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樊登解讀《心態(tài)》

樊登解讀《心態(tài)》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2日 00:51

書籍推薦語:

你知道嗎?一生中90%的判斷,都是你的心態(tài)在悄悄幫你做決定。

聽了這本書,你將從4個維度了解自己的心態(tài),并收獲一套科學改善心態(tài)的行動方案,從而更積極地面對工作與生活

正文:

今天我們要講一本跟每個人都有很大關系的書,叫作《心態(tài)》。

大家可以看到,我手里拿的這本書是出版社的樣書,它還沒有正式出版,但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大家分享。

“心態(tài)”這個詞的英文叫Mindset(思維模式)。我們之前講過一本講Mindset的書,就是《終身成長》。《終身成長》告訴我們:人的心態(tài)分成兩種,一種叫固定型心態(tài),一種叫成長型心態(tài)。但是人的心態(tài)真的只有這兩種嗎?有沒有別的不同的心態(tài)呢?這本書就幫我們更加細致地剖析了人的心態(tài)的分類。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么是心態(tài)。作者先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不覺得自己的想法是對的?答案是什么呢?大部分的人都認為自己此刻的想法是對的。為什么?因為如果你知道自己此刻的想法不對,你一定會想辦法改變它。那為什么我們不改變呢?那一定是因為你現(xiàn)在的想法是你對比了各種狀況后,你所能做出的最優(yōu)決策。所以這就是一種預設,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一種預設,而這種最基礎的預設就是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心態(tài)。

但是讓我們感到痛苦的是什么呢?痛苦的是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在盡量地做著自己覺得最正確的事情,但是通過統(tǒng)計,我們能夠看到在職場中,有一半以上的雇員都覺得自己的老板很蠢,都覺得自己的老板給自己增加了很多痛苦,每天的工作都不愉快。所以很明顯,我們大家的想法未必都是對的,但是恐怕我們不知道。

作者先找了一個最典型的反面教材,假設這個人叫約翰吧,他的特點有這么幾個:

第一,他為了維護自己的正確,經(jīng)常會出賣自己的員工,把鍋甩給別人;

第二,他自以為是,喜歡打斷別人,遇到任何問題都覺得自己沒有問題,在會議上發(fā)言的時候說“別討論了,這事聽我的”,他用自己的地位來決定對錯;

第三,他經(jīng)常喜歡操控局面來回避問題,就是他通過辦公室政治,通過各式各樣的陰謀詭計來操控局面,讓別人看不出來;

第四,他對這一切都習以為常。

這是一個典型的職場當中的反派人物的形象,我們待會兒就能夠看到他身上所反映出來的這幾種不同的表現(xiàn),分別對應著什么樣糟糕的心態(tài)。

這個作者說,對他來說,學習跑步是一次意義重大的心態(tài)的扭轉。他是一個跑步的愛好者,他覺得跑步不需要學習,自己跑得也很快。結果有一天,他跑著跑著,突然發(fā)現(xiàn)膝蓋不行了。他覺得很奇怪,就跑去問專家,專家說“你跑步的姿勢就不對”。通過這件事,他就發(fā)現(xiàn)一個人對于自己完全不知道的事情,是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問題的。

所以歸根結底,各位知道心態(tài)是什么了嗎?心態(tài)是我們心理能量的過濾器,我們每天需要做很多選擇,而90%以上的決策是根本不過腦子的。有人專門統(tǒng)計過一個特別有趣的數(shù)據(jù):一個人一天要做多少個決定。你想想你一天要做多少個決定?有人說十個?二十個?一百個?別逗了,你一天要做三萬多個決定!從早上起床,你就開始做選擇了:先洗臉,先刷牙,還是先吃早飯?用哪個牌子的牙膏?你一整天一直在做選擇,直到睡覺。三萬多個選擇中,90%以上的選擇,你是沒有任何意識的。而這些沒有任何意識的選擇是通過什么來“過濾”的呢?或者說,你是怎么做出這些選擇的?這就是我們最底層的、最基石的心態(tài)在起作用。所以心態(tài)決定了我們?nèi)粘I钪写蟛糠质虑椤?/p>

書里有一張對我影響很大的圖,叫作心態(tài)金字塔。

我們能夠看到,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三層問題,最底層的、很厚重的這部分叫作心態(tài)。中間這部分叫作思維、學習和行動,就是我們的認知。金字塔的頂端是生活、工作和領導力的成功,就是你所做的那些事在最上面。

各位想想看,如果你想要移動這個金字塔,你想讓自己的人生發(fā)生位移、發(fā)生改變,我們會動哪兒呢?請看這張圖。

我們很多人會喜歡花很大的力氣去拖動我們的思維、學習和行動,以及生活、工作和領導力的成功。也就是說,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去拖動上面的兩層。當你好不容易把這兩層拖動了——比如參加了一個為期兩周的培訓,花了很多錢,回來以后覺得信心滿滿,有種被打了雞血的感覺——你會發(fā)現(xiàn)底下的心態(tài)沒有動。就好像船被風吹到了一邊,但是錨沒有動。當那個錨沒有動的時候,你能夠想象過兩天是什么樣子?就是上面兩層很自然地回來了,因為它們是用繩子拉在一起的。

那真正比較正確的改變方式是什么呢?你會發(fā)現(xiàn),當我們能夠想辦法改變我們的心態(tài),讓心態(tài)產(chǎn)生位移以后,上面的思維、學習和行動,以及生活、工作和領導力的成功,自然而然就會產(chǎn)生位移。這就是為什么心態(tài)非常重要。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永遠在問題之外”。為什么呢?問題之內(nèi)就是上兩層,就是我們?nèi)庋劭梢姷膯栴}。我們覺得只要把這件事解決了,肯定就好了。比如我們會覺得“只要換人就好了”“只要改變流程就好了”“只要再加一個規(guī)定就好了”,或者很多家長說,“只要把孩子的手機收回來就好了”。我們做了很大的努力去改變上面兩層,這兩層就是問題之內(nèi)。而真正解決一個問題的方法,是來自問題之外。就是它沒有顯現(xiàn)在問題中,而是你的心態(tài)起了作用。只要你把心態(tài)挪開,它就發(fā)生了改變。

有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實驗是在酒店的服務員身上展開的。就是研究人員把樓里打掃衛(wèi)生的服務員分成兩組,他們對其中一組什么都沒做,讓服務員正常地打掃衛(wèi)生;又讓另外一組參加了一次培訓,告訴他們鋪床單、拖地的動作,相當于在健身房里做了多少運動,這些動作可以減少多少卡路里。就只是告訴這組人,他們所干的這些活和健身房之間的聯(lián)系,告訴他們這些活能減少多少卡路里,除此之外,沒有在他們的工作上做任何改變。

最后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是被培訓過的那一組服務員普遍減肥了:他們的工作幅度普遍變得更大了,他們更愿意使勁,最后減肥了。而對這份工作沒有感覺的或者覺得好煩的那一組,他們完全不知道這其實就是個鍛煉。其實他們沒想到,很多有錢人沒事干,還要花錢去健身房里擼鐵,而他們在這兒打掃衛(wèi)生,既做了運動,又賺了錢,不是更愉快嗎?心態(tài)一調(diào)整,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兩組人的身體表現(xiàn)就完全不同了。

各位不要小看那90%的無意識行為,它們是由心態(tài)自動過濾的。我們需要把這種無意識卻自發(fā)處理的這90%變得更積極,這才是我們學習心態(tài)調(diào)整的最重要的原因。

書里也給了一些測試方法,你可以測一下你有什么樣的心態(tài),你屬于四大類心態(tài)中的哪一種。但是我個人有一個建議,就是這個測試未必準。你可以測一下,但別把它當回事。為什么呢?因為大部分人選擇的答案,和他們在實際生活中的表現(xiàn)是不一樣的,所以測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了解它的本質。

一共有四組心態(tài),兩兩對應。第一組是大家很熟悉的心態(tài),就是固定型心態(tài)和成長型心態(tài)。我們在這兒也不需要講得特別多,因為我們用了整整一本書的時間講了這個,就是卡羅爾·德韋克(美國心理學家)的《終身成長》。那本書在學界的影響力非常大,我們講過的很多書的作者,都引用了《終身成長》。

《終身成長》這本書把人分成兩種,一種是固定型心態(tài)的人,一種是成長型心態(tài)的人。本質區(qū)別是什么呢?固定型心態(tài)的人,更重視自己的形象、評價、表現(xiàn),而成長型心態(tài)的人更重視自己的成長、學習和挑戰(zhàn)。

所以固定型心態(tài)的人這一輩子所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我要證明我自己”“我要面子”。面子是很重要的,所以無論他做什么事,首先想的就是這事丟不丟臉,這事我能排第幾,跟別人比起來我怎么樣,他總在和別人的對比中度過自己的一生。所以這種人容易傲慢、耍大牌、不講究誠信、輕易放棄、回避挑戰(zhàn),因為這是固定型心態(tài)。

而成長型心態(tài)的人認為這個世界是變化的,我這輩子不需要跟別人比,最重要的是我自己能不能進步,能不能學到東西。雖然這件事情很丟臉,沒關系,因為我今天學到東西了,我很開心。這是成長型心態(tài)。而成長型心態(tài)的人更容易誠信,因為他不認為這一次的博弈結果很重要,他認為未來還會和對方打交道,說不定還有更多合作機會。成長型心態(tài)的人更愿意接受挑戰(zhàn),接受失敗,因為他覺得只要我能學到東西就夠了。

這本書里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實驗,叫作字跡模糊實驗??_爾·德韋克找來了兩組學生,先對他們進行心態(tài)測試,就是讓他們先做問卷,做完問卷以后,就能知道哪些人更偏向成長型心態(tài),哪些人更偏向固定型心態(tài)。然后她給這兩組學生發(fā)了兩套難度差不多的題目,讓他們做。前一半的題目都比較簡單,所以大家都會做,這兩組學生表現(xiàn)得幾乎都一樣,全都做了。

但是他們做后一半題目時出現(xiàn)了一點小狀況,就是后一半題目的字跡是模糊的,就好像看盜版書一樣,里面亂七八糟的,有很多錯別字,還有印得模糊不清的地方,需要他們?nèi)ゲ聹y那里寫的到底是什么。這是研究人員故意設計的,就是他們故意出了一套非常模糊、質量低下的卷子。

這次的結果就不一樣了。這次的結果是:72%的成長型人格的人都繼續(xù)去做題,并且做對了這些題目,而只有35%的固定型心態(tài)的人繼續(xù)做這些題。為什么?因為對于一個固定型心態(tài)的人來說,他覺得“這事又不怪我,誰讓你把題目印得那么模糊”,他找到了理由,所以就可以不參與了。

所以固定型心態(tài)和成長型心態(tài)最本質的問題在于,他們對于失敗的態(tài)度是不一樣的。成長型心態(tài)的人回答字跡模糊的題目,有沒有可能會失敗呢?當然有可能。但是他認為“這件事可以探索一下,就當是測字游戲,多好玩,而且最重要的是,咱們的任務不就是做這個題嗎,就做唄,為什么要挑那么多毛病呢”,這就是成長型心態(tài)。

那我們應該怎么做,才能從固定型心態(tài)轉變?yōu)槌砷L型心態(tài)?我們每個人的身上一定都有一部分固定型心態(tài),也會有一部分成長型心態(tài)。你說一個人全都是成長型心態(tài),這種人我反正沒見過,這挺不容易的。所以我們應該怎么改?我們每個人應該如何修身,怎么改變自己?有幾個方法。

首先,辨識自己的心態(tài)。就是當你出現(xiàn)了一個問題,你需要先提醒自己:“是不是我的心態(tài)有了問題,我有了固定型的心態(tài)?”

識別以后有了意識,然后給自己確定一個目標,設定一個改變路線。就是“我在哪些方面需要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我打算做哪幾件事來讓我變得更加具有成長型的心態(tài)”。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寫心態(tài)日記。這招很管用,這個作者很推薦這個方法。就是他每天在本子上記錄三件自己表現(xiàn)良好的心態(tài),比如“今天我沒有吼閨女,今天我跟閨女和顏悅色地聊了天”“今天我發(fā)現(xiàn)了閨女身上一個亮點,然后跟她聊天,我們倆的關系有所緩和”。

然后要多鼓勵自己,就是發(fā)現(xiàn)自己有進步的地方,一定要多記。我記得我小時候記日記,每天都是自我批評:“我今天又很糟糕”“我今天真是個廢物”……我們大家把小時候的日記翻出來看,幾乎全是批評。我們完全記錯了,我們覺得在日記中拼命地罵自己好像是一件特別帶勁的事,但實際上真正有效的讓自己進步的東西,是你能夠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亮點,多鼓勵自己。

然后多跟其他人討論關于成長型心態(tài)的話題。甚至你可以跟別人講講,你讀這本書的感受。以上是固定型心態(tài)和成長型心態(tài)之間的區(qū)別,這部分請大家參考我們講的《終身成長》那本書,你可以聽得更加透徹。

第二種心態(tài)就是封閉型心態(tài)和開放型心態(tài)。作者特別崇拜橋水基金的創(chuàng)始人瑞·達利歐。他說達利歐曾經(jīng)說過一句話,說他的公司的成功,取決于徹底地開放思想。有多徹底呢?就是達利歐的員工甚至可以在公司里給達利歐寫信,說“你上個禮拜開會的時候,表現(xiàn)得太糟糕了”,然后寫出他有哪些問題。他能把老板的問題用公開信的方式寫出來。然后達利歐自己還把這封信轉發(fā)給公司其他的人,然后大家一塊兒討論怎么樣讓老板變得更好。這就是一種完全開放的心態(tài)。

這種開放的心態(tài)有一個抓手。我們經(jīng)常在思考問題的時候有一個想法,叫作“我是對的”,今后你把“我是對的”這句話稍微改進一下,你的心態(tài)就從封閉變成了開放。改成什么呢?叫作“我是如何知道我是對的”。就是你稍微對自己的判斷有那么一點點懷疑:“我怎么知道我這是對的呢,萬一我這樣做不對呢”。

比如我們APP上每一本書底下會有幾個按鈕,其中有一個按鈕寫的是“實體書”。后來我就覺得不對,我覺得“實體書”這個表達方式可能不太好。因為我們希望聽眾聽完了這本書以后,點那個“實體書”按鈕就可以去買這本書,給大家提供方便。而且我們賣書也有折扣,所以本意是挺好的。但是我就覺得,你讓一個普通的聽眾看到“實體書”三個字,恐怕未必會點進去看,因為他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

我自己拍腦袋就想了一個概念,干脆叫“購買此書”。然后我就告訴我們的團隊成員,我說:“咱們把那個按鈕改了,把‘實體書’三個字改成‘購買此書’,我覺得銷量肯定能上升。”因為我覺得更直白、更容易聽得懂嘛,我就想做這個實驗。

結果過了大概一兩個月,我都已經(jīng)忘記了這件事。我們的CEO特別謹慎地給我發(fā)了一條微信,說:“樊老師,大家都不敢跟你說這件事,委托我跟你說一下。我們做了一個A/B測試,把按鈕從‘實體書’,換成了‘購買此書’以后,銷量斷崖式地下降,我們也不知道為什么……”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什么呢?大家不敢跟我說。大家會覺得“這是樊老師的想法,樊老師的意見”,結果做完了以后效果不好,沒人敢跟我說。

我就跟我們的CEO反思:我們天天在強調(diào)開放的心態(tài),大家永遠要知道我說的話未必是對的,但是你看,即便像我們公司這樣天天強調(diào)心態(tài),大家依然這么照顧領導的面子,依然會覺得“這讓老板太丟臉了”。其實這個測試根本不丟臉,奇思妙想就要通過測試你才能夠知道結果,測了以后不行,改回去不就完了嗎?這就是我們說你要調(diào)動好奇心,而不是回避問題。

那為什么我們會有封閉型心態(tài)呢?為什么我們老想確認自己是對的呢?你也不要把封閉型心態(tài)一棒子打死,因為它也有它的好處。好在哪兒?封閉型心態(tài)最起碼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當一個人有封閉型的心態(tài)時,他更容易讓別人接納和喜歡。因為他能夠表現(xiàn)出魅力、堅定感、領袖氣質,讓很多不明就里的人覺得“這個人什么都知道”,這是第一個好處。比如你去問醫(yī)生“這個病咱們現(xiàn)在有沒有辦法治”,真正的大醫(yī)生都會說“這件事情我們現(xiàn)在有一定的把握,但是也不確切,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和風險,這個病的并發(fā)癥很多、很復雜”,他不敢隨便說“沒問題”。但是只有江湖神醫(yī),他會說“沒問題,我治好過一百個,你放心吧”,就是封閉型心態(tài)會讓你顯得很有魅力。

第二個好處,就是封閉型的心態(tài)效率更高。如果我們在每件事情上都保持開放型心態(tài),那就沒法做決策了,因為每件事都有別的可能,最后的結果就是誰說了都不算。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有人斬釘截鐵地說“就聽我的,就這樣了,沒問題”,這樣就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做決策。所以自古以來,人們逐漸地發(fā)展出了這么一套封閉式的心態(tài),這是有它管理學上、社會交往上的意義的,所以不能夠全部否定。

但是這個度一定要把握好。一旦我們對封閉的感覺追求得太過分了,我們在什么事上都希望自己趕緊拍板、趕緊決策,最后的結果很有可能是你真的封閉在一個地方出不來了。所以我們既需要有自信,也需要不斷地開放。

這本書里有一句話推薦給大家,叫作“理直氣壯,同時虛懷若谷”。要把握好這個度很難,就是有人過于虛懷若谷,什么事都不清楚,就沒法理直氣壯。有人過于理直氣壯,就是“我自己說了算,別人說了都不算”。這兩個東西要能夠結合起來,就是你的心態(tài)越開放,你越減少自我欺騙,你就可能越理直氣壯,越容易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意見。

我有一次采訪周鴻祎。大家都知道,周鴻祎喜歡攻擊各種各樣看不慣的人和事。我就問他“你能不能聽進別人的意見”的時候,他給的答案讓當時的我很吃驚。他說:“我是一個非常樂于傾聽意見的人?!蔽艺f:“我看著不像?!?他說:“那你不了解我,你沒看懂我?!本褪潜砻嫔峡雌饋磉@個人很兇、很有進攻性,但是他非常樂于傾聽不同意見,他傾聽了別人的意見后,反而覺得這個意見有見地,很有意思。這種狀態(tài)就叫作“理直氣壯,同時虛懷若谷”。能把這個度把握好,你的開放型和封閉型心態(tài)就找準了度。

而在我們生活當中,封閉型的心態(tài)很普遍,比如當他人說到我們盲點的時候。我們講溝通視窗(一種關于溝通的技巧和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分為隱私象限、盲點象限、潛能象限和公開象限四大區(qū)域)的時候,經(jīng)常會講到盲點象限。盲點象限是什么呢?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東西,別人能夠看得見,但是你自己不知道。一旦被別人指出來,你還惱羞成怒,你覺得他就是挑你的毛病。但實際上,他的話里很可能有你需要改進的部分。所以一個人要真正做到自信而謙卑,他才能夠獲得更加良好的人際關系,才會有更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去提升他的領導力。

在工作當中,有人做過這樣的研究。谷歌曾經(jīng)推行過一個亞里士多德行動,什么叫亞里士多德行動呢?就是谷歌有很多個不同的小團隊,他們就要研究為什么有的團隊效率很高,有的團隊的效率不如那些高效率的團隊。他們專門組織了一批人研究團隊的效率,命名為亞里士多德行動。

結果做完了長時間的研究以后,他們得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結論。谷歌的人發(fā)現(xiàn),他們的行動力、他們小組的效率取決于一件事,就是團隊成員心理上的安全感。一旦這個團隊成員的心理安全感很足,那會是什么狀態(tài)?各位想想看,就是你在開會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察言觀色,不需要去揣度老板的心思,講話的時候不需要考慮“這句話會得罪誰,會影響哪個人,那個人跟我不是一派的,萬一別人這樣說我怎么辦”,凡是遇到這種想太多的情況,效率一定降低。因為你所表達、所做的事情根本不是你真正想說的或者真正應該做的,你總是在到處打太極拳,顧慮太多。而如果你的團隊安全感很強,你看到了別人有需要彌補的地方,你一定會說出來。所以這就是讓整個團隊實行開放型心態(tài)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提升整個團隊的心理安全感。

書里有一個皮克斯的例子。大家會想,皮克斯后來不是被迪士尼收購了嗎?表面上看起來是皮克斯被迪士尼收購了,但實際上內(nèi)行人都知道,是皮克斯吞沒了迪士尼的動畫片。因為迪士尼的整個動畫片板塊全部交給了皮克斯的團隊。在十年中,迪士尼幾乎沒有產(chǎn)出過任何一部有轟動力的片子,而同時期皮克斯產(chǎn)出不斷,《玩具總動員》《怪獸電力公司》《美食總動員》等等,全部都是皮克斯生產(chǎn)出來的。

后來有人就問皮克斯的人:“你們怎么能打造出這么多好玩的卡通片?”皮克斯的創(chuàng)始人說:“在早期,我們所有的電影都令人作嘔?!薄拔覀兯械碾娪岸剂钊俗鲊I”,你想想看,《玩具總動員》是一群玩具組成的故事,《機器人總動員》里的小機器人瓦力是一個開場半個小時,一句臺詞都沒有的機器人,《美食總動員》是講一只老鼠收集食物,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整部片子都是沒法看的。

但是皮克斯非常樂于向別人宣傳這件事:“我們的電影一開始都是令人作嘔的,很惡心,但是整個團隊在合作的過程中不斷地改進,讓這個片子越來越優(yōu)化。”你想想看,如果整個團隊沒有一個開放型的心態(tài),怎么可能把一個垃圾的片子,最后做成一個票房大賣的經(jīng)典片子呢?所以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開放型心態(tài),以及讓員工獲得心理層面安全感的重要之處。

所有封閉型心態(tài)的本質來源在哪兒呢?作者在這一點上剖析得很透徹,他說:“你需要意識到自己內(nèi)心的恐懼?!狈忾]型心態(tài)就是“我的地位、想法不能夠被挑戰(zhàn)”,這種心態(tài)的根源來自哪兒?來自恐懼,就是我們恐懼被他人看到自己的錯誤,我們恐懼不能夠把控一切,我們恐懼不確定性。

為什么領導喜歡在會上拍板、做決策,甚至問每個員工的每個舉措做得怎么樣,會怎么樣,前提就是他不信任那個員工,他覺得“員工八成沒有我想得更深入”“這個員工肯定沒有我經(jīng)驗豐富”,所以他一定要把控,這種把控就是來自內(nèi)心的恐懼。所以戰(zhàn)勝自己內(nèi)心的恐懼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封閉型心態(tài)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幾種,大家可以對照一下:

感覺要采取防御行為,或者自我保護行為;

當有人反對你時,你自己會有一種挫敗感;

不愿意聽取他人的意見,會迅速表示拒絕;

感覺受到催促或者有壓力;

要在孰是孰非的問題上分出一個高下;

對他人給出的意見極力地做出解釋,而不是聽取他人的意見;

認為自己比周圍其他的人都懂很多。

以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封閉型心態(tài)的最重要的表現(xiàn)。那我們都容易恐懼,都容易有不安全感,怎么才能夠從封閉型的心態(tài)變成開放型心態(tài)呢?作者給出的第一個建議是冥想。冥想為什么重要?各位要注意,心態(tài)從物理層面來說是什么?就是神經(jīng)元的連接通路。你大腦當中幾十億個神經(jīng)元會互相建立連接,一旦建立了連接,它就會被周期性地使用。所以,假如一個人特別容易警惕、惱怒、發(fā)飆,他“生氣”的這條線就會很發(fā)達,會變成“高速公路”。而“淡定”的那條線卻是漆黑一片。

所以如果你希望更換自己頭腦當中的“高速公路”,把那個經(jīng)常亮起的部分慢慢地暗下去,讓從來沒有用過的、淡定的、從容的、樂觀的、開心的那部分亮起來,有效的辦法就是冥想。冥想意味著打斷,就是我不再按照慣性走了。我每天需要拿出幾分鐘時間來讓自己坐一會兒,簡單地冥想一會兒,就能夠改變我們頭腦中發(fā)亮的區(qū)域和部分。只有斷開才有機會建立新連接,沒有斷開的過程,新連接永遠建立不起來,因為人都是跟著習慣行動的。所以你要通過冥想不斷地反思、調(diào)整,來改變自己大腦神經(jīng)元的連接。

第二個辦法就是改變你的認知。怎么做呢?提醒自己一句話,叫作“我或許錯了”。在人際關系的層面,你可以承認“我或許錯了”;在工作的層面,你可以承認“我或許錯了”;在對他人的判斷的層面,你可以承認“我或許錯了”。這種想法會改變你和他人之間的關系,會讓你用更加開放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

第三個方法叫作增加你的思維容量。思維容量是什么?就是“器”。有人“器大”,有人“器小”。比如你的杯子已經(jīng)裝滿了,你再往里倒水,肯定倒不下。就是當你能夠增加自己的思維容量,讓自己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讓自己知道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永遠是這個星球上相當局限的一小部分,你的心態(tài)會變得更加開放。這也是有效的辦法。

以上我們就講完了封閉型心態(tài)和開放型心態(tài)的區(qū)別,希望大家能夠變得更開闊,知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我們都不知道的人和事,有很多場奇遇,有很多跟你的想法完全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它們都可以存在。一旦你見得多了,你的心態(tài)也會好很多。

第三個,叫作防御型心態(tài)與進取型心態(tài)。防御型心態(tài)是什么呢?老怕失去,總是在努力地構造一個護城河,讓自己不要失去。進取型的心態(tài)就是總在進取,總在想我能不能做得更好。我們自己有這樣的人生經(jīng)驗,我們有很多朋友、同事、同學,從畢業(yè)以后就努力地想找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然后一輩子小心翼翼地呵護這份工作,“我一定要在這個崗位上干下去”等等。到了四十歲、五十歲以后,經(jīng)歷一次失業(yè),一下子打入谷底,什么都沒有了。這個世界你是守不住的,所以防御型心態(tài)經(jīng)常會給我們的人生造成很多損失。

我知道這時候杠精就會跳出來說:“那你看看那個不防御的人會怎么樣,不防御的人最后連工作都沒有,你說怎么辦?”這事我確實沒法勸你,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你自己選擇是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一個月賺幾千塊錢,有五險一金這樣的東西能夠讓你活下去,還是你到世界上來了一趟,你可以折騰很多很有意思的事,這是不同的選擇。

那這兩種心態(tài)的區(qū)別在哪兒呢?心理學家做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研究。點球大戰(zhàn)的時候,有兩種點球的時刻,一種時刻是只要進了這個球就贏了,一種時刻是只要這個球沒進就輸了,這是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的情況。比如羅伯托·巴喬——他是當時意大利隊最大的球星——在世界杯上踢最后一個點球,那個球只要進了,就拉平繼續(xù)比,那個球只要不進,意大利隊就輸了。這就是第二種時刻。

心理學家觀察到,在這兩種情況下,這些球員踢球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是眼睛能不能跟守門員對視,要不要盯著守門員看。其次就是會不會改變踢球的動作,敢不敢做出一些新動作,敢不敢挑戰(zhàn)。最后的統(tǒng)計結果顯示,這兩種情況有很大的區(qū)別,就是如果這個球踢進了就贏了,92%的球員會采用新的角度、新的動作。而如果這個球踢不進就輸了,只有62%的人敢于嘗試新的角度、新的動作。這個區(qū)別還是很大的,差了30%。所以進取型的心態(tài)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么我們在踢點球的時候,會有這么大的區(qū)別呢?因為人本身的心理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丹尼爾·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里已經(jīng)講得很清楚了,就是我們想贏怕輸,我們厭惡失去。因為我們懼怕失去,所以我們會花很大力氣去避免問題的發(fā)生。

所以為什么會有積極心理學這件事呢?馬丁·塞利格曼(美國心理學家)當年在做積極心理學研究之前,有一次跟他的女兒打掃花園的時候,他就總覺得他的女兒做得不對,總想批評他女兒。后來女兒就說了一句話:“爸爸,你能不能不要整天光想著糾正我,你能不能想點積極的事?”這件事讓馬丁·塞利格曼發(fā)現(xiàn),教養(yǎng)絕不是簡單地挑毛病,而更多的是發(fā)現(xiàn)優(yōu)點。我們經(jīng)常做的事是限制和糾正糟糕的事,但實際上,我們更應該做的事是讓我們的生活從好變成更好。

那你就需要做一個權衡。在你的人生當中,你究竟是要做一個別人給你設定好角色的過客,還是做一個駕馭者?你可以駕馭你的人生,還是說別人規(guī)定了你什么時候該做什么事?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方法。

那么怎么培養(yǎng)進取型的心態(tài)呢?首先,給自己一個目標。跟我們前面講的開放型心態(tài)一樣,你的目標不能太小,你需要有更大的目標。我最近講《孟子》,我覺得特別受啟發(fā)。孟子說:“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蔽矣X得這句話太帶勁了,“有終身之憂”,就是一個君子應該擔憂的事就是一輩子的事。什么事呢?“舜,人也。我,亦人也?!彼纯梢詾闅v史定下基調(diào),而我只是一個野夫,這就是差距。既然舜可以做到圣人,我也可以。這個叫作“有終身之憂”,你每天所擔心的,就是我什么時候才能趕上舜、孔子,這是你宏大的目標。

“無一朝之患”,就是生活中遇到了一個爛人,一件糟糕的事,遇到了一些挫折,虧了一些錢,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有沒有像舜一樣前進,這就是宏大的目標。但是這本書里可沒有講孟子的這個目標,大家可以自己想一下。就是我們未必要跟身邊的那些人比,我們可以跟古人比,可以給自己樹立更大的目標。

第二個,就是想辦法讓你的左側的前額葉皮質更多地工作。就是右側前額葉皮質工作的時候,人們更容易焦慮、煩躁,考慮人際關系,有很多煩惱。它會給你帶來消極的感受。左側前額葉皮質工作的時候,人們就會更容易積極。

那怎么能讓左側前額葉皮質工作呢?冥想、保持正念都是很好的方法,這些方法能讓你的心態(tài)變得更加積極。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去讀一些更宏大的好書。有很多好書是你不讀就根本不知道它好,你不讀就根本不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想問題的人。你可以讀一些人物傳記,向那些令你欽佩的人學習。為什么人物傳記會有幫助?就是人物傳記能夠幫你啟發(fā)左側前額葉皮質。當你讀了那些令人激動的人物的人生以后,你的積極的那部分大腦會變得更加活躍。還包括記日記,我們前面講的每天記三件好事,你可以用一件事就把這兩個心態(tài)都改善了。

接下來是第四組心態(tài),也是最不容易理解的一組心態(tài),它從我們怎么對待街邊的乞討的人這件事上就能體現(xiàn)出來。我們大部分人,包括有一段時間我也是這樣,我們的反應就是不要幫他,因為你幫他的結果是更多的人這么做。我們會覺得“他就是騙子,他其實很有錢”,我們經(jīng)常會有這樣很實用主義、很理性的想法。

但是這個作者就問了一句話,他說,你反過來想想看,你更愿意跟一個心里有點柔軟的、有點不理性的、愿意給他們一些錢的人交朋友,還是跟那個板起一張面孔來說,他應該自力更生的那個人交朋友?你只要這么一想,就會覺得身邊有那么一個溫柔敦厚的人,好像挺好的。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雖然看起來受騙了,看起來傻傻的,見到人還要給幾塊錢,但是他并沒有吃太大的虧,他的人生變得更好了。這兩種心態(tài)叫作內(nèi)向型和外向型的心態(tài)。

內(nèi)向型心態(tài)的特點是什么呢?比如咱們早高峰有個車子要加塞過來,然后大部分的人就會頂上去不讓他加。結果你沒拼過人家,被別人加進來了,你就在后面罵他“這人真糟糕”,覺得很生氣,甚至沖過去還要隔著窗子罵他兩句。因為我們始終活在一個自己的身體里,我們認為自己有價值,別人沒價值。所以這時候你會過度敏感,你會過度恨那些走了捷徑的人。但是反過來,我們是不是可以設身處地地想一想,你自己有沒有加過塞?你自己有沒有很著急的時候,或者不得已被逼到一條路上?甚至有時候沒有任何理由,你就想往前走一點,這時候你有沒有罵過自己是人渣?會不會覺得自己今天擠進來了,自己技術很好?所以我們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往往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標準。

這兩種標準會導致我們產(chǎn)生不一樣的心態(tài)——內(nèi)向型還是外向型。外向型心態(tài),也就是中國古人講的“民胞物與”(指愛人和一切物類),就是我們能把眾人都看作是我們自己一樣來對待?!袄衔崂?,以及人之老”,這是外向型的典型特點。而內(nèi)向型就是“我要對我自己好,而你們這些人在我眼中看來都是‘東西’”。

書里舉了本杰明·贊德(英國音樂家)的一個例子,這個人很有名,他是波士頓愛樂樂團的創(chuàng)始人和指揮。本杰明·贊德一開始就是很牛的指揮,指揮得很好,但其實水平也就局限在一個地方,因為他總在挑所有人的毛病。你知道指揮是很厲害的,他用指揮棒一敲,說“那個人吹錯了”“那個有問題”“小提琴怎么拉的”,他跟所有的樂手為敵,因為他覺得自己很厲害,但是他的水平就局限在那兒。

后來有一天,贊德突然之間靈光乍現(xiàn),意識到這些人也有他們的想法,這些人也是很不錯的樂手,所以他開始尊重他們的意見,開始承認自己的錯誤。他開始跟一個鼓手討論自己對音樂的理解,也傾聽那個鼓手的說法。后來這些樂手都覺得“這個指揮怎么現(xiàn)在變得這么好”,然后整個樂團的演奏水平大幅地提升。因為人們成為一個有機體,而不是被一個人指揮的機械體。這就是從內(nèi)向型到外向型的轉變。

這個作者講了一個案例特別有意思。說他有一次出差參加學術會議,預訂了一間無煙房。結果等他到了酒店以后,發(fā)現(xiàn)與他同屋的人已經(jīng)把屋子弄得亂糟糟的,到處都擺著吃的。見到他進來了以后,這個人說:“不好意思啊,這兒弄得有點亂。我收拾一下,你趕緊坐。”最讓他接受不了的是,這明明是一間無煙房,結果同屋的人跑到陽臺上去抽煙。他覺得很生氣,就打電話向他的一個老師訴苦,投訴這件事。

講完了以后,那個老師講了一句話,說:“你覺不覺得他已經(jīng)盡力了?”這句話震撼了我。就是我們會覺得“他盡什么力了,他這不是搗亂嘛,素質這么低”,但是那個老師說,你想想看,他跑到陽臺上抽煙,說明他已經(jīng)盡量地躲開你了,他已經(jīng)表示了不好意思。雖然他的能力、素質有限,但是他努力地做了,他已經(jīng)盡力了。所以“他已經(jīng)盡力了”這句話,雖然未必一定是對的,但是它能極大地安慰你的內(nèi)心。

比如我們走在路上,看到一個人站在路邊,拿著一塊牌子乞討。我們在美國經(jīng)??吹竭@樣的景象,就是一個人在那兒舉著“我今天晚上需要一個地方住”這樣的一塊牌子。如果你心中所想是說,“這個人有手有腳,為什么不去工作”,你會很生氣,覺得很不公平,但也沒有任何解決方案,這事就這么過去了。

但是假如你內(nèi)心能夠覺得:“他已經(jīng)盡力了,他放下了尊嚴在路邊乞討,可能他的人生就這樣了。我不清楚他的人生到底經(jīng)歷過了什么,所以我想他已經(jīng)盡力了。”這時候你自己的內(nèi)心就會發(fā)生很大的改變,就是你不再專注于批評他、改變他,而是思考“我能做些什么”,能幫忙就幫忙,不能幫忙的話,最起碼不要罵他,因為他已經(jīng)盡力了。這是需要我們?nèi)ニ伎嫉?,而不是我們簡單地責備說“這個人太糟糕了”“這個人沒得救了”。

內(nèi)向型心態(tài)會把我們帶入泥潭。雖然你覺得“我沒錯,我很理智,你別給我灌迷魂藥”,你可以這樣堅持,但是內(nèi)向型會把你帶入泥潭。什么樣的泥潭呢?首先是自圓其說的泥潭,就是你會對周圍發(fā)生的一切不對的事、糟糕的事自圓其說,所以你不會有動力去改變它。

其次叫沮喪的泥潭,就是你會覺得“為什么有這么多不靠譜的人”“為什么有這么多人不努力”“為什么這些人都對不起我”,因為你都是用批評的眼光看待別人,都覺得是別人不好,所以你會覺得沮喪。你還會無法理解這個世界,你會覺得“這些人為什么都這樣呢,不懂,我不懂”“我不明白,怎么會這樣”,以后你可以把它們換成“他們已經(jīng)盡力了”,這時候,你的心態(tài)就多了一份慈悲、一份力量,你也不會有那么多沮喪和不理解。

書里有一個很感人的故事,就是在一家醫(yī)院里,有一個叫作愛麗絲的患者。愛麗絲因為受傷,丟失了半邊的顱骨,看起來相當嚇人。而且她的語言中樞也已經(jīng)受到了損害,所以她說話說不清楚。有一個叫懷特的人到那家醫(yī)院里做研究,她就躲著愛麗絲,因為她害怕,看到愛麗絲就老想繞開。結果有一天,愛麗絲在那兒含糊不清地說“杯子,杯子”,好幾個護士從她身邊走過都沒有聽清,或者沒有聽見,就不理她。愛麗絲就繼續(xù)在那兒不清楚地喊著“杯子”。后來懷特覺得她太可憐了,于是就過去問她:“你究竟是要什么?”愛麗絲花了很大的力氣說:“要喝水?!睉烟鼐徒o她倒了水,讓她喝。

喝完了以后,懷特就跟這個只有半張臉的愛麗絲聊天,兩個人很艱難地對話,聊了聊她得了什么病,為什么會這樣,有什么需要幫助的,家住在哪兒,家里還有什么人,就聊這些家常話,聊了大概半小時到一小時。聊完了以后,懷特的感受是什么呢?她說:“我想跑步,我想跳躍,我想手舞足蹈?!彼X得她接近了一個原先看起來不可能接近的靈魂,她覺得特別開心,她被治愈了。我們無從知道那個愛麗絲是不是被治愈了,雖然我相信這樣的聊天也會有助于愛麗絲,但是懷特作為一個正常人,通過這樣的交流和聊天,她被治愈了。

她會視一個人為人,盡管她只有半張臉,只有半個頭,但是她會視她為一個人,她會關心她。這種感受是非常令人難忘的。我自己曾經(jīng)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所以我的感受很深。如果你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你幫助過一個被別人排斥的人,或者看起來很奇怪的人,你的內(nèi)心當中一定會有這種感應,就是你覺得你跟他人之間產(chǎn)生了連通。

所以我們有必要讓大家了解一下內(nèi)向型心態(tài)和外向型心態(tài)的區(qū)別。

如何看待自己:內(nèi)向型的人認為我們比他人更重要,世界圍著我們打轉。外向型的人認為,自己是一幅大拼圖里的一小塊,所有拼圖碎片都在人生這部巨著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如何看待他人:內(nèi)向型的人認為,其他人都是物品或資源,是給予我們幫助的,或者至少不能對我們起到阻礙作用。外向型的人認為,其他人都是真正有價值的人和合作者。

我們?nèi)绾慰创说那榫w、需要和情感:內(nèi)向型的人認為我們?nèi)鄙偃诵?,不考慮他們的觀點,或者情緒、需求和情感。外向型的人對他人很有人性,會了解他們的觀點,以及考慮他們的情緒、需求和情感。

我們?nèi)绾慰创说乃枷搿⑿袨楹透冻觯簝?nèi)向型的人認為其他人都沒有盡其所能,喜歡對別人評頭論足、挑三揀四。外向型的人認為其他人都盡其所能了,更容易與他人共情,不評判和批評他人。

我們?nèi)绾慰创『拓撁娼?jīng)歷:內(nèi)向型的人認為,自己所經(jīng)歷的負面事件都是他人的錯。外向型的人會反思自己在失敗或負面經(jīng)歷中所承擔的責任。就是“我是不是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我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改變”。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的都是內(nèi)向型的人,你會發(fā)現(xiàn)周圍都是刺猬,會有很多煩惱。而如果你能遇到一兩個外向型的人,他們能夠把你當作人來對待,他們不是利用你,不是把你看作工具,而是把你看作一個有思想、有情感、有認識、有故事的一個人,你會覺得很溫暖。所以這個心態(tài)跟我們工作和生活當中的痛苦有很大的關系。

怎么培養(yǎng)呢?第一,就是我們主動地學會關心他人,從小事做起。這個作者有一次去看一場棒球比賽,有一大家子人在那兒很興奮。很明顯,他們是從外地來的,不太看比賽的人。然后那家人中的爸爸就跑來問作者,說:“您頭上這頂帽子在哪兒買的?”作者頭上有一頂帽子。他說:“在紀念品商店?!苯Y果他們到紀念品商店一看,發(fā)現(xiàn)那頂帽子沒有了,它是一個限量款,已經(jīng)賣完了。那家人中的小孩子就很失望,他特別想要那頂帽子,結果跑了這么大老遠,發(fā)現(xiàn)賣完了。

球賽結束,這個作者本來都已經(jīng)準備走了,聽到了他們在后面的對話。后來他想了想,轉身回去,把那頂帽子摘下來,給那個小男孩戴上,說:“送給你?!比胰擞X得開心得不得了,覺得怎么會有這么好的人。作者失去了一頂帽子,但是收獲了很多喜悅,他會覺得非常開心。這就是我們說的第一個方法,你能夠學會關心他人,你能夠學會每天做一些真正觸及靈魂的事,做一些讓別人覺得你對他真的關心的事,你會非常開心。

第二,小心你自己的恐懼和自我背叛。內(nèi)向型心態(tài)的根源就是恐懼和自我背叛。就好像我們前面講防御型心態(tài)的根源是恐懼??謶趾妥晕冶撑咽鞘裁茨??就是我們老擔心別人會做一些對我們不利的事,所以我們得先做一些對他不利的事,這就叫自我背叛。為什么叫自我背叛?就是你其實并不想做這個壞人,你其實并不想做這件糟糕的事,但是你還是做了。你看孟子說,一個人要想做好人、學仁,其實很簡單,不要去做你不想做的事就好了。但是我們在生活中最常說的話是“我不得不,是你逼的,是你們把我逼成這個樣子的”。這種“我被別人逼成這個樣子”的心態(tài),就叫作自我背叛。

所以當我們有很多恐懼和自我背叛的心理的時候,就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huán)。就是你背叛了別人,做了一些糟糕的事,接下來別人對你更糟糕。你越發(fā)地證明了“你看,我說的沒錯吧,他就是個壞人”,接下來這個“壞人”變得更壞,你的動作變得更惡劣,這就是惡性循環(huán)。

那你要想解開這個惡性循環(huán),你說“他先解,他不松手,我也不松手”,何必呢?你非得等他也聽完了這本書,也突然之間有點覺醒,加入了樊登讀書,然后才決定要改變,那要等到什么時候?你不如自己先改變,先打破這個惡性循環(huán),能夠對他人有一些更良好的預設,覺得“他已經(jīng)盡力了”——這句話很治愈,你只要記住這句話,就能解決很多內(nèi)心的問題。當你能夠想到這句話的時候,不是他會發(fā)生什么改變,而是你自己的心情馬上就會好很多,然后該做什么就做什么了。這就是打破惡性循環(huán)的方法。

第三,就是我們要學會對自己關愛。別給自己太大的壓力,別整天批評自己、辱罵自己、貶低自己,多看到自身進步的地方,把它記下來,然后刻意地給自己一些慰勞、放松。一個人如果不能愛自己,他也不會設身處地地愛別人。

以上,我們講的是內(nèi)向型和外向型的心態(tài)。到這里,我們結束了這本書最核心的部分,一共四組完全不同的心態(tài):固定型心態(tài)對成長型心態(tài),封閉型心態(tài)對開放型心態(tài),防御型心態(tài)對進取型心態(tài),內(nèi)向型心態(tài)對外向型心態(tài)。我們希望大家能努力地走向積極的一端。這種改變當然不會一蹴而就,但是人生最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探索。

發(fā)覺痛苦的根源,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條件。如果我們之前對這些心態(tài)都完全一無所知,我們不覺得自己有任何問題,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所以聽完這本書之后,也許你能有一些反思,能去發(fā)掘問題本身,減少我們內(nèi)心的恐懼和貪婪。當你把恐懼、貪婪、自我背叛的根源找到了,你才有可能發(fā)生改變。

最后強調(diào)一下,一個人發(fā)生改變的最基本的路徑是覺知、接納、行動、反饋,接納這一步是不能少的。你覺知了自己的問題以后不要批評(一般人會“覺知、批評、不行動”),因為自我批評會降低你的自尊水平,你就會更沒有行動的動力。而如果你覺知了問題之后,能夠接納自己,你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我依然愛我自己”,這叫接納。接納之后再制定行動計劃,給自己不斷地提供正向反饋。

有一部分人跟我說“我聽完你講的書之后,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另一部分人說“我聽了你講的書,我覺得很好,但是我沒有改變”。為什么呢?因為如果你整天批評自己,說“我怎么又沒有做到,我怎么聽了就忘了”,你永遠都記不住。而如果你能夠稍微樂觀一點,說“我在這件事情上改變了一點點”,這么一點點的改變,以及對自我的反饋和表揚,就能讓你改變得更快。所以希望這本書能從根源上改變我們大家的心態(tài),這個社會上心態(tài)健康的人越多,我們的生活就會越幸福。

相關知識

吳尊友發(fā)文解讀動態(tài)清零及相關誤解 動態(tài)清零的真正含義是怎么回事
全球首例!這群中國醫(yī)生登上 Nature 首頁|研究團隊解讀
孕婦如何保持良好心態(tài)
登革熱流行季,廣東多地發(fā)布提醒
【解決方 案】登陸器上選擇大區(qū)后點擊開始游戲無響應
心真大女子去醫(yī)院看病產(chǎn)子 懷孕初期癥狀解讀
登革熱進入高發(fā)季,登革熱有疫苗可以預防嗎?
孕期怎樣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
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解讀健康中國行動
巴西登革熱死亡病例達1116例

網(wǎng)址: 樊登解讀《心態(tài)》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3413.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