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依戀的家庭治療:專門治療青少年抑郁和自殺的心理治療方法
文| 陳發(fā)展
█ 青少年抑郁與自殺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范圍內(nèi)約有4.3%的人罹患抑郁癥,發(fā)病風險最高的三個群體為年輕人群、孕產(chǎn)婦女及老年人。從2005年至2015年十年期間,全球受抑郁癥影響的人數(shù)增加了18%,導致的經(jīng)濟損失超過一萬億美元。
最嚴重時,抑郁癥可引致自殺,每年有近80萬人因自殺死亡;自殺是15-29歲年齡組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僅次于車禍。
在世界范圍內(nèi),約有11%的青少年符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20%的青少年有自殺想法,5-8%的青少年自殺未遂。
我國青少年人群中有自殺意念的為16%,有近7%的青少年曾計劃自殺;我國兒童青少年人群中抑郁癥狀的流行率高達15%。抑郁和自殺已經(jīng)成為威脅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嚴重問題。
在抑郁和自殺的青少年中,家庭問題成為首要的負面影響因素,主要表現(xiàn)為家庭關系沖突、父母離異或父母常年在外、家庭養(yǎng)育方式不當?shù)?。與此相反,溫暖的家庭氛圍、情感支持、父母的可獲得性是青少年抑郁和自殺的保護因素。
雖然有很多治療方式可用于青少年抑郁和自殺,但是專門針對這一人群的技術研發(fā)較少。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和費城兒童醫(yī)院的Diamond博士的研究團隊從2002年開始,依據(jù)依戀理論和家庭治療的技術方法,探索專門針對青少年抑郁和自殺的心理治療方法,創(chuàng)建了“基于依戀的家庭治療(Attachment-based family therapy,ABFT)”。
經(jīng)過10余年的發(fā)展和完善,ABFT取得了較好的臨床實證效果,獲得美國國家實證研究注冊,并拓展至治療所有青少年問題領域。
█ 背景介紹
基于控制論和系統(tǒng)論的心理治療模型促使我們認識到了疾病與力量互動的內(nèi)在根源。但是這些模型并沒有提供給我們針對家庭內(nèi)部人際關系和情緒動機的臨床實踐范式。
依戀理論強調(diào),貫穿終生的個體需求和人際體驗決定了生命質(zhì)量和個體發(fā)展。依戀理論創(chuàng)始人,著名心理學家鮑爾比認為,在關系中與他人的互動模式塑造了一個人對自我和他人的期待,這些期待反過來影響個體在關系中的行為表現(xiàn),這些模式持續(xù)存在并影響人生全程。
依戀理論也提供了一個理解心理治療關系變化的模型。在現(xiàn)實人際互動中產(chǎn)生的新的積極體驗,結合自我反思和自我理解,促成個體的心理成長。
個體治療中,治療師作為來訪者的“好父母”,提供了一段穩(wěn)定而信任的關系。但是治療師富有共情的安慰性語言“這不是你的錯”,遠遠抵不過父母直接對孩子說“這不是你的錯”。
家庭治療中,家庭成員坐在一起討論,為彼此理解和改變提供了一個更好的機會?;谝缿倮碚摰募僭O,個體的變化會在現(xiàn)實的、健康的、信賴的、敏感性的母子互動中得到再體驗和修復。
ABFT強調(diào)個體對一段安全而富有意義的關系的與生俱來的渴望。因此,ABFT并不針對所謂的問題進行干預和管理,而是重在揭示破壞信任的生活事件或“創(chuàng)傷”過程中的體驗和家庭互動模式。
通過對“創(chuàng)傷”的討論,幫助家庭展開對“失望的家庭關系”的真誠的、富有情感的對話?!皠?chuàng)傷”的議題可能包括虐待、忽視、遺棄,或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如父母離異、養(yǎng)育者抑郁或喪失等。
▌對話有三個層面的意義:
▌減輕創(chuàng)傷性反應;
▌學習新的關系技巧;
▌建立安全的依戀體驗。
促發(fā)依戀體驗的對話,可以改善個體對自我和他人的期待和看法,反過來又會影響家庭成員間的互動,形成新的家庭關系模式。
ABFT通過改善依戀體驗達到改變的目的。ABFT依然根植于家庭治療的基本理論,借鑒和融合了不同家庭治療流派的方法和理念。例如結構式家庭治療中的規(guī)則,當下互動體驗(活現(xiàn))的變化可以強化人際互動中的學習。
依戀理論指出,當父母是敏感和可獲得的時候,孩子可以從這樣的照料關系中體驗到自己是值得被愛和被保護的,從而發(fā)展出更加自信的自我。在穩(wěn)定和信任的關系中,孩子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情緒。
例如,父母在理解和安慰孩子的焦慮和恐懼情緒過程中,孩子也就逐漸學會自我調(diào)節(jié)負面情緒,表達“脆弱”后感到的是一種舒適。
安全性的依戀確認在青少年中依然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青少年成長的核心任務不是分離和獨立(separation vsindividuation),而是自主過程中的依戀(autonomy vsattachment)。
能將二者保持平衡關系的青少年,具有較好的學校表現(xiàn),較好的同伴關系,甚至較好的健康狀況。當青少年沒有一個安全和保護性的養(yǎng)育環(huán)境時,他們?nèi)狈υ谌穗H互動中學習問題解決和情緒調(diào)節(jié)的情境,這可能顯著增加他們罹患精神障礙的風險。
█ ABFT的五步干預模式
ABFT聚焦創(chuàng)傷體驗的人際互動過程,具有清晰的干預步驟,具體如下:
▌第一步:關系改釋(relational reframe) (1次)
通常在治療的開始階段,幫助家庭從關注來訪者的癥狀過渡至改善家庭成員間的關系。這也是家庭治療的基本態(tài)度,改善家庭成員的癥狀需要通過改善整體家庭系統(tǒng)開始。
ABFT治療中,通過提問激發(fā)父母和青少年回憶,抑郁、自殺、創(chuàng)傷等一系列癥狀是如何影響到家庭關系的。
接下來,治療師著重強調(diào)家庭互動過程中的親密(closeness),探索破壞信任關系的因素是治療的首要目標。
▌第二步:青少年聯(lián)盟(adolescent alliance)(2-4次)
首先聚焦于青少年的力量和興趣,然后和青少年共同建構一段依戀受損的敘事。這一過程旨在探索影響依戀受損和阻礙青少年向父母尋求保護和支持的相關因素。讓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并清晰地表達出,他們在沒能充分對父母表達時感受到的不公平和失望,但是不能讓父母感到受指責。
這一步驟的目的是賦予青少年力量和理解,為“第四步”能夠清晰地表達想法和感受做準備。
▌第三步:父母聯(lián)盟(parent alliance)(2-4次)
通過與父母討論當下生活的壓力與他們建立連接,例如婚姻關系、工作情況和健康狀況等。對這些挑戰(zhàn)治療師需要給與共情性的理解和支持,幫助父母看到,這些壓力是如何影響?zhàn)B育經(jīng)歷的。
同時還需要探索可能影響?zhàn)B育過程的父母自身成長過程中的依戀受損水平。在談話中,要激活父母的天性,對孩子的愛和保護的本能部分。利用這些愿望,促進父母學習新的以情感為中心的促進依戀的養(yǎng)育模式和技巧。
▌第四步:依戀促進(the attachment task)(1-4次)
這是治療的核心機制部分。在這個步驟中,青少年以一種更加成熟和有序的方式表達不滿和委屈。
即使父母不完全認同孩子的觀點,大部分父母也會感受放松,因為孩子在以一種直接坦誠的方式表達沖突,而不再用自我傷害和疏離的方式來表達。
當孩子從父母那里接收到共情和理解,內(nèi)在關于父母的可獲得性的工作圖式被啟動。這種充滿情感的“正確依戀體驗”挑戰(zhàn)了原先關于父母的負性期待,將他們置于一種安全的互動關系中,逐漸形成關系中更加自信的自我。
▌第五步:自主促進(autonomy promoting)(1-10次)
幫助家庭學習新的關系技巧,從而鞏固剛形成的安全基地。一方面公開討論在過去關系中的失望,一方面要改變當下的互動模式,并為將來類似的對話做準備。
因此,治療師應將注意力轉(zhuǎn)向促進青少年的自主性(例如,學業(yè)、娛樂和工作等),同時還需要處理引起“創(chuàng)傷”的相關因素,例如被欺凌、父母離異等。
治療師推動青少年在尋求鼓勵和支持的時候,采取適當?shù)陌l(fā)展方式來挑戰(zhàn)父母并為自己負責。談話還可以聚焦青少年的身份認同,例如種族、性別、性取向和宗教等。
ABFT是一個具有較好操作范式,經(jīng)過循證研究的家庭治療,旨在修復親子互動中具有破壞信任的依戀受損。
ABFT主要聚焦于青少年情緒行為問題的家庭因素,例如父母的拒絕、批評、低情感表達和親子沖突等,通過治療促使家庭成員形成有利于個體(父母和青少年)成長的家庭互動情境。
研究顯示,ABFT對青少年抑郁、自殺風險具有較好的效果,并逐漸拓展至青少年其他問題,例如焦慮障礙、進食障礙、物質(zhì)濫用障礙、性身份困擾等領域。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侵刪)
▌參考文獻:
世界衛(wèi)生組織官網(wǎng),中文版.
李玖玲,等.中國兒童青少年抑郁癥狀流行率的Meta分析.中國兒童保健雜,2016,24(3):295-298.
劉靖雯,等.廣州市青少年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分析.廣州醫(yī)藥,2016,47(4):28-30.
田琪,等.杭州市青少年自殺問題現(xiàn)況調(diào)查.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 26(3):230-234.
Guy Diamond, et al. Attachment-Based Family Therapy: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Support. Fam Proc, 2016, 55: 595–610.
Ewing ES, et al. Attachment-based family therapy for depressed and suicidal adolescents: theory, clinical model and empirical support. Attach Hum Dev. 2015;17(2):136-56.
Pravin Israel, et al.What can Attachment Based Family Therapy Offer Depressedand Suicidal Youth?Suicidology, 2011.
想要了解和評估您的親密度和獨立性水平,可點擊閱讀原文,進行心理獨立性測評。
↓ ↓ ↓ ↓ ↓ ↓ ↓ ↓ ↓
相關知識
青少年心理疏導心理治療方法
抑郁癥治療方法之:運動療法
治療抑郁癥之運動療法
產(chǎn)后抑郁治療:注意自我的心理調(diào)適
抑郁癥的治療與康復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調(diào)查:有家長缺知識誤治療
抑郁癥如何治療和恢復
焦慮癥自我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驅(qū)散抑郁!
抑郁癥如何治療和恢復?
網(wǎng)址: 基于依戀的家庭治療:專門治療青少年抑郁和自殺的心理治療方法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01454.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