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傳歷史記憶 展黑土風采

傳歷史記憶 展黑土風采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2月27日 01:11



從火的發(fā)現(xiàn)與使用讓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到陶器的發(fā)明與使用為人類的烹飪技法和飲食結(jié)構帶來了巨大變革,飲食文化伴隨著人類文明的進程發(fā)展。在璦琿及周邊地區(qū),散布著大量以石器時代、遼金時期、清代為主的歷史遺存,記錄了古人曾在這里生活的印記。璦琿歷史陳列館館藏了數(shù)件遼金歷史遺存的烹飪器具,是我們探究這一時期古人日常生活的有形載體。

進入熟食時代后,古人類以燒烤作為最主要的食物制作方式,以火炙烤、以石加熱、以泥裹燒等等,人們開始不斷探索烹飪的更多可能?!洱埳臣o略》記載了一種古人用剖開挖空的木頭作為烹飪器具,“刳木貯水,灼石瀹食”的原始烹飪方式,“東北諸部落,未隸版圖以前,無釜甑罌瓿之屬,熟物刳木貯水,灼小石淬水中數(shù)十次,瀹而食之”,這種初級階段的燒煮之法,讓烹飪形式開始走向多元。

在新開流遺址、蘇丘島遺址等黑龍江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都發(fā)現(xiàn)了較為精美的陶器,漢魏時期鳳林古城遺址出土大量器型特征明顯的生活類陶器,代表著黑龍江流域古人已經(jīng)熟練制作和普遍使用陶器。陶器的應用,使煮食逐漸被人們所熟悉。璦琿一帶遼金遺址中,不乏陶器,其中以陶罐居多。


璦琿歷史陳列館館藏遼代瓜棱罐殘片

這件由兩塊陶片拼合的瓜棱罐殘片,通長14.5厘米,寬10.1厘米,重0.21千克,采集于卡倫山遼代墓葬地。

卡倫山遼代墓葬地位于璦琿城北,距離璦琿19公里,今黑河市愛輝區(qū)四嘉子鄉(xiāng)卡倫山村北2公里處。墓葬墓向為東北——西南向,角度略有偏差,有大量二次葬,并存在火葬習俗。發(fā)掘出土文物有陶器、金屬器和石質(zhì)飾件三個大類,此外還有少量漆木器、銀器、骨器等。陶器與漆木器為生活用品,金屬器多為馬具及其附飾品,石質(zhì)飾件均為裝飾品。


璦琿歷史陳列館館藏金代素面輪制灰陶罐

這件素面輪制灰陶罐,直徑18.7厘米,高11.8厘米,重量0.67千克,卷唇、溜肩、鼓腹、平底,罐身可見明顯的輪制痕跡。


璦琿歷史陳列館館藏金代素面手制夾砂陶罐

這件素面手制夾砂陶罐,直徑13厘米,高14.6厘米,重0.62千克,敞口、鼓腹、單耳、平底,可見明顯手工制作痕跡。

這兩件陶罐,都于1990年出土于遜克河西古城遺址。河西古城,是金代遺址,位于璦琿以東90公里,今黑河市遜克縣干岔子鄉(xiāng)河西村南約7.5公里的深山密林的山嶺上。古城依山勢走向構筑而成,呈倒S形,東西走向,周長約1千米。城墻東、南、北側(cè)依山勢修筑,高2至3米,底寬8米,上寬1米;城墻西側(cè)筑有山道城,每道城墻間距10米,西南城墻有城門址。城內(nèi)有80余處居住址,每處面積10至70平方米不等。城內(nèi)曾出土輪制夾砂陶罐、鐵劍、鐵鏃等文物。

陶罐作為一種古老的烹飪器具,對優(yōu)化璦琿一帶北方人民的飲食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生活中的常用器具。

隨著生產(chǎn)技術的不斷進步,冶金術登上了歷史的舞臺。遼金時期,銅器和鐵器也被人們廣泛應用于日常生活中。


璦琿歷史陳列館館藏遼金六耳鐵鍋

這件遼金時期的六耳鐵鍋,口徑49厘米,高21厘米,重9.02千克,直口、平唇、深腹,鍋壁較厚。六個長方形鍋耳環(huán)鍋身兩兩相對,鍋耳處一圈凸起為合范痕跡。鍋身被鍋耳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上部較矮,由鍋耳自口沿略微向內(nèi)收;下部較深,呈半球形狀。


璦琿歷史陳列館館藏遼金六耳大鐵鍋

這件遼金時期六耳大鐵鍋,口徑65厘米,高31厘米,重25.7千克,較上件六耳鐵鍋更大,自口沿下飾有若干凹弦紋。

這種鍋因有六個鍋耳而得名,為生鐵澆鑄,既能放在灶上使用,又適用于行軍、游牧和狩獵時使用,遼金時期較為多見。

釜,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鍋,在璦琿一帶曾是十分暢銷的物品,買賣人售釜與當?shù)厝艘怎踹M行交易,盈利頗豐,據(jù)記載:“商賈初通時,以貂易釜,實釜令滿,一釜常數(shù)十貂。后漸以貂蒙釜口易之”。到了清初時,一釜可以易換圍釜三圈的貂,大致需七八只。至康熙年間,一只貂便能值數(shù)個釜了。

從遼金時期璦琿一帶烹飪器具的演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即便生存環(huán)境惡劣,但生活于這片土地上的古人始終以智慧質(zhì)樸的改善著生活,從中也反映出璦琿人樂觀、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

來源:璦琿歷史陳列館

編輯:鞠再冉

一審:鞠再冉

二審:沈瑩瑩

三審:白 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知識

苦丁茶的歷史記載和傳說
傳奇源憶
尋味呼蘭河畔丨追蹤傳統(tǒng)糖果制作的非遺記憶
探析中國茶文化的歷史、傳統(tǒng)與當代價值
貢眉的歷史文化發(fā)展
普洱茶歷史
童年的記憶800字作文
童年記憶作文(3篇).docx
醫(yī)藥保健品發(fā)展歷史
甜糯交織的傳奇:蘇州糕團的味覺記憶

網(wǎng)址: 傳歷史記憶 展黑土風采 http://www.u1s5d6.cn/newsview837184.html

推薦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