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腸道菌群失調癥

腸道菌群失調癥

來源:泰然健康網(wǎng) 時間:2024年11月27日 06:20

概述

由于腸道菌群變化而引起的失衡狀態(tài) 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腹痛等癥狀 多見于老年人及嬰幼兒 癥狀一般幾日內會漸漸緩解

疾病定義

腸道菌群失衡 (imbalance of gut microbiota)又稱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主要是指由于腸道菌群組成改變、細菌活性變化或菌群分布變化而引起的失衡狀態(tài)。

腸道菌群失衡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瀉(稀水便或黏液便,有時帶有膿血)、腹痛、腹脹等癥狀。其病因與年齡、環(huán)境、飲食、藥物、免疫狀態(tài)、胃腸動力等因素有關。

流行病學

腸道菌群失調癥是臨床常見病,可發(fā)生在各個年齡段人群,多見于老年人和嬰幼兒。但國內外關于此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較少。

疾病類型

腸道菌群失調癥是指腸道正常微生態(tài)的失調。根據(jù)腸道菌群失調癥的發(fā)病特點,可分為比例失調、定位轉移、自身感染三大類型。

比例失調

是指腸道正常菌群數(shù)量減少或被抑制而消失,非定殖菌增多,引起感染癥狀。

定位轉移

又稱易位,是指腸道細菌及其產物越過腸道黏膜屏障向腸系膜淋巴結、肝、脾、腎等腸外組織遷移的過程。

自身感染

因各種原因人體抵抗力下降,腸道正常菌群轉化為條件致病菌引起的機體感染。

病因

引起腸道菌群失調癥的原因復雜多樣,一般認為是一種或多種因素促使腸道菌群在種類、數(shù)量、比例、定位轉移和生物學特性上發(fā)生變化從而染病,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藥物、飲食、年齡、腸道動力異常及免疫功能障礙等。

基本病因

正常情況下,腸道各菌種與宿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維持一種動態(tài)的生態(tài)平衡,一旦受到宿主及外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平衡狀態(tài)就會被打破,從而造成腸道菌群失調癥。

腸道菌群失調癥病因復雜多樣,常見病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藥物因素

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細胞毒性藥物、激素及抗腫瘤等藥物的應用,將會抑制或促進部分腸道菌群生長,引起腸道菌群失衡。這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癥最常見的原因。

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能影響腸道菌群的種類和數(shù)量,不良的飲食習慣會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

年齡因素

腸道菌群隨年齡的變化而變化,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腸道內雙歧桿菌數(shù)量顯著減少,腸桿菌、腸球菌數(shù)量增加,腸道抵抗能力下降。 嬰兒的免疫力低下,也容易罹患本病。

腸道動力異常

正常的腸道運動具有清除細菌的作用,小腸動力障礙時,食物推進速度減慢,細菌在腸道內滯留時間過長、大量繁殖,造成腸道菌群失調。

腸道免疫功能障礙

腸道自身具有一定的免疫功能。當人體免疫功能下降時,例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缺乏,腸道細菌會因失去監(jiān)控而過度繁殖,造成腸道菌群失調癥。

其他

化學制劑、輻射等均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

此外,多種原發(fā)疾病也可引起腸道菌群的失調,包括: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肝臟疾?。ǜ窝?、脂肪肝、肝硬化)、糖尿病、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癥感染、精神疾病、腫瘤等。

誘發(fā)因素

使用廣譜抗生素可使腸道有益定殖菌被抑制,條件致病菌大量繁殖,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癥常見的誘發(fā)因素。此外,手術、外傷、化學物品、應激狀態(tài)等也可誘發(fā)腸道菌群失調癥。

癥狀

腸道菌群失調癥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稀水便或黏液便,有時帶有膿血)、腹痛、腹脹、腸鳴,可伴有發(fā)熱、惡心、嘔吐等癥狀,血液檢查可發(fā)現(xiàn)水電解質紊亂、低白蛋白血癥等,重癥患者可出現(xiàn)脈搏細速、血壓下降等休克表現(xiàn)。

典型癥狀

主要臨床表現(xiàn)嚴重程度按照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的程度,可以分為三度。

一度失衡

也稱潛伏型微生態(tài)失衡,只能從細菌定量檢查上發(fā)現(xiàn)菌群組成有變化,臨床上無或僅有輕微表現(xiàn),為可逆性改變,去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復。

二度失衡

又稱局限微生態(tài)失衡,不可逆,在臨床上可有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疾病的表現(xiàn),如慢性腹瀉、腹痛等,去除病因后仍維持菌群失調狀態(tài)。

三度失衡

也稱為菌群交替癥或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腸道的正常菌群大部分被抑制,而少數(shù)條件致病菌過度繁殖,臨床表現(xiàn)病情急且重,甚至出現(xiàn)休克癥狀,多發(fā)生在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細胞毒性藥物、激素、射線后,或患者本身患有糖尿病、惡性腫瘤、肝硬化等疾病。

伴隨癥狀

腸道菌群失調癥是很多因素導致的一個共同表現(xiàn),它同時可伴有腹瀉、腹痛、嘔吐、發(fā)熱、消化不良、消瘦、或水腫等癥狀;當持續(xù)腹瀉時可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失調,嚴重者水分丟失過多,將出現(xiàn)休克癥狀。

就醫(yī)

本癥以腹瀉、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特別是在應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如突然發(fā)生腹瀉,或原有腹瀉加重,即有可能發(fā)生本癥。當患者懷疑存在腸道菌群失調癥時,應及時就醫(yī)。

對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的診斷根據(jù)主要包括:

病史中具有能引起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的因素。有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的臨床表現(xiàn),如:腹瀉、腹脹、腹痛、腹部不適等癥狀。有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的實驗室依據(jù):如糞常規(guī)檢查、糞便菌群涂片或培養(yǎng)檢查等。

醫(yī)生根據(jù)患者病史、癥狀、體征、輔助檢查結果等進行綜合判斷。

就診科室

最常見的就診科室是消化內科。部分患者需治療原發(fā)疾病可到其他??凭驮\。

相關檢查

實驗室檢查

糞便檢查

包括大便隱血試驗,涂片查白細胞、紅細胞、未消化的食物等,可以判斷是否伴有腸道感染及消化道出血;而涂片查糞便細菌、真菌及大便細菌培養(yǎng)可以分析菌群類型及數(shù)量。

血液檢查

包括血常規(guī)、血液電解質、肝腎功能等檢驗,有助于腸道菌群失調癥的鑒別診斷。

內鏡檢查

包括胃鏡、結腸鏡,必要時行膠囊內鏡等檢查,可以直觀觀察消化道情況,對于腸道菌群失調癥有重要的診斷價值。內鏡下??捎^察到,患者腸黏膜呈彌漫性充血、水腫、血管分支模糊不清或消失;同時可用內鏡取活檢并吸收腸液進行檢驗和培養(yǎng),明確菌群類型及分布。

鑒別診斷

腸道菌群失調癥需與其他腸道疾?。ㄊ澄镏卸?、旅游者腹瀉、感染性腹瀉)進行鑒別。臨床中常需要完善糞便檢查及內鏡檢查排除上述疾病,進行鑒別。

食物中毒

此類患者常有致病源接觸史,常見致病源包括:化學藥物、重金屬(砷)、殺蟲藥、毒蘑菇、過期的食物等。

食物中毒患者,常會出現(xiàn)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癥狀。可對其近期食物進行毒物分析、糞便檢驗分析與腸道菌群失調癥進行鑒別。

旅游者腹瀉

患者近期常有外出旅游、活動經(jīng)歷。旅游者腹瀉85%是由細菌性病原體引起,產腸毒素的大腸桿菌是其最常見的病原體。此類腹瀉常與服用帶有病原體的水或食物有關,發(fā)病急且重,可以對其進行糞便分析予以鑒別。

感染性腹瀉

包括病毒(輪狀病毒、柯薩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細菌(大腸桿菌、沙門菌、志賀菌、痢疾桿菌、霍亂弧菌)或寄生蟲(溶組織阿米巴原蟲、梨形鞭毛蟲)引起的腸道感染。感染性腹瀉病原菌種類多,需要進行糞便檢查及內鏡進行鑒別。

治療

腸道菌群失調癥病因復雜,常需要進行綜合防治,主要治療原則包括:

積極治療原發(fā)病,糾正誘發(fā)因素。調整機體的免疫功能和營養(yǎng)不良狀態(tài)。合理應用微生物調節(jié)劑,如活菌制劑等。

患有腸道菌群失調癥的患者如果能盡早接受治療,能顯著改善腹痛、腹瀉癥狀,加快該病的康復。

一般治療

祛除誘因,包括抗菌藥物、免疫制劑的使用、腫瘤放療等。適當補充水分及鹽的攝入,糾正腹瀉引起的水、電解質紊亂、酸堿平衡失調。對于營養(yǎng)不良患者,應積極補充營養(yǎng),保證糖分、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可增加富含纖維的食物,增強腸黏膜局部屏障防御功能,防止細菌易位。

藥物治療

止瀉藥

止瀉藥種類繁多,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酌情選用。常用包括以下幾類:

雙八面蒙脫石散、堿式碳酸鉍、醫(yī)用碳等,主要作用保護胃腸黏膜。地芬諾酯、洛哌丁胺等,可以減少腸蠕動,但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生長抑素、消旋卡多曲等,可以抑制腸道過度分泌,需要在醫(yī)生指導下服用。

微生態(tài)制劑

常用的微生態(tài)制劑包括益生元及益生菌(活菌制劑)。益生元是一種營養(yǎng)物質,能刺激特定生理性細菌生長繁殖。益生菌包括雙歧桿菌、乳酸桿菌、腸球菌等活菌制劑,可以補充腸道菌群,調節(jié)菌群平衡。

微生態(tài)制劑通過與致病菌爭奪腸黏膜的黏附點,參與構建防衛(wèi)屏障,抑制條件致病菌繁殖與生長,可調控腸道菌群的平衡,且可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力。目前研究顯示糞菌移植適用于難辨梭菌引起的腸道菌群紊亂。

治療原發(fā)疾病

如炎癥性腸病、腸易激綜合征、肝臟疾病(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糖尿病、多器官功能衰竭、重癥感染、精神疾病、腫瘤等,及時糾正菌群的微生態(tài)環(huán)境失調。

合理使用抗菌藥物

根據(jù)菌群分析及抗菌藥物敏感試驗,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確定合理的治療方案,以減少或杜絕因濫用抗菌藥物所致的腸道菌群失調癥及耐藥菌株的擴散和傳播。

手術治療

腸道菌群失調癥,多采用保守治療。除原發(fā)疾病合并有嚴重外傷、腫瘤、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等特殊情況,一般不考慮手術治療。

中醫(yī)治療

雖然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古代醫(yī)家不可能精確地揭示現(xiàn)代微生態(tài)學的內容,但中醫(yī)學從本質上講就是生態(tài)醫(yī)學。中醫(yī)的“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祛邪扶正”治則與微生態(tài)學者提出的“矯正生態(tài)失調,保持生態(tài)平衡”的微生態(tài)調整概念有相通之處。中醫(yī)治療可在醫(yī)生指導下進行。

前沿治療

合生元,是微生態(tài)制劑的一種,是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組合制劑,或加入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物質,是具有開發(fā)前景的治療腸道菌群紊亂的生物制劑。

預后

輕度腸道菌群失調癥患者,祛除病因后可自然恢復;出現(xiàn)明顯腹痛、腹瀉癥狀,且持續(xù)一段時間的患者,常不能自愈,需要盡早接受治療,一般預后較好。

當患者出現(xiàn)嚴重嘔吐、腹瀉、脫水、電解質失衡等癥狀時應立即就醫(yī),以防病情進展出現(xiàn)休克癥狀,危及生命。

并發(fā)癥

當腸道菌群失調癥未得到及時治療時,患者往往會因持續(xù)腹瀉,出現(xiàn)脫水、電解質失衡、低白蛋白血癥等并發(fā)癥,若體內水分丟失過多,患者將出現(xiàn)休克癥狀。同時當患者腸道菌群失調癥得不到糾正時,致病菌過量繁殖,內毒素產生增多,將引發(fā)內源性感染及內毒素血癥等并發(fā)癥。

日常

腸道菌群失調癥,主要是因為各菌種及宿主間的平衡被打破所引起。除原發(fā)疾病治療及藥物治療外,患者生活管理及日常鍛煉對重新建立菌種與人體間的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包括進行飲食調理、規(guī)律作息、身體鍛煉等。

家庭護理

當患者在家中出現(xiàn)腸道菌群失調癥癥狀時,可酌情服用益生元及益生菌藥物,同時需注意患者飲食,多食用蔬菜、水果,避免生硬、辛辣、生冷食物。腹瀉癥狀明顯時,視病情選擇服用止瀉藥物。

日常生活管理

按時按量用餐,不暴飲暴食。起居規(guī)律,不吃油膩夜宵,不熬夜晚睡,減輕精神壓力。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食物,除紅豆、綠豆等粗糧外,木耳、海帶、菌類同樣富含膳食纖維。食用富含益生元類食物,如洋蔥、大蒜、姜黃、豆類等食物,能夠促進腸道益生菌生長。食用富含果膠類食物,如蘋果、山楂、香蕉等,此類食物能為腸道有益菌提供能量,同時抑制致病菌生長。禁止吸煙,禁飲酒、咖啡、濃茶,禁食生冷、辛辣類食物,少吃不易消化、刺激性食物。及時補充水分,保證鹽分攝入。積極鍛煉,運動,保持心情舒暢。

日常病情監(jiān)測

定期復診,遵從醫(yī)囑進行藥物治療,尤其需注意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激素的使用?;颊呖梢杂涗洿蟊闱闆r,如顏色、大便量、黏稠度、成形情況及便中是否帶血等,評估病情進展情況,然后咨詢醫(yī)師,根據(jù)病情調整治療方案。

特別注意事項

腸道菌群失調癥主要癥狀為腹痛及腹瀉癥狀,很多患者在不明病因的情況下,常盲目使用止瀉藥物。

而止瀉藥治療屬于“治標”治療,不“治本”,它可以減少排便的次數(shù)、排便量,以及與排便相關的癥狀(如腹痛),但不能逆轉腸道菌群失調癥。所以在應用止瀉藥治療的同時,對因治療不可忽視,以免貽誤病情。

預防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功能鍛煉有助于腸道菌群失調癥的預防和治療。

對年老體弱、慢性消耗性疾病、惡液質的患者,當需要使用抗生素、激素等容易造成腸道菌群紊亂的藥物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可同時配合使用益生菌、益生元等微生態(tài)制劑。

參考資料

[1] 劉慧, 孫濤. 腸道菌群失調癥的研究進展[J]. 醫(yī)學綜述, 2014, 20(03):468-471. [2] 中國消化道微生態(tài)調節(jié)劑臨床應用共識(2016版)[J]. 中國微生態(tài)學雜志, 2016, 28(06):621-631. [3] 《中華消化雜志》編委會, 王興鵬. 腸道菌群失調癥診斷治療建議[J]. 中華消化雜志, 2009, (5):335-337. [4] 吳國琳, 余國友, 范小芬, 等. 單味中藥及其有效成份對腸道微生態(tài)的調節(jié)作用研究概況[J].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 2015, 13(09):134-136. [5] 孫英姿等, 人腸道菌群失調的研究現(xiàn)狀. 中國誤診學雜志, 2010. 10(22): 第5313-5314頁. [6] K Tremellen KP.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DOGMA)–a novel theo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J]. Med Hypotheses, 2012. [7] Y Furusawa YO, S Fukuda TAE, Nakato G. Commensal microbe-derived butyrate induce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olonic regulatory T cells[J]. Nature, 2013. [8] Vemuri, R.C., et al.,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gut dysbiosis and related disorders in the elderly: antibiotics, probiotics or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Benef Microbes, 2017. 8(2): p. 179-192.

以上內容由楊紅教授參與編審

相關知識

腸道菌群失調平時飲食如何調節(jié)?
貓狗腸道菌群—“主子們”的健康新領域
早期飲食塑造腸道菌群
人腸道產甲烷菌與腸道健康
養(yǎng)菌生活(輕松告別老、胖、累!醫(yī)學博士、明星調理師夏夢,中醫(yī)調節(jié)腸道菌群開山之作?。?/a>
Nature首次證實:節(jié)食會改變腸道菌群組成,增加致病菌
腹瀉的原因、癥狀、調理改善:助力腸道健康
健康新知|低碳飲食減重的決定因素竟然是腸道菌群?
益生菌:腸道是人的“第二大腦”,腸壽=長壽!
剖腹產vs順產?什么在影響新生兒腸道菌群?

網(wǎng)址: 腸道菌群失調癥 http://www.u1s5d6.cn/newsview127450.html

推薦資訊