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8歲、12歲、25歲、35歲…一輩子的健康分水嶺,一定要把握好,才能健康到老!
人這一輩子,30000多天,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要想高品質地活著,這些分水嶺一定得把握好!在每一個節(jié)點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健康時報微信小編統(tǒng)統(tǒng)幫你整理出來啦!
“2011兒童早期發(fā)展國際研討會”公布數據顯示,在6~24個月的中國城市兒童中,貧血發(fā)生率高達30%,農村兒童則更高達40%。
數據顯示,兒童貧血一般高發(fā)于6~18月齡間,尤其是12月齡時呈最高峰。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員陳春明強調,改善兒童貧血,2歲前最關鍵。
此時若營養(yǎng)不足,包括發(fā)育滯后和微量營養(yǎng)素缺乏(主要是鐵、碘、維生素A缺乏),可以導致一生的損傷,不僅增加疾病風險,還會影響認知能力的發(fā)育。這樣的損傷,如果發(fā)生在2歲以內,是無可補償、不可逆的。
孩子六個月后,輔食添加就應考慮攝入充足的鐵營養(yǎng)了。一般而言,動物性食物中鐵的吸收率要高于植物性食物。但補鐵的同時,還需補充充足的蛋白質(雞蛋、豆制品中富含蛋白質),否則沒有辦法合成血紅蛋白,與此同時,還必須補充大量的維生素C(綠葉蔬菜中不乏維生素C)。因此,補鐵食物切忌單一,最好五花八門、樣樣均沾。
首都兒科研究所流行病研究室主任米杰教授對北京8個城區(qū)兒童肥胖情況調查后發(fā)現(xiàn),無論男女,都是從8歲開始發(fā)胖,到了10~12歲,就超重或肥胖了。
“這與孩子的生長發(fā)育特征有關”。北京兒童醫(y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yī)師鞏純秀解釋,8歲開始孩子的身高、體重、智力等進入快速生長發(fā)育期,家長也格外注重營養(yǎng)補充。然而稍有不慎就導致能量超標。加之進入八歲,學齡兒童多升入三、四年級,課業(yè)負擔重,學習壓力大,用腦多,老覺得餓,不少學生會化壓力為食欲;學習時間增多又會擠占活動時間,于是肥胖在這兩年迅速膨脹。
這導致的直接后果是,肥胖兒童患高血壓的危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3~4倍。肥胖對兒童心理健康以及智力發(fā)育都有不良影響。更嚴重的是,肥胖兒的血脂已經出現(xiàn)異常,成年后患糖尿病和冠心病的風險也大大增加。因此,在兒童發(fā)胖的起跑線就開始密切關注飲食及運動的調理對控制肥胖尤為重要。
理想體重為25公斤
8歲孩子的標準體重為25公斤左右,體重超標10%算超重,超過20%就是肥胖了。根據“中國學齡兒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篩查體重指數BMI值分類標準”,8歲兒童BMI指數不應超過18.1。至于飲食方面,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8歲的孩子每天需要攝入熱量也就是1800~1900卡路里之間。正常的一日三餐,滿足營養(yǎng)和熱量就足夠了。
中日醫(yī)院口腔科主任醫(yī)師徐寶華說,選擇12歲左右矯正牙齒是因為這個時孩子整個牙弓基本發(fā)育完全,乳牙基本替換完成,恒牙基本長全了,恒牙牙根逐漸發(fā)育完成,上下牙齒間的咬合關系也調整完成,牙醫(yī)可對錯頜畸形的類型做出明確診斷,并采取合適的矯治方法。
同時12歲的兒童對外力刺激的生物反應性好,骨骼改建速度快,可塑性高,組織代謝旺盛,治療周期短效果好,矯治完成后也容易保持效果。
注意,有一些牙頜畸形如“地包天”、咬唇等需在3~5歲進行治療;有些牙頜畸形應該在恒牙已經開始萌出的時候,8~10歲時治療為宜。在做矯正治療的1~2年間,不能吃過硬過黏的食物,如吃核桃等堅果類、啃骨頭等。
一直都認為18歲是成年的標準線,不過英國BBC、《家庭心理學雜志》等媒體刊發(fā)研究和調查顯示,綜合大腦發(fā)育、荷爾蒙分泌、社會變遷影響等因素衡量,現(xiàn)代人也許25歲左右才真正長大成人。
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家委員會副會長王大龍解釋,從生理上來講,18歲的時候雖然身體器官基本發(fā)育成熟,但是大腦前額葉皮層發(fā)育成熟卻要到25歲左右。人的情緒自控能力、自我意識和判斷能力主要受前額葉皮層影響,當這部分發(fā)育完善后,人們對自己情緒、行為的控制能力才能更完善。以前我們總說年輕人比較沖動,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行動,原因就在這兒。
北京安定醫(yī)院臨床心理博士韓海英給大學生做情緒管理輔導時發(fā)現(xiàn),很多生理上已經成熟的大學生其實心理上仍然是個孩子,他們智商很高,但情商卻很差。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獨立處理自己的生活、適應環(huán)境、交友等等,他們也因此產生了很大的焦慮感。而在25歲,人們已經踏入了社會,初步經歷了社會風雨的洗禮,心智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
一定要抓住這個最重要的時期,在大學期間多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多跟同學們相處。家長也要在這一階段對孩子多多鼓勵,幫助他們分析遇到的事情,給出好的經驗指導,放手讓孩子自己處理,而不是全部代勞。
女性的生育能力與年齡有很大的關系,女性在胚胎期時體內即形成了一生中的卵子,大約400~600個,卵子數量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少。
30歲以后,優(yōu)質卵子數量開始減少,等到35歲,優(yōu)質卵子減少的趨勢開始明顯加劇,懷孕幾率也相應急劇降低。而且女性35歲之后,身體機能開始衰退,出現(xiàn)卵巢功能退化、卵子老化、子宮內膜異位癥、腺肌癥、盆腔炎等幾率增加,而這些都是導致不孕的常見原因。
因此,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在25~28歲。如需輔助生殖技術幫助懷孕也應趕在35歲以前。
美國菲利普健康福利中心最新調查發(fā)現(xiàn),快節(jié)奏高壓生活,使現(xiàn)代人35歲就出現(xiàn)健康警訊,35歲成為一道新坎兒。
35歲的人,聽了這個結論別光顧“揪心了”,現(xiàn)在就開始給自己訂個健康計劃吧。
練心肺:多做深呼吸
人到中年,心肺功能就會逐漸下降,衰老到一定程度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就會找上門。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內科王澤民主任醫(yī)師建議,35歲人群要提早練習心肺功能,比如每天早晨練深呼吸100次,同時做5分鐘擴胸運動。
選食物:更要雜一些
“中年人要吃雜一些,品種多一些”,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yī)院營養(yǎng)科副主任高鍵對35歲這道“坎兒”頗有感觸,“體力精力就像過山車忽悠悠就下來了”,因此,均衡營養(yǎng)格外重要,盡可能把飲食搭配豐富一些,“嘴壯了”,營養(yǎng)吸收好,體力才不會滑坡。
勤補鈣:只需十分鐘
到了中年后骨質會大量流失,因此,補鈣是中年人亟需做的事。要是太忙,想不起來吃鈣片,早上吃點豆制品,喝點牛奶也行。中午最好能出去溜達十分鐘,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的吸收。
廣東省中醫(yī)藥學會生殖醫(yī)學專業(yè)委員會曾發(fā)布《廣東省男性腎健康調查報告白皮書》顯示,廣東省25~55歲的男性腎虛及相關疾病的患病率達51.73%,其中41歲~55歲的男性更高。
參與該項研究的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不育與性醫(yī)學科主任醫(yī)師張濱分析,40歲的男人往往都處于事業(yè)的鼎盛時期,是最富魅力、收入也相對較豐厚的時候,但這個年齡段的男性所承受的精神壓力,也是人生中的最高峰。經常抑郁焦慮對睡眠、內分泌、心腦血管等都會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從而導致身體出現(xiàn)腰酸背痛、乏力、性欲減退、多汗易怒等腎虛表現(xiàn)。
實際上腎虛表現(xiàn)并不是小事,也許它就是你內臟疾病的一個窗口。張濱教授提醒,臨床上許多有性功能障礙的人,在兩至三年后會發(fā)現(xiàn)患有心血管疾病。
腎虛的話平時要重視飲食調養(yǎng),郭軍主任建議以平補為好,比如可按個人喜好多食用些木耳、黑芝麻、黑枸杞等,這些食物都有養(yǎng)腎固精的作用。如果腎虛嚴重的話,還應該及時去醫(yī)院找醫(yī)生幫忙。
正常情況下,骨質疏松有兩種,絕經后骨質疏松和老年性骨質疏松。絕經后骨質疏松一般在女性50歲左右絕經后出現(xiàn)。
這是因為,雌激素對女性骨骼起到很重要的保護作用。絕經后體內雌激素明顯下降,骨量丟失速度明顯加快。盡管如此,但骨量流失很少有癥狀,自己很難發(fā)現(xiàn)。
在絕經最初的3~5年內,要堅持長期預防性補鈣,每日攝取鈣1200~1500mg。含鈣的最佳食物來源就是牛奶。其次,海帶、深綠色蔬菜、豆類、蝦皮、芝麻、杏仁等含鈣量也很高。除補鈣外,還應注意,骨骼組成基礎是骨基質,而骨基質的主要成分,其實是蛋白質、氨基酸以及一些礦物質,如果長期吃素,蛋白質攝入不足,也易骨質疏松。
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運動醫(y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常翠青指出,從中年開始,我們的肌肉會逐步丟失,每年肌肉丟失0.5%~1%,50歲以后肌肉丟失加速,尤其是女性,預計到60歲,肌肉丟失將達到30%,80歲以上肌肉幾乎流失一半。
造成肌肉丟失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肌肉蛋白的合成與分解不平衡,激素內分泌改變,人體肌肉的逐漸衰老;另一方面,老人們膳食營養(yǎng)不佳和身體缺乏運動,也加劇了肌肉的丟失。
老年人體內蛋白質分解流失大過合成,對蛋白質的需要量比青壯年時還要略高才能維持平衡,更要注重優(yōu)質蛋白的補充。補充蛋白質的方法是每餐均勻攝入。
比如,早上吃二兩主食+一個雞蛋+一杯牛奶,中午和晚上分別吃2兩純瘦肉,就能保證每頓的蛋白質了。
每天要保持30~60分鐘的中等強度耐力鍛煉。步行就是最好的耐力鍛煉。如果一口氣走不了30分鐘,可以一天分幾次走,不過每次至少走10分鐘。然后,每天再至少做兩分鐘的柔韌性訓練。
另外,做一些力量訓練對于保持肌肉一樣重要,如做墻臥撐,那就是扶著墻,做俯臥撐的動作,8~12個為一組,休息一會后,再繼續(xù)做,每天做2~4組。
北京師范大學體育運動學院趙紀生說,60歲是人平衡能力的分水嶺。一項運動醫(yī)學調查顯示:60歲以前,人的平衡能力較穩(wěn)定;60歲以后,每10年下降16%或更多。我國每年約30%的老年人在運動中至少跌倒一次,隨年齡遞增,跌倒概率增加,80歲以上高達50%。其中5%~15%跌倒會造成腦部損傷,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等嚴重傷害。
可以通過正確的鍛煉方式提高控制重心能力,降低平衡能力衰退的速度。趙紀生為老年人推薦了三種鍛煉方式:1、單腳支撐,另一只腳微微抬起,支撐腿膝蓋挺直。2、挺直站立,前后晃動身體,腳尖與腳跟循環(huán)著地。3、側身走俗稱“蟹步”,鍛煉強度小,對老年人而言比較安全。
相關知識
35歲男女 性愛剪刀差
百歲老人活到百歲的秘訣
昆明送子鳥醫(yī)院25歲和35歲懷孕差別真的很大嗎?
2歲寶寶營養(yǎng)餐要怎么制定
25歲女人吃什么養(yǎng)顏 25歲女人怎么護膚
25歲女人 你該這么生活
53歲媽媽給25歲女兒生了個弟弟,女兒:很激動,爸媽一直很想要二胎
每個年齡段各有“長壽指標”,從20歲到70歲可自測
人到 35 歲逐漸肥胖,減肥還來得及嗎?
25歲如何保養(yǎng)皮膚
網址: 2歲、8歲、12歲、25歲、35歲…一輩子的健康分水嶺,一定要把握好,才能健康到老!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10429.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