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急救知識:人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

急救知識:人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8日 21:34

【查看證書】 生活中,意外傷害和突發(fā)疾病時刻威脅著我們的生命安全。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識,不僅能自救,還能救助他人。本文將為您介紹一些必備的急救知識,助您在關鍵時刻應對自如。

一、心肺復蘇(CPR)

心肺復蘇是急救中最重要、最緊急的措施之一。當一個人突然心臟驟?;蚝粑V箷r,及時進行心肺復蘇能極大地提高生存幾率:

1. 判斷意識:首先,輕拍患者的肩膀,大聲呼喚,判斷患者是否有意識。

2. 呼救:如果患者無意識,立即呼救,尋求周圍人的幫助。

3. 開放氣道:將患者平躺在硬地面上,仰頭抬頦,使氣道開放。

4. 檢查呼吸:貼近患者口鼻,觀察胸部是否有起伏,聽聲音,感受氣流,判斷患者是否有呼吸。

5. 胸外按壓:如有必要,立即開始胸外按壓。雙手疊放,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處,另一手交叉握住前一手的手腕,按壓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按壓深度為5-6厘米。

6. 人工呼吸:如有呼吸停止,進行人工呼吸。將患者口唇緊貼,吹氣入肺,觀察患者胸部是否有起伏。

7. 持續(xù)搶救:繼續(xù)進行胸外按壓和人工呼吸,直到患者恢復自主呼吸、心跳或專業(yè)人士接手。

二、止血

止血是急救中常見的技能之一,適用于各種出血情況。如果出血得不到及時控制,可能會導致失血過多和生命危險:

以下是止血的基本方法:

1.直接壓迫止血:用干凈的紗布或毛巾直接覆蓋在傷口上,用手指或手掌施加壓力,直到出血停止。這種方法適用于小傷口和表淺傷口的止血。

2.加壓包扎止血:用繃帶或布條對傷口進行包扎,施加適當?shù)膲毫?,以止血。這種方法適用于較大傷口和深度傷口的止血。

3.止血帶止血:如果傷口出血量較大,可以使用止血帶止血。止血帶應該綁扎在傷口上方的動脈處,綁扎的時間不宜過長,每隔一段時間應該松開幾分鐘,以免造成組織壞死。

三、中毒

中毒是指人體攝入有毒物質或接觸有毒氣體后,引起的身體不適和中毒癥狀。中毒的癥狀和嚴重程度取決于中毒的物質和攝入的量。

以下是處理中毒的基本方法:

1.立即停止接觸毒物:如果是接觸性中毒,應該立即停止接觸毒物,并用大量清水沖洗接觸部位。

2.催吐:如果是口服中毒,在患者意識清醒的情況下,可以嘗試催吐。催吐的方法是用手指或勺子刺激患者的舌根,引起嘔吐反射。

3.洗胃:如果催吐無效或患者意識不清,應該立即送往醫(yī)院進行洗胃。洗胃是將胃內(nèi)的毒物沖洗出來的一種方法。

4.對癥治療:根據(jù)中毒的癥狀和嚴重程度,進行對癥治療。例如,給予解毒劑、吸氧、補液等。

5.送醫(yī)治療:無論中毒的癥狀輕重,都應該立即送往醫(yī)院進行治療。

四、常見急癥的處理

1.胸痛:胸痛可能是心臟病發(fā)作的癥狀。如果出現(xiàn)胸痛,應該立即停止活動,坐下或躺下休息。如果胸痛持續(xù)不緩解或伴有呼吸困難、惡心、嘔吐等癥狀,應該立即呼叫急救電話。

2.中風:中風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癥狀包括頭痛、頭暈、言語不清、面部麻木、肢體無力等。如果出現(xiàn)中風癥狀,應該立即呼叫急救電話,并將患者平躺在安靜的地方,避免頭部晃動。

3.癲癇發(fā)作:癲癇發(fā)作是一種腦部疾病,癥狀包括抽搐、意識喪失、口吐白沫等。如果遇到癲癇發(fā)作的患者,應該將患者平躺在安全的地方,解開患者的衣領和腰帶,將頭偏向一側,避免分泌物阻塞呼吸道。不要強行按壓患者的身體,以免造成傷害。

五、急救包的準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準備一個急救包,以備不時之需。急救包應該包括以下物品:

1.常用藥品:如止痛藥、退燒藥、消炎藥、止血藥等。

2.醫(yī)療器械:如繃帶、紗布、三角巾、止血帶、夾板等。

3.急救用品:如人工呼吸面膜、一次性手套、急救手冊等。

4.其他物品:如剪刀、鑷子、溫度計、手電筒等。

急救知識和技能是每個人都應該掌握的。在緊急情況下,正確的急救處理可以挽救生命,減輕傷害。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學習急救知識,提高自己的急救能力,在關鍵時刻能夠保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急診科 廖磊)

相關知識

人人都應掌握的急救知識
掌握急救技能 共建平安校園
急救能力全面普及,人人都可掌握!醫(yī)護必學必備!
應急救護的常見急救知識
人人學急救 急救為人人
掌握基本急救知識,關鍵時刻挽救生命
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培訓.pptx
關愛生命健康,提升急救技能——開展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
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pptx
急救知識,簡單易懂,人人必備!

網(wǎng)址: 急救知識:人人都應該掌握的技能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64032.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