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都有體驗,腰膝酸軟,胃部寒冷,胸悶、腹脹、身體困倦、四肢無力,時間一長,就出現(xiàn)食欲不振、大便溏泄等。去醫(yī)院檢查,又檢查不出什么病癥,吃中藥調理,也收效甚微。我們的身體是怎么了,我們該怎樣拯救自己的健康!
俗話說“寒濕凝練成痰,痰為百病之源”。人們的生活中受到外感病邪,主要是指風、寒、暑、濕、燥、火的影響。平時的不注意,給寒濕有了可乘之機,就會出現(xiàn)上面提到的這些癥狀。
今天給大家剖析寒濕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怎樣祛除寒濕,給身體溫煦正陽。
濕為陰邪,其傷人之陽也,得理之正,故多而常見。(清)吳瑭《溫病條辨》
寒濕屬于同一類,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陰冷。一旦寒濕之邪意圖侵襲人體,就會受到體內陽氣的奮力抗爭。相當于兩軍對壘,如果寒濕長驅直入占領人體,就說明體內的陽氣已經衰弱到無法提供保護的地步了。即使體內的陽氣強盛不虛,與外界寒濕搏斗依然會有所損耗,所以古人才說寒濕為陰邪,最損傷人的陽氣。
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精散,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清)吳瑭《溫病條辨》
展開剩余 76 %
中醫(yī)里的津液,簡單來講就是人體內的水液。
正常情況下人體中的水液在氣的作用下就像一條川流不息的河流循環(huán)往復,這水流的動力就是身體里的陽氣,陽氣虛,則水流緩。緩慢移動的水濕之氣被體溫加熱、熬煉,慢慢則成痰成飲。
痰飲是人體內的津液在代謝、輸布、排泄過程中發(fā)生了異常,停留于體內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產物,濃濁者稱之為“痰”,清稀者稱之為“飲”。
正所謂“濕聚為水、積水成飲、飲凝成痰”,所以水、濕、痰、飲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人體津液的異化物。
而痰飲淤積在體內會隨著氣血的運行流竄到身體各處,就好像被污染了的水,在水流的作用下會污染整個流域。
同時會有許多不好的感覺。比如出現(xiàn)局部或全身的疼痛、關機肌肉血管拘急等疾??;當濕邪入體,會遏制體內陽氣的生成、宣發(fā)和疏泄,以致人感到胸悶、腹脹、頭重腳輕、身體困倦、四肢無力等。當陽氣無法阻止?jié)裥暗臅r候,人的脾胃就會受到影響,出現(xiàn)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惡心嘔吐等異常。
在人體的臟腑中,最懼怕寒濕兩邪的就是脾胃,因為氣為陽、脾主升,而寒邪會壓抑和阻遏陽氣的運行,濕邪可困擾和妨礙脾胃的運化。
俗話說“百病皆有痰作祟”、“頑痰生怪癥”,痰飲的流動上達頭面、下至腳足、內到臟腑、外滲肌膚,從而各種各樣的病癥叢生。比如現(xiàn)代人的肥胖癥、高脂血癥、高血糖、動脈硬化、心腦血管等疾病,大多與痰濕積聚引起的經絡阻塞、氣滯血淤脫不開干系。
心屬火,水濕痰飲性寒,與心相克,影響精神心智
百病由痰起,而“怪病多痰”,因為痰濕是由水液演變而來,有著重濁黏滯的特性,所以水濕痰飲導致的各種病癥,大多反復發(fā)作,治療起來相當困難。更甚者,由于水濕痰飲性寒陰冷,直接與五行中屬火主神明的心發(fā)生沖突,常常會蒙蔽心竅、擾亂神明,導致人的精神思維錯亂。所以避免痰飲之證的當務之急就是祛除濕氣,溫煦正陽。
艾是能除一切寒濕的“純陽之品”
(艾葉)服之則走三陰而逐一切寒濕,轉肅殺之氣為融合;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灸療中用得最多的材料就是艾葉,故灸療常常又被人稱之為“艾灸”。我們的祖先使用艾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他們在每年農歷的四五月間,艾葉茂盛之時,將其摘下或連枝割下,曬干或陰干后以作藥用。其中以湖北蘄州出產艾草質量最佳,葉厚而絨多,這便是“蘄艾”為何如此著名的主要原因。就是就是這樣一味看似普通、貌不驚人的植物葉子,卻有著“百草之王”的美譽。著名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贊譽以艾葉灸療能夠治百病、祛風邪,保人體康健。
“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危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闭怯捎诎~主要生長于光照較為強烈、山巒朝南的陽坡面,又是在每年陽氣正處于上升階段的端午節(jié)前后采摘收取,所以是純陽之品,具有起死回生、溫經通絡之神效。故著名藥物學家陶弘景在其《名醫(yī)別錄》中稱“艾葉,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在臨床上,艾葉除了可加工制成艾條、艾炷燃燒灸用之外,它還常與其他中藥組成湯藥供人內服。如中醫(yī)婦科中的“膠艾湯”、“艾附暖宮丸”等處方中均有艾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