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肥胖的罪魁禍首,原來不是碳水?
全文4654字,閱讀約需14分鐘,幫我劃重點
01中國肥胖問題日益嚴重,但主要原因并非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而是與飲食結構變化、運動減少等因素有關。
02事實上,中國居民的碳水化合物攝入已經越來越少,脂肪攝入卻逐漸增加,導致肥胖風險增加。
03外出就餐、加工食品泛濫和社會文化因素也是導致中國人肥胖的重要原因。
04專家建議,控制碳水攝入要適度,避免過度限制,以免對身體造成不良影響。
以上內容由騰訊混元大模型生成,僅供參考
在減肥界,碳水化合物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角色。
俗話說,減肥八分靠吃,兩分靠動。而在吃上,“少吃碳水”被奉為圭臬,堪稱減肥修煉手冊的“abandon”。米飯、饅頭、面條……這些傳統主食,早已成了減肥人士眼中的洪水猛獸。
但中國人“變胖”,真是主食的鍋嗎?
01肥胖,
一種蔓延已久的“流行性疾病”
肥胖已經是世界范圍內的流行性疾病,中國也不例外?!读~刀》的最新論文表明,截止到2022年,全世界肥胖人群已經超過10億。
在2016年的全球肥胖版圖上,中國的肥胖率排名為141,位于全球倒數。但從增長速度上來看,中國已經與西方國家“旗鼓相當”。
雖然肥胖率并不高,但由于人口基數龐大,中國患有肥胖的絕對人數已經“名列前茅”。
根據中國健康與營養(yǎng)調查(CHNS)的數據,在中國標準下,中國成年人超重比例在2011年達到了38.8%,肥胖比例達到了13.99%。在1989-2011這22年時間里,中國的成年人肥胖比例翻了6倍多。肥胖的紅色警報,被觸發(fā)得愈加頻繁。

在身材這件事兒上,有差異的還有地域。
《糖尿病肥胖與代謝雜志》一項針對1580萬中國成年人的研究顯示,中國肥胖人口比例最多的5個地區(qū)(研究數據不包括港澳臺)是河北、內蒙古、山東、天津、遼寧,肥胖人口比例最少的5個地區(qū)則是海南、廣東、江西、福建、四川。從超重或肥胖整體人群比例上來看,“南瘦北胖”并非空談。

中國疾控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研究員王京鐘認為,北方超重率多于南方與地域氣候、飲食習慣等多種客觀因素相關。南方天氣炎熱,有利于加速代謝,而在天寒地凍的北方,人們更習慣于靠囤積熱量來抵御寒冬,且戶外運動的時間也大幅減少。
“北面南米”的飲食習慣也普遍被認為是導致這種肥胖差異的重要原因。2022年,《營養(yǎng)素》雜志的一項研究分析,以小麥為主的北方飲食模式會攝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更容易導致肥胖和高血壓。
但事實上,狂炫碳水的不只有北方人。就拿早餐來說,在北方朋友為面條和煎餅果子折腰的時候,南方小伙伴也在為生煎米粉而瘋狂。
論起肥胖原因,碳水化合物逃不開干系,但如果只把主食定性為“罪魁禍首”,多少有失偏頗。
02愛碳水的中國人,其實一直在控碳
中國傳統飲食模式一直是高碳水、低脂肪,以至于人們形成慣性,認為中國人的主食攝入量一直在紅線之上。
這其實是一個“認知誤區(qū)”,從數據來看,中國人吃的碳水化合物已經越來越少。根據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中國居民攝入的總能量和碳水量一直在下降。在1982年,中國居民每人每日攝入的總能量是2491.3千卡,碳水化合物為444.0克。到2015年,人均每日能量攝入下降到了2007.4千卡,碳水攝入量也降至266.7g,比起33年前幾乎減半。
飛馳的科技讓勞動量日益下降,人們所需要的卡路里也隨之減少。而豐富的食物選擇,則讓蒸土豆煮地瓜等碳水從三餐主咖的位置撤下。與此同時,脂肪在飲食中的存在感逐漸增強。相比于九零年代,2015年中國居民每天吃下去脂肪增長了64.4%。

與肥胖人數一樣,中國居民脂肪攝入的增長速度也排在全球前列。《柳葉刀》子刊一項1980年至2013年195個國家的營養(yǎng)素供應情況研究揭示,中國是全球脂肪貢獻增幅最大的國家。
顯然,中國居民的飲食正在朝著低碳水、高脂肪的方向趨近。在這場改變里,只有蛋白質稍顯“可憐”,只維持在12%左右,與理想狀態(tài)仍然隔著非常遙遠的距離。這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與偏好直接相關,根據《后疫情時代膳食營養(yǎng)與健康狀況調查分析報告2020》顯示,半數中國居民平均每天奶和奶制品攝入量僅為推薦量的5%,蛋類和水產品攝入量也不及推薦量的2/3。

另外要明確的一點是,碳水并不是吃得越少越好。
2018年,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對碳水攝入量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進行研究分析,結果表明,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非線性,而是U型關聯。當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比例在50-55%時,死亡風險降至最低。從目前中國居民的飲食結構來看,在碳水攝入這一塊,可以算是穩(wěn)穩(wěn)的幸福。
另一項《柳葉刀》子刊的研究表明,對于非肥胖的中國人來說,低脂肪、高碳水的飲食與中國的傳統飲食模式相似,不太可能促進體重迅速增加,同時也會有較低的心臟代謝風險。也就是說,只要控制在合適范圍內,碳水攝入相對較高并不會導致肥胖。研究人員也表示,限制碳水攝入的好處可能并不適用于中國人。
這么想來,中國居民的碳水攝入現狀,或許已經達到相當不錯的標準。
03吃與動的甜蜜陷阱
除了飲食結構的變化,導致中國人肥胖的原因還有哪些?
從個體層面而言,仍然還是“吃和動”兩大關。
在營養(yǎng)轉型之外,外出就餐也加速了肥胖的發(fā)生,或者說,二者相輔相成。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yǎng)與健康所一項涉及近5.4萬名參試者的調查,中青年男士每周在外就餐一旦超過14次,其肥胖風險會驟增80%。不過在女性群體中這一關聯并不明顯,或許和男士就餐時更愛喝酒也有一定關系。
而隨著城市化水平提高,據中疾控調查顯示,社區(qū)擁有快餐店等室內餐館、超市、自由市場的比率越來越高,相應的,居民對快餐、加工食品、脂肪的攝入也就越多。
另外常被人們忽視的一點,是加工食品的泛濫。如今加工食品已經成為中國居民的重要能量來源,占每日能量攝入的28.8%。在2-18歲的青少年人群中,加工食品所提供的熱量超過三成。

比起原生態(tài)的粗糧,人們似乎更習慣于選擇精制碳水,比如大米、白面制品。而在一日三餐之外,我們還有琳瑯滿目的零食可以消遣。經濟的高速發(fā)展使加工食品和飲料變得觸手可得,當味蕾在美味中漫游時,我們很難去思考,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包裝里,實際藏著爆炸的能量。
中國人吃得越來越多,但動得越來越少。中國居民營養(yǎng)與健康調查顯示,1991年成人職業(yè)和家庭體力活動平均水平為每周427.8 代謝當量-小時(MET-h),2011年這一數字降至246.0MET-h,幾乎腰斬,而女性比男性下降更為明顯。

一邊是職業(yè)體力活動時間大幅減少,另一邊則是休息時間越來越“癱”。與2002年相比,2012年閑暇時能夠經?;蚺紶栧憻挼闹袊用癖壤龥]有任何上升,習慣久坐少活動的人群卻仍然在增加——這一現象在青少年中尤為明顯。
活動量的減少也與交通方式的轉變有關。近幾十年來,中國的主要交通方式由自行車交通向機動化交通轉變,私家車總數從1985年的30萬輛增加到2019年的2.251億輛,日常出行中留給人們能“動”的機會不多了。
此外,社會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身材。
2021年,《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雜志發(fā)布的一篇綜述,就從社會和環(huán)境層面分析了中國肥胖癥流行的原因。比如在一些傳統審美中,胖被視為富貴的象征。老一輩掛在嘴邊的“胖點有?!?,在生活中也作用于他們所照顧的后輩,體型較大的兒童經常就會被誤解為健康成長。
當加工食品替代天然食物,當車子解放雙腳,我們得到了便利與快樂,卻也漸漸失去對身體的掌控權。
或許,我們不該讓吃與動的自由,成為健康的枷鎖。(來源:騰訊新聞)
作者 | 夏洛克
設計 | 鏑數安安
編輯 | 郝庫
出品丨騰訊新聞 谷雨工作室
騰訊新聞出品內容,未經授權,不得復制和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知識
哪些才是女性不孕的罪魁禍首呢?
冬季減肥失敗的5大罪魁禍首
水污染是導致人體疾病的罪魁禍首!
新發(fā)現!添加糖可能是失眠的“罪魁禍首”
洗頭才是脫發(fā)的罪魁禍首?正確的洗頭技巧趕緊學起來
口臭的原因 這七大因素竟是罪魁禍首
女子頻繁發(fā)燒住院4次都治不好,罪魁禍首竟是鸚鵡
【孕育指南】備孕失敗,誰是“罪魁禍首”?細數男女性不孕的常見原因
女子遭3個陌生人,入室搶走孩子,17年后找到,罪魁禍首竟是鄰居
高蛋白低碳水減肥法
網址: 中國人肥胖的罪魁禍首,原來不是碳水? http://www.u1s5d6.cn/newsview758550.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