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兩種方法,均可幫您判斷體重是否超標,不妨了解一下,非常健康

兩種方法,均可幫您判斷體重是否超標,不妨了解一下,非常健康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5日 07:07

世衛(wèi)組織:肥胖也是病,“腰帶越長,壽命越短”,不妨了解下

有人認為男人胖點不算什么,胖點是福氣,象征著富有?!皩④姸恰笔浅墒?、成功的標志。事實上并非如此,用現(xiàn)代醫(yī)學觀點來說,肥胖并不是福,而是“禍”。一來是肥胖者體態(tài)笨重,行動不便;一位較肥胖的男士說,他常有雙下肢沉重感,活動時氣促,易疲勞,彎腰困難,特別怕熱,動輒汗流滿面,所以整天不想動,連走路都嫌累,只想躺下睡大覺。而且越胖越懶,越懶越胖,造成惡性循環(huán)。

再者就是,肥胖者常與慢性疾病為伴;肥胖者因體重增加,就需要肺部獲取更多的氧氣,但肺功能不能隨之而增加功能;同時,由于腹部脂肪堆積,腹腔內壓力升高,橫膈抬高又使胸腔壓力增高,限制了肺的呼吸功能,反而影響到我們的呼吸功能。肥胖者還常表現(xiàn)出嗜睡、打鼾、呼吸困難等等

此外,肥胖還是很多中老年慢性病的重要推手,直接威脅著人體的健康,尤其是男性更為明顯。

1997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公開宣布:“肥胖為一種疾病,而且與艾滋病、吸毒、酗酒并列為世界性四大醫(yī)學社會問題?!?/p>

美國統(tǒng)計也證實了,如果標準死亡率為100%,則超重者死亡率為128%,超重35%~40%,死亡率高達151%,表明死亡率隨肥胖程度增加而相應增加。

醫(yī)學界已把肥胖所伴有的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冠心病和腦中風稱為“死亡五重奏”。在美國,所有可預防的致死原因中,肥胖僅次于吸煙,居第二位。

怎樣衡量一個人是不是肥胖呢?

方法一、理想體重公式:

理想體重(千克)=身高(厘米)-105,上下浮動10%為正常范圍,>10%為超重,>20%為肥胖。

例如:身高175厘米,理想體重為:175-105=70(千克),如果大于(70+70X10%=77)千克(也就是142斤)則為超重;大于(70+70X20%=84)千克為肥胖。

方法二、體質指數(shù)法:

體質指數(shù)(BMI)=體重(千克)÷身高的平方(米)。中國成年人的體質指數(shù)在18.5~23.9為正常,超過24算超重,超過28算肥胖。從預防高血壓和高甘油三酯血癥的角度看,體質指數(shù)最好≤23。

例如:身高1.7米,體重65千克,體質指數(shù)為:65÷(1.7×1.7)=22.49,現(xiàn)在這是在正常范圍內的,大家如果看到這里,不妨按照自己的數(shù)據(jù)計算一下。如果不懂,可以將數(shù)據(jù)發(fā)給我,也很愿意效勞。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經常體育鍛煉肌肉發(fā)達者、水腫者不宜用這樣的方法來評估肥胖程度。如健美運動員的體質指數(shù)往往超過正常上限,但由于增多的是瘦肉體而不是脂肪,所以不算肥胖。

“腰帶越長,壽命越短”

按照脂肪在身體內不同部位的分布,可將肥胖分為兩種類型:蘋果型肥胖與梨形肥胖。所謂蘋果型肥胖者,脂肪主要囤積于腹部,形狀與蘋果相似,一般多見于男性肥胖,比較常見的就是“將軍肚”(女性叫“游泳圈”)。如果脂肪主要囤積于下腹部、臀部以及大腿部,上半身不胖下半身胖,形狀特別像個雪梨,故稱梨形肥胖。

相對梨形肥胖者,蘋果型肥胖者有過之而無不及。由于脂肪常包圍在心臟、肝臟、胰腺等重要器官周圍,且腹部脂肪新陳代謝比其他部位的脂肪活躍,影響血液循環(huán);所以,更容易誘發(fā)一些心血管方面的慢性疾病,其危險要比“梨型”肥胖大得多。

歐洲權威營養(yǎng)學家詹姆斯教授說:“一個人的腰圍能顯示出他患糖尿病、高血壓和膽固醇過高的可能性。腰圍94厘米以上者,患病率比別人高1倍;超過100厘米的人,危險性要高5倍”。民間也有“腰帶越長,壽命越短”的說法,與之不謀而合。

可見,肥胖會對人體的傷害,我們不可視而不見。不僅影響我們的健康,還會降低我們的生活質量。同時還可能會給我壽命大燈折扣。所以,在生活中要控制體重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付出行動。通過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合理搭配飲食、運動、以及保持合理的作息等等,受益者一定是自己。

相關知識

健康指南:怎么判斷自己的體重是否超標=
怎樣判斷體重是否標準
健康標準體重計算公式: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達標(健康標準體重計算公式)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心理狀況是否健康
體重是否正常?一算便知!體質指數(shù)解讀!
抑郁癥自測 判斷自己是否抑郁的方法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腎虛 三招教你來判斷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健康
bmi怎么算? BMI指數(shù)的分級標準——判斷你的體重是否健康
怎么判斷自己是否抑郁了

網址: 兩種方法,均可幫您判斷體重是否超標,不妨了解一下,非常健康 http://www.u1s5d6.cn/newsview7539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