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jiǎn)述】
山藥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原名薯蕷,具有健脾胃、益肺 腎的功能,用于脾虛腹瀉、肺虛咳嗽、寒熱邪氣、泄精健忘等病癥。
【來源】
為署預(yù)科植物署預(yù)Dioscorea opposita Thunb加工后的塊莖。
【產(chǎn)地分布】
主產(chǎn)河南溫縣、武陟、博愛等地,過去大都集中在河南沁陽(舊屬懷慶府)集散,故名“懷山藥”。產(chǎn)量大,質(zhì)量?jī)?yōu),銷全國(guó)并大量出口。此外,河北、陜西、浙江等地亦有分布。
【采收加工】
秋、冬季挖取塊莖,除去須根泥土,切去蘆頭(留種用),洗凈,水浸2-3小時(shí),取出,用竹刀刮去外皮,反復(fù)用硫黃熏后,曬或微火炕干,即為毛山藥。選用順直較粗的毛山藥,置清水中,浸至透心,悶透,再用硫黃熏后,用木板反 復(fù)搓成圓柱形,切成長(zhǎng)20-25cm的段,曬干,打光,即為光山藥。取藥材除去雜質(zhì),大小分開,浸泡至三四成透,撈出,悶透,切厚片,及時(shí)干燥,為“山藥片”。取麩皮 撒入熱鍋內(nèi),用文火炒熱,加入山藥片,拌炒至黃色,取出,篩去焦麩,放涼,為“麩炒山藥”。
【性狀鑒別】
1. 毛山藥藥材略呈圓柱狀,長(zhǎng)15-30cm,直徑1.5-6cm;表面黃白色或淡黃色,有縱溝、縱皺紋及須根痕,偶有淺棕色外皮殘留;體重,質(zhì)堅(jiān)實(shí),不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無臭,味淡、微酸,嚼之發(fā)黏。
2. 光山藥呈圓柱形,兩端平齊,長(zhǎng)9-18cm,直徑1.5-3cm,表面光滑,白色 或黃白色。
3. 山藥片為類圓形厚片,表面白色或淡黃色,周邊顯淺黃白色,質(zhì)地堅(jiān)脆,粉性。
4. 麩炒山藥形如山藥片,表面淡黃色,偶有焦斑,略具焦香氣。
【規(guī)格等級(jí)】
商品分光山藥和毛山藥2種規(guī)格。
1. 光山藥
一等:長(zhǎng)15cm以上,直徑2.3cm以上。無裂痕、空心、炸頭、雜質(zhì)、 蟲蟲主、霉變。
二等:長(zhǎng)13cm以上,直徑1.7cm以上。余同一等。
三等:長(zhǎng)10cm以上, 直徑1cm以上。余同一等。
四等:不分長(zhǎng)短,直徑8mm以上,間有碎塊。余同一等。
2. 毛山藥
一等:長(zhǎng)15cm以上,中部直徑3cm以上。無破裂、黃筋、空心、雜 質(zhì)、蟲主主、霉變。
二等:長(zhǎng)10cm以上,中部直徑2cm以上。余同一等。
三等:長(zhǎng)7cm 以上,中部直徑1cm以上,間有碎塊。余同一等。
【顯微鑒別】
粉末:黃白色。
① 淀粉粒極多,單粒扁卵形、類圓形、三角狀卵形或矩圓形。直徑8-35um,臍點(diǎn)點(diǎn)狀、人字狀、十字狀或短縫狀,多位于較小端可見層紋;復(fù)粒稀少,由2-3分粒組成。
② 草酸鈣針晶束存在于粘液細(xì)胞中,長(zhǎng)80-240um 。
【理化鑒別】
化學(xué)定性
(1) 取粉末少許,加濃硝酸1ml,顯鮮黃色。
(2) 取粉末1g,加水10ml,煮沸后濾過,取濾液1ml,加5%氫氧化鈉液2滴,再加稀硫酸銅溶液2滴,呈藍(lán)紫色。
【混淆品】
(1) 腳板召:為同屬植物腳板召D. alata L. f. flabella Makino的塊莖,形似腳板, 故稱“腳板苕”。未切片者呈腳板狀或不規(guī)則團(tuán)塊狀,多去凈栓皮。表面淡紫紅色,間有白色,凹凸不平。切片者呈不規(guī)則片狀。粉末中可見石細(xì)胞。
(2) 參薯:D. alata L.的塊莖。主產(chǎn)于四川、湖北及湖南等省。自產(chǎn)自銷并外銷。塊根圓柱形或棒狀(野生者),栽培品變化較大,扁球形,掌狀、姜塊狀、棒狀或圓錐 形均有,長(zhǎng)短粗細(xì)不一。表面黃白色或淺棕色,斷面白色或淺黃色,富粉性。氣無,味 甘、淡。粉末中可見石細(xì)胞。
【偽品】
(1) 甘署:為旋花科植物甘署lpomoea batatas (L) Lam.的塊根,常加工成類圓形片,寬2-4cm,厚約lcm。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切面可見淺棕色小點(diǎn),邊緣有明顯的棕色環(huán),粉性,易受潮變軟。氣微,味甜。
(2) 木署為大戟科植物木署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的塊根。加工成圓形片或斜切 片狀,片厚2-4mm,直徑2-5cm。外表白色或淡黃色,偶見棕色外皮殘留。切面粉白色,有淡黃色筋脈點(diǎn)輻射狀散在,偶見淡棕色環(huán)(形成層),多數(shù)中央具裂隙。木心淡黃色呈纖維形,或木心被抽去呈孔洞狀,粉性足,手捏之有滑感。氣無,味甜微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