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隨著工信部約談三大運營商后的結果顯現,老用戶轉互聯網資費套餐已經得到官方正名,目前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已相繼出臺相關政策開始支持用戶自由遷轉工作,同時個別省市已經有了成功辦理的先例。
那對于用戶來說,為何會覺得互聯網資費套餐劃算并趨之若鶩呢?因為真說起來,不論是運營商套餐還是互聯網套餐,它們的最終管理機構都是三大運營商。
簡單來說,運營商套餐是老套餐一直不變,新套餐推陳出新,當某個套餐出現問題或需要調整時,運營商不是直接在這個套餐上解決,而是推出一個新的套餐,這就導致運營商套餐數目越來越多,而且每個套餐中的老用戶由于無法更改,就像天天被坑一樣。
反觀互聯網套餐,它們的資費變化等都是在套餐內部調整,只要調整涉及的用戶就是所有使用該套餐的,沒有新老用戶之分,故也就不會讓老用戶覺得有經常被坑的感覺發(fā)生。
另外一點,正是基于兩個套餐在管理方法上的不同,運營商套餐每發(fā)生問題時,都只會在套餐外打補丁,所以就經常會有“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情況發(fā)生,那些忠實用戶由于不會追求自己的正常權利,反而成為最可能被“坑”一族。
而互聯網套餐都是在套餐內想辦法,它是各種疊加包的組合,用戶根據自己的需求各種組合,用得越多就越覺得便宜。
實際以筆者之見,借助本次開放互聯網資費套餐的轉變時機,運營商轉變管理思路,保持與時代的與時俱進,或許不失是一個更改老運營商套餐的一個好辦法和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