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百姓身邊“15分鐘健身圈”、推進公共體育設施免費或者低收費開放……不久前發(fā)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給全民健身行動提出了一系列亮眼的硬指標,成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施工圖”。在8月8日“全民健身日”到來之際,這份沉甸甸的行動方案為民眾提供科學健身的指導和建議。從政府規(guī)劃引導到全民廣泛參與,多元化健身熱潮在各地興起,億萬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正在推動健康理念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我的地盤我做主,“15分鐘健身圈”成亮點——讓“健身去哪兒”變成“健身在身邊” (新華社北京8月7日電)
從2009年8月8日首個“全民健身日”啟動至今,10年來,“全民健身”正在成為流行風尚?!帮埡蟀俨阶呋畹骄攀拧?、“ 健康源于運動”、“ 運動讓生活更美好”,各種健身口號耳熟能詳,10年的推廣宣傳,我們已經從思想上認可了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APP上運動軟件每天打卡,朋友圈健身點贊,健身房里的揮汗如雨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全民健身熱潮的形成,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動支持。健康中國行動文件里,一組數據清晰描繪健康中國的目標——到2022年和2030年,學校體育場地設施開放率超過70%和90%;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分別達到1.9平方米及以上和2.3平方米及以上。行動要求政府努力打造百姓身邊“15分鐘健身圈”,讓想健身的群眾有適當的場所。從村莊健身場所到城市公園,都能看到健身器材。近日,國家體育總局發(fā)布的《中國群眾體育發(fā)展報告(2018)》顯示,截至2017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接近200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1.66平方米。僅2017年“全民健身日”前后,全國全民健身活動的參與量就逼近1億人次。每到空閑時間,人們都愿意走出家門,到社區(qū)的活動場所或是公園,走一走,動一動,全民健身已經成為新的社會熱潮。
當然,在全民健身的管理和認識上,仍有待提高。我們能看到在一些農村、社區(qū)健身器材存在老化,損壞沒有及時更新的問題,一些地方健身活動開展不多,一些健身會所經營管理缺乏規(guī)范,健身指導人員缺少相應資質……這些問題,深切呼喚著我們在“健身熱”中多一些“冷思考”,有了好的政策更需要好的執(zhí)行,各地方應該多思考政策的落地問題,真正地以人為本,多做調查研究,多多深入基層,因地制宜,根據本地風俗習慣,開展多形式健身活動,全面提高公民的身體素質只有將健身與生活無縫銜接,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全民健身、健身強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