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手機教養(yǎng)”引發(fā)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新問題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的父母選擇通過手機教養(yǎng)孩子,這就使得父母“手機教養(yǎng)”問題隨之出現(xiàn)。父母“手機教養(yǎng)”貌似縮短了親子之間的溝通距離,實際上限制了父母對孩子的言傳身教,也為孩子逃避與父母的溝通提供了機會。如此會嚴重影響親子關系和父母對自己的身份認同,進而損害家庭心理健康。
由“手機依賴”發(fā)展而來
“手機依賴”又稱手機成癮、問題性手機使用等,通常被定義為過度沉迷于以手機為媒介的各種活動,從而導致個體出現(xiàn)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受損的非物質成癮或行為成癮現(xiàn)象。手機依賴作為一種成癮行為,必然會對手機依賴者的心理健康造成一系列負面影響,加重其內化和外化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者認為,具有手機依賴問題的個體通常承受著較大的生活和心理壓力,消極被動地應對和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通過過度使用手機來逃避現(xiàn)實問題,從而導致其心理健康水平進一步下降??梢?,父母手機依賴行為體現(xiàn)了其心理健康本身就存在較多問題,而手機依賴作為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反過來又會進一步加劇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導致其出現(xiàn)焦慮、抑郁、睡眠質量下降、人際關系受損、生活滿意度下降等狀況。
與父母手機依賴行為相關的概念是“父母低頭行為”。后者強調在親子互動過程中,父母過分關注手機而忽視孩子的行為。從本質上說,父母低頭行為屬于父母手機依賴行為的一種直接不良后果,與手機教養(yǎng)行為之間存在并列關系。二者的區(qū)別在于,父母低頭行為發(fā)生在父母與孩子在一起時,而父母手機教養(yǎng)行為則是父母無法與孩子在一起時依賴手機對孩子進行口頭教育的行為。父母低頭行為表現(xiàn)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忽視,而父母手機教養(yǎng)行為表現(xiàn)的則是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只不過這種通過手機表達的關注并不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教養(yǎng)方式。
選擇通過手機教養(yǎng)孩子的父母只能借助“言傳”教育孩子,而這種即時而短暫的“言傳”方式就像“快餐”之于人的身體,看似可以迅速緩解饑餓,實則毫無營養(yǎng),長此以往甚至會嚴重影響身心健康。父母通過手機通信的方式看似“直擊要害”地告訴孩子應該如何為人處世,實則不過是依賴手機這一媒介,逃避了更多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與義務。對于孩子而言,失去了“身教”的“言傳”只是說教,其教育意義和教育效果會大打折扣。這種“快餐”式的教養(yǎng)方式也無法解決家庭教育的深層次問題,尤其是孩子在認識自我、調適情緒、和諧人際關系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問題。
特點、成因與后果
相比于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手機教養(yǎng)以手機作為媒介,自然具有很多與傳統(tǒng)父母教養(yǎng)方式不同的特點。首先,從積極方面看,手機教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縮短了父母教養(yǎng)的時空距離,使得父母即使不在孩子身邊,也可以對其進行指導和教育,建立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感聯(lián)結,促進家庭關系的和諧發(fā)展。就消極方面而言,手機雖然可以克服物理距離鴻溝,但絕不等于沒有心理距離,甚至有時無法起到有效交流的目的,更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其次,手機同時具備即時性和延遲性的特點,這使得父母既可以隨時隨地與孩子聯(lián)系溝通,也可以因為情緒不適或感到倦怠等自身原因,主觀上選擇不聯(lián)系孩子。顯然,這在客觀上也為父母逃避教養(yǎng)責任提供了機會。另外,由于社會和文化給予父親和母親在教養(yǎng)責任上的差異,通常母親被認為應該承擔更多的教養(yǎng)責任,因此,手機教養(yǎng)行為會受到父母性別的影響,相比父親,母親可能會更頻繁地通過手機對孩子進行教養(yǎng)。最后,依據通信形式的不同,手機教養(yǎng)過程的實施包括短信、視頻等多種形式,而不同形式的聯(lián)系也會影響最終的教養(yǎng)效果。相比短信而言,視頻的親密性更強,可以更直接地進行交流,但反過來也會表現(xiàn)出父母對孩子更強的控制意圖;而與視頻相比,短信的靈活性更強,能夠避免過度的情緒化表達或者對抗性。但無論哪種形式,都無法與親身教養(yǎng)的教育效果相提并論,正所謂“千教萬教不如身教”。
父母手機教養(yǎng)行為之所以日益普遍和流行,或許更多與父母的個體因素有關。第一,人格特征。與人際交往密切相關的內向、外向人格特質可能是影響父母手機教養(yǎng)行為的重要因素。外向型父母更愿意與孩子進行交流并建立情感聯(lián)系,更頻繁地和孩子互發(fā)消息或視頻交流,并對其進行言語上的教育。第二,教養(yǎng)壓力。在父母與孩子之間,不僅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與支持,父母也需要孩子來滿足他們對自身的認同以及歸屬感的需要。因此,為了滿足父母自身的需要,緩解父母的教養(yǎng)責任所帶來的多重壓力,很多時候父母依賴手機教養(yǎng)孩子是出于對自己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的焦慮、擔憂、愧疚和自責。實際上,手機教養(yǎng)更像是一種“安慰劑”,并不能在本質上解決問題,它既不能把父母帶到孩子身邊,也無法讓原本可能就相對疏遠的親子關系變得更加親密,屬于一種消極的壓力應對方式。第三,生活壓力。當父母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經濟收入或社會經濟地位的脅迫時,很可能會通過依賴手機來逃避問題、緩解壓力。手機教養(yǎng)作為父母手機依賴的一種重要形式,可以幫助那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感受到社會地位下降的父母,加深自己的父母身份認同,從而改善自己的心理感受,緩解生活壓力,屬于一種策略性的應對機制。
父母手機教養(yǎng)作為一種高科技時代的產物,為家庭教育的展開提供了新途徑、新方式。但這種“快餐”式的教養(yǎng)方式,并不能真正有效地起到教育懲戒作用,反而會給父母和孩子都帶來長期的不利影響。比如,父母通過手機與孩子進行交流時,只能停留在言語教育和短時效益層面,很難準確地傳達情緒和身體語言等信息,更可能引起錯誤的解讀,甚至孩子會將其當成父母對自己的監(jiān)視,最終影響親子關系、家庭功能。此外,手機教養(yǎng)的弊端還包括父母與孩子雙方的交流意愿不匹配,孩子可能根本就不想和父母交流,如果手機是唯一的交流媒介,那么逃避的機會就非常大。孩子的逃避會降低父母的身份認同,對父母的心理健康造成消極影響。可見,手機教養(yǎng)的出現(xiàn)貌似拉近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距離,實則會對家庭教育以及父母和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潛移默化而又不可逆轉的危害。
應對與干預策略
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家庭生活中的“言傳身教”,與其告訴孩子無數遍做人、做事的道理,不如父母的榜樣教育、躬身實踐。但是,如果手機教養(yǎng)已經發(fā)生,或者確實有某些不可抗力的存在,我們也可以通過一些卓有成效的干預措施,千方百計來減小或緩解手機教養(yǎng)對父母、孩子和整個家庭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從社會環(huán)境因素考慮,父母與孩子分隔兩地,是父母不得不通過手機進行教養(yǎng)的重要客觀條件,但這不能成為父母選擇手機教養(yǎng)的充分理由。如何創(chuàng)造條件讓父母留在孩子身邊,既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條件,也可以陪在孩子身邊對他們進行躬身教育,是整個社會都需要考慮的。對于那些不得不外出打工的父母,政府也應提供更多的保護措施,保障流動兒童的教育資源,使父母們有能力、有條件、有信心將孩子帶在自己身邊,對其進行更好的躬身教育、指導。
父母要學會緩解自身的教養(yǎng)壓力。父母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身份,每一位父母除了是“父母”更是他們自己,其心理健康水平應受到更多關注。因此,為減少不良的手機教養(yǎng)行為,父母不僅需要學會正確、積極、有效的教養(yǎng)方式,也需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父母要盡可能以“身教”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樹立榜樣作用。父母無法陪在孩子身邊時,也不能過分依賴手機對孩子進行說教,不能無限制地干涉孩子的生活,更不能把教養(yǎng)孩子當成負擔,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因為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父母應該重視對孩子的教養(yǎng),但更應該知道什么是好的教養(yǎng)方式;社會應該重視家庭教育,但更應該重視父母作為家庭教育實施者的心理健康。根據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父母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微系統(tǒng),因此,如何加強對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亟須研究者和社會重點關注。首先,國家和政府應從政策層面重視對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普及與父母有關的心理健康知識,加大對父母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在社區(qū)開辦與父母心理健康教育有關的課程和培訓,為父母提供學習渠道以及支持和幫助。其次,父母自身應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注重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轉變對心理行為問題的刻板印象或污名化,當出現(xiàn)心理問題時及時求助心理醫(yī)生、心理咨詢師等專業(yè)人士,通過心理咨詢、心理輔導等方式正確有效地解決所面臨的心理問題。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不僅要實現(xiàn)個體的心理健康,更要使個體感到幸福。對于父母來說,要想獲得幸福感,需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學會與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更需要掌握有效的情緒調節(jié)技巧,還需要正確處理婚姻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保持和諧穩(wěn)定的婚姻關系。只有先成為一個心理健康并感到幸福的個體,才能最終成為合格、優(yōu)秀的父母。
?。ㄗ髡呦抵袊嗣翊髮W心理健康教育跨學科平臺首席專家、教授)
相關知識
從家庭教育著力,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養(yǎng)
家庭教育
兒童發(fā)展與家庭教育研究院
豆瓣高分,父母必看!心理教育書籍!
良好的家庭教育 助力孩子健康成長
2021年家庭教育課題申報選題指南
家庭教育講座做合格家長育健康幼兒
君山區(qū)舉辦“護苗行動”專題教育講座:“呵護心健康 做智慧父母”
家庭成員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演講稿(精選5篇)
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教案(通用18篇)
網址: 父母“手機教養(yǎng)”引發(fā)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新問題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3551.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5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