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酰左旋肉堿(ALC)是左旋肉堿的乙?;a物,也是生物體天然存在的、最豐富的左旋肉堿衍生物,它可以通過乙酰左旋肉堿?;D移酶催化,在哺乳動物肝臟、腎臟和腦組織中合成,主要儲存在肌肉、心臟和骨骼中。在線粒體內膜上,ALC由肉堿乙酰轉移酶催化乙酰輔酶A(CoA)與左旋肉堿合成,并通過肉堿/乙酰肉堿?;D位酶進入線粒體基質,同時一分子肉堿穿出線粒體基質。然后線粒體基質中的肉堿乙酰轉移酶將酰基肉堿轉化為肉堿和乙酰CoA。乙酰CoA和膽堿在膽堿乙酰轉移酶催化下生成乙酰膽堿。
ALC和左旋肉堿均可防止細胞質中脂肪酸和線粒體中乙酰CoA的毒性積累,同時為線粒體中能量的產生提供足夠的乙酰CoA。ALC 具有多種生理活性,包括營養(yǎng)作用,神經保護作用,周圍神經系統(tǒng)的止痛作用,促進能量代謝以及將長鏈脂肪酸轉運至線粒體內膜參與氧化磷酸化并產生ATP供能,調節(jié)病理條件下的抗氧化酶類發(fā)揮抗氧化作用以及在男性生殖系統(tǒng)中的作用等。
ALC與左旋肉堿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在于,ALC對大腦和生殖系統(tǒng)具有良好的活性。目前,ALC在生殖方面的臨床應用已經比較成熟,包括促進精子的新陳代謝和成熟,增加精子的運動性和促進附睪的成熟,治療男性不育癥等。本文主要綜述ALC在除生殖系統(tǒng)疾病以外的其他系統(tǒng)疾病的臨床應用進展,包括阿爾茨海默病(AD)、肝性腦病(HE)、抑郁癥、帕金森病(PD)、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等。
1.阿爾茨海默病
有研究表明,ALC對AD患者的耐受性較好。一項針對50歲以上AD患者的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入組患者接受ALC(一日3g)治療或安慰劑(一日3次,每次1g)。結果表明,所有入選的431例患者中,完成為期1年治療者達83%,其中年齡在65歲以下的AD患者接受ALC治療的獲益更顯著,高齡患者的治療效果相對較差。ALC對早發(fā)性AD患者的治療效果研究顯示,通過ALC治療,患者MMSE得到部分改善,其機制可能與減少患者注意力下降有關。
2.帕金森病
PD是全球第二大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運動障礙。黑質-紋狀體多巴胺能神經元的喪失,使患者出現僵硬、傾斜姿勢和認知功能障礙等癥狀。據相關研究結果表明,ALC對6-OHDA誘導的PD大鼠模型具有神經保護作用,其機制可能為抑制神經炎癥及細胞凋亡,及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和氧化應激。這一結論提示,ALC可作為PD的輔助治療的候選藥物。
3.肝性腦病
HE是由急、慢性肝功能衰竭引起的神經精神綜合征。其治療仍是臨床上的難點,目前其主要治療手段是減少腸道衍生的神經毒素,特別是氨的產生和吸收。有文獻報道,ALC可能是治療HE患者的有效干預措施。其主要通過兩種機制實現,首先,增加尿素生成以降低血氨水平;第二,由于ALC可通過血腦屏障并積聚在腦中,因此可促進乙酰CoA在脂肪酸氧化過程中吸收進入線粒體中,增強乙酰膽堿生成,刺激蛋白質和膜磷脂合成。在所有這些機制中,ALC可以提供用于細胞能量產生的底物儲藏庫,從而防止神經元的過度死亡。
4.抑郁癥
盡管目前抗抑郁藥物選擇較多,但是各種不同作用機制的抗抑郁藥物仍未能達到臨床預期的效果。ALC具有與神經可塑性相關的多種功能,是具有新型作用機制的潛在抗抑郁藥物。細胞和動物試驗表明,ALC具有的營養(yǎng)神經、膜調節(jié)和神經遞質調節(jié)功能,可能在抑郁癥的治療中起重要作用。四項臨床研究證實了ALC對抑郁癥的療效優(yōu)于安慰劑。其中兩項臨床研究顯示,ALC在治療抑郁癥方面療效優(yōu)于安慰劑,另兩項研究結果則表明,ALC在治療心境障礙方面的療效與氟西汀及氨磺必利相當,且ALC具有更好的耐受性。ALC 還可有效改善纖維肌痛患者和HE患者的抑郁癥狀,對老年抑郁癥患者和對抗抑郁藥物過敏的抑郁癥患者,ALC還可作為潛在治療藥物。
5.慢性丙型肝炎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通常表現為食欲減退、疲勞及身體無力等癥狀,因此會影響患者的日?;顒优c工作。一項旨在評價ALC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日?;顒忧闆r及工作效率改善情況的前瞻性、隨機、雙盲臨床研究中,A組患者(30例)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b聯(lián)合利巴韋林及安慰劑,B組患者(32例)接受相同劑量的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b聯(lián)合利巴韋林及ALC。經過12個月治療,A組患者工作效率低于B組患者;此外,使用ALC治療的患者日常活動顯著增加、住院時間減少,且其疲勞程度降低。
6.結語
目前,盡管乙酰左旋肉堿對臨床很多適應證具有治療效果,但在大多數國家仍只作為營養(yǎng)補充劑使用。隨著乙酰左旋肉堿臨床應用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該化合物在疾病治療方面將獲得更多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