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家庭教育】合格父母的3道關:親子關系、培養(yǎng)習慣、健全人格

【家庭教育】合格父母的3道關:親子關系、培養(yǎng)習慣、健全人格

來源:泰然健康網 時間:2024年11月25日 12:31

音樂家貝多芬曾說過:“我不知道有什么是比教養(yǎng)一個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職責。”

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父母的情操、理智、修養(yǎng)直接影響著孩子。

但教育孩子沒有范本,沒有標準,只有用心。

倘若父母能做好以下這3件事,那么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01

好的親子關系

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教育學家張文質老師曾說過:“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

意思是,父母和孩子之間必須要有一個親密、友好、和諧的親子關系,只有這樣,孩子才會信任你、認同你,你給予孩子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李玫瑾教授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父親很有本事,通過幾年打拼,存了家財百萬。

但當他回到家時發(fā)現,兒子已經長大了,總是逃學,惹是生非。

父親開始想管了,但根本管不了。

聽說有專家可以“挽救”孩子,他馬上領著孩子去專家那里,掏出十萬塊錢說:“這孩子交給你了,你負責把他教育好?!?/p>

李玫瑾教授對此評論道:

“可憐的父親應該把10萬塊錢當做自己的工資,把所有的事停下來,兒子沒準還有救。

但父親得親自陪他,不能把他交給別人?!?/p>

是啊,孩子生命最初的那幾年,就是和父母建立親子關系的重要時期。

一旦錯過這個關鍵期,孩子在潛意識里留下對父母疏離、冷漠的標簽,自然打從心底就不想服從管教。

而想要改變這一局面,父母就要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和孩子相處,父母必須做到情感上支持,生活上關心,學習上幫助,“三管齊下”。

和孩子溝通,父母應該多一點肯定和鼓勵,少一點諷刺和挖苦;多一點理解與包容,少一點苛責與埋怨。

就像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所說的:

“你是個什么人,你跟孩子關系怎么樣,比你對孩子怎么做要重要得多。”

育兒的本質,是維護好一段親子關系。

只有親子關系中的情感聯結到位了,孩子在未來的學習、生活、社交等方方面面才能得到正向的發(fā)展。

02

培養(yǎng)好習慣

是孩子將來成功的關鍵

人生的結果,是無數習慣的總和,習慣的力量超乎我們的想象。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優(yōu)秀的習慣?!?/p>

0-6歲是培養(yǎng)孩子習慣的黃金時期,這個時候兒童大腦功能的可塑性比較強,易接受新事物和形成習慣,父母可以從這3個方面去把握孩子習慣的培養(yǎng)。

1. 運動的習慣

李玫瑾教授曾說:“想讓孩子更勇敢,4歲就讓他運動?!?/p>

運動,不僅能讓孩子身體更加強壯,減少心理疾病,還能促進孩子大腦發(fā)育,讓思維更加靈活,學習更有效率。

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的運動習慣時,也要遵循孩子的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

3-5歲,學齡前兒童大肌肉發(fā)展較快,適合騎自行車等活動,鍛煉孩子的手、眼、腳的協調性;

5-7歲,屬于緩慢發(fā)育階段,可以選擇體力消耗小的運動,如游泳等;

8-12歲的孩童期,孩子的力量、速度、耐力提升,可以選擇羽毛球、網球、跳舞等。

為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多參加體育運動,因為孩子生命的質量,不僅僅局限于單薄的成績單上,更在于富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體育鍛煉。

2. 熱愛閱讀的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一個不愛閱讀的孩子,就是學習上的潛在差生。”

閱讀是孩子終身學習的最好方式,一個熱愛閱讀的孩子,有著豐富的內心,獨立的思想和開闊的眼界。

如果父母經常拿著書籍享受閱讀,孩子也會對知識充滿渴求。

同時,父母一定要營造處處有書的閱讀場景,沙發(fā)上、書桌上、床頭桌旁,給孩子塑造書香氛圍,吸引孩子沉迷于閱讀的海洋。

3. 自律的習慣

西奧多·羅斯福曾說:

“有一種品質可以使一個人在碌碌無為的平庸之輩中脫穎而出,這個品質不是天資,不是教育,也不是智商,而是自律。”

孩子未來的人生高度,跟自律密切相關。

幫孩子認識和管理時間,是養(yǎng)成自律習慣的第一步。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計劃表,幾點起床、幾點吃飯、幾點讀書、幾點睡覺......此外,還要留有30%的空白之間,讓孩子可以自由支配。

父母的以身作則,是幫孩子養(yǎng)成自律習慣的第二步。

如果父母總是下班玩手機、周末睡懶覺、閑暇時間打麻將,那也別渴望孩子能有多自律了。

習慣的養(yǎng)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倚靠于父母用心監(jiān)督和孩子認真踐行的意義疊加。

可當習慣養(yǎng)成之時,一切都是苦盡甘來。

父母幫助孩子多播種一種習慣,孩子未來就能多收獲一種成就。

03

健全的人格

是孩子終身幸福的根基

曾經,北大心理學博士徐凱文老師的演講《時代空心病與焦慮經濟學》刷爆朋友圈。

文章說到“北大四成新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30%的北大學生厭學”,他把這種狀況稱為之“空心病”:

空心病指價值觀缺陷導致的心理障礙,癥狀為覺得人生毫無意義,對生活感到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最極端的做法就是放棄自己。

為什么,越優(yōu)秀的孩子,反而越容易“生病”呢?

歸根結底,是所有人對分數非常的敏感,把分數變成了衡量一個人成敗的唯一標準,而孩子們在這種壓力之下,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都被扭曲了。

我們總是在教孩子拼命學習如何成功,如何沖刺成為第一名,卻沒有告訴孩子摔倒了要怎么爬起來,傷口應該怎么處理,生活小事要怎么完成,迷茫的時候如何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

家庭是孩子學習的第一場所,父母是孩子成長的第一責任人。

父母給予孩子的教育,不應該只有大量知識的灌輸,以成績論優(yōu)劣,更重要的是孩子需要有健全的人格、溫良的品性和美好的心靈。

我們可以嘗試從以下這3個方面去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

1. 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孩子再小,也和我們一樣擁有平等獨立的人格,為人父母更應該懂得尊重孩子,傾聽孩子的需求,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孩子慢慢長大了,要培養(yǎng)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不過分包辦一切,把自主選擇權還給孩子;

孩子犯錯時,不要當眾批評孩子,注意孩子的情緒感受,維護孩子的自尊心;

尊重孩子的家長,更會得到孩子的尊重,這也使得教育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2. 教會孩子樂觀的心態(tài)

樂觀的孩子,內心富足,在挫折面前不輕易放棄,面對成功和失敗都能擁有平和的好心態(tài)。

前幾天,在網絡上刷到一個視頻,特別地感慨。

8歲女孩馬子惠,在人生的第一場短道速滑500米比賽中不慎摔倒,整個人都趴在了冰面上。

但女孩沒有自怨自艾,而是不顧疼痛,奮力爬起來繼續(xù)往前沖。

最終,奇跡發(fā)生了。她雖然起跑失利,但拼命追趕后,她在接近終點時反超3名選手,摘得桂冠。

后來,女孩在接受采訪時說:

“我從沒有想過放棄,我不應該放棄,教練和爸爸媽媽都是這么教我的?!?/p>

在孩子的成長中,挫折和苦難是無法避免。

教會孩子如何面對不如意的人生,擁有樂觀的和心態(tài)不放棄的精神,習得堅韌的品格心質,是為人父母不可落下的必修課。

3. 引導孩子樹立夢想和目標

有目標的人在奮力奔跑,沒有目標的人在隨波逐流。

引導孩子樹立目標,照亮自己人生的燈塔,指引前進方向,就是避免孩子對人生失去信心的最好方式。

《銀河補習班》里,父親馬皓文問兒子馬飛:“你長大之后想做什么?”

兒子回答:“上清華北大啊,媽媽說的。”

父親又說:

“清華北大只是過程,不是目的地。

人生就像是射箭一樣,夢想就像箭靶子,失去了箭靶子,每天重復拉弓的動作又有什么意義?”

在父親的引導下,馬飛找尋到了自己真正的夢想,成功地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后來還從幾千人中脫穎而出入選航天計劃。

有人說,教育是點燃一把火,而不是灌滿一桶水。

在如今的教育焦慮環(huán)境之下,我們總是催促孩子不停的學習,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無限次的拉弓射箭,卻忘記問問孩子真正的夢想是什么。

為人父母的初衷,是希望孩子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這無可厚非,但是“借來的火,點不亮孩子的心靈”。

只要幫助孩子樹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他們才能走得更加寬廣且久遠。

04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孩子的未來,離不開父母的用心養(yǎng)育和諄諄教誨。

而我們給予孩子的東西,也不該只有分數和名利,更需要愛與智慧、創(chuàng)造與感恩。

多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讓孩子領會愛的真諦;

多用心培養(yǎng)孩子的好習慣,喚醒孩子的內驅力;

多用發(fā)展的眼光去健全孩子的人格,讓孩子的內心蓄滿正能量。

因為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培養(yǎng)出一個人格健全、陽光溫暖、能立足于社會之上的孩子。

一起共勉!

-END-

---本文轉載于《女兒派》

相關知識

家庭教育講座做合格家長育健康幼兒
家庭教育講座《做合格家長育健康幼兒課件
家庭關系影響孩子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必看!如何有效進行家庭早教,培養(yǎng)孩子綜合素質?
關于征集全年齡段家庭教育指導課程的通知
淺談家庭教育中親子溝通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doc
良好的家庭教育 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大J小D育兒心得:打造成長型家庭 先做成長型父母
寶寶良好性格=胎教+親子班

網址: 【家庭教育】合格父母的3道關:親子關系、培養(yǎng)習慣、健全人格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1627.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