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用藥法:中藥的升降運用之法
中藥,自古以來便以自然之物為主要來源,承載著天地之精華,蘊藏著大自然的智慧。若我們嘗試以西醫(yī)藥理的角度去剖析,每味中藥都仿佛是一個復雜的化合物,內含多種乃至幾十種的有效成分。這些成分在中藥的體內相互交織,共同構成了其獨特的藥效。同樣地,每味中藥也擁有多種復雜的螺旋氣場,這些氣場如同生命的脈絡,在中藥體內交織穿梭,形成了其獨特的生命力。
在這些螺旋氣場中,必定有一個主導的螺旋氣場,它如同一位指揮家,引領著整個中藥氣的走向。這個主導的螺旋氣場,不僅決定了中藥的藥效發(fā)揮方式,更深刻地影響著中藥的陰陽之性。
中藥的四氣,即寒、熱、溫、涼,是對中藥藥性的一種基本分類。寒與涼、熱與溫,雖然看似有著微妙的差別,但在本質上,它們僅僅是量的不同,而并非質的區(qū)別。因此,我們可以將寒性或涼性的中藥歸為陰性藥,而熱性或溫性的中藥則歸為陽性藥。
若以螺旋氣場的視角來分析中藥的氣場走向,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寒性藥如同冬日里的寒風,帶有強烈的逆時針螺旋氣場;而涼性藥則像是初秋的微風,雖帶有逆時針的螺旋氣場,但力度稍弱。反之,熱性藥則像是夏日的驕陽,充滿強烈的順時針螺旋氣場;溫性藥則似春日的暖陽,雖帶有順時針的螺旋氣場,但溫暖而柔和。
中醫(yī)所講的陰陽之法,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解。在《系辭上傳》中,有這樣一句至理名言:“一陰一陽謂之道”。這不僅僅是對自然規(guī)律的描述,更是對中藥藥性、氣場走向的深刻揭示。在陰陽的交織與平衡中,中藥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療效與魅力,成為中華民族千年傳承的寶貴財富。
中醫(yī)作為華夏文明的瑰寶,其根本之法在于運用陰陽五行理論,以調和人體內外環(huán)境,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在馬結癥(腸梗阻)的治療上,中西醫(yī)展現(xiàn)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法。西醫(yī)治療時,往往傾向于單純使用瀉藥,試圖迅速緩解病情。然而,這種方式雖能暫時緩解病痛,卻可能損傷正氣,導致病情反復或出現(xiàn)其他并發(fā)癥。
相比之下,中醫(yī)則更加注重整體觀念,采用七分陰性的瀉下藥,同時輔以三分陽性的升提固本之藥。這種治法既能攻下病邪,又不傷正氣,真正做到了標本兼治。在中醫(yī)看來,人體的健康狀態(tài)是陰陽平衡的結果,因此治療疾病也必須遵循這一原則。
在臨床上,通過觀察中醫(yī)師開出的藥方,我們往往能夠窺見其深厚的中醫(yī)功底。那些西學中的醫(yī)生,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開藥時喜歡使用清一色的藥物。例如,一旦發(fā)現(xiàn)病人有炎癥,就會開出全部由清熱解毒寒涼之藥組成的中藥方。而真正有功底的中醫(yī),則會根據病人的具體病情,靈活運用中藥的陰陽之法。他們通過巧妙的配伍陰藥和陽藥,往往能夠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正如心臟的一陰一陽收縮,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能夠產生幾十倍的效能一樣,中醫(yī)的陰陽之法在疾病治療中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我平時非常注重中醫(yī)對藥的配伍,特別是陰藥陽藥的配對?,F(xiàn)將我多年積累的陰陽對藥列出,與同道共享。其中的箭頭代表了陰陽之性和氣的走向,箭頭向下代表藥的寒涼之性或逆時針的螺旋氣走向,箭頭向上則代表藥的溫熱之性或順時針的螺旋氣走向。通過這樣的配伍,中醫(yī)能夠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一、110對升降藥對:
1.黃連↓ 吳茱萸↑—治療肝火犯胃的吞酸。
2.黃連↓ 姜半夏↑—辛開苦降治干嘔、淺表胃炎。
3.黃連↓ 肉桂↑—治療心腎不交的失眠。
4.生石膏↓ 細辛↑—治療風火牙疼。
5.梔子↓ 淡豆豉↑—清心除煩。
6.大黃↓ 附子↑—治療寒結證。
7.生白術↓ 附子↑—治療寒濕痛痹。
8.桂枝↑ 白芍↓—調和營衛(wèi)。
9.柴胡↑ 前胡↓—治療風寒咳嗽。
10.桔?!?枳殼↓—調節(jié)肺的肅降功能。
11.桂枝↑ 大黃↓—治療瘀熱內結證。
12.桂枝↑ 丹皮↓—通達經脈,舒暢肝氣,散瘀消癥。
13.桂枝↑ 生石膏↓—治療胸膈熱郁水氣證。
14.桂枝↑ 茵陳↓—治療濕熱蘊結疸證。
15.桂枝↑ 牡蠣↓—治療心神躁動于外,陽虛郁于內。
16.桂枝↑ 鱉甲↓—治療痰濕血瘀互結、癥瘕。
17.麻黃↑ 生石膏↓—宣肺清熱,治療肺熱壅盛證。
18.麻黃↑ 杏仁↓—宣降肺氣,宣肺氣以呼濁,降肺氣以吸清。
19.麻黃↑ 生薏苡仁↓—治療風濕熱痹證。
20.麻黃↑ 射干↓—痰阻喉咽、哮喘。
21.芍藥↓ 附子↑—治療寒凝陽虛諸證。
22.當歸↑ 苦參↓—治療濕熱血虛證。
23.人參↑ 鱉甲↓—益氣散結。
24.人參↑ 烏梅↓—治療消渴證、久瀉久痢證。
25.大棗↑ 葶藶子↓—治療肺癰熱證。
26.鱉甲↓ 升麻↑—治療毒熱血證。
27.大黃↓ 細辛↑—治療寒結證。
28.黃連↓ 人參↑—治療濕熱蘊結,中氣虛弱證。
29.生石膏↓ 人參↑—治療邪熱內盛,氣津兩傷證。
30.生石膏↓ 細辛↑—治療寒飲兼郁熱證。
31.梔子↓ 干姜↑—治療上熱下寒或胃熱脾寒證。
32.澤漆↓ 白前↑—治療咳嗽氣喘的肺熱證。
33.竹葉↓ 人參↑—治療邪熱內擾兼有正氣不足證。
34.附子↑ 黃連↓—治療寒熱病證。
35.蘇葉↑ 厚樸↓—治療痰郁氣阻證。
36.葛根↑ 芍藥↓—生津益陰,解肌止疼。
37.紫蘇↑ 黃連↓—治療妊娠嘔吐、心煩不安。
38.香薷↑ 白茅根↓—清利濕熱。
39.生姜↑ 竹茹↓—益胃清熱,降逆止嘔。
40.薄荷↑ 牛蒡子↓—治療風熱感冒,咽癢咳嗽。
41.蔓荊子↓ 川芎↑—活血祛風止痛。
42.葛根↑ 黃連↓—治療濕熱腹瀉。
43.升麻↑ 生石膏↓—清陽明實熱火毒,治療牙齦腫痛、口舌生瘡。
44.柴胡↑ 黃芩↓—清少陽邪熱。
45.五加皮↑ 木瓜↓—治療濕重痹癥。
46.秦艽↑ 地骨皮↓—治療熱病余邪不盡,骨蒸潮熱。
47.干姜↑ 黃連↓—辛開苦降,治療寒熱互結引發(fā)的胃脘痞疼,嘈雜泛酸。
48.肉桂↑ 黃柏↓—溫陽堅陰,治療腎虛尿閉。
49.高良姜↑ 大棗↓—溫中止嘔。
50.蒼術↑ 黃柏↓—治療濕熱下注。
51.茵陳↓ 干姜↑—溫散脾胃寒濕郁黃。
52.萆薢↓ 菖蒲↑—分清化濁,治療尿濁、尿頻。
53.赤小豆↓ 麻黃↑—宣肺利濕清熱。
54.決明子↓ 菊花↑—治療肝火或風熱引起的目赤目痛。
55.金銀花↓ 黃芪↑—解毒消腫、托瘡排膿、生肌。
56.敗醬草↓ 生苡仁↑—治療濕熱蘊郁成膿之癥。
57.赤芍↓ 薄荷↑—涼血散風,治療爆發(fā)火眼、目赤腫痛。
58.地骨皮↓ 銀柴胡↑—治療血虛骨蒸潮熱。
59.黃連↓ 細辛↑—治療胃火牙疼,口舌生瘡。
60.黃柏↓ 細辛↑—治療尿頻尿急尿痛。
61.苦參↓ 木香↑—治療濕熱痢疾。
62.胡黃連↓ 干姜—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63.黃連↓ 升麻↑—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64.膽南星↓ 白附子↑—祛風痰,止抽搐。
65.天麻↓ 白附子↑—治療痰厥頭疼、頭暈。
66.天竺黃↓ 菖蒲↑—化痰開竅。
67.杏仁↓ 紫蘇↑—解表散寒,止咳化痰。
68.青皮↓ 白芥子↑—開氣消痰。
69.茵陳↓ 郁金↑—清熱涼血,利濕退熱。
70.鹿茸↑ 熟地↓—治療肝腎陰陽精血不足。
71.蛤蚧↑ 生地↓—治療腎虛久喘失音。
72.巴戟天↑ 山茱萸↓—治療陽痿、遺精。
73.麻黃↑ 葶藶子↓—辛開苦降,寒熱互治,宣肺定喘。
74.麻黃↑ 熟地↓—通血脈,散陰凝,補腎益肺。
75.桂枝↑ 青蒿↓—透達調衛(wèi),解肌退熱。
76.桂枝↑ 夏枯草↓—溫陽解郁,平肝利水。
77.羌活↑ 板藍根↓—火郁達之,散表清里。
78.羌活↑ 生石膏↓—解表清里退熱。
79.升麻↑ 大青葉↓—解胃經實熱火毒。
80.升麻↑ 虎杖↓—升陽解毒,活血化斑。
81.柴胡↑ 金錢草↓—疏肝調氣,排石退黃。
82.生石膏↓ 烏頭↑—解表里寒熱互結之痹痛。
83.知母↓ 附子↑—溫陽生津,通絡止痛。
84.梔子↓ 姜黃↑—清肝利膽,理氣止痛。
85.梔子↓ 烏頭↑—除寒濕,行氣血,通經止痛。
86.黃柏↓ 肉桂↑—溫陽化氣而不生邪熱,治療濕熱內停所致尿閉不通。
87.黃柏↓ 干姜↑—有陽升陰降之妙用,治療咽干久咳。
88.生地↓ 淡豆豉↑—清熱涼血,養(yǎng)陰透表。
89.生地↓ 附子↑—滋陰溫陽,治療心陰陽兩虛所致諸癥。
90.茵陳↓ 附子↑—治療寒濕陰黃。
91.附子↑ 龍膽草↓—溫陽清泄,強肝解毒。
92.附子↑ 石見穿↓—治療風濕、寒濕關節(jié)痹痛。
93.附子↑ 酸棗仁↓—溫通心陽,養(yǎng)心安神。
94.附子↑ 磁石↓—治療心腎陽虛,虛陽上浮,擾亂心神。
95.沉香↑ 石斛↓—治療陰虛氣逆所致干嘔不止。
96.白芨↓ 澤蘭↑—散結消腫,治療一切腫毒及乳癰。
97.白芨↓ 木蝴蝶↑—治療胃潰瘍。
98.桔?!?仙鶴草↓—通胃腸積滯,解毒止痢。
99.龍骨↓ 附子↑—溫陽澀精。
100.龍骨↓ 韭菜子↑—治療陽痿遺精。
101.蒼耳子↓ 辛夷↑—疏散風寒,宣通鼻竅。
102.生地↓ 細辛↑—治療陰虛火擾所致頭疼、咽痛。
103.黃柏↓ 薤白↑—辛開苦降,治療泄痢后重、大便滯澀之證。
104.黃連↓ 枳殼↑—瀉火寬腸療痔。
105.秦艽↑ 鱉甲↓—透肌退熱,治療虛勞潮熱。
106.梔子↓ 高良姜↑—治療中焦脾胃寒熱錯雜之證。
107.人參↑ 蘇木↓—補虛益氣,活血化瘀。
108.麻黃↑ 白果↓—治療久咳久喘。
109.細辛↑ 五味子↓—兩藥一開一合,止咳定喘。
110.人參↑ 磁石↓—補肺納腎。
二、30種治病要藥:
1.辛夷-治鼻淵要藥。本品祛風散寒,能上行頭目而善通鼻竅。用于外感風寒,頭痛鼻塞,尤為鼻淵頭痛、鼻塞、臭香不聞、濁涕常流等癥的要藥。
2.柴胡-治療少陽證要藥。本品長于疏解半表半里之邪,故用為治療少陽證要藥。用于傷寒邪在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等證。
3.山豆根-治咽喉腫痛要藥。本品能清熱解毒而利咽喉,為治咽喉腫痛要藥。用于熱毒蘊結、咽喉腫痛。
4.白頭翁-治痢要藥。本品能清熱,“涼血,消瘀,解濕毒”,故為治痢要藥。用于濕熱瀉痢、熱毒瀉痢之發(fā)熱、腹痛、下痢膿血、里急后重等證。
5.紅藤-治腸癰腹痛要藥。本品長于清熱解毒,消癰止痛以治腸癰腹痛。
6.大黃-治療積滯便秘要藥。大黃苦寒沉降,有較好的瀉下作用,為治療積滯便秘的要藥。用于腸道積滯,大便秘結。
7.木瓜-治筋脈拘急要藥。木瓜味酸歸肝經以柔肝,性溫可去寒邪拘緊之性,故有較好的舒筋活絡作用,且能化濕,為治風濕痹痛所常用,筋脈拘急者尤為要藥。用于風濕痹痛,脈筋拘急,腳氣腫痛。
8.白花蛇-治風病要藥。白花蛇有較強的祛風通絡作用,前人云其能“透骨搜風”。常用于以下幾種風?。猴L濕痹痛、筋脈拘攣、口眼歪斜、肢體麻木、中風后半身不遂、麻風、頑癬、皮膚瘙癢。
9.蒼術-治濕阻中焦證要藥。蒼術芳香燥烈、有較強的燥濕健脾作用。對于濕阻中焦,運化失司,而見脘腹脹滿,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倦怠乏力、舌苔濁膩者,本品實為要藥。
10.厚樸-消除脹滿要藥。厚樸苦燥辛散溫能祛寒,長于行氣、燥濕、消積。故凡濕阻、食積、氣滯所致的脾胃不和,脘腹脹滿均適用,以治實脹為主。
11.茯苓-利水滲濕要藥。茯苓利水而不傷氣,藥性平和,為利水滲濕要藥。用于小便不利、水腫及停飲等水濕癥。另外,停飲所致的頭眩、心悸、咳嗽,亦持本品為要藥。
12.金錢草-治療泌尿系結石要藥。金錢草利水通淋,排除結石,用于熱淋、砂淋、石淋。
13.附子--回陽救逆要藥。附子上能助心陽以通脈,下補腎陽以益火,挽救散失之元陽,為回陽救逆之要藥。用于亡陽證,癥見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脈微欲絕。
14.肉桂-治下元虛冷要藥。肉桂辛熱純陽,能溫補命門之火,益陽消陰,為治下元虛冷之要藥。用于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見畏寒肢冷、腰膝軟弱,陽萎、尿頻及脾腎陽衰,見脫腹冷痛、食少便塘。
15.丁香-治療胃寒嘔吐、呃逆要藥。丁香溫中散寒,善于降逆,為治療胃寒嘔吐、呃逆之要藥。用于胃寒嘔吐、呃逆,以及少食、腹瀉等。
16.山楂-消油膩肉食積滯要藥。本品味酸而甘,微溫而不熱,功擅助脾健胃,促進消化,為消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用于食滯不化,肉積不消,脘腹脹滿,腹痛泄瀉等證。
17.鶴草芽-驅殺絳蟲要藥。本品有殺蟲之功,且有瀉下作用,有助于驅除蟲體,故為驅殺絳蟲的要藥。用于絳蟲病。
18.榧子-驅蟲要藥。本品味甘性平無毒,既能殺蟲,又不損傷胃氣,具有緩瀉作用,可促使蟲體排出,故為驅蟲要藥。用于多種腸寄生蟲病。
19.地榆-治療燙傷要藥。本品能瀉火解毒,并有收斂作用,為治燙傷的要藥。用于燙傷、濕疹、皮膚潰爛等證。
20.川芎-治頭痛要藥。川芎祛風止痛之功頗佳,又秉升散之性,能上行頭目,為治頭痛之要藥。用于治療各種頭痛。
21.五靈脂-治療血滯諸痛要藥。五靈脂苦泄溫通,入肝經血分,功能活血散瘀止痛,是一味治療血滯諸痛的要藥。用于瘀血阻滯所致的痛經、經閉、產后瘀阻腹痛,以及胸痛、脘腹疼痛等證。
22.半夏-治濕痰要藥。本品乃溫燥之性,能燥濕而化痰,為治濕痰的要藥。用于脾不化濕,痰涎壅滯所致的痰多、咳嗽、氣逆等證。
23.羚羊角-治肝風內動,驚痛抽搐的要藥。本品息風止疼功效頗佳,為治肝風內動,驚痛抽搐的要藥。用于驚風、癲痛所致的手足抽搐證。
24.麝香-醒神回蘇要藥。本品辛香走竄之性甚烈,具有較強的開竅通閉作用,故為醒神回蘇的要藥。用于溫熱病熱入心包神昏痙厥、中風痰厥、驚痛等閉證。
25.黃芪-補氣要藥。黃芪能補脾肺之氣,為補氣之要藥。具有升舉陽氣的作用,故可用于脾肺氣虛或中氣下陷之證。
26.白術-補氣健脾要藥。本品甘溫,為,補氣健脾之要藥。用于脾氣虛弱,運化失常所,致食少便溏,脘腹脹滿,倦怠無力等證。
27.杜仲-治肝腎不足,腰膝酸痛要藥。杜仲補益肝腎,故能強筋骨,而為治療肝腎不足,腰膝酸痛或酸軟無力之證的要藥。
28.當歸-婦科調經要藥。本品既能補血活血,又善止痛,故為婦科調經要藥。用于月經不調、經閉、痛經。
29.熟地黃-補血要藥。本品“補血氣,滋腎水,益真陰”,為補血要藥。常用于血虛諸證及月經不調,崩漏等證。
30.阿膠-?止血要藥。本品能用于治療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等多種出血證,如《千金翼方》以本品配伍蒲黃、生地治吐血不止,以本品為佐藥的黃土湯能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為本品為主藥的膠艾湯可治崩漏,月經過多,妊娠下血,小產后流血不止等。故本品不但為補血良藥,也是止血要藥。
#深度好文計劃#
相關知識
中醫(yī)溫陽益氣之法:調和陰陽,培補正氣
太歲符的陰陽之分與使用方法
中醫(yī)無絕癥之說,皮膚病中醫(yī)用藥法則
常用的補氣、養(yǎng)血、滋陰、補陽中藥,你知道哪幾個?
男性滋陰養(yǎng)生該用啥中藥
陰陽雙補的補腎藥
常用藥膳中藥材
兩個中醫(yī)用藥的不傳之秘:比例和用量
副作用最小的壯陽藥
酒在中藥制藥與用藥過程中的古今應用研究
網址: 陰陽用藥法:中藥的升降運用之法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269602.html
推薦資訊
- 1發(fā)朋友圈對老公徹底失望的心情 12775
- 2BMI體重指數(shù)計算公式是什么 11235
- 3補腎吃什么 補腎最佳食物推薦 11199
- 4性生活姿勢有哪些 盤點夫妻性 10428
- 5BMI正常值范圍一般是多少? 10137
- 6在線基礎代謝率(BMR)計算 9652
- 7一邊做飯一邊躁狂怎么辦 9138
- 8從出汗看健康 出汗透露你的健 9063
- 9早上怎么喝水最健康? 8613
- 10五大原因危害女性健康 如何保 7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