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春節(jié)習俗雜談

春節(jié)習俗雜談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12日 05:41

  春節(jié)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無論其禮儀的隆重、活動的豐富,還是文化內(nèi)涵的厚重以及影響的巨大,都是其他傳統(tǒng)節(jié)日不能比擬的。

  春節(jié)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濃縮與張揚,蘊含著人們對大自然恩惠的感激和收獲后的自豪與喜悅,充滿著對幸福、美好生活的企盼和追求,體現(xiàn)著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先人功績的認同與緬懷,傳遞著家庭乃至人與人之間相互關愛的殷殷深情。

  春節(jié)從歷史中走來,雖經(jīng)不斷嬗變和演化,但它的主線和“基因”卻一直未變,并將以強大的生命力代代傳承并延續(xù)下去。

  ◇祭祀·農(nóng)事·歷法◇

  春節(jié)的起源與發(fā)展可以概括為:遠溯于上古,萌發(fā)于周,興于漢唐,盛于明清,并延續(xù)至今。

  祭祀。殷商時期,人們在收割農(nóng)田后,總要對上天諸神和祖先進行祭祀,也就是“臘祭”?!墩f文解字》注釋為:“臘者,從肉巤聲?!薄鞍磁D以祭”,意思是用獵物進行祭祀。

  祭祀之月稱為“臘月”。周代臘祭活動由簡而繁,節(jié)日氣氛也愈漸濃厚?!对娊?jīng)》中對“臘祭”活動就有這樣的記述:“朋酒斯饗,曰殺羊羔,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币馑际钦f,每當臘祭,大家就會集合在一起,殺羊設宴,會聚于公堂上,舉起牛角酒杯開懷暢飲,共同祝福。但這時的“臘祭”和新年的時間還沒有固定下來,直到漢武帝采用《太初歷》紀年后,才正式確定以十二月為年之尾,并在這個月進行“臘祭”,故十二月亦稱“臘月”,一月為一年之首,稱“正月”。

  年的由來。遠古時期,先民的農(nóng)業(yè)種植能力很低,作物每年只能收獲一次。為了記錄農(nóng)事活動,即以莊稼每成熟一次為一年?!豆攘簜鳌分姓f:“五谷大熟為有年?!薄墩f文解字》也注釋:“五谷成熟曰年?!薄稜栄拧酚涊d:“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p>

  在沒有準確的節(jié)令和統(tǒng)一的歷法之前,播種和收獲常常誤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受到很大影響。一個叫萬年的樵夫,在樹影移動的啟發(fā)下,通過插在有刻度的圓石盤上的木棍影子來計算時間,這就是早期的“晷”。后來,他又受到山泉滴水節(jié)奏的啟發(fā),研究出“五層漏壺”的計時法,經(jīng)過長期努力終于創(chuàng)造出《太陽歷》。商王祖乙把這個歷法命名為《萬年歷》,確定十二個月為一年,并敕封萬年為“日月星君”。

  元旦。元旦又稱“正旦”“元日”“元辰”“元朔”“正朝”“新朝”等。此外,元旦也稱“三元日”,即《玉燭寶典》中所說的“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

  元旦指一年中太陽首次從大地升起的時候。《說文解字注》:“元者,始也。旦,明也。”宋《夢粱錄》記載:“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稱新年?!彼^朔日即每月的第一日。西漢太初元年以正月為歲之首,稱正月一日為元旦,并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

  元旦、春節(jié)、新年三者自古以來本為一體,直到近代才開始剝離。辛亥革命成功后,在孫中山主持下,曾議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歷,以陽歷一月一日為新年和元旦,以農(nóng)歷一月一日為春節(jié)。1913年,北洋政府的內(nèi)務總長朱啟鈐提出:“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jié)。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工人員,亦準給假一日?!钡捎诋敃r混亂的政治環(huán)境,這一決定并未真正實行過。直到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采用公元紀年。至此,春節(jié)才與新年和元旦正式剝離。

  ◇守歲·拜年·娛樂◇

  春節(jié)嚴格說來指農(nóng)歷正月初一,但事實上春節(jié)活動自臘月二十三就已開始了,在正月初一前后達到高潮,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后才真正結束。從“祭灶”開始,人們就以喜悅的心情投入紛雜的“忙年”活動中。這在北京地區(qū)流行的民謠中可以得到佐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做新衣;二十八,洗邋遢;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到處走一走。

  祭灶。灶神也稱灶王、灶君,道教中稱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關于祭灶的起源說法不一,但流傳最廣的還是唐代的一個傳說。《酉陽雜俎》中載:“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痹钔醣蛔馂橐患抑?,職司是觀察考核全家一年中的善惡言行,臘月二十三回天宮奏報,以定來年禍福,所以當晚各家都要進行祭祀送行。祭品中一定要有糖瓜、年糕之類,意思是粘住灶王爺?shù)氖欠侵臁S谑?,民間也傳下春節(jié)吃糖瓜、年糕的習俗。祭灶后,人們就開始了春節(jié)的籌備,所以祭灶又稱為“過小年”。

  門神。自古以來,人們對門就極為重視,東漢《門銘》中就說:“門之設張,為宅表會,納善辟邪,擊柝防害?!比藗冊陂T上張貼神像用來守護門戶,稱為門神。據(jù)考證,門神之風始于漢代。《漢書·廣川王傳》載:“其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绔長劍?!边@里所說的成慶是指荊軻。大凡門神都是一些勇猛有力的人或動物。晉代曾以虎為門神,《搜神記》載:“今俗法,每以臘終除夕,飾桃人,垂葦索,畫虎于門,左右置二燈,像虎眼,以祛不祥?!钡T上張貼最多的還是“神荼”“郁壘”二神。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東海山中鬼怪云集,巨大的桃樹垂拱為門,由神將神荼、郁壘左右鎮(zhèn)守,以防鬼怪出外為害人間。后來,人們把神像貼于門上以求平安,桃木也由此成了民間避邪之物。

  到了唐代,神荼、郁壘漸為秦瓊、尉遲恭所取代。傳說白龍獲咎,請求唐太宗庇護,魏征在與唐太宗對弈時夢斬白龍。白龍魂魄向唐太宗索命,夜夜滋擾,不堪其苦。大將秦瓊、尉遲恭鎮(zhèn)守宮門,白龍從此銷聲匿跡。百姓紛紛效仿,于年尾歲初之際,貼秦瓊、尉遲恭像于門,祈求來年安寧。

  門神畫也是年畫中的一種。宋代以后木版年畫廣為流行,人物、動物、花卉皆可入畫,但大多為喜慶、祈福之類的內(nèi)容。到了明清兩代,不但題材更加廣泛,技藝也更加精湛,形成了很多流派。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逐漸成為中國年畫藝術流派的代表。黃河流域還有刻紙為畫的習俗,或貼于窗前,或懸于門楣。這一活動不但烘托了節(jié)日歡慶氣氛,還催生了中國民間特有的剪紙藝術。

  春聯(lián)。春聯(lián)為上下句,并相互對應,所以稱為聯(lián)。春聯(lián)由桃符演化而來。人們?yōu)榱似砬笠荒甑钠桨玻T谔夷旧蠒鴮懸恍屝扒蟾5脑~語,后發(fā)展成為一種文字凝練、對仗工整的聯(lián)語。據(jù)說,后蜀皇帝孟昶書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副典范的春聯(lián)。春聯(lián)經(jīng)明清兩代,發(fā)展成為不分時節(jié)而廣泛應用的楹聯(lián),無論婚喪嫁娶,還是庵堂寺院、樓臺亭閣、名山大川,無論是宮廷官府,還是茅屋草舍,都可以懸掛或粘貼楹聯(lián)。

  爆竹。春節(jié)燃放爆竹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古時山里有怪名山臊(也稱山魈),人們?nèi)挤疟窨梢泽@走山臊?!渡癞惤?jīng)》中說:“人常以竹著火中,爆撲而出,臊(魈)皆驚憚?!薄肚G楚歲時記》也記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燃放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由此傳下春節(jié)燃放爆竹的習俗。

  爆竹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对娊?jīng)》中的“庭燎”,是在庭院中點燃竹制類火把,有時會發(fā)出爆裂聲?!锻ㄋ灼分姓f:“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曰爆竿。后改為火藥,沿用了爆竹的名稱?!被鹚幍陌l(fā)明為爆竹的改進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不僅花色品種增多,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成為春節(jié)的一大盛景。對此,清《帝京歲時紀勝》中有生動的記述:“除夕之次,子夜相交,門外寶炬爭輝,玉珂競響,而爆竹如擊浪轟雷,遍乎朝野,徹夜不停?!?/p>

  守歲。臘月三十夜晚又稱“除夕”。“除者,去也;夕者,夜晚也。”除夕守歲始于晉代,晉《風土記》中說:“除夕達旦,謂之守歲?!敝撂扑伍_始風行,宋《武林舊事》載:“至除夕,則至夜,卉燭糝盆,紅映霄漢,爆竹鼓吹之聲,喧闐徹夜,謂之聒廳。小兒女除夕博戲不寐,謂之守歲?!泵髑迨貧q之風更盛,并一直延續(xù)于今。關于守歲的起源有很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關于怪獸“年”的傳說?!澳辍鳖^生獨角,青面獠牙,生性兇猛,平時潛于海底,每到臘月三十即上岸吃人。于是,上天派紫微星君化作紅衣老人,指點人們于臘月三十夜晚點亮火燭,敲擊聲響,合家聚守,夙夜不眠,果然嚇得“年”狼狽逃竄。從此傳下了除夕守歲的習俗。

  壓歲錢。每逢春節(jié),長輩都要給晚輩一些錢,稱為壓歲。傳說古代有一妖魔名“祟”,臘月三十晚常來為害兒童,唯懼怕閃閃發(fā)光的銅錢。錢可壓“祟”。祟、歲同音,表達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與祝福,于是就有了以錢壓歲的風俗。

  壓歲錢的習俗始于漢代。最早是春節(jié)期間長輩給晚輩的一種果盤,稱為“壓歲盤”。后來以錢代盤,稱為“壓歲錢”。錢也是專門特制的,上面鑄有“天下太平”“千秋萬歲”和龍鳳、星斗等文字和圖案。到了明清時期改為普通制錢。清《燕京歲時記》中載:“彩繩穿紅,編成龍形,置于床腳下,謂之壓歲錢?!泵駠院蟪S冒倜躲~元做壓歲錢,寓意長命百歲。如今雖改為紙幣,但壓歲之風始終不輟。

  拜年。人們經(jīng)過除夕守歲,驅走怪獸,以保全家平安,天明后彼此競相問候,互相祝賀。這種禮儀后來漸漸演變成拜年。

  據(jù)考證,拜年習俗始于漢代?!稘h書·禮儀志》記載,元旦,文武百官都要向皇帝獻禮拜賀,皇帝也于當日大宴群臣,稱為“正旦大會”。經(jīng)過歷代相傳和發(fā)展,拜年之風日漸興盛,至明清兩代更為普及,也更為隆重。

  《明宮史》載:“正月初一五更起,焚楚香放紅……是日亦相互拜祝名曰賀新年?!泵鳌钝訄@雜記》中也記述說:“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自庶民,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帝京歲時紀勝》對清代拜年盛況的記述則更為生動:“除夕之次……肩輿簇簇,車馬轔轔,百官赴朝,賀元旦也。士民之家,新衣冠佩帶,祀神祀祖,焚楮棉,昧爽合家團拜……出門迎喜,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曰新禧納福。”

  “投刺”是拜年的另一種形式。古人削木為簡,書寫姓名用以通報,這就是“投刺”,后寫在紙上成為“名帖”。元旦凡不能親往登門祝賀的便送去名帖,叫作“望門投刺”。至明清兩代,又在名帖上增加了恭賀新禧之類的賀詞。這大概就是今天的賀年卡、賀年片的由來。

  娛樂。春節(jié)期間的娛樂活動很豐富,如看戲、逛廟會等。但最熱鬧最吸引人的還是各種“社火”活動,北方稱“走會”“花會”,活動內(nèi)容如高蹺、中幡、獅子、龍燈、竹馬、旱船、秧歌,等等。喧天的鑼鼓,震耳的鞭炮,此起彼伏的歡呼聲,交織出一種如癡如醉的狂歡狀態(tài),人們在娛樂和互動中得到了情感的抒發(fā)和滿足。這類活動至今在一些農(nóng)村地區(qū)仍很常見。

  破五。正月初五,商家開業(yè),官家開印,并解除節(jié)日禁忌,所以稱為“破五”。《燕京歲時記》中說:“破五之內(nèi)不得以生米為炊,婦女不得出門,至初五日,則王妃貴主以及各宦室等官帔往來,互相道賀。新嫁女子亦于是日歸寧。春日融合,春泥滑,香車繡幰,塞巷填衢。而闤阓諸商亦漸次開張貿(mào)易矣?!惫省捌莆濉睂嶋H上是指節(jié)日活動的回落,但真正的結束還要待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以后。

  ◇餃子·年糕·團圓飯◇

  春節(jié)同時也是美食節(jié),中國各種傳統(tǒng)美食幾乎都在節(jié)日期間集中展現(xiàn),其品種之豐盛、制作之精美是平時難以見到的。清《帝京歲時紀勝》記載:“至于酬酢之具,則鏤花繪果為茶,什錦火鍋供饌。湯點則鵝油方脯,豬肉饅首,江米糕,黃黍饦;酒肴則腌雞臘肉,糟鶩風魚,野雞爪,鹿兔脯;果品則松榛蓮藕,桃杏瓜仁,栗棗枝圓,楂糕耿餅,青汁葡萄,白子崗榴,秋波梨,蘋婆果,獅柑鳳桔,橙片楊梅。雜以海錯山珍,佳肴市點。”即使是貧苦人家,過節(jié)也要力所能及地籌辦最好的飯菜與家人分享。春節(jié)食品中,最有代表性、最富溫情的還應該是餃子、年糕、團圓飯。

  餃子。餃子又稱扁食、煮餑餑、水點心。除夕半夜子時,新舊交替,兩年相交,人們稱為“交子”?!敖弧薄帮湣敝C音,所以除夕吃餃子,意為“交子之賀”?!睹鲗m史》載,除夕“飲椒柏酒,吃水點心,即扁食也?;虬蛋y錢一二于內(nèi),得之,歲大吉”。清《燕京歲時記》也記載:“是日,無論貧富貴賤,以白面做餃而食之,謂之煮餑餑,舉國皆是,無不同也?!?/p>

  餃子的出現(xiàn)時間已不可考,據(jù)說至今已有一兩千年時間。新疆曾出土過唐代的餃子,形狀幾乎同今天的完全一樣。餃子現(xiàn)在已發(fā)展成一個品種眾多的“大家族”,并且四時均能食用,但除夕吃餃子仍然是必不可少的。

  年糕。年糕又稱黏糕、年年糕。年糕不僅是春節(jié)的當令食品,也是祭祀天地和祖先的供品。明《帝京景物略》中說:“正月元旦,夙興盥洗,啖黍糕,曰年年糕?!薄肚寮武洝酚涊d:“黍粉和糖為糕,曰年糕。有黃白之別,大徑尺而方,俗稱方頭糕,為元寶者曰糕元寶?!边@里所說的黍是一種黏小米或黃小米。南方多為糯米,有的經(jīng)舂打為糕,古稱為糍。

  按照慣例,年糕需在臘月中預先蒸制,冷凍起來在春節(jié)期間食用。《明宮史》中說:“自年前臘月二十四祭灶之后……各家皆蒸點心,儲生肉,將為一二十日之費。”這里所說的點心,即指年糕、豆包、棗餅、蒸餅、發(fā)糕之類的節(jié)日食品。

  團圓飯。團圓飯又稱年夜飯、分歲飯,是除夕全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的家宴。外出子女和回娘家的媳婦都要克日返回,即便有人未歸,也要留出位子和碗筷,以示團圓。年夜酒是必不可少的,歷史上有名的年夜酒——屠蘇酒、蘭尾酒、宜春酒、椒柏酒等基本已失傳。屠蘇,有人認為是一種藥草,有人認為是酒坊的名字,傳為華佗所制,被孫思邈發(fā)揚光大,所以名氣最大。年夜酒必須人人皆飲,而且順序是由少至長?!肚G楚歲時記》載:“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凡飲酒次第,從小起。”蘇轍的《春日》詩中“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件事。

  團圓飯的菜譜中一般都有魚有雞,取意“年年有余”“大吉大利”。至于其他菜肴,當因地而異。在北方地區(qū),火鍋是少不了的,最后還有甜點,象征來年生活甜甜蜜蜜。南方地區(qū)的團圓飯也很講究,江浙一帶常備熱菜十道,取意十全十美。上海、蘇州必有蛋餃,取其外形象征招財進寶。其他如肉丸象征團團圓圓,元寶肉象征財源廣進,等等。各地團圓飯雖然有異,但在豐盛而溫馨、隆重而充滿親情這一點上是一致的。

 ?。ㄗ髡呦怠吨袊称穲蟆吩笨偩庉嫞?/strong>

相關知識

二十四節(jié)氣飲食養(yǎng)生習俗
24節(jié)氣春分習俗之送春牛
清明節(jié)福建有哪些習俗?
24節(jié)氣春分習俗之拜神
清明節(jié)習俗之踏青
春分有什么習俗?春分吃什么
24節(jié)氣清明節(jié)有哪些習俗
24節(jié)氣春分習俗之粘雀子嘴
清明節(jié)習俗之插柳
24節(jié)氣之清明節(jié)有哪些習俗

網(wǎng)址: 春節(jié)習俗雜談 http://www.u1s5d6.cn/newsview45912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