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田螺山遺址現(xiàn)6000年前人工種植茶樹遺存
余姚田螺山遺址是全國第七批重點文保單位,它的考古發(fā)掘成果一直引人關注。2004年至2011年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山茶屬茶種植物的樹根遺存。
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在杭州聯(lián)合召開發(fā)布會,宣布經專家多年綜合分析和多家專業(yè)檢測機構鑒定,在田螺山遺址發(fā)現(xiàn)的山茶屬樹根是迄今為止我國境內考古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的遺存。
這一發(fā)現(xiàn),也把中國境內開始種植茶樹的歷史由過去認為的距今約3000年,上推到了6000年前。也就是說,余姚田螺山是迄今為止考古發(fā)現(xiàn)的我國最早人工種植茶樹的地方。
□通訊員 李榮榮 楊明 記者 朱琦琳
如何斷定已距今6000多年?
樹根所在地層年代和出土陶器輔證
三十多年前,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人工栽培水稻曾震撼世界。事實上,當時考古專家在河姆渡遺址中也曾發(fā)現(xiàn)一些堆積在古村落干欄式房屋附近的樟科植物葉片,它們被認定為原始茶遺物。這一認識,當時震撼了考古界、史學界和茶學界。
田螺山出土類似茶壺的陶器
2004年,在與河姆渡遺址相距約7公里的田螺山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又發(fā)現(xiàn)了位于干欄式木構房屋附近的兩大片原生于土層中的密集樹根根塊,而且其中一片的周圍有明顯的人工開挖的淺土坑,并伴隨一些碎陶片。
主持田螺山遺址考古多年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孫國平說,2004年2月至7月是田螺山遺址進行第一次發(fā)掘的時間。發(fā)掘表明,田螺山遺址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環(huán)境條件最好、地下遺存比較完整的一處依山旁水式的古村落遺址,與河姆渡遺址具有相近的聚落規(guī)模和年代跨度。
孫國平介紹說,田螺山遺址的文化層分三個階段,形成于距今7000-5500年之間,山茶屬樹根出土于第三階段的文化層之下,而樹根所在土坑打破第二階段的文化層。根據樹根所在地層年代的碳14測年技術的科學測定和出土陶器等遺物的形態(tài)特征確定,這批樹根生長于距今6000年前左右。
淺土坑中的茶樹根
如何斷定是茶樹而非其他?
形態(tài)、結構、茶氨酸含量皆相符
據了解,田螺山遺址此后又分別于2006年下半年、2007年上半年和2008年上半年進行了三次考古發(fā)掘。對于發(fā)掘中出土的疑似茶樹根,一起參與田螺山遺址合作研究的日本東北大學植物學教授鈴木三男和金澤大學考古學教授中村慎一進行了木材顯微切片檢測。
他們發(fā)現(xiàn),這批樹根芯部無髓,年輪的方向變化顯著,年輪界限不明顯,導管和纖維的細胞壁很薄,纖維直徑及放射組織細胞較大。這些特征首先表明,出土的這批標本確為根部木材,而且這些樹根的顯微結構與栽培茶樹一致,可以初定為茶樹。
同時,為了妥善保存這些出土樹根,考古人員將樹根浸于清水中,并為防止樹根變質,其間多次換水浸泡。2008年12月,部分樹根和浸泡樹根的水液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進行化學檢測,經色譜檢測,樹根和水液都檢出有茶樹特征性成分茶氨酸。
而據以往的茶學研究已知,除茶樹外,茶樹的近緣植物茶梅中也含有微量的茶氨酸。為了進一步驗證田螺山出土的這批樹根是否屬于其他山茶屬植物,有關方面專家于2009年10月26日在遺址附近挖取了茶樹及近緣植物紅山茶、油茶、茶梅、山茶根樣本;2011年5月12日在考古現(xiàn)場提取了出土樹根樣本,同時在田螺山遺址周圍再次挖取活體茶樹、山茶、油茶和茶梅樹根,送到農業(yè)部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色譜檢測。
測定結果表明:田螺山遺址出土樹根中有的茶氨酸含量達1493微克/克,接近活體茶樹主根1881微克/克,而山茶、油茶和茶梅中的茶氨酸含量極微。從樹根形態(tài)、解剖結構、茶樹特征性化合物——茶氨酸含量等三個方面綜合鑒定結果,由此斷定這批樹根為山茶屬茶種植物的遺存。
如何斷定是人工種植茶樹遺存?
成片扎根于人工挖掘過的熟土淺坑
孫國平研究員舉例表示,在田螺山遺址的第一次發(fā)掘中,在距地表1米多深的土層曾出土兩片不規(guī)則淺土坑。
在略深的一個坑中,坑口范圍土色呈深青灰色,與周圍區(qū)別明顯,且土質濕軟,其間可見較密集的點狀褐色腐朽植物痕跡。往下發(fā)掘,逐漸更大地暴露一些枝條狀、塊狀或球狀的植物根莖,含水量大,并從周圍泥土中清理出一些碎陶片和燒土塊等生活廢棄物。淺坑坑口距地表深度相似,顯露土色也與前者接近,只是邊界范圍不甚明確,根須分布比較集中,粗細共計達45根左右。
孫國平說,首先從平面分布位置關系來看,它們靠近干欄式建筑的一些帶墊板柱坑,而且沒有被周圍同時期的密集柱坑打破,由此判斷它們與這些柱坑代表的建筑單元原本應具有空間上的有機聯(lián)系,“也可以說,這兩片根須就處在干欄式建筑的附近。其次,這些原生的根須,成片扎根于人工挖掘過的熟土淺坑,基本可以排除其自然生長的可能性?!笨脊虐l(fā)掘表明,它們屬于先民在此人工種植樹木的遺存。
此外,在眾多的出土文物中,其中一件小陶器有半環(huán)形把手,另有灑水小嘴,形同民間常用的小茶壺。孫國平說,這也佐證6000年前田螺山村落的人們已開始人工栽培茶樹,并使用陶器煮茶、喝茶。
發(fā)現(xiàn)意義
世界茶樹種植源于何時何地
田螺山茶樹根成重要證據
茶樹原產于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瑞典科學家林奈(Carl von Linne)在 1753年出版的《植物種志》中,就將茶樹的最初學名定名為Thea sinensis.L,后又定為Camellia sinensis L.,“sinensis”是拉丁文中國的意思。只是在1824年,駐印度的英國少校勃魯土(R·Bruce)在印度阿薩姆省沙地耶(Sadiya)發(fā)現(xiàn)有野生茶樹后,在國際學術界開展了一場茶樹原產地之爭。
印度起源說的論據是: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樹,而沒有人提出中國有野生茶樹;印度阿薩姆種茶樹長得“野”,樹高葉大,而中國種茶樹材矮葉小。其結論是:印度種是茶樹原種,印度是茶樹的原產地。
然而多數學者認為茶樹原產地在中國。1935年,印度茶業(yè)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科學調查團,對印度沙地耶發(fā)現(xiàn)的野生茶樹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植物學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費(Griffich)博士都斷定,勃魯士發(fā)現(xiàn)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傳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變種,至于茶樹的某些差異,那是野生已久的緣故。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學者志村橋和橋本實,他們通過對茶樹細胞染色體的比較,指出中國種茶樹和印度種茶樹染色體數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細胞遺傳學上兩者并無差異。橋本實還進一步對茶樹外部形態(tài)作了分析和比較,發(fā)現(xiàn)并不存在區(qū)別中國種茶樹與印度種茶樹的界限。
有無野生大茶樹,固然是確定茶樹原產地的重要依據之一,但發(fā)現(xiàn)有野生茶樹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樹的原產地。中國和印度目前都有野生大茶樹生存,但有一點是明確的,當印度人還不知種茶和飲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樹的時候,我國發(fā)現(xiàn)茶樹和利用茶樹已有數千年歷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國人和荷蘭人才開始從中國輸入茶籽在印度種茶。
孫國平研究員表示,田螺山遺址茶樹根遺存的意外發(fā)現(xiàn),為解決世界茶樹種植起源于何時何地這一問題找到了重要證據。部分內容據中國茶網
相關知識
春分下田野?鄉(xiāng)間親子研學走起
一種有機茶樹的生態(tài)健康的種植方法
保護好自然遺產 保護好“文化根基”
廣州1.1萬余人出艙,專家答疑:關于復陽、傳染后遺癥等問題
綠色屏障?山水匯——北京市紅螺湖康養(yǎng)公園設計
貴州健康養(yǎng)生旅游路線推薦匯總(養(yǎng)生+田園)
種植中藥材?品質咋保證
中醫(yī)藥文化遺跡保護困境:數量豐富卻“家底不清”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
中國十大著名植物自然保護區(qū)
網址: 余姚田螺山遺址現(xiàn)6000年前人工種植茶樹遺存 http://www.u1s5d6.cn/newsview372899.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