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戲劇發(fā)展到今天,已成為整合了游戲教育、項目化教育、情境教育、體驗教育、劇場教育、互動式學習等為一體的融合式教育新形態(tài)。教育戲劇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表達提升、思維促進、社會融入、自我建構、心理療愈等五個方面。教育戲劇適用于各學科課堂教學,特別是跨學科的融合式教學。教師培訓、干部培訓、行業(yè)培訓等培訓場域也越來越多地運用教育戲劇。其強調在教學培訓中采用戲劇的結構,涉及序幕、情節(jié)段、尾聲三個環(huán)節(jié),具備內容、角色、焦點、信息、張力、觀眾、演出、策略等要素,以游戲習式作為教學培訓的基本載體,需要在小團體和線下進行。
洪瑞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講師
近年來,教育戲劇發(fā)展如火如荼。在基礎教育階段,《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提出“教育戲劇”,其中《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要了解“教育戲劇”的相關理論知識,根據示范案例,自行設計并組織戲劇化的課堂學習活動。實踐中,諸多教育者將教育戲劇融入各學科課堂教學,發(fā)現其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的專注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深度學習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培訓場域也越來越多地運用教育戲劇,如通過教育戲劇進行教師培訓、輔導員培訓,通過打造領導力劇場[1]、構建具身情境[2]進行干部培訓等。那么,教育戲劇究竟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又如何開展呢。
一
教育戲劇是什么?
教育戲劇源于20世紀初的歐美國家,七八十年代開始傳入我國港臺地區(qū),21世紀初在內地(大陸)發(fā)展起來。教育戲劇最開始也被稱為戲劇教學法,發(fā)展到今天,已成為整合了游戲教育、項目化教育、情境教育、體驗教育、劇場教育、互動式學習等為一體的融合式教育新形態(tài)。[3]
教育戲劇不是戲劇教育,盡管兩者都是戲劇與教育的融合,但戲劇教育指向的是戲劇知識的傳授和戲劇人才的培養(yǎng),而教育戲劇則指向通過戲劇作為媒介或手段達成非戲劇的特定教育目的。教育戲劇關注的不是舞臺上戲劇的呈現,而是在戲劇過程中的教育收獲。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伯苓和晏陽初等人就關注過戲劇之于人格教育的意義,后面我國又曾發(fā)展過課本劇,但因為一方面缺少專門系統(tǒng)的理論專著,另一方面又還是關注戲劇的舞臺呈現,所以不能看作嚴格意義上的教育戲劇,但至少可以說,我國的教育先輩們已經關注到戲劇之于教育的價值。
作為西方舶來品,當前我國學者對教育戲劇的理解和使用還存在一定混亂與爭議,[4]學界也缺乏一致的操作性定義,[5]但對其主、客、介三體是達成共識的,即教育者(主體)通過戲劇化的實踐活動(介體)對教育對象(客體)進行教育。教育戲劇在教育中的獨特性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戲劇結構的融入,即教育活動是以戲劇的結構來進行的,關注教育對象在沉浸的戲劇情境中的行動表現;二是教育主客體與教育環(huán)境的融合,即強調教育者和教育對象與教育環(huán)境中各元素的互動,教育戲劇的參與者也是觀察者;三是強調群體性的實踐,以戲劇的形式進行教學就是要把理論知識實踐化,讓教育對象在戲劇情境中“動”起來,且這種“動”僅靠個人不能完成,而是需要群體之間的合作。
教育戲劇具有很強的包容性,現在在行業(yè)培訓中流行的ERP沙盤模擬,在青少年群體中比較火的劇本殺、密室逃脫等都符合教育戲劇的特性,當它們的主題和內容具有特定的教育性,能讓其中的參與者在非戲劇的特定領域獲取知識、習熟技能、啟發(fā)思考,就可以稱為教育戲劇。
二
教育戲劇有什么用?
教育戲劇是融入戲劇結構的、強調主客體與教育環(huán)境融合的、關注群體作用、重視實踐的學習模式。不少學者對教育戲劇的功能進行了探討,有學者認為使用教育戲劇能夠促進學習者認知、社會性和審美三方面的提升,[6]有學者認為其可以發(fā)展中小學教師和學習者的自我宣示能力和組織協調等人際表達的能力;[7]有學者從教師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戲劇的功能,認為其在師范院??梢耘囵B(yǎng)未來教師的自省力、溝通力和創(chuàng)造性教育的能力。還有學者從心理教育、語言學習等方面對教育戲劇的功能進行了探索。綜合來看,其教育功能主要集中在五個方面。
(一)表達提升
首先,教育戲劇可以使學習者親身經歷不同情境和不同角色,在此過程中,學習者們需要自我表達,需要傾聽他人并與他人溝通,戲劇讓學習變得更具體。其次,戲劇中表達溝通的方式除了各種角色的立場表達,還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這種合作的關系也促進了學習者與他人交流。此外,戲劇中的語言表達的方式多種多樣,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語言模式,這就使得戲劇可以以直接的自身體驗來學習文學和語言。通過創(chuàng)作與表演,通過在情境中互動反應與發(fā)展,象征性的符號可以變成具體的、有意義的。學習者在具體情境中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將會被應用在以后的真實環(huán)境中,從而能夠有更明確與適宜的表達。
(二)思維促進
在戲劇中,發(fā)展情節(jié)的因果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內容。這種因果關系的發(fā)展使得參與者的行為與語言有了必然聯系。首先,可以讓學習者建立邏輯的概念。這種邏輯思考的發(fā)展是教育戲劇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可以幫助學習者成長。其次是想象力的培養(yǎng),教育戲劇是在教育的目的之下幫助學習者發(fā)揮想象力去面對所需學習的各種事物,結合自己的具體情境對外在因素或他人的立場進行想象。教育戲劇常使用即興的形式,這種形式對參與者的聯想能力、應變能力都有很好的鍛煉效果。最后是判斷力的培養(yǎng),每個參與者都要在戲劇的情境中對自己面臨的狀況進行思考和分析,從而通過自我的判讀促進整個情境的發(fā)展。教育戲劇的實施過程多以小組為單位,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表達、行動和判斷發(fā)展情境,從而學習者得以主動考量各種因素并作出決定,培養(yǎng)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
(三)社會融入
教育戲劇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要在團體中進行。團體一方面可以讓個體充分表達自己,另一方面可以讓個體在團體中學會“社會融入”,參與個體在其中分享彼此理念,達成共識,尊重與服從團體意見,意識到一項大工作的完成離不開群體,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戲劇本身就是社會性的活動,參與者在戲劇情境中,因為扮演的角色不同,每個人的立場便有差異。這種差異之間的互動能夠幫助學習者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從而妥善處理人際關系。戲劇的形式很多時候像是一面鏡子,情境可以反映一些社會現實,學習者在表演中,亦可呈現自身在真實社會中許多不自知的行為,其中的戲劇情境無論最后是否得到發(fā)展,是否有完整的故事和結局,參與者對社會、對自我都會有進一步認知。
(四)自我構建
戲劇其實是在經歷某個人或某種群像生命中的某種過程,無論戲劇情境中人物行為成功或失敗,都為學習者提供了一種可以應用于真實生活的參考。教育戲劇可以培養(yǎng)參與者的同理心,因為戲劇和角色本身就要求他們從不同的立場出發(fā),去經歷各種情況,從而產生新的思考與感知。這能幫助學習者以更豐富的立場與觀點去思考問題,使之在人與人的異質性中找到自我。參與者在教育戲劇過程中,往往會遭遇不同的困境與問題。面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思考,那么如何在情境當中,尋找最適切的解決方式?戲劇能發(fā)揮學習者的想象力,這種想象可以從他人到自我,從過去到未來,參與者可以在無限的時空環(huán)境中構建理想的自我,尋求自我的價值。
(五)心理療愈
教育戲劇提供了一個平臺,供參與者以評論性的、創(chuàng)造性的方式去感受不一樣的情緒,并做出一定回應。在教育戲劇中,教學者將提供各種情境與線索,并引導學習者發(fā)展情境。這一過程可以幫助學習者養(yǎng)成良好的情緒敏感性,更好地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心理基礎。此外,戲劇可以給人提供一種真實與虛擬之間的過渡空間,這就讓參與者能夠更坦誠地表達自我。在這過程中,參與者有機會體驗不同的情緒,還可以釋放一些消極的情緒,如焦慮、憤怒、恐懼、妒忌等,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心理療愈的效果。現在國際上也特別流行一種心理治療模式——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就是將戲劇作為一種治療形式融入心理治療當中。
三
教育戲劇如何應用?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能夠激發(fā)情感、傳遞價值、融合各類知識文化,因而教育戲劇幾乎可以在各類教學培訓中使用,特別是跨學科的融合式教學和強調情感激發(fā)和共識凝聚的培訓場域。教育戲劇在學習內容上促進學科聯系,在學習過程上創(chuàng)設真實情境,在學習方式上引導學習者參與,在學習結果上發(fā)展學習者的綜合素養(yǎng),能夠滿足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在訴求。[8]
(一)教學過程
關于教育戲劇的實施過程,國外很多學者都結合自己的實踐和反思進行了梳理。比如蓋文·伯頓就提出了“決定行動—展開行動—結束行動”三階段的教學過程。[9]“決定行動”是指教師設置一個兩難的情境,然后讓學習者對事件進行討論;“展開行動”是指學習者以角色身份對事件進行復述,并就一些關鍵情節(jié)進行扮演排練;“結束行動”是指教師對整個行動過程進行總結并請學習者進行分享。塔靈頓等人提出了“一般說明—界定問題—發(fā)展問題—解決問題—復習”五階段的教學過程。[10]“一般說明”是指教師將學習內容進行解說并提出需要學習者思考的問題;“界定問題”則是提供具體事件的詳細信息以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可以就情境對問題進行討論;“發(fā)展問題”是教師提供信息讓事件繼續(xù)發(fā)展,并讓學習者分組進行探討并扮演事件人物;“解決問題”是指不同組學習者提出問題的解決方案,教師帶領學習者討論不同方案對事件人物帶來的影響,并將重要方案的可能結果進行扮演;“復習”則是輪流或者指定學習者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分享,并讓學習者給事件人物寫信。
不管具體的課程教學的步驟是怎樣的,綜合來看,教育戲劇的過程一般都是辯證演繹的,和戲劇一樣有序幕、情節(jié)段和尾聲。張曉華認為,無論什么類型的教學,教育戲劇的過程都要有前置內容(pre-text)、階段(session)、收場(denouement)結束的架構。[11]前置內容即教學培訓活動的序幕,其目的是引起學習者對主題的興趣。接下來教學的主體部分,這一部分可以有很多個環(huán)節(jié),學習者可以在其中演練活動,就像戲劇過程中的情節(jié)段一樣,比如塔靈頓教學過程中的“界定問題、發(fā)展問題、解決問題”就是教學的主體部分。尾聲也是收場,發(fā)生在教學結束時,其實是對整個課程的分享探討和反思,其目的是促進學習者更深入地理解主題。
(二)教學要素
教育戲劇最突出的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戲劇的結構(drama structure),所謂戲劇的結構,就是對動作中的人(man in action)進行秩序安排的過程,即將人的行動表現做適合于如因果等關系的邏輯安排。因為一出戲的結構是依照劇中人物的行為表現過程的排列順序所組合而成的,所以動作中的人需要在一個有一定邏輯序列的結構內進行它的動作,以表現其特質,所以說戲劇是在表現動作中的人。當然,這里的動作不僅僅是指身體動作,還包括了思想與外在行為的心理動機。[12]這其實就是說教育戲劇關注的是人的行動表現,強調有秩序地安排人的行為。
這一特點就要求教學要涉及內容(context)、角色(roles)、焦點(focus)、信息(sign)、張力(tension)、觀眾(audience)、演出(performance)、策略(strategies)。[13]從英文原詞來看,“內容”其實應該翻譯成“背景”更合適,其實就是指一種結合事實與虛構的戲劇情節(jié)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情境、事件或故事,其實就是主題的具體化。角色是指教育戲劇活動中學習者或教師承擔的角色,需要與其他同學所扮演的角色互動。焦點是指學習者在情節(jié)段中,面對情境所采取的應對方式。信息是指影響情境、影響角色行為的提示或指示。張力是推動戲劇發(fā)展與活動持續(xù)進行的一種力量,如不同角色對同一事件的不同態(tài)度或不同觀點,這種差異性會形成張力,引人深思,可以說,張力是不同焦點的互動。觀眾是指教育戲劇活動中的參與者和互動者,教育戲劇非常強調演員和觀眾之間的溝通,表演者和觀賞者都可以就表演的事件,及時做心理層面和社會層面的溝通、檢驗、澄清。演出一般是指在課堂內、教室里的戲劇呈現,像中小學階段的教育戲劇一般鼓勵課程后期呈現出觀賞性的舞臺戲劇。策略則是針對教師而言的,即設計整個教育戲劇實踐的構思。
(三)形式載體
教育戲劇的教學形式有很多,最有特色、最基礎的是游戲。喬納森·利維(Jonothan Levy)曾提,“戲劇可以教授高品質的有所控制的玩鬧,也可以教授高品質的壓力之下的創(chuàng)新……這是因為,戲劇的前身和原型正是游戲”。[14]
在教育戲劇中,游戲常常以“扮演范式”(conventions)這個概念呈現。“扮演范式”是通過一系列簡單清晰的活動,讓學習者和教師去想象展演回應;學習者理解及熟悉了這些“扮演范式”后,也可以透過“扮演范式”所建構的世界去探索及學習。從本質來看,“扮演范式”就是通過戲劇化的形式規(guī)定了課堂中的秩序,讓學習者在課堂中“有所控制地玩鬧”,或者可以說,教育戲劇的“扮演范式”就是各種類型的戲劇游戲。教育戲劇的“扮演范式”增強了戲劇在學習上的效能,其一方面為教師在設計課堂時提供結構及框架,另一方面可以使學習者實時投入活動,其鼓勵學習者參與辯論和磋商,促進對事物的理解,助力其探索內在自我與外部世界。尼茲蘭(Jonothan Neelands)與古德(Tony Goode)認為教育戲劇的“扮演范式”可以分為四大類(見表1)[15]:一是情境性構建活動(context-building action)的“扮演范式”,目的是協助創(chuàng)造戲劇活動所需的情境,幫助學習者確立戲劇活動產生的時間、空間及相關人物的特質,從而使之更好地創(chuàng)造和參與戲劇情境。二是敘事性活動(narrative action)的“扮演范式”,一般使用在重要的事件之中,可以用來介紹或創(chuàng)造情節(jié)。這些活動可以讓學習者在情境中有適當的語言及行為發(fā)展故事,并測試出他們對假設性敘述內容的理解。三是詩化活動(poetic action)的“扮演范式”,是檢視故事的方法,也是轉換敘述慣例的方式。從現實的角度出發(fā),用不同的角度來檢視事件,從戲劇的內涵來看,有助于從一個較多元的角度進行活動,而不只是無新意的情節(jié)發(fā)展。四是反思活動(reflective action)的“扮演范式”,需要以抽離的方式演出進而檢視其中的意義。這種“扮演范式”可提供給學習者機會,說出劇中重要的內容、關鍵的要點、人物角色的心聲或做出評論等,幫助學習者深入了解議題的精神與內涵,并對劇中的角色行為的真義有所省思。
教師可以在多元的“扮演范式”中進行挑選,根據主題和內容將某一種或多種“扮演范式”融入教學中。有教師在探索以教育戲劇弘揚偉大建黨精神的實踐中,設計了以“鄧稼先的抉擇”為主題的教育戲劇活動,[16]其中就將“關鍵事件”、“如果我是你”、“教師入戲”和三個“扮演范式”進行了融合。教師在活動之初先播放關于鄧稼先的紀錄片,給予學生情境導入,使之對接下來戲劇活動中的主要角色有基本了解,并找出其生命中所發(fā)生的關鍵事件——鄧稼先排除萬難學成歸國后卻接到國家的機密任務。是隱姓埋名在沙漠中堅守,還是陪伴在家人身邊,成為兩難的選擇。教師以“如果我是你”“扮演范式”向學生拋出問題:“如果你是鄧稼先,你會怎么選擇?”學生思考之后,在教師的引導下站成兩列,一列贊同鄧稼先遠赴大漠,另一列則支持他留下來。接著,“教師入戲”扮演鄧稼先,從兩列隊伍中間的小巷走過,當走到某位學生面前時,引導學生以自己的立場對教師扮演的鄧稼先進行勸說。
(四)實施條件
教育戲劇的一個重要特征強調協作,這就要求以集體為依托,教育戲劇的過程無法脫離集體而存在。教育戲劇的實踐需要透過合作的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或學生小組的學習(student team learning)的組織方式來達到教育目的。但是這個集體是有限制的,教育戲劇一般是由“小團體”構成,這個小團體最好不要超過20人,當然這和教學時長、教師數量及經驗有很大的關系,但必須看到的是教育戲劇強調個體情境的參與,關注個體自我及外界的關系,如果人數太多則會影響教育戲劇功能的發(fā)揮。
教育戲劇本身就是基于現場教學發(fā)展起來的理論,實踐也是其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這來自盧梭和杜威的“做中學”與“戲劇實踐中學習”。教育戲劇是通過各種戲劇元素組織課堂,并且引導學習者對某一共同的主題進行討論探索。課堂中重視體驗,強調的是一種基于現實的參與感、現場感和交互感。這種體驗就需要真實的親身經歷,只有在經歷的過程中才能夠獲得深刻的感性認知,并以此來加深理性認知,因而教育戲劇需要在“線下”進行。
當前,教育戲劇的研究多將戲劇看作教育領域中的方式、媒介或手段。只把戲劇當作教育的工具,不能充分發(fā)揮戲劇的教育功能。未來,在發(fā)展重視戲劇工具性的基礎上,我們也要從戲劇視角對教育理念進行審視與新探索,為新時代教育發(fā)展帶來更多可能性和發(fā)展力。
[本文為故宮博物院2021年開放課題(202111037)研究成果,本課題受“中國青基會梅賽德斯-奔馳星愿基金”“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公益資助]
參考文獻:
[1] 何麗君. 領導力劇場:干部培訓的新路徑[J]. 黨政論壇,2009(10):55-57.
[2] 王鑫. 基于擬劇理論的干部培訓具身情境的構建[J]. 中國成人教育,2022(21):43-46.
[3] HONG R, HONG Y. Experience, Imagination and In tegration:Creative Drama for Values
Education[J]. Sustainability, 2022(18):11113.
[4] 洪瑞祥. 教育戲劇的反思:特性、嬗變及本土化爭議[J]. 戲劇藝術,2023(3):1-11.
[5] 池夏冰. 語文學科教育戲劇的文化體驗研究[D].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0.
[6] 付鈺. 中小學教師教育戲劇運用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 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9.
[7] 吳戈. 戲劇教育與戲劇專業(yè)發(fā)展的前途[J]. 藝術教育,2007(12):6-8.
[8] 池夏冰,董蓓菲. 基于教育戲劇的跨學科主題教學探析[J]. 基礎教育課程,2023(1):50-58.
[9] BOLTON G. Towards a theory of drama in education[M]. London:Longman,1979:92-105.
[10] TARLINGON C, VEM- RIOUR P. Role drama. Portsmouth[M]. N.H.:Heinemann,1991:56-87.
[11][13][15] 張曉華. 教育戲劇跨學科教學[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7:2,3-25.
[12] BROCKETT O G. The theatre an introduction (2nd. ed.) [M].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1969:27.
[14] 麥卡斯林. 課堂內外的創(chuàng)造性戲劇[M]. 姚仰南,鄔麗珊,談玉衡,等,譯.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40.
[16] 于闐. 教育戲?。汉霌P偉大建黨精神新途徑[J]. 群言,2023(8):25-28.
文章來源:
《中小學校長》2023年第11期 理論探討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