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緊站
起來
長期久坐危害大
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強度高,久坐成為了上班族中的常態(tài),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常常一坐就是幾小時。殊不知,這種看似舒適的工作狀態(tài),其實對人體的健康影響非常之大。
中醫(yī)認為
久坐傷脾胃
《黃帝內經(jīng)·素問·宣明五氣篇》中記載,“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逼渲械摹叭狻敝傅木褪侨梭w的肌肉。長時間處于久坐狀態(tài),肌肉得不到運動,就會慢慢變得沒有力氣,甚至萎縮。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主肌肉,傷肉就是傷脾。脾失健運,就會造成脾胃的消化、運轉氣血的能力下降,最大的特點就是“懶得說話”,總覺得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
同時,脾失健運還會引起胃腸道蠕動速度減慢、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xiàn)食欲不振等癥狀,加重人的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
久坐的人
器官在慢慢發(fā)生變化
01
心臟:慢慢“變大”
一項研究顯示,經(jīng)常久坐不動會讓心臟“更重些”。對于成年人來說,心臟質量的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的風險也會增加。久坐少動者,血液循環(huán)減緩,血液黏稠度增高,心肌收縮乏力,久而久之,動脈硬化、冠心病等都會伴隨而來。
02
大腦:供血不足
久坐不動,血液循環(huán)減緩,則會導致大腦供血不足,傷神損腦,產生精神壓抑,表現(xiàn)為體倦神疲、精神萎靡、哈欠連天。
03
肝臟:更易長脂肪
久坐患脂肪肝風險會上升。一是,久坐造成熱量過剩;二是,久坐導致腹型肥胖,誘發(fā)或加重脂肪肝;三是,久坐易致疲乏。長時間坐位,周身氣血運行緩慢,則易導致肌肉缺乏營養(yǎng),造成肌肉量(尤其是四肢肌肉)減少或松弛無力。也許總的體重沒有大的變化,但胳膊腿兒細了,腰粗了,肚子大了,脂肪肝也就出來了。疲乏感讓人更不愿運動,更容易久坐,形成惡性循環(huán)。
04
雙肺:呼吸會變淺短
現(xiàn)代人由于久坐,缺少運動,許多人呼吸又淺又短,僅用胸式呼吸。這種呼吸方式每次換氣量非常小,在正常呼吸頻率下通氣不足,會使體內的二氧化碳累積,導致腦部缺氧,出現(xiàn)頭暈、乏力的癥狀。此外,如果總是含胸駝背的坐著,會不斷擠壓胸腔,肺部氧氣容載量受到限制,胸悶氣短、呼吸急促等癥狀接踵而來。
05
腸道:蠕動在變慢
久坐易引起腸胃蠕動減慢,消化腺分泌消化液減少,出現(xiàn)食欲不振等癥狀,加重人的腹脹、便秘、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
總之,長時間久坐給器官帶來的改變,雖然不是疾病,但也會讓身體不適,久而久之也會增加疾病風險。每天久坐時間超過6小時,與12種常見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風險升高有關。
經(jīng)常久坐
補救措施出爐
針對久坐一族,有這些運動方式可以選擇:
一
加強鍛煉
1.嘗試多走路
走步是最安全、最簡便、最經(jīng)濟的有氧代謝運動,有規(guī)律地健步走可以幫助我們鍛煉身體的不同的部位。多項國際研究均明確指出,走路在防病、抗癌、長壽方面功效突出。
2.周末戶外騎行
騎自行車可以放松心情,是一種非常好的“黃金有氧運動”;騎自行車的時候,人需要協(xié)調自身的動作來尋求平衡的狀態(tài),在不知不覺間強化了大腦的思考能力;此外,騎自行車還可以促進排汗,有助于燃燒脂肪,起到減肥的作用,在春季是一種很好的瘦身運動方式。
3.約上朋友登登山
登山是一種極佳的有氧運動,山中植被豐富,空氣新鮮,負氧離子充分,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能幫助人緩解壓力。
空氣中的負氧離子不僅能增強大腦皮質功能,而且能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刺激人體造血功能。
4.春天多放放風箏
放風箏時,人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達到疏通經(jīng)絡、調氣和血、強身健體的目的。眼睛一直盯著風箏遠眺,能幫助調節(jié)眼部肌肉,消除疲勞。頸部后仰,能幫助保持頸椎、脊柱的肌張力,可使頸項部肌肉得到放松,有利于保持頸椎的生理弧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
二
端正坐姿
對于久坐族來說,端正坐姿也非常重要。坐下后,大小腿成直角,大腿與軀干成直角,上臂與前臂成直角,眼睛與電腦屏幕保持平行視角??梢栽谘髩|一個靠墊,讓下背部保持自然的C字型曲線。在家休閑娛樂時,還可以用硬凳子取代軟沙發(fā)。
三
搞點“小動作”
踮腳:原地踮腳時,可活動腿部肌肉,促進下肢血液的回流,加速血液循環(huán),從而緩解下肢酸脹。
轉腰:挺直身體坐正,兩腿微微打開。左手扶在右膝上,右手扭轉到背部,左右各扭轉一次為一組,重復20組。
伸懶腰:伸懶腰能引發(fā)全身大部分肌肉較強地收縮,短時間內將淤積滯留的血液擠回心臟,改善血液循環(huán)。
(以上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
參考資料:悅讀中醫(yī)、養(yǎng)生中國、生命時報、健康時報、廣東中醫(yī)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