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針藥并用中針灸和中藥的關系(上)

針藥并用中針灸和中藥的關系(上)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04日 16:28

針灸和中藥都是建立在中醫(yī)基本理論基礎之上,在針藥并用過程中,針灸與中藥主要有同效相須、異效互補和反效制約三種關系,故臨證要照顧上述關系,更好地發(fā)揮針灸和中藥的各自優(yōu)勢,并將二者關系有機結合。

  中醫(yī)針藥并用的“針”是指以針刺為代表的各種通過體表刺激產(chǎn)生治療作用的方法,包括艾灸、拔罐、刺血等,以外治為其特點;“藥”指中藥,以內服為其特征。中醫(yī)針藥并用是指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同時使用中藥和針灸兩種治療措施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形式。西安市中醫(yī)院針灸科安軍明

  針灸和中藥的關系

  針灸治療和中藥治療都是建立在辨證論治基礎之上的具體治療手段,同時辨證論治也是針藥并用的理論核心。

  回顧文獻,針藥并用作為兩種不同的干預方式,其關系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①從治療結果上看,主要包括協(xié)同增效和拮抗減效;②從應用的時序性上看,包括針藥同時應用、交替應用及先后應用;③從作用靶點或作用環(huán)節(jié)上看,分為針藥作用于相同環(huán)節(jié)及作用于不同環(huán)節(jié);④從在治療過程中的地位上看,針藥同等重要或針藥各有主次;⑤從功效的異同上看,存在針藥同效、針藥異效、針藥反效幾種形式。總體來講,中醫(yī)針藥并用過程中針灸和中藥的關系包括同效相須關系、異效互補關系和反效制約關系。

  針藥的同效相須關系

  在臨床實踐中有時需要使用功效相同或相近的針灸和中藥治療方法,二者作用性質和作用環(huán)節(jié)一致,此時二者的關系可以稱為針藥的同效相須關系。同效相須的針藥并用主要用于:①保證基本的療效;②進一步提高療效;③在獲得滿意療效的基礎上減少藥量或降低針灸刺激量。在針藥同效相須關系的基礎上使用兩種療法,適用于病情較為單純、病因病機清晰、證候結構簡單的患者。

  1.功效相同、作用強度類似    臨床實踐中常常同時使用針灸、藥物對某種疾病的病因或證候從同一個方面進行治療,通過針藥并用,使兩方面的效應疊加而提高療效,同時可減少藥物的用量或降低針灸治療的刺激量。如治療脾氣虛弱,中氣下陷的胃下垂時針刺補中脘、足三里,配合服用補中益氣湯治療,取得滿意效果。以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的中藥合并針刺具有養(yǎng)血活血、行氣化瘀作用的穴位治療高黏血癥可以取得較好療效。

  患者因個人的原因,不能使治療措施中針灸或藥物的作用得到完全發(fā)揮時,臨床醫(yī)生常常采取針藥并用的策略。例如對于應該以針灸作為主要治療手段的某些疾病,因患者不能堅持適當頻率的針灸治療影響療效時,可以采取適當減少針灸治療次數(shù),而間歇期間配合中藥治療。

  2.針灸治療為主、藥物治療為輔  臨床上某些虛損病癥,針灸雖能調整和激發(fā)機體功能,但因只是一種外在刺激,并不能提高物質基礎,因而收效緩慢或療效難以持久,無法保證療效的穩(wěn)定性。對于這種情況,在以針灸治療為主的同時,再給予血肉有情、益腎填精之品,可助針灸療效的發(fā)揮。

  3.藥物治療為主、針灸治療為輔  主要表現(xiàn)在利用作用相同或相近的針灸治療,可以替代一部分藥物的作用,進而減少藥物的用量。臨床常用的方式是,當患者長時間服藥后對服藥產(chǎn)生一定的厭惡心理,采用針灸治療替代一段時間或一定程度的藥物治療;或當患者長時間大量服藥有可能造成一定損害時,可以減輕藥量,而采用功效相同的針灸治療替代一定程度的藥物治療。

  針藥的異效互補關系

  在臨床實踐中有時需要同時使用功效不同的針灸和中藥治療方法,在這個過程中,針藥二者的作用性質和作用環(huán)節(jié)都存在較大差異,此時針灸和中藥的關系可稱為異效互補關系。針灸和中藥功效不同,二者可分別作用于疾病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以解決不同的問題,達到不同的治療目的。異效互補的針藥并用主要用于:①患者患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疾病需同時治療;②疾病表現(xiàn)為內外同病、寒熱錯雜、臟腑經(jīng)絡同病等復雜的病機,需要從不同的方面加以治療;③其他的需要從病一證關系、體質一疾病關系等方面同時治療的疾病。

  對于某些疾病,針灸、藥物對其過程或致病因子均有作用,但各自作用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不同的“靶點”。如針藥并用,同時從多個方面作用于同一病理過程的不同環(huán)節(jié)或多個致病因子,則可能取得好于單一應用針灸或藥物治療的療效。

  1.內外并治  應用針藥并用的方式,以“必齊毒藥攻其中,續(xù)石針艾治其外”。主要用于皮膚科疾病如黃褐斑、痤瘡、斑禿、帶狀皰疹等既有熱毒、痰濁等內在的病理基礎,又有體表明確的癥狀表現(xiàn)的患者。如在黃褐斑的治療中取面部阿是穴,配合丹梔逍遙散加味內服治療,取得較好療效;痤瘡的治療中采用針灸局部通經(jīng)絡活氣血,而用中藥清肺胃實熱。

  2.標本并治  在明察病機標本關系和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利用針灸和中藥的不同特性,從標本兩個方面同時治療。如中風后遺癥以肝腎陰虛,氣血衰少,風、火、痰、氣、瘀為本,肝風夾痰橫竄經(jīng)絡致血脈瘀阻、氣血不能濡養(yǎng)機體而經(jīng)絡不通為標。此時以滋補肝腎、祛瘀化痰等中藥治療為治本之法;取穴手足陽明、手足少陽經(jīng)行氣活血通絡為治標之法。如對中風急性期的治療,有學者以重灸關元、氣海穴,合并中藥人參、附子,至氣復陽回,神蘇志清,急則治其標,隨后以中藥湯劑滋補肝腎真陰,平熄內風緩則治其本而收全功。在針藥結合治療更年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時,出血期以針刺后加灸百會、隱白、關元、三陰交、血海等穴,配合中藥滋腎調肝、扶脾固沖善后調理內服。如治療病機為風、寒、濕痹阻經(jīng)絡

  屬虛實夾雜的骨關節(jié)炎,中藥補腎壯骨重在治本虛,針刺疏經(jīng)活絡重在治標痹,針藥并用療效優(yōu)于單純用中藥。

  3.臟腑經(jīng)絡并治  常用于臟腑經(jīng)絡同病之各種病癥,包括老年性骨關節(jié)炎、頸椎病、肩周炎等痹證及中風后遺癥肢體麻痹等痿證。常用的對策是以中藥辨證施治調整臟腑,以針灸行氣活血疏通經(jīng)絡。如羅天益在《衛(wèi)生寶鑒》中運用針藥并用治療外有經(jīng)絡氣血痹阻不通,內有臟腑之氣虛損的肩臂痛患者,先刺井穴以通經(jīng)開閉,再灸肩井、尺澤,則可溫陽通絡,再用清肺飲子補其正虛以固脾肺。單用中藥則經(jīng)絡氣血難通,單用針灸則臟腑之虛難補,針藥并用相得益彰。此例提示,在臨床上,常常有許多患者病情虛實錯雜,如只用一方一法治療,往往主次不分,療效不佳。治療中風后遺癥以補陽還五湯加味補益臟腑氣血,針灸疏通經(jīng)絡,因病制宜。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以針刺頸夾脊穴、風池等穴疏通經(jīng)絡,調節(jié)太陽、少陽經(jīng)氣,以中藥蒼術、半夏、葛根、丹參等化痰利濕、活血化瘀可收到較好療效。治療三叉神經(jīng)痛時以針刺風池、顴?、中渚、足臨泣等穴通絡止痛,中藥桃仁、大黃、芒硝、金銀花等以通便清泄臟腑為主。

  4.復合證候分別論治  治療復合證候的患者時,在辨證論治的原則下,按照理、法、方、藥或理、法、方、穴的臨床思維,利用針灸和藥物各自的優(yōu)勢,使針灸和中藥各自發(fā)揮其所長。如徐靈胎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的腎厥,用《普濟本事方》中玉真圓(硫磺、石膏、半夏、硝石、生姜汁等)內服以降氣化痰,配合灸關元穴百壯大補元氣。如在治療痰瘀交阻于心肺時,可以采取膻中、內關等穴寬胸理氣、寧心鎮(zhèn)痛、益氣安神;以中藥丹參、赤芍、桔梗、人參等活血化瘀、益氣化痰。用藥物解決瘀血痰濁交阻,以針灸理氣通絡,分別賦予針灸和中藥不同的任務,是解決復合證候的較佳方案。而在治療外感發(fā)熱時,以大椎配合谷清熱肅肺、宣散風熱以散表熱,金銀花、連翹等清熱解毒藥物清里熱,二者表里配合有協(xié)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提高臨床治愈率。

  5.辨體論治和辨證論治結合  體質因素參與并影響病機、證候的形成。如陽虛體質者易形成虛寒病機,陰虛體質者易形成虛熱病機,痰濕體質者易形成精微物質運化失常病機,瘀血體質者易形成氣滯、血瘀病機等。辨體論治是以人的體質為認知對象,制定防治原則,選擇相應的治療、預防、養(yǎng)生方法,從而進行“因人制宜”的干預措施。如對氣虛體質的患者,宜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培補元氣,補氣健脾,陽虛體質的患者,以艾灸命門穴、關元穴等溫補腎陽,在此基礎上再對疾病給予針對性的治療則更易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醫(yī)生最重要的診治思維模式是辨病和辨證論治相結合的方式。辨體論治和辨證論治的結合為針藥并用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臨床上以針灸或中藥之一干預體質而以其中的另一種方法治療病癥具有更大的優(yōu)越性。辨體論治和辨證論治的結合可用于各種過敏性疾病(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代謝失調類疾病(肥胖癥、糖尿病、高脂血癥),婦科病(更年期綜合征、多囊卵巢綜合征、月經(jīng)失調)等體質因素在發(fā)病和進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疾病的治療。以針灸或中藥中的一種方法辨體論治糾正體質偏差,以另一種方法辨證論治針對疾病進行治療。

  6.局部治療與整體治療結合  臨床上常在治療局部病(三叉神經(jīng)痛、痛風性關節(jié)炎、肩關節(jié)周圍炎、頸椎病等)和五官科疾病、皮膚病時采用這種局部與整體相結合的針藥并用方式。以針灸局部治療,以中藥全身治療;或以藥物外用進行局部治療,以針灸全身治療等。如治療急性痛風關節(jié)炎以火針刺行間、陷谷、地五會、阿是穴等局部穴,配合具有清熱利濕、化瘀祛濁作用大黃、姜黃、土茯苓等,獲得較好療效。針刺取百會、風池、風府、頸部夾脊穴,以清熱燥濕中藥治療肝膽濕熱型頸源性眩暈,是以針灸治療局部,中藥治療全身的針藥并用方式。除此之外,根據(jù)中藥和針灸功效的不同,針藥并用還有緩急同治、因果并治、身心并治、對癥治療和辨證論治結合等不同的形式,以上所列內容相互之間有交叉,如緩急和標本,局部和內外,表里和內外,經(jīng)絡臟腑和表里等,但對于臨床思維來說,這些針藥并用的形式卻又是存在的。對于同一個患者、同一種疾病狀態(tài),可以考慮從表里關系來針藥并用,也可以從內外關系、局部與整體來應用。同時針藥并用的互補關系并不僅限于以上所論內容,其他從虛實、寒熱、先天后天、臟腑五行關系等方面也可分別應用針灸、中藥等不同的治療。

相關知識

中醫(yī)針灸的作用和功效
中醫(yī)針灸
【中西合璧】針灸在臨床試驗中的應用:科研型針灸治療師的觀點
中醫(yī)眼科針灸療法
針灸在生活中的應用:如何通過針灸保持健康
中醫(yī)針灸療法在神經(jīng)康復中的應用
針灸在康復治療中的獨特作用
《中國全科醫(yī)學》醫(yī)學循證|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治療:針灸OR西藥?
陽痿?中醫(yī)針灸有妙方
中醫(yī)針灸減肥的副作用

網(wǎng)址: 針藥并用中針灸和中藥的關系(上) http://www.u1s5d6.cn/newsview263846.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