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液醫(yī)囑天天開,習慣了開套餐醫(yī)囑,你還記得補液的原則和計算方法嗎?
一、補液「三定」原則
三定原則,也就是定量原則、定性原則和定時原則,這三個原則你一定熟記在心的,那么,究竟如何定量、定性和定時呢?
二、定量原則:補多少?
補液量要基于患者的需要量,回顧一下補液量計算公式:
補液量= 1/2 累計損失量 + 當天額外損失量 + 每日生理需要量
當然也可以用粗略方法估計:
粗略計算補液量 = 前 24h 尿量+500 mL
關(guān)于當天額外損失量有些細節(jié)需要注意:
1. 患者發(fā)熱,需增加補液量:
(1)300 mL × n(體溫升高的度數(shù))
(2)體溫每升高 1℃,增加 3 ~ 5 mL/Kg 液體量
這兩個公式均可使用~
2. 關(guān)于外在性失液損失量的估計:
(1)中度出汗,丟失體液量約 500 ~ 1000 mL
(2)大量出汗,丟失體液約 1000 ~ 1500 mL
(3)氣管切開者,丟失量約 800 ~ 1000 mL
三、定性原則:補什么?
根據(jù)脫水性質(zhì)決定,原則上缺啥補啥
1. 脫水性質(zhì)不同,補液種類不同
(1)低滲性缺水:高滲鹽水
(2)等滲性缺水:生理鹽水
(3)高滲性缺水:低滲鹽水,其中補液量=(血鈉測得值-血鈉正常值)×體重(kg)×4,即(測量血鈉值 - 142)× 體重× 4
2. 累計損失量的補充,根據(jù)脫水性質(zhì)補液
(1)低滲性脫水:補 2/3 張液
(2)等滲性脫水:補 1/2 張液
(3)高滲性脫水:補 1/3 ~ 1/5 張液
3. 繼續(xù)損失量的補充:通常補 1/3 ~ 1/2 張液
4. 生理需要量的補充:通常補 1/4 ~ 1/5 張液
如果在臨床判斷脫水性質(zhì)有困難時,按等滲性脫水補液,一旦脫水糾正,不必將原張力液體全部輸完,要及時修正方案,改輸為 1/4 ~ 1/5 張液,有助于避免過量補液引起的其他并發(fā)癥,如水中毒或電解質(zhì)失衡。
備注:補充臨床常用補液藥物張力及計算方法↓
圖源:丁香公開課「從基礎到實戰(zhàn):補液系列課」
5. 補鈉量計算公式
(1)補鈉量 = (142 - 病人血鈉值)× 體重(kg)× 0.6(女性為 0.5);
(2)補氯化鈉(g)= (142 - 病人血鈉值)× 體重(kg)× 0.035(女性為 0.03);
(3)補生理鹽水(mL)= (142 - 病人血鈉值)×體重(kg)× 3.9(女性為 3.3)。
四、定速原則:怎么補?
補液速度原則為先快后慢:
1. 補液量的1/2 應在最初8 ~ 12 小時內(nèi)補完,速度 8 ~ 12 mL/kg/h。
2. 余下的液體在 12 ~ 16 小時內(nèi)補完,速度 5 mL/kg/h。
3. 低滲 & 高滲脫水補液速度:
低滲性脫水的速度可稍快,當患者出現(xiàn)明顯水中毒癥狀,需給 3% 氯化鈉12 mL/kg,快速糾正血清鈉至 125 mmol/L 為宜。
高滲性脫水時補液速度要放慢,因高滲狀態(tài)下,神經(jīng)細胞內(nèi)的鈉離子不能很快排出,水分易進入細胞引起腦水腫。
策劃:cc
首發(fā):丁香公開課
投稿:huangwendi@dxy.c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