態(tài),邊灸邊吃,對胃氣和臟腑會產生影響,尤其是有胃腸疾病的人。

女性保健灸的注意事項

       在中醫(yī)文化中男性屬陽,女性屬陰,體質多陰冷,而艾灸為純陽之性的療法,與女性“陰性”體質相配,同時艾灸法的“促氣血運行”作用突出,應合女性主“血”的生理特征,從這兩方面看,女性施灸效果比較顯著。

       女性生長發(fā)育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以肝為本,受脾胃吸收的水谷精微的充養(yǎng),生理功能有賴于腎精、腎氣的作用。同時,女性又有獨特的月經期、妊娠期、妊娠后期和絕經期。

女性選擇艾灸保健要注意保暖,注意飲食,不要貪涼。女性在月經前期用艾灸可達事半功倍之效,不過要注意,月經期避免灸腰骶部和小腹,在妊娠期也要慎灸。

產后艾灸的注意事項

       女性在產后會出現(xiàn)氣血暴下的狀況,造成氣血虛少,多有淤滯、腹痛、乳少、血暈諸癥?!皻獾脺貏t淤滯自行,血得活則淤滯自散”,“舊血不去,新血不生”,所以,對于產婦的保健護理,應當多用溫中、行氣、活血之法,不可妄用破血、破滯之方。采用溫和灸配合食療,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速機體恢復。

男性艾灸的注意事項

       男性以腎為本,艾灸能夠起到振奮腎陽、溫補腎精的作用,采用艾灸保健,禁忌的事項比較少,但要注意平時護顧腎臟,避免性生活過度。

兒童艾灸的注意事項

       小兒運用艾灸可以加強脾胃及外衛(wèi)功能,從而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小兒皮膚嬌嫩,艾灸時隨時注意其皮膚狀況,一般以皮膚微紅為度,不可過灸,以免燙傷。在艾灸同時,還要注意小兒的飲食調節(jié),應定時定量,不宜過饑過飽,或過食肥甘厚膩之品。

老年人艾灸的注意事項

       老年人陰氣日減,陽氣日衰,體內臟腑器官、四肢百骸正逐漸走向衰老狀態(tài),機體陰虧陽虛,各種精微物質生成不足,而耗散不減,“入不敷出”,多虛多瘀。老年人采用艾灸扶助陽氣,不僅起到溫補作用,解決“虛”的問題,而且可以使留于體內的有形之邪得以清除,截斷舊病病程,預防新病再生,解決“瘀”的問題。艾灸時要注意老年人皮膚彈性和感覺敏銳性相對較差,施灸時注意皮膚溫度以防燙傷。還要注意生活起居有規(guī)律,飲食清淡,加強體育鍛煉。

古人在施灸前很強調“神定”。神定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神不定,則氣機宜逆亂,會影響療效,甚至還會產生胸悶、氣塞等癥狀。

艾灸的療程選擇

      艾灸并非是多多益善,確定艾灸的療程,要根據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急性病進行艾灸治療,一般每日一次,病情需要也可每日2—3次,10次為一個療程。

      慢性病進行艾灸治療,一般兩日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用艾灸來做保健養(yǎng)生,一般每周2—3次。

      要注意的是,在療程與療程間可休息3—5日再繼續(xù)下一療程。

(未完待續(xù))

相關知識

【科普】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基本知識
【科普中醫(yī)藥】養(yǎng)生保健基本知識
中醫(yī)保健養(yǎng)生:探索艾灸,享受健康與舒適生活
收藏!中醫(yī)藥健康文化素養(yǎng)科普知識→
中醫(yī)怎么艾灸強身健體
校工會舉辦 “養(yǎng)生有方 健康生活”中醫(yī)文化體驗活動
夏季高溫多雨濕氣重 不妨試試艾灸養(yǎng)生
艾灸減肥
男性早泄 中醫(yī)艾灸能幫你
寶雞市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 衛(wèi)健要聞 普及中醫(yī)藥健康知識 感悟中醫(yī)藥文化魅力丨我市開展百名中醫(yī)下基層活動

網址: 中醫(yī)艾灸養(yǎng)生文化基本知識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00140.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