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健康就是動與靜的有機結(jié)合

健康就是動與靜的有機結(jié)合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3日 21:26

生命有形有神。形體宜動,心神宜靜, 動靜要適度,剛?cè)犴毾酀绱瞬拍苄闻c神俱,身心健康。

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著的。如果不動,世界就毀了、空了。所以說,生命也是運動著的。氣血、臟腑、陰陽處于平衡狀態(tài),這即是維持健康的必要條件,而且這個平衡狀態(tài)是動態(tài)的。

一、關于生命的動與靜

動,主要指形體之動,包括肢體運動、勞動和內(nèi)臟器官的功能活動。

肢體活動可增強體質(zhì),促進氣機通暢,氣血調(diào)和,筋骨舒展,提高御病能力和康復能力;內(nèi)臟的活動,主要是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如果氣的這種運動一旦止息,也就意味著生命活動的終止。故《內(nèi)經(jīng)》說:“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

靜,主要指心神之靜,包括精神上的清靜和肢體的相對安靜。

心神為一身之統(tǒng)領,能主宰五臟六腑,又具有易動難靜的特性,所以清靜養(yǎng)神就顯得格外重要。

《道德經(jīng)》說:“至虛極,守靜篤”,就是要求用至虛和守靜的功夫,以達到心境空明寧靜的精神境界?!夺t(yī)述》說:“欲延生者,心神宜恬靜而無躁擾”。《內(nèi)經(jīng)》說得更明了:“靜者神藏,躁者消亡”。充分說明人必須保持心神清靜,安定舒懷,才能神藏而身強,有利于患病機體的盡快康復。

二、生命在于運動

我們都知道,久坐傷損五臟,容易導致疾病。所以,生命一定要多多運動。法國思想家伏爾泰“生命在于運動”的名言早已家喻戶曉,很多人通過運動增強體質(zhì),減少生病,延長壽命。

其實,前賢對于運動早就有深刻的認識。比如,《內(nèi)經(jīng)》認為:“營衛(wèi)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氣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揚,各如其常,故能長久”。另外,戰(zhàn)國時代的華子也有類似的觀點:“營衛(wèi)之行,無失厥常,六腑化谷,津液布揚,故能久長而不弊。流水之不腐,以其逝故也;戶樞不蠹,以其運故也……”

《呂氏春秋盡數(shù)篇》亦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边@些認識和伏爾泰“生命在于運動”的觀點,共同說明一條真理,那就是人體欲得健康,“動”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

今時慢性疾病高發(fā),與久坐少動關系非常密切。我的建議是,一定要重視運動,讓身體動起來,讓經(jīng)絡通暢,氣血調(diào)和,臟腑平衡,這樣才能有效預防慢性疾病。

三、運動不可過度

適當運動能宣暢陽氣,能讓人陽氣生發(fā),能促進氣化,能加強排濁,能讓人更健康,更有活力,精神更旺盛,精力更充沛。但運動太過則傷身,關鍵在于掌握其度,既不要太過,也不能不及。

《內(nèi)經(jīng)》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就是要保持運動的度。華佗提倡“常欲小勞”,形勞而不倦,是值得推廣的。

再如,莊子講:“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孔子講:“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都是這個道理。

就運動而言,除了體力運動外,還有腦力勞動,兩者都要講究平衡,運動后都要有足夠的休息時間,恢復運動后的疲勞,保持勞逸、動靜的平衡。若長期缺乏體力或腦力活動,必然會引起體力或腦力衰退。

何為運動過度?若過度運動,導致大汗淋漓,則會消耗陰津和陽氣,表現(xiàn)為運動之后精神萎靡,精力不濟,食欲下降,面色萎黃。

男女不同,老少不同,體質(zhì)不同,體力不同,運動能力不同,其運動的“度”亦不同。我自己體會,每次跑上十公里,感覺很合適,這就是我的“度”。

今時流行奧林匹克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遠”,這就違背了中道的原則,肯定會導致運動過度,所以,奧林匹克精神無益于養(yǎng)生,也不是中醫(yī)所提倡的。

四、形神兼養(yǎng):養(yǎng)形在動,養(yǎng)神在靜

生命不但在于運動,生命還在于靜養(yǎng)。如佛家主張靜心養(yǎng)神,強調(diào)寂靜,認為靜能生慧,斷妄言,除煩惱。

那么,到底是要養(yǎng)動,還是養(yǎng)靜呢?

我們要把生命分成形與神兩個部分。形,包括五臟六腑、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形是神的物質(zhì)基礎,神是形的功能表現(xiàn),人體的“形”與“神”在生理狀態(tài)下是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的統(tǒng)一體。所以在運動康復時必須強調(diào)形神統(tǒng)一,才能促進人體恢復健康。

健康不但在身體,更在精神。簡單來說,健康就是要身心和諧。身體要動,精神要靜,這樣才能讓身心歸于和諧,從而達到健康的狀態(tài)。正如《內(nèi)經(jīng)》所說:“形體不敝,精神不散,”、“精神內(nèi)傷,身必敗亡”。

簡單來說,我們要養(yǎng)生,不光要養(yǎng)“形動”,更要養(yǎng)“神靜”。唐代醫(yī)藥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主張靜以養(yǎng)性,同時又強調(diào)運動鍛煉,諄諄告誡人們身要動,心要靜。

為什么要形神兼養(yǎng)?因為動能健體,靜可養(yǎng)神。動與靜相結(jié)合,既身動,又心靜,則能使形體強壯,精神飽滿,身體和精神都得到均衡發(fā)展。

《孔子家語》說:“若夫智士仁人,將身有節(jié),動靜以義,喜怒以時,無害其性,雖得壽焉,不亦宜乎?”這就充分說明了“靜”在養(yǎng)生中的重要性。

歸納為一句話,就是運動練身,清靜養(yǎng)性。動靜結(jié)合,即能健康。

老子說:“萬物蕓蕓,各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意思是說,根是萬物生命的來源,回歸根才是靜,能靜才回歸生命。這就是講靜態(tài)的重要。可是,人的生命常常忘記了靜,反而盡量用動態(tài)去消耗自己。

四、如何養(yǎng)靜

關于養(yǎng)靜,我的建議是,其一,把心定下來,“定然后能靜”。比如,把心定于某一處,或是自己的學問,或者是某種物體,心一定,就靜了,然后思想情緒就歸于安和。可以說,五臟六腑的和諧離不開心神的安和,而心神清靜是保持五臟六腑和諧的關鍵。

其二,時時反省。曾子講“吾日三省吾身”,這即是修靜的功夫。當代學者南懷謹說:“要大家學靜的功夫,最高的境界,就是反省觀照自己,乃至不加任何判斷地觀照自己?!?/p>

其三,減少欲望。欲望是魔鬼,欲望讓相火升浮,上擾于心神,以至于心神不靜。如果能減少欲望,相火不擾,心神自能安和。如何減少欲望呢?我的做法是兩點,一是吃素,素食不擾相火;二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智慧,使心神定靜安,自然少欲。

其四,精神內(nèi)守。這是《內(nèi)經(jīng)》的觀點,心多向內(nèi)收,向內(nèi)求,保持恬淡的心態(tài)。莊子也有類似的觀點:“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淡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yǎng)神之道也”。意思是說,心神純粹天真而無非分的雜念,一心維護心志的恬靜而無貪求的雜變,處世恬淡而無過激作為,這樣即能安養(yǎng)心神。

五、動靜互根

如何才屬于健康呢?從陰陽學說的角度而言,是保持“陰平陽秘”。顯然,“陰平陽秘”是屬于動態(tài)平衡的。

動屬陽,靜屬陰,陽氣主運主動,是人體的功能表現(xiàn);陰精主藏主靜,是生命的物質(zhì)基礎。如果沒有陰精的資助,作為生理功能活動的陽氣便無以產(chǎn)生;如果沒有陽氣的生化,也就不能形成陰精,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這就是陰陽相互資生、相互依存的關系,也就是“動靜互根”的關系。

這種“動靜互根”,還體現(xiàn)在精血藏瀉方面:藏,靜也;瀉,動也。光藏而不瀉,則生命失去活力;光瀉而不藏,則生命不能持久。一定要藏瀉結(jié)合,保持平衡,才是生命的真諦。

正如北宋周敦頤《太極圖說》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由此可知,陰陽平衡,動靜協(xié)調(diào),是保持健康和恢復健康的必要條件。

小結(jié)

影響生命健康和長壽的諸多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生活方式中,以動與靜最為關鍵。如果能把握住動與靜的平衡,幾乎就是掌握了健康的金鑰匙。在此基礎上,如果能配合調(diào)節(jié)飲食,遠離怨恨惱怒煩等負面情緒,那么,一定會身心和諧,“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保ǘ闈?/p>

相關知識

動靜結(jié)合平衡運動保你身體健康
美味與健康的完美結(jié)合:有機食品指南
健康飲食與運動的完美結(jié)合
動靜健康
健康飲食與運動結(jié)合.pptx
健康旅游:探索自然與健康的完美結(jié)合
氣功靜功與動功有什么區(qū)別
健康運動,五式瑜伽,增進健康與身心靈活的完美結(jié)合!
學前班體育教案:健康與運動的結(jié)合
商業(yè)健康險與健康管理,為什么結(jié)合,怎么結(jié)合?

網(wǎng)址: 健康就是動與靜的有機結(jié)合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45148.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