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備受關注的“排毒”排的是什么?

備受關注的“排毒”排的是什么?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2月11日 06:27

對于“排毒”,現代人有特別的執(zhí)念。身體濕氣太重,蒸個桑拿排排毒;每天起床先喝一杯水,清清宿便,排毒養(yǎng)顏……對于將養(yǎng)生貫徹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人來說,排毒成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事情。

身體中的這個“毒”到底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又該如何清理毒素?一起來聽聽浙江省中醫(yī)藥學會感染病分會常委、浙江省中醫(yī)院肝病科副主任醫(yī)師趙燕平怎么說。

胖小伙兒科學“排毒”減重成功

“排毒”真的能“養(yǎng)顏”

31歲的小葛(化名)是一名人民教師,身高一米八的他體重卻有200多斤。因為長期飲食不規(guī)律和工作壓力較大,他的體重短期內增加明顯,小葛變成了“大葛”。

經檢查,醫(yī)生發(fā)現小葛年紀輕輕,不僅肝功能不好、血脂高,還患有糖尿病。內分泌科醫(yī)生會診后建議其服用降糖藥物來控制,但小葛無法接受自己年紀輕輕就要服用一輩子藥物,決定通過減肥來排毒、恢復健康。

通過了中醫(yī)辨證,醫(yī)生為小葛配了理氣活血化濕的中藥,同時根據經絡穴位為其拔火罐祛瘀排毒。小葛自身也控制飲食、加強運動,定期在微信群與醫(yī)生溝通。3個月后,小葛的體重、血糖水平和肝功能指標逐漸下降,人也變得自信起來。

都說“排毒養(yǎng)顏”,為什么毒素對人體的影響那么大?趙燕平介紹,毒素存留于體內,不僅會阻礙人體氣血的正常運行,耗氣傷津;還會通過皮膚向外滲溢,使皮膚變得粗糙、失去光澤,或出現痤瘡、雀斑、黑斑等。“中醫(yī)對‘毒’的認識歷史悠久,主要是指臟腑功能失調、氣血津液運行不暢產生的病理產物,如痰濕、瘀毒、寒毒、熱毒、濕毒等。這些毒在肥胖人群、亞健康人群中尤為多見?!?/p>

人體“毒素”從何而來?

不及時清除有害健康

趙燕平表示,現代社會,因為工作壓力的增大和不良生活習慣的增加,導致人體內毒素容易堆積。從病因和來源的角度出發(fā),可將人體內的“毒”分為以下幾類:

飲食之毒

如進食過多的生冷油膩食品、酗酒醉酒等,會導致脾胃不能正常地運化水濕。聚濕生痰、痰濁堆積,容易出現肥胖、睡不醒、乏力、口臭、大便黏膩不暢等身體不良癥狀。

情緒之毒

此類“毒”多指由于工作或學習、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等各方面的壓力所導致的焦慮、緊張、抑郁、郁悶、怨恨、悲觀等各種不良情緒。長期郁積不得疏泄,容易阻滯氣血運行,容易出現乳房結節(jié)、甲狀腺結節(jié)、失眠、月經不調等損害身體健康的疾病。

過勞之毒

長期高強度的勞動、熬夜等各種不良習慣導致晚睡、少睡,違背人體的正常作息規(guī)律。容易消耗心神、精力,日積月累會造成身體虧虛、臟腑功能下降。

“以上這些飲食、情緒、過勞原因所引起的‘毒’,常常同時存在、相互影響。‘毒’會導致氣血不暢,氣血不暢又會加重‘毒’的產生,兩者互為因果,郁積越久,對身體的影響越大?!?/p>

如何科學健康“排毒”,醫(yī)生推薦這幾招

趙燕平介紹,中醫(yī)養(yǎng)生排毒,不僅是指將“毒素”直接從人體管道排出,更多的是指通過調節(jié)臟腑功能、促進氣血津液代謝的方式,減少亞健康或疾病狀態(tài)。

“日常生活中,除了常見的刮痧、拔罐、針灸、推拿等這類大家熟知的,通過經絡排毒的方法。其實,更推薦大家通過改善自己的生活習慣來促進排毒?!壁w燕平為大家推薦了幾個“排毒”妙招:

通腑排毒

通過保持大便通暢來排毒。通腑可維持臟腑清潔,及時排除體內毒素和代謝產物,從而調暢氣機加強人體臟腑功能。但不提倡長期或過量使用瀉藥,以避免損傷人體的正氣。如果有頑固性便秘,建議到醫(yī)院明確原因后根據體質調節(jié)。

運動排毒

運動可以活動筋骨、消耗過多的脂肪,適量的出汗可以幫助排泄體內濕毒,適度運動還可使人體內釋放一種多肽物質——內啡肽,能使人產生愉悅感,從而解除壓力,達到養(yǎng)生保健的作用。

食療排毒

一方面,通過食用具有解毒作用的食物促進排毒,比方說有排除體內重金屬作用的食物:茶葉、綠豆、胡蘿卜、木耳、海帶、大蒜、牛奶等;另一方面,可以根據體質、季節(jié)選擇合適的養(yǎng)生茶、養(yǎng)生粥來促進機體臟腑功能,如玫瑰花茶、山藥粥、米仁粥等。

相關知識

排毒養(yǎng)生茶有哪些?排毒養(yǎng)身喝什么茶好?
哪些動作能減肥排毒 健康排毒瘦身的運動是什么
吃什么排肺毒 六款食譜排肺毒
腎排毒最佳時間 腎排毒吃什么好
排毒吃什么 排毒吃9種食物
瑜珈排毒的原理是什么?。?/a>
排毒是減肥關鍵 9種排毒飲品助你健康減肥
秋季排毒吃什么好?
排毒不暢三大癥狀 吃什么可以排毒
排毒餐

網址: 備受關注的“排毒”排的是什么? http://www.u1s5d6.cn/newsview43501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