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高效的親子互動怎么做,抓住這關鍵的四點

高效的親子互動怎么做,抓住這關鍵的四點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2日 04:31

小陳的女兒三歲,白天都是奶奶帶著,基本看不見父母。閨蜜總覺得陪著孩子太少,所以即使很晚下班,依然花心思花時間陪著女兒做游戲、看書、做手工……

小陳覺得只要有時間就要陪孩子玩,多和孩子互動。認為孩子要發(fā)展好,一定要經(jīng)常陪伴她。這樣才能和孩子建立深厚的感情,親子關系才能融洽。

即便她有時候很累,很煩躁,也要咬牙堅持。可是,懷孕生二胎后,女兒依然每天纏著她,這下小陳真的吃不消了。

的確,親子互動是孩子發(fā)展不可或缺的。在陪伴孩子過程中媽媽的行為帶給孩子安慰和營養(yǎng),而孩子的行為帶給媽媽歡欣和滿足。就是在這樣的交互體驗中,建立安全型的依戀關系。

但是,高質量的互動≠無時無刻的陪伴。

高質量的互動并不需要抓緊每時每刻和孩子玩。留出時間讓孩子自己獨立玩其實也是一樣的重要。如果家長一直跟在孩子后面,孩子就失去了探索研究和自得其樂的能力。

互動對于孩子的重要性

親子互動是孩子發(fā)展不可或缺的。良好的互動是嬰幼兒心理健康、正常發(fā)展的保證。

這里有一個經(jīng)典的實驗可以說明互動對于孩子的作用:

發(fā)展心理學家艾德·特羅尼克研究了母親的面部表情對嬰兒情緒的影響,這就是著名的“still-face experiment(靜止臉試驗)”

在試驗剛開始的時候,媽媽先跟嬰兒愉快的口吻和孩子聊天互動。孩子也給出了愉快的回應。隨后,媽媽轉過臉去,用一副面無表情的臉對著孩子,這時媽媽和孩子的互動結束了??粗鴭寢屵@幅表情,嬰兒嘗試與媽媽互動。但是媽媽依然面無表情。于是嬰兒徹底崩潰,放聲大哭起來。這個時候,媽媽趕緊再次換上生動而慈愛的表情,嬰兒平復下來,變得愉快起來,又開始了和媽媽的互動。

這個實驗一方面說明了父母情緒對孩子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嬰兒在與父母互動中的情感體驗,人與人的溝通,感受的愉快、緊張、失望、安慰等,這是任何科技都代替不了的。

在父母與孩子的互動中,不僅包含了語言的對話,還包含眼神的對視,神情,行為以及身體語言等等。日復一日,這些互動的因素像一個“小編碼”植入孩子的大腦。孩子從中感受到了愛與回應,覺得能與父母建立一個安全型的依戀,因此也就有個一個積極正面的人生觀。

這里介紹一個著名的“123”法則。

所謂“123”法則就是:每天1次,一次20分鐘,做3件事中的任意1種。這3件事包括,一起讀書,一起玩游戲,一起聊天。

多年的實踐證明,每天按照“123”法則進行一次高質量的親子互動,比長時間漫無目的地膩在一起強百倍!

會影響孩子的3種親子互動模式

在親子互動中,最大的困難是難以把握互動的松緊,太松,忽視孩子沒有意義;太緊,壓制孩子,又形同監(jiān)牢。再加上互相的指責,親子互動變得讓孩子無所適從。就像下面這三種模式,對孩子反而有不利的影響:

⑴追與逃的互動模式

這種模式是指,父母忽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及時對孩子的需求做出回應。

這樣的父母總認為,孩子太小了,跟他講話,他也聽不懂。所以經(jīng)常忽視小嬰兒的咿咿呀呀。孩子長大后,再和父母談話。他們也只會低頭玩手機,嫌棄孩子話太多,面對孩子繪聲繪聲的講解表現(xiàn)的一臉不耐煩或者嫌棄。這時父母與孩子也有互動,孩子是“追”,父母是“逃避”。這樣的父母只是被動地反應,而不是主動去和孩子聊天、撫摸、微笑、玩耍等等。

經(jīng)常這樣地回應孩子,使得孩子潛意識里認為父母對他們不重視。當孩子覺得不被重視,不被注意時,他們就會想盡方法去吸引你們,甚至會做出一些偏激的事情吸引父母的關注。

⑵冷與退的互動模式

這種互動模式中,父母掌控全局,干涉的太多,孩子無自主的權利。臺灣藝人狄鶯跟他的兒子就是這樣的互動模式。

孩子放假,她也放假陪孩子。為了孩子上學,就把家搬到學校附近。這種陪伴的前提是,孩子的全部必須在她的掌控下:18歲前,孩子沒有任何自由,不允許單獨出門。必須每天吃多少飯,喝多少水。強迫孩子必須把食物全部吃完。在學習方面,要考到前十名,否則就會被打一頓。

狄鶯和兒子的相處方式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病態(tài)共生”。

心理學家武志紅提過:母嬰共生期是0-6個月,這是正常的,之后就是病態(tài)共生;6-36個月就是分離階段,或者叫個性化期;孩子3歲之后,就開始形成獨立人格,父母應當逐漸放手。

這種看似關系親密的互動,卻缺乏了對彼此獨立人格的尊重,孩子因此失去了在挫折中成長的空間。

⑶相互指責的互動模式

這種模式下對孩子不被期待的行為反應過度和憤怒。 這也是最常見的一種親子間的互動模式。

你不完成作業(yè),媽媽就不陪你玩了非要什么黃色的小汽車,藍色的小汽車不也一樣玩嗎?這個倔脾氣真跟石頭一樣硬,不陪你玩了。你看你,一點耐心都沒有,我都不想陪你玩了……這些語句體現(xiàn)出一個共同特征——指責和埋怨。對待孩子不符合心愿的行為,反應過度,不停的指責或者謾罵。在這樣的互動下,孩子要么變得膽小自卑,要么變得叛逆。往往使家庭中形成“相互指責”的狀態(tài)。

因此,與孩子的互動既不能放的太遠,也不能管的太緊;不要對孩子有不符合年齡的期待,也不讓他們有不符年齡的依賴。父母應該在孩子適合的年齡建立適合的互動模式。好的互動必須能讓孩子感受到:你在乎我,你愿意和我在一起。

高質量的互動必須滿足的四個關鍵點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真正的陪伴必須是我們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評價,只是單純看見對方當下的樣子,當下的感受,并愿意和這個真實的人在一起,分享時光?!?/p>

跟孩子的關系是一個小小的互動加在一起,所謂的高質量的互動,不是指互動的方式,而看重感情的交流。所以一個高質量的互動必須滿足這樣四個關鍵點:

第一,是與孩子的同頻

所謂的與孩子同頻是指了解孩子的想法,察覺孩子的需要,家長調到孩子的頻道。這就要求就互動既要適度,又要把握機會。

先說適度,適度是指要適合孩子的節(jié)奏。不能孩子困了、累了,你還不停地跟孩子講話、大笑,這不能稱之為互動,因為這樣的情形下,成人是主動主導,是個發(fā)動者,孩子只是個接受者。

再說把握機會,舉個例子:你下班很晚,很累了,還要加班。結果孩子卻要你陪著他玩,你的心里非常煩躁。這其實是一個互動的機會。

正確的做法,作為父母,你可以通過仔細的觀察,調到了解孩子狀態(tài)的“親子頻道”。讀懂孩子的一些非言語暗示,是累了,還是需要你的關注。

第二是互相之間的回應

兒童成長專家丹尼爾·西爾格指出:親子雙方通過互動調整對方的反應。大人和孩子同質等量地回應對方的情感表現(xiàn)。一方回應另一方的性質和強度形成一個“交流的循環(huán)”。

通過反復的回應,孩子和大人經(jīng)歷體驗,互動的雙向性得以形成,親子之間的關系就能不斷的發(fā)展。

所以,如果把畫放在你前面,千萬別說我沒時間看。你可以問問孩子畫的什么?抓住每一個孩子主動的機會。孩子的回答越多、越豐富,就越給你機會問下一個問題,這個時候你倆的關系就像打乒乓球,在互動中有來來回回。

第三是互動中給孩子發(fā)展的機會

這樣的互動都是無效的:孩子講,大人就回答一個“嗯”;孩子滔滔不絕的講,大人嫌煩,打斷了;孩子玩,大人心不在焉的應付,自己心思在手機上。

這些都錯失了在互動中鍛煉孩子的機會。孩子的成長,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從實實在在的互動中往前走的,即便是一個一個短時間的小互動。

即便是一個簡單的聊天,家長也可以讓捋清楚思路,完善表達,抑或是讓孩子自己想一想解決的方法,或是專注問題的解決等等。這些都是可以在互動中經(jīng)常鍛煉的。

第四是尊重是互動的前提

親子間的良性互動首先表現(xiàn)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這是實施教育的首要前提。

或許很多家長怪孩子越來越不理睬自己,不愿意與大人交流互動。這是因為父母很多時候都不尊重孩子,想當然的打斷孩子,有時候還帶著訓誡的語氣。這樣怎么能讓孩子愿意與你互動。

溫尼科特說:足夠好的母親,是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所以我們應該改變互動方式,建立理想的親子關系,讓孩子去適應,去獨立。

我們可以努力抓住每一個跟孩子互動的機會,將這四個點交叉融合在一起,親子關系也就走向更加融洽的一面。

相關知識

親子互動兒童玩具的四個設計要點
分娩期如何抓住產(chǎn)婦心理 這點很關鍵
治理減肥“推薦”亂象要抓住關鍵點
抓住智力發(fā)育7個關鍵期!0~3歲寶寶輕松有效做早教!
親子互動
互動親子游戲
這樣玩游戲智商高!10個高質量親子互動游戲,快帶孩子玩!
抓住孩子“成長黃金期”,讓孩子的未來更高更健康
二胎家庭,怎樣平衡對兩個孩子的愛?記住四點就可以
電子病歷質量管理怎么做?這四項很關鍵

網(wǎng)址: 高效的親子互動怎么做,抓住這關鍵的四點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01471.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