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人參根本沒用,為什么中國人還是愿意交智商稅?
關(guān)注◆ ◆ ◆
文 | 阿甘
人參到底有沒有用?
這個問題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老祖宗都吃了幾千年了,怎么會沒有用呢?
人參的功效不大于一根蘿卜
現(xiàn)在談?wù)撊藚⒌?,喜歡用「科學」這個武器去解釋這個人形植物的「神奇」。他們提到人參功效,總會提到一種活性成分——人參皂苷,還有其他多糖、黃酮之類。
不過,人參雖然含有這些活性成分,但現(xiàn)在的科學研究依然不支持人參具有任何特殊的健康功效。
用好理解的話說就是:人參的營養(yǎng)不大于一根蘿卜,而且人參還沒有蘿卜便宜。
當然,如果有錢,也可以把人參當成蘿卜來吃。《紅樓夢》里王熙鳳就夸過??冢骸竸e說一日二錢人參,就是兩斤也吃得起?!?/p>
需要注意的是,蘿卜吃多了,最多只是多一些不雅的氣體,而人參中則含有一些「類激素」物質(zhì),它的作用就是影響睡眠,讓你失眠,而不是我們傳統(tǒng)以為的「安神」。
說到人參影響睡眠,這讓我想到之前看到過的一個笑話:
有個老農(nóng)上山,撿到一棵人參,吃了,回去以后一晚上沒睡著。第二天,對老婆說,昨天我吃了人參,一晚上沒睡,真是太補了。后天,又撿到一棵,他老婆吃了,晚上睡得很好,他老婆第二天對他說,昨天我吃了人參,一晚上睡的很好,人參真是太補了!
除了讓我們失眠外,人參還有其他一些副作用,比如月經(jīng)失調(diào)、胸口疼痛、心率增加、頭疼……如果你吃人參時遇到了這些癥狀,千萬不要以為這就是「大補」的結(jié)果喲。
以上提到的這些副作用還都是小問題,幾年前美國醫(yī)學機構(gòu)曾發(fā)出警告,不可在手術(shù)期間服用人參、西洋參,否則可能引起手術(shù)時大出血。
人參的藥王之路
人參是怎么一步步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百藥之王的,是怎么變得昂貴無比的?我們需要探究一下它的前世今生。
人參被當成一味藥,始自東漢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它的作用就是「主養(yǎng)命以應(yīng)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跟其他120味藥同列上品藥材之中,但并不是多么鶴立雞群。
一直到宋朝,人參還是徘徊在泡茶與干果的定位上。宋朝的詩人皮日休在寫人參的詩中,只把它當成是好茶的替代品(從今湯劑如相續(xù),不用金山焙上茶),地位與作用,與現(xiàn)在中年男人保溫杯中的枸杞很是類似。
差不多時期的蘇東坡,作為有名的吃貨,在跟別人討土特產(chǎn)的時候說:「只多寄好干棗人參為望!」把人參與紅棗并列,似乎很好吃的樣子。
從東漢到宋朝,千年里的人參,并沒有飛黃騰達,直到它遇到了醫(yī)圣李時珍,以及李時珍的父親。
李時珍的父親是人參的頭號粉絲,他為人參專門樹碑立傳,寫了《人參傳》,里面說人參「能治男女一切虛癥」,神奇得像地方衛(wèi)視電視臺中的保健品。李時珍將這篇文章收錄到了他的名著《本草綱目》里,從此,人參的地位遠超它119位發(fā)小。
被中國人看上的吃食,沒有不面臨著亡國絕種危險的,人參也是。由于李時珍這個超大KOL的背書,在明末,中原的人參幾乎全被吃光了。
而東北的女真人則乘機做起了人參的買賣,由于中原的需求量巨大,女真人獲利頗豐,借此壯大了部族,由此也開啟了他們?nèi)胫髦性臍v程。
從某種意義上講,清朝定鼎中原,漢人嗜服人參幫了大忙。
到了清朝,中國人對人參的狂熱勁頭有增無減。當時的富貴人家不管是有病沒病,都時不時來幾根人參補一下。而且大家都喜歡野生的人參(這點也影響了如今的我們),就這樣,人參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高,從康熙到乾隆,人參的價格增長了數(shù)十倍。
就像現(xiàn)在的人認為藥品的價錢越高,質(zhì)量越好一樣,清朝人也這么認為。所以當時的病人家屬為了顯示自己的盡孝,一定會為病人服用人參,而當時的許多小康之家也因此墮入困頓——跟魯迅的遭遇一樣。
圖 | 人五
為什么中國人神話了人參
中國人吃光了中原的人參,之后又吃光了東北的人參,然后現(xiàn)在更多的是進口的西洋參,威斯康星地區(qū)是北美出產(chǎn)西洋參的一個重要基地,但當?shù)氐膮⑥r(nóng)們自己根本就不吃,他們專門賣給中國,或者是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地方。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在這個世界上,只有我們這一片兒的人深深相信人參的魔力呢?
有人就猜測,我們中國人看世界時,用的是一種詩人的眼光、詩人的態(tài)度。作詩的方法就是「賦比興」,「賦」就是一種由此及彼的推理方式,「比」是類比,找到相似之處進行推理,「興」就是自由聯(lián)想、想象。
按照我們的這種思維,就是吃什么補什么,以類比性思維方式,吃這種具有人形的植物(《西游記》中的人參果,長得像人首的何首烏),就被認為是可以補氣,所以人參就成了我們中國文化。
還有今年年初成為熱點的穿山甲,這種動物在中國歷史上,總是被反復地入藥,就是因為中國人覺得穿山甲既然能打洞打通,所以凡是我們?nèi)梭w需要通的部分,都可以吃它起效,因此這穿山甲也同人參一樣,被我們中國人幾乎吃絕種了。
在西方的科學觀念引入中國前,我們的思維方式基本上都受制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文人思維、詩性思維。我們并沒有嚴格的邏輯思維的概念,這也是我們中國的文化中只有技術(shù),而沒有生長出「科學」的原因之一。
當然,人參有沒有用這個問題,關(guān)乎價值觀、文化和信仰,可能你讀完這篇文字,還是不能相信「人參沒用」的觀點,但我相信,至少你會多一個角度看待人參。
----洗馬君的分割線----
為什么科學獨獨出現(xiàn)在西方,而不是中國?
為什么古代中國只有算數(shù),沒有數(shù)學?
理工科對人文科的鄙視鏈源起于誰?
康熙跟袁隆平是同行,開發(fā)過雜交水稻?
用「你這樣不科學」評判人,科不科學?
……
不了解科學走過的歷程,就無法理解科學的本質(zhì),更不用說在其中體會到一以貫之的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
認識科學,應(yīng)該有一個正確的開始。讓中國頂尖的科學史主講教授吳國盛用獨特的人文視角帶你重新審視科學,貫通古今一窺中西方文化的本質(zhì)差異,一探究竟,什么是科學。
吳國盛,清華大學科學史系系主任,2016年清華特意從北大邀請到這位大教授來校任教,并創(chuàng)立清華科學史系。
自1999年起在北京大學任教,講臺上一站,風趣又不失犀利,氣場穩(wěn)健臺風瀟灑。在北大「講科學」這些年,聽他課的人,500人的大階梯教室都不夠裝,站在門外也聽得津津有味,接地氣指數(shù)五顆星。
北大清華精英愛聽的課,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