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哲學(飲食與健康)

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哲學(飲食與健康)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6日 23:54

     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飲食習慣有著非常豐富的哲學內涵,總結起來有4句話:一是天人合一,身土不二:天人合一,指的是我們吃的中藥、食物都來自于自然界;身土不二,指的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中國人吃中國飯。二是調理陰陽,平衡養(yǎng)身: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要在飲食中注重陰陽的平衡。三是藥食同源,寓醫(yī)于食。用現(xiàn)代醫(y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的話說,就是“應該以食物為藥”,把飲食作為首選的醫(yī)療方式。四是審因施食,辯證用膳: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攝取食物營養(yǎng),才能利于健康。結合日常生活,總結選擇以下內容供大家借鑒參考。

    日常應該多飲茶,膳食酸堿才單衡

    中國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維吾爾、藏、回、蒙等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離不開茶,他們有兩句話:一日無茶則滯,三日無茶則痛;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因為這些民族大都是游牧民族,肉類攝取得很多,需要靠茶對人體進行酸堿平衡的調整。《神農本草經》中有言云:“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庇纱丝梢钥闯?,人類對茶的認識,是從它的藥用價值開始的。因此,我們要適當多喝茶,來平衡我們膳食的酸堿度。

    主食肉食要適當,粗細搭配有精神

    《論語》的《鄉(xiāng)黨篇》中有這么一句話:“肉雖多,不使勝食氣?!边@是說不管在什么場合,我們的肉類菜肴再多,也不能超過主食。中國的方塊字都是智慧的符號。說人身體好,大都說這人是有精氣神。“精”字左邊是“米”,右邊是“青”,不吃米、不吃青菜何來精?“氣”字的繁體字中也有個“米”字?!吧瘛弊值挠野脒吺恰疤锏亍钡摹疤铩弊?,田地中種的莊稼也是植物性食物。如果不吃植物性食物,那就既無精也元氣,更不會有神。這是我們中國人對食物結構的基本認識。

    粥在中國傳統(tǒng)飲食結構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最適合老人和孩子的食物。吃粥有六大好處:一是滋補羸弱,增加力氣;二是滋養(yǎng)人體所需,增加壽命;三是促使身體清靜柔軟,讓人體會安樂;四是調和五臟,上下通利,消除風寒;五是充實口腹,讓饑餓感消除;六是可解渴,讓人面容豐滿。粥及米湯中含有較多的蛋白,特別是米油。李時珍曾說:“米油乃窮人之參湯,嬰兒食米油,百日則肥白”、“雜食者美食也,廣食者營養(yǎng)也”。從中國第一部農耕專著《齊民要術》中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了幾百種食物。神農嘗百草不是去找藥,而是在找食物。因此,咱們古代說草能食者為蔬,只要是能吃的草就是蔬菜。我們的祖先有“世間萬物米稱珍”之語,可見中華民族早就從生活實踐中認識到五谷雜糧是不可離的主食?,F(xiàn)代人吃慣了精米白面,不妨就讓粗糧重返餐桌,為合理的飲食和健康加分。

    “四性”組合平衡,“五味”調和合理

    中國人對食物有“四性五味”之說。什么是“四性”?即寒、熱、溫、涼。我們夏天喝綠豆湯、冬天吃涮羊肉,是在不同時節(jié)對食物的四性平衡的考慮;我們夏天喝綠茶、冬天喝紅茶,原因也是如此。根據我國藥食同源的傳統(tǒng)理論,膳食中寒、熱、溫、涼四性應該平衡組合,如忽視食物的性味隨意攝取,不但于身體無補,反而會有損我們的健康。食宜暖,不宜冷。古代著名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有一句話說得好:“熱食傷骨,冷食傷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食勿大言。”這是說熱了別燙嘴,冷了別冰牙,進食不說話,只有這樣,才能利于消化。

    食物有甘、酸、苦、辛、咸五味,“五味”調和要相得益彰,如果某一味的作用過偏,就會帶來弊端,特別是咸。世界范圍內的調查數據表明,高血壓的發(fā)病率與鹽的攝入量是成正比的,鹽攝入量越少,患病率越低。世界衛(wèi)生組織報告說,每個人每天的鹽攝入量應該控制在5克以下。

    進食要細緩,饑渴而食飲

    要注意進餐速度。食宜細緩,不可粗速,要注意就餐的速度。若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很多肥胖人吃飯很快。如果將吃飯速度放慢,在咀嚼的過程中讓唾液中的淀粉酶把飯食中的淀粉降解,變成葡萄糖,葡萄糖在被吸收后會讓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到一定程度就會把信息傳達給大腦,大腦明白后就會在適當的時候發(fā)指令告訴人已吃飽,人就不會再吃了。相反,吃飯速度快,大腦還沒反應過來,東西就被全吃進去了,反應滯后,指令滯后,吃的當然就多,人也就容易肥胖。吃得太快,不咀嚼細了,還會增加胃的負擔,傷害我們的腸胃。另外,我們的唾液還有一定的消毒解毒作用,好多致癌物質只要在唾液里30秒就失活,因此,如果吃飯時能夠仔細咀嚼,我們就會建立一道健康的防線,就可以少生病。

    要講究進餐的時間和饑飽程度。人們就餐講究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餓了才吃飯,渴了才喝水。中午吃了,晚上未感覺餓時又吃一頓,就容易發(fā)胖。因此,我們吃東西一定要有張有弛,晚上一定要少進食,須知“一日之忌,暮無飽食”,一天最忌諱的就是晚上吃得太飽。若吃飽了,則要散步消食,否則時間一久,病就會不請自來。

    飲食有節(jié),身必無災

    過量的珍饈美味違背葷素搭配、粗細兼食、酸堿平衡的健康膳食原則,因此,要控制進食量。

    我們的大腦在血糖和激素的作用下調控我們的飲食與體重。每個人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進食量。古代有句話:“常常登高座,漸漸入祠堂?!笔裁匆馑寄?就是說如果老上飯店去吃喝,離去“八寶山”也就不遠了。飯店也好,宴會也罷,畢竟不是日常膳食,并不健康。

    愉快進食,輕松消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避免個人情緒對進食的影響。食后不可怒,怒后不可食,食中也不怒。人除了大腦之外,還有一個腦——腹腦,就是我們人腹部的神經系統(tǒng)。它的細胞量不比大腦少,大概有1000億個神經細胞。毒素進人我們的胃腸后腹腦最先察覺,并會產生保護性的反應,向大腦發(fā)出警告,這就是為什么你吃了有毒的東西后就會嘔吐、生氣了胃就會痛的原因,這是腹腦在發(fā)揮保護性作用。因此,一切不良情緒在我們進食的過程中都應盡量被排除,只有平靜愉快的心情才有利于消化功能的正常運行。

    信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之建議、推薦或指引。文章版權屬于原著作權人,若您認為此文不宜被收錄供大家免費閱讀,請郵件或電話通知我們,我們收到通知后,會立即將您的作品從本網站刪除。

相關知識

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療法
健康飲食哲理句子
健康飲食的成語與標語最新
《知食中國》節(jié)目啟動: 讓食育教育傳播傳統(tǒng)文化,助力健康中國
“傳統(tǒng)智慧與現(xiàn)代科學交融:中醫(yī)養(yǎng)生引領全新健康時代”
氣功:傳統(tǒng)中國健身與療愈法的奧秘
健康飲食的最新趨勢:素食主義真的比傳統(tǒng)飲食更健康嗎?
中國版心臟健康飲食
男人飲食營養(yǎng)與健康·保健篇
健康飲食 孕期飲食的宜與忌

網址: 中國的傳統(tǒng)飲食哲學(飲食與健康)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2036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