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蔣叔叔被查出患有腸癌,病灶已轉移至肝臟,你去醫(yī)院看看他吧。”這通刺耳的電話猶如寒冬歲末的一記重錘,敲得太急也太重, 乃至現在還時常感覺縈繞在我的耳旁。
眼看著才48歲的蔣叔叔,臉色蒼白的躺在病床上,消瘦無神,身邊陪伴著 他的妻子和兒子,臉色是那般的沉重與痛苦。而我卻不知如何是好,只能默默的祈禱,希望上天給這個年輕的父親多一點點奇跡和時間。
那是在2個月前,蔣叔叔在家中突然昏迷,120把蔣叔叔送到醫(yī)院的時候,病情已經很嚴重了, 腸癌晚期,多處轉移,多個器官 都同時出現 了衰竭 。 醫(yī)生從搶救室出來就搖了搖頭,表示情況非常不樂觀,讓家里人做好準備。
匆匆忙忙趕到醫(yī)院的小明(化名),得知父親的病情,一直不敢相信,父親平時都說檢查沒事,只是偶爾痔瘡犯了和肚子疼,怎么可能這么嚴重? 可事實擺在眼前,由不得你不相信。
腸癌的可怕之處,正在于它的隱蔽性比較強,很多患者,其實得了腸癌很久了,但是他們自己并不知道。
原來,小明說他父親一直都有肚子疼的癥狀,第一次讓父親去醫(yī)院做體檢,定量便潛血檢查的時候,數值就達到了2520ng/ml,但是父親堅持說自己是痔瘡導致的出血, 沒什么大礙不用擔心。 但 小明想起奶奶也是因為腸癌去世的,便自己上網查詢并咨詢了醫(yī)生,得知家族遺傳性腸癌患病風險比正常人高四倍,便讓父親再去醫(yī)院檢查一下。
第二次檢查,醫(yī)院讓小明的父親避開痔瘡出血期采樣,但檢測結果出來依舊是陽性,數值達到820ng/ml。看到這個結果,醫(yī)院督促小明的父親一定要去做腸鏡,但蔣叔叔怕小明和家里人擔心,并沒有去做腸鏡,一直隱瞞著小明,直到暈倒在病床。
看著父親現在躺在病床上這般痛苦的模樣,小明傷心后悔道: 如果能早些回來親自帶父親去做檢測,或許現在還能看到父親健步疾走的矯健身影, 再早一點發(fā)現,也許結果就會不一樣。 可是,世間沒有如果。
有多少人是“談癌色變”?有多少人為了不讓家人擔心而存在“鴕鳥”心態(tài),認為只要不去體檢不去醫(yī)院就沒什么事情,不會讓家人擔心?認真對待每一年的體檢才是對家人負責的態(tài)度,體檢不是為了走過場,而是為了能夠達到讓疾病早發(fā)現,早治療的效果。
定量便潛血體檢項目主要是通過捕捉下消化道出血從而檢出腸癌高危人群,腸癌高危人群進行腸鏡檢查,能夠提前發(fā)現腸道息肉,腺瘤,腸癌等腸道病變,是預防腸癌的有效手段,建議35歲以上人群每年進行定量便潛血項目檢查1-2次。
健康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全家人的大事,只有家人健康,才是家庭幸福的保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